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世界中的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世界中的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
作者:杨闯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17期
【作者简介】
杨闯,外交学院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社会科学专家,曾先后在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馆、驻乌克兰大使馆任职。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苏俄外交、当代国际政治、外交学。
主要著作:《近代国际关系史纲》、《从阿尔巴特街到西伯利亚》(译著)、《跨世纪的中国外交》等。
编者的话本刊2013年4月(下)、5月(下)先后推出“俄罗斯的雄心”专题策划,张树华、冯绍雷、左凤荣、赵华胜、王立新、张建华等专家学人,就俄罗斯的政治逻辑、国家战略、现代化转型以及中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理性的分析。
本期,我们又约请了三位著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这一议题作进一步探讨。
敬请读者垂注。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经济实力下降,但依仗战略核力量和能源出口实力,在外交上保持大国角色。
无论是叶利钦总统,还是普京总统,都力图保持俄罗斯在世界格局中一极的地位。
俄罗斯与中国缔结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国际形势推动、双方利益汇合和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的结果。
中俄开创了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楷模,是用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榜样,也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互利共赢、平等合作、共谋发展的榜样。
关键词俄罗斯外交中俄关系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世界大国
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中俄关系也是大国关系中最好的榜样。
梳理20年的俄罗斯外交政策,对于准确判断俄罗斯外交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也至关重要。
叶利钦主政时期的地缘政治选择与外交政策调整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下降。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国际法意义上的继承者。
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领土面积第一大国,但其国际地位非昔日可比。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认为,“苏联是一个有全球利益的超级大国,而俄罗斯则是一个有区域利益和文明利益的主要大国。
”①这种判断与俄在独立后经济实力下降有关。
独立之初,俄罗斯搞经济体制改革,在总理盖达尔和第一副总理丘拜斯领导下,从1991年底开始,按西方的“药方”加速俄罗斯私有化进程。
但通过股份制的改革与股份交易,私有化“休克疗法”的结果是培育了金融寡头,国有资产大量流入苏联时代的厂长、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阶层。
1993年10月,总统府与俄罗斯最高苏维埃的斗争导致发生“炮打白宫事件”,②最终结束议会与总统争权的局面。
国内政局动荡导致国家的经济实力严重持续下滑。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下降40%,国内投资下降70%。
原俄罗斯副总理、第二任国有资产委员会主席波诺瓦诺夫在1995年向政府提交总结私有化成果的报告,承认俄私有化“犯了方向性错误”。
③私有化既没有解决经济上的收入、效益等问题,也没有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而是财产争夺,培育了金融寡头,“诱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损害了经济和国家安全”。
④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大辩论。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演变与俄罗斯的国力下降、外交指导思想演变具有内在联系。
俄罗斯在独立后曾经进行外交政策的大辩论,其代表性的外交战略主张分别为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和斯拉夫主义。
大西洋主义的实质就是将俄罗斯的发展与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绑在一起。
欧亚主义认为,“深入人心的东正教信仰和广泛的西方影响都不能准确地定义俄罗斯的身份”。
⑤他们强调,俄罗斯是独一无二、地跨欧洲和亚洲领土的国家,具有两大洲的文明。
斯拉夫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中欧国家的一种思潮,当时中欧捷克等国隶属于奥匈帝国,把本民族的解放寄托于沙皇俄国,将俄罗斯视为拜占庭帝国和东正教的继承者。
斯拉夫主义在苏联解体以后复活,不外乎是强调俄罗斯是具有自己传统和文化的国家,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
俄罗斯将大西洋主义作为外交实践指导思想的时间是1992年至1993年一个很短的时期,希望西方国家帮助俄罗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转轨,其代表人物是时任外交部长科济列夫。
这一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典型特点是短暂的向西方一边倒。
而这一时期以普里马科夫为首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则抨击俄外交政策完全倒向西方,与俄罗斯外交部提出完全不同的政策构想,即主张恢复强硬的大国外交,对西方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和北约东扩采取强硬回应措施。
1993年4月23日,俄罗斯284号总统令批准了第一个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标志着将倒向西方政策调整为东西方平衡的双头鹰政策。
俄罗斯面临北约东扩的压力。
对待北约东扩,俄罗斯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变化。
1993年叶利钦访问波兰,对于波兰加入北约,叶利钦曾表示不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波兰的内政。
不久,由于国内军方和安全部门的反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出现变化,即把北约东扩看作是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但对欧盟持欢迎态度。
俄自身定位为欧洲国家,要融入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希望借西方力量实现经济转轨,但西方是口惠而实不至。
俄罗斯人对美国非常不理解,“中国是一个奉行列宁主义的国家,但美国依然对其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对已经改弦更张的俄罗斯,美国的投资却少得可怜”。
⑥面对北约开始的渐进东扩计划,1994年,北约推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俄参加了这一机制。
在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协调下,北约与俄的互动机制从19+1变成20国机制,表面提升了俄的地位,但双方战略分歧依旧。
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在同江泽民会谈时明确表示,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北约东扩会导致欧洲分裂。
俄美存在无法弥合的原则分歧。
首先,俄美两国在对未来世界体制的观点上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美国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单极的,而俄罗斯的立场与中国相近,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应该是多极的,应当依靠国际法和多边机制,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机制解决国际热点问题。
其次,在国际热点问题、如伊朗和朝鲜核问题,俄罗斯与美国表现出合作,要求两国放弃开发核武器、密切与国际社会合作。
俄主张,各方应真诚地、负责任地谈判,阻止美国把国际社会拖入更大规模的危机。
第三,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俄罗斯也没有如冷战时期那样,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而是承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并存的现实,继续支持巴勒斯坦和平建国路线。
第四,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以来的局势同样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因此在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上,俄罗斯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立场。
在独联体问题上,叶利钦既想维护俄罗斯在独联体的老大地位,又想急于融入欧洲,又把中亚国家看作是包袱。
俄自身也没有实力援助中亚国家,听凭其中亚五国自身选择和市场摆布,但在安全上要保持俄南部的安全环境。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朝核问题上,美俄显示立场博弈。
1994年朝核第一次危机时,美朝双方正为处理核反应堆争执不下,俄罗斯立刻表示愿为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
叶利钦总统重视对华关系。
正是在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大背景下,中俄关系出现三级跳。
1992年2月,中俄双方先后批准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3月,科济列夫外长访华,同钱其
琛外长互换批准书。
9月,叶利钦总统签署总统令,以法令的形式重申并确认俄罗斯只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
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双方签署包括联合声明、军事谅解备忘录在内的20多份政府间文件,宣布边界相互撤军,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后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关系确定,标志中俄关系已经进入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空前的76.8亿美元。
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和《关于不将本国战略导弹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等重要文件,两国外长签署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
至此,两国4300公里边界中的98%得以解决,两国边境成为和平稳定发展的地区。
1992年12月叶利钦访华和1994年9月江泽民访俄为双方互利、睦邻、稳定和长期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1995年,江泽民出席俄罗斯举办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祝活动,叶利钦提出双方要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这一目标。
1996年1月9日,普里马科夫被任命为俄联邦外交部长,结束了大西洋主义对俄罗斯外交的支配地位,俄外交政策调整为“重振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明显加强对亚洲国家政策,也更为重视对华关系。
1996年4月,叶利钦再次访华,在飞机上审阅两国外交部门经协商并已准备好的《中俄联合声明》文件。
他提出修改意见,将俄中关系定位为“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协作伙伴关系”,中方表示赞同。
这次访问形成的《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将中俄建设性伙伴关系提升到平等互信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各个层面保持对话与沟通。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边境地区军事互信的协定。
1996年7月,叶利钦在第二轮选举中获胜,江泽民主席立即发去贺电。
1997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发表《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阐明了两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看法,在国际舞台产生重大影响。
叶利钦对双边关系充满期待,对双边贸易却并不满意。
1995年双边贸易额是55亿美元,1996年为69亿美元。
他在1996年就提出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目标,但在他任期内没有实现。
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经济出现空前的困难。
在俄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俄双边贸易额降至54.8亿美元,1999年也只有57.2亿美元。
2000年才开始回升增长。
⑦
科索沃战争暴露了俄外交软肋。
科索沃战争期间,中俄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非常密切,俄罗斯在美国战略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上态度非常明朗,全面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
但是,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无力援助自己的传统盟友南斯拉夫。
1999年,眼看北约就要主控科索沃战后局势,俄第76空降师一队200名伞兵突然出现在科索沃首府普里斯蒂纳的机场,并派出两艘军舰到爱琴海,以显示对南斯拉夫的支持,为俄罗斯在处理南斯拉夫问题时的地位赢得了一席之地,此事令叶利钦相当欣慰。
但在科索沃战争后,科索沃从塞尔维亚事实分离,俄最终还是撤走了伞兵部队和两艘军舰,默认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南斯拉夫的肢解。
科索沃战争是俄美关系在上个世纪末紧张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在科索沃战争后,俄罗斯面临北约东扩的第一批苦果。
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波兰、捷克、匈牙利在纽约被吸收加入北约,成为第一批东扩的成员国。
俄被迫吞下这一苦果。
面对国内外局势和自身身体状况,
1999年12月底,叶利钦访问中国后不久,就宣布提前半年辞去总统职务,由时任总理普京任代总统。
纵观叶利钦总统第二届任期内,无论在科索沃危机、伊拉克武器核查、伊朗核问题上,还是在以巴关系等传统国际热点问题上,俄都力图发挥独特作用,但显示出实力下降、力不从心的态势。
经过10年的震荡,直到1999年,俄经济停止下跌,开始恢复性增长,俄外交才逐渐显出活力。
代表着多数人的希望执掌俄罗斯:普京时代的开始
普京第一个任期的对外政策构想。
2000年3月,俄罗斯提前3个月进行总统选举。
普京因其领导的第二次车臣战争获得胜利而赢得国内民心支持,由代总统顺利当选总统。
普京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提出以恢复发展经济为核心,开展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务实外交。
普京怀有强烈的“强国梦”,力图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实施“强国外交”,其外交思想实质就是斯拉夫主义和欧亚主义的结合。
2000年初,普京批准出台《国家安全构想》。
同年6月28日,普京批准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出台,标志着俄罗斯对外政策“形成阶段”的结束。
前外长伊万诺夫说,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构想“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国务、政治和社会活动家、外交官、学者就现阶段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国家长远利益中俄罗斯作用和地位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做了总结”。
⑧反映俄罗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力量的立场,是俄罗斯外交政策延续性与国家历史发展的客观特殊性及其经济、文化、地缘政治状况结合的产物,是俄罗斯在转型阶段将俄罗斯与苏联一贯的外交传统与新形势下对外政策重新认识的结果。
上台一年后,普京的支持率达到70%。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普京稳定了国家,“至少在10个重要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了车臣这个难题,也就是解决了俄罗斯完整统一的问题”。
⑨10个重要方面成果分别是:车臣恐怖主义问题;设立七大联邦区;消除寡头与国家争权问题;俄罗斯武装力量和强力部门得到加强;国防工业出口开始复兴;工业生产、建设规模和农业都有了发展;金融体系巩固,国家债务按期偿还;各个方面符合国家利益的积极独立外交政策得到恢复;退休金提高,失业率下降;社会局势平稳,民众心态好转。
总之,被挥霍浪费的国家稳定局面在全国得到恢复,甚至以前流失的资金也开始返回俄罗斯。
“普京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位置的有用人才”,这就是俄罗斯的成功之处。
⑩在叶利钦时代,政府的政策被金融寡头绑架,而从普京执政开始,就表现出发展经济、惩治腐败与金融寡头的明显特点。
对古辛斯基等金融寡头的打击,为普京赢得了更多的民心。
普京的“强国外交”有两张牌——石油能源与“三位一体”(陆基、海基和空基)的战略核武器。
他利用苏联时期形成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和电力网,对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国家施加俄罗斯的影响力。
普京第一个任期,恰逢国际能源市场涨价。
依靠能源出口,俄罗斯200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一直在6%以上,其中能源工业的贡献约占1个百分点。
“能源复国战略”既拉动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也作为对外政策的工具。
能源出口一直是打不同价格牌,比如对俄白联盟的白俄罗斯,实行与俄罗斯一样的天然气价格,而对乌克兰则实行不同的天然气价格。
在
尤先科任乌克兰总统期间,俄在冬季以乌克兰拖欠天然气债务为由两次中断天然气供应,以此约束在尤先科总统任内乌克兰加速加入北约的导向。
直到乌克兰地区党主席亚努科维奇上台后,俄乌关系改善,天然气供应才趋正常。
2007年,普京下令,恢复战略轰炸机到地中海的巡航。
2008年,为支持委内瑞拉,俄罗斯派出战略轰炸机飞到拉丁美洲,与委内瑞拉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普京的这些亮剑举动都在显示,俄罗斯仍然是与美国核力量不相上下的国家。
普京时期的俄美关系。
普京政权并不是寻求与美国对抗,而是重视对美关系。
他认为,俄美关系非常重要,这一关系决定着世界安全和稳定局势,以及国际社会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效果。
2001年9月,普京在9·11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向小布什发去信函,表达对美国的同情,并将9·11事件与俄罗斯的车臣问题相比,试图拉近与美国的距离,但是没有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
2002年初,俄美两国发生相互驱逐外交官事件,美国为了在中欧部署导弹,又单方面退出1972年反导条约。
小布什政府提出“邪恶轴心”论不久,普京立刻表示,俄罗斯要在整个欧亚大陆建立起“稳定弧线”。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俄罗斯与美国的战略矛盾进一步加剧,俄罗斯一再举行战略导弹发射,显示俄的核力量仍具有远程打击的实力。
美、英等国加大对叙利亚压力,俄罗斯放出话来,要向叙出售弹道导弹。
伊朗核问题难解难分之际,俄罗斯不仅提出了要帮伊朗处理浓缩铀,还决定向其出售先进的“道尔”防空导弹。
俄罗斯经济实力恢复后,为确保自身利益,不时亮剑。
普京公开指责美国过分依赖武力,小布什政府也指责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民主倒退,正在走上独裁政治的道路。
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信任状态,使得两国在防止核扩散和“反恐”方面的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俄罗斯不赞同华盛顿的霸权主义行为,究其本质而言,并非寻求与美国对抗,而是着眼于世界大局。
俄坚持和平与稳定世界大局的政策,与美合作与对话,但不是以某种好恶划线,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表现妥协,有时坚决不让步。
俄罗斯与北约的20国机制,并没有阻止北约的东扩。
普京修正了叶利钦时期的立场。
普京提出,俄罗斯不需要加入北约,俄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安全。
2004年北约第二轮东扩,又有7个国家加入,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加入,威胁到俄罗斯西北部安全。
因此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俄罗斯表示强硬立场。
普京继承发展了叶利钦的对华政策。
在对华关系上,普京与中国领导人将双方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以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中俄关系模式,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平等互信,承认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国家与安全核心利益,尊重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对方内政,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经济上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开展全方位合作机制建设;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这一条约不仅反映了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发展成果,更指明了两国关系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道路,规划了中俄关系的方向,是双边政治关系的基础,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2001年6月,上海五国合作机制建立,中俄从边界互信发展到上海五国安全合作机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上海合作组织。
这一新的国际组织框架不仅推动中俄双边关系和中亚地区安全合作深入发展,而且对中国的西部安全和俄罗斯的南部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亚
“反恐”问题上,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非常密切,多次举办“反恐”联合军事演习,并设立反恐合作中心。
现在的上海合作组织已经从反恐、反对三种极端势力,深入到军事互信和经济合作各个领域。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
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世代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演讲。
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和批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并最终签署解决边界遗留的黑瞎子岛等问题的《中俄东段边界补充协定》,彻底解决边界划界问题。
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公司(Gazprom)在2004年10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定,其中涉及到了Gazprom启动对华输气的条款。
2004年普京总统访华期间,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
俄经济实力恢复,外交显示活力。
俄经济恢复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2005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77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00美元。
到2005年底,俄黄金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当年全年俄黄金外汇储备增长800亿美元,比预测多3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黄金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2007年,俄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1991年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人均9500美元。
黄金外汇储备达4763亿美元,仍居第三位。
从2000年至200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2%。
俄财政部长库德林承认,俄黄金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俄石油出口有关。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使俄罗斯恢复经济发展有了金融实力的支撑。
在世界格局问题上,俄外交通过参与不同力量和利益的制衡、利用各种矛盾,依靠多边合作机制,参与构建多极世界。
在巴尔干、中东、西亚、朝鲜半岛等热点地区问题上,都看到俄经济实力增强后的身影。
在中东问题上,俄罗斯一直试图显示其作为中东问题四方会谈(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之一的影响力,为以色列、巴勒斯坦双方充当“说和者”。
2006年1月25日的巴勒斯坦立法会选举中,哈马斯获得多数选民支持,获得巴勒斯坦立法会的多数席位,成为执政党,但遭到美国的孤立。
而普京在2006年2月9日访问西班牙时表态,俄罗斯从来没有认为哈马斯是恐怖主义组织。
他说,哈马斯是通过民主、合法的选举上台的,我们必须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选择,必须为巴勒斯坦人民、国际社会和以色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6年3月,普京对媒体重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沉重打击。
俄罗斯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俄,显然是打破美国孤立哈马斯的外交策略。
对独联体国家关系。
俄罗斯外交面临与美国争夺的矛盾。
俄与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遗留的矛盾加剧,大多与外部因素插手有关。
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之所以缓慢,取决于在一开始就有许多国家对独联体的目标定位与俄罗斯不一致。
俄罗斯的目标是在独联体内建立起统一的关税空间和经济联盟,而乌克兰、土库曼希望保持独立地位。
乌克兰不参加统一的独联体武装联盟。
乌克兰和土库曼甚至没有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宪章上签字。
在普京领导下,俄罗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