监控量测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控量测方案
施工监测流程
施工监测流程
施工监测流程
1.2施工监测目的
施工期间加强监控量测,做到信息化施工,及时反馈设计,调整和修改设计参数,以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监测基坑面,测点的数量可根据施工安全的需要和实际可能适当增加或减少,监测的数据必须反馈于设计,以便对支护的力学性态及安全度及时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1.3对管线的调查(探测)
(1)地下管线调查是要求全面地反映地下管线情况,包括从地下到地面,然后按要求进行测绘。

对施工范围内(施工现场辐射30m)所有管线均进行调查和探测。

(2)地下管线的明显点主要采用调查的方法进行定位,隐蔽点则采用雷达探测仪或测位仪进行探测定位。

如隐蔽点需埋设传感器,可进行开挖测定,但埋设后应恢复原状。

(3)各类管线的调查与测量项目按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进行,同时结合现场实际调查,对现场调查的所有管线,均须记录整理,编写专门的监测方案及管线改移方案。

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及方案进行。

(4)现有设施的位置根据现有记录给出;如无记录,应按规定测绘;调查施工现
场辐射30m范围内附近管线设施的具体位置,并进行记录描述。

1.4监测实施方法
1.4.1围护结构裂缝及渗漏水观察
目测,并对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照像并素描。

所有观测记录存入计算机监测系统。

1.4.2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量测
(1)沉降点布设:沿基坑外两侧60m范围,测点间距20m。

(2)监测频率:围护结构及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外10m内1~2次/2d,基坑外10~20m内1次/2d,基坑外20~30m内1次/3d,基坑外30m外1次/周。

(3)数据处理: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存入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汇总成沉降变化曲线。

1.4.3基坑周围地下管线沉降观测
(1)沉降点布设:将沉降测点布置于管线的顶部。

每5~15m布设一个。

管线保护测点在开挖处管线外露的部分视现场情况用抱箍式或套筒式安装。

(2)监测频率:围护结构及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外10m内1~2次/2d,基坑外10~20m内1次/2d,基坑外20~30m内1次/3d,基坑外30m外1次/周,或按业主、管线管理方的要求的频率监测。

(3)数据处理:将各沉降点沉降值存入计算机监测系统汇总成沉降变化曲线。

1.4.4地下水位量测
(1)测点布置:有选择的在基坑周围利用基坑降水井布设水位监测点。

(2)监测频率:土方开挖过程中测量频率2次/d,主体结构施工期间1次/2d,土方开挖后结构施工前测量频率为1次/周。

(3)数据处理:每次测量存入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可以得到水位标高,汇总成水位标高变化曲线。

1.4.5墩柱沉降观测
桥墩根部布设特制钢钉作为墩柱沉降永久观测点,布设位置见图18-2。

每片墩柱在距承台顶回填土0.5m位置处布置墩柱沉降观测点2个,横桥向位于墩柱中心线处。

沉降观测点采取后植入的方式布设,即:墩柱模板拆除后,选取图示位置,用冲击钻成孔,用环氧树脂将测点固定。

测点露出表面4cm,并编号。

图1-2 墩柱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测试所用仪器为精密电子水准仪。

每次观测时,首先对3个工作基点稳定性进行闭合校验;再进行工作基点至设施固定观测点联测(往返观测),以了解设施总体沉降均匀程度;最后对设施观测点进行测量并闭合到固定观测点,了解设施各基础结构相对沉降情况。

1.4.6梁体挠度观测
为满足测试要求,主梁支座和跨中位置布设特制钢钉作为挠度观测点,布设位置见图1-3。

每片梁布置6个观测点。

观测点采取焊接的方式布设,即:预制混凝土主梁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测点的布设,采用坐焊的形式,将测点与顶板位置钢筋笼焊接。

浇筑混凝土时使测点与主梁成为一体;钢-混结合梁主体结构焊接完成后,将测点与顶板处钢构件焊接,浇筑混凝土时使测点与主梁成为一体。

所有测点在布置之前计算出预留量,保证施工过程结束后测点能露出表面4cm,并编号。

测点布置完成后,上设保护盖,并置钢印编号。

为保证测试的精确度,禁止对测点有不正当的扰动。

图1-3 预制梁挠度测点布置图
根据施工工序的特点,混凝土主梁挠度的观测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预制场测试阶段,预应力筋张拉前后的测试采用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其一为精密水准仪测试,其二为百分表测试;第二阶段为主梁架设完成后的测试,该阶段采精密水准仪测试。

钢-混结合梁挠度的观测采用两种方法,其一为精密水准测试,其二为静力水准仪(电子连通管)测试。

主梁架设完成后每次观测时,首先进行工作基点至主梁设施固定观测点联测(往返观测),以了解主梁设施固定点的挠度变化情况。

然后对设施观测点进行测量并闭合到固定观测点,测得设施观测点的挠度变化情况。

(1)时间安排
基准点布设应较沉降点布设提前一个月完成。

自布设之日起,每周测试一次,直至基准点沉降稳定。

并在后续的测量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沉降稳定性测试,每个月测试不少于一次。

沉降点布设完成24小时后即进行初值的测试,并随后续施工阶段的变化进行测试。

相邻两次的测试时间不宜超过10天直至沉降稳定。

梁张拉前后、架设完成后、均进行挠度的测试。

运营过程中在前半年内以每月两次的频率进行测试,随后的一年内进行每月一次的测试。

并对重点部位制定详细的长期监测方案。

钢-混结合梁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测点的布设及测量作为初值,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均进行挠度的测试。

运营过程中在前半年内以每月两次的频率进行测
试,随后的一年内进行每月一次的测试。

并对重点部位制定详细的长期监测方案。

(2)测试元件
测试中所需要的元件均需定制。

这样即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控制测试的精度,又能够区别于普通钢筋,便于保护。

各种元件的具体形式如下:
1.5施工监控量测标准
根据***地铁施工经验,对暗挖结构拱顶沉降、周边收敛位移建立了相应的控制值和预警值。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设计要求,并参考有关规范规定,确定本工程施工量测控制值和预警值。

施工监测控制值和预警值表
序号工程项目预警值(mm)控制值(mm)
1地面沉降2025
2拱顶下沉2025
3水平收敛1520
为了解本工程最终稳定的位移值,在施工初期,对量测结果作回归分析,求出回归方程,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推算出最终位移值,并与规范允许值相比较,然后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本工程的监控量测控制值。

1.5.1建筑物沉降和倾斜控制标准
根据经验,桩基础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应大于10mm,天然地基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应大于30mm。

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

1.5.2管线沉降控制标准
煤气管线的沉降或水平位移均不得超过10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2mm;上水
管线的沉降或水平位移均不得超过30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5mm。

插入式混凝土水管两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不得超过8%,差异沉降不得超过20mm,沉降速率应严格控制在0.5~0.7mm/d. 差异沉降和沉降速率应该同时予以控制。

1.5.3基坑监测项目的警戒值和允许值
在基坑监测过程中,确定各监测项目的警戒值和允许值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

它不仅是设计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合理施工流程、保证周围环境安全的主要依据。

监测项目的警戒值应根据基坑保护等级、设计值、周围环境、工程经验等和有关部门协商综合确定。

基坑监测控制标准表表
序号工程项目控制值(mm)位移速率控制(mm/d)
1地面沉降302
2煤气管道沉降52
3上水管道沉降105
4水位变化1000500
1.6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监控量测资料均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与管理,当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能及时进行处理,绘制各种类型的表格及曲线图,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预测结构物的安全性,确定工程技术措施。

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变化速率(mm)/d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编写周、月汇总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

(2)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需及时进行处理,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失
误,剔除和识别各种粗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定性分析工作。

数据处理方法为:
1)数据整理
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

2)插值法
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函数近似的方法,求得符合测量规律而又未实测到的数据。

3)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反映监测数据变化规律和趋势的函数关系式,对下一阶段的监测物理量进行预测,防患于未然。

如预测最终位移值,预测结构物的安全性,并据此确定工程技术措施等。

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变化速率(mm)/d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编写周、月汇总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

(3)当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措施处理。

1)初支结构有较大开裂。

2)监测数据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3)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变缓的趋势等。

监测资料反馈管理程序图
监测信息管理流程图
1.7监测管理体系和保证措施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建立专业组织机构,由我单位派驻现场3~5人组成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地面和地下的日常监测及资料整理工作。

施工监测组织机构图
要保证监测工程的质量,除了需要有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外,更重要的还应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检查校核制度来予以保证。

为确保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
(1)监测组与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相关切实、可靠的数据和记录。

(2)测点布置力求合理,能反映出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实际变形和应力情况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3)测试元件及监测仪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测试元件要有合格证,监测仪器要定期校核、标定。

(4)测点埋设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

并做到位置准确,安全稳固,设立醒目的保护标志。

(5)监测工作由多年从事监测工作及有类似工程监测经验的工程师负责,小组其它成员也是有监测工作经历的工程师或测工,并保证监测人员的相对固定,保证
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6)监测数据及时整理分析,按照监理、业主等的要求进行监测报告的报送,监测报告应包括阶段变形值、变形速率、累计值,并绘制沉降槽曲线、历时曲线等,作必要的回归分析,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7)检测数据均现场检查、复核后方可上报;如发现监测数据异常,立即复测,并检查监测仪器、方法及计算过程,确认无误后,立即上报给甲方、监理及单位主管,以便采取措施。

(8)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测试实施细则。

(9)雨季地下渗水比较严重。

因此雨季在保证正常的监测频率的情况下,加强一些薄弱环节和主要管线及建筑物等项目的量测频率,如测斜、应力、拱顶下沉、既有线变形等,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加强一些不利区域的监测,以保证整个工程始终处于监控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