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之道贵以德

教子之道贵以德
教子之道贵以德

教子之道贵以德

最近忙,好几天都没能睡好觉了,今天终于可以早点休息了,我不到晚九点就躺下想补觉,可楼下柴房租住户家里传出来的一对母子的争吵声惊醒了我,我睡不着了。

大概是妈妈和邻居玩了一下午的扑克,读四年级的儿子先是在一边观战,然后就趁他妈没注意的机会跑出去约了几个同伴疯玩了一下午。玩累了玩饿了的儿子一到家没看妈妈的脸色就喊:“妈妈,给我煮碗面条,我饿了。”“你,还知道回来啊!你还想吃面条?没门!吃剩米饭得了……”“你一天学习学习搞不好,就知道玩,让你帮我带孩子(他家俩兄弟,小的不到2岁),你借口有作业,你咋玩了这么久啊?你个砍脑壳的……”妈妈火气乱串,抬高嗓门吼儿子,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一大堆数落着唠叨着孩子。“哦,你整天打牌就有理了?我想吃面条你都不同意!那剩米饭是冷的,有办法吃吗?你不给煮了我自己煮,就没见过你这当妈的!我玩了咋的,我是按爸爸给我规定的时间回来的!再说了,我作业做完了,爸爸干活多辛苦啊,你还说呢,你就知道打牌,我还要给爸爸说呢……”儿子不甘示弱。“你还这么大声跟我吵啊,你有理的很啊,你要是把涛涛(小儿子)吵醒了哭的话,我非要揍你,你别想吃饭了,我看你敢去煮面条,要吃就吃剩米饭……”妈妈还不服气,辱骂声不绝于耳。

我几乎听不下去了,做母亲做到这个份上,真得好好反省一下了。我担心母子继续吵下去,会动起武力来,这儿子要是力气再大点,

论《傅雷家书》中的教子之道

在中国,有两本家书最为畅销。一是《曾国藩家书》,一是《傅雷家书》。前者被许多逐鹿商场、官场者奉为经典,成为案头必备书;后者却是很多人的床头必备书,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读《傅雷家书》是在读一个人,一个严肃的父亲,人格上的父亲,他就站在你的面前,苦心孤诣,时时提醒你,让你在做人和生活方面,不敢有半分懈怠。 《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发行量累计已超过110万册,上世纪80年代更是风靡大学校园。一部家书,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不仅因为它教你怎样做人,也不仅因为书中有着浓浓的亲情,更因为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下面是傅雷教育傅聪时所注重的几点 一、生活细节 1、西洋礼仪。围巾个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的腿上或膝盖上。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 2、会生活。会生活不是指发财、剥削人或是吝刻,做守财奴,而是指生活有条理,收支相抵而略有剩余。 3、理财。把用掉的每一分钱记在账簿上,每天晚上或者第二天的早晨,核查出与用剩的余款,与收支不符又想不起的列为忘记项目。每个月底把全部用途加起来,跟预算比较并分析每一项不同的支出:衣、食、住、书籍费、应酬费、零用钱等。每年年终,把全部收支相加后,再提出新的预算。 二、人际交往

1、用行动表现对朋友的感激关心:“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之人,在行动上做的跟薄情一样,是冤枉的,犯不着的。 2、懂得感恩。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镜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3、真诚。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 4、轻许诺。事前未经考虑,千万不要轻率允诺任何事,不论是约会或是茶会,否则很容易会为践诺而烦恼。 三、读书求学 1、读《世说新语》,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青年们读的太少,肚子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2、《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前面都有序文,写的不坏;你可仔细看,各写日子温温。 3、冷静、客观、谦虚。你对音乐的理解,十之八九是凭你的审美直觉;虽则靠了你的天赋与民族传统,这直觉大半是准确的,但究竟那是西洋的东西,除了直觉之外,仍需要理论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史的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即使是你的直觉,也还要哪些学士来加以证实,自己才能放心。所以便是以口味二轮觉得格格不入的说法,也得采取保留态度,治一切学问都要有这个态度。 4、“毛选”中的《实践论》及《矛盾论》,可多看看,这是一切理论的根底。 5、提供修养: 《恋爱与牺牲》《人生的五大问题》《两个新嫁娘的回忆》《奥诺丽娜》《艺术哲学》

马云父亲的教子之道

马云父亲的教子之道 2014年亿万富豪指数,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云以218亿美元净资产成为中国首富。谈及其父的教子之道,马云总结为“挖掘潜能,成就一生。父爱是把铁锹,一天一小铲,挖出闪光点”。 1964年9月10日,我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户普通人家。从小身材瘦小的我有一个和自己身体条件很不匹配的爱好-打架,还因此缝过13针,挨过处分,父亲为此帮我转过三次学。 当时,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他常带我去看戏。我对戏里的唱腔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武生们在台上的好身手佩服不已,学起散打和太极拳来。 母亲不无惋惜地对父亲说:“儿子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已无用途!”父亲苦笑道:“那我就当把铁锹,一天一小铲,尽量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吧!” 有一天,父亲发现无论他对我唠叨什么,我都用学到的英语回敬时,他很有些大喜大悟:“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会痛快!”实际上,父亲看到了我对英语有兴趣,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我用所学的只言片语与老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过瘾,学习英语越来越带劲了。

从初中到高中,我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平庸,唯有英语,我几乎包揽了大小英语考试的年级第一名。但这无法遮掩我严重偏科的事实,第一次高考,我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数学是倒数第一。 高考落榜后,我和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保安。结果,表弟被录用了,我却因个头矮被淘汰。那时,我的心几乎被各种打击敲碎了。父亲见我意志消沉,悄悄找了个关系,让我替《山海经》、《东海》、《江南》三家杂志社蹬三轮送书。沉重的体力劳动让我渐渐麻痹掉高考落榜带来的痛,我甚至开始认为,这也许就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父亲却像是一把铁锹,开始刻意铲凿我高考落榜的痛处,他对我说:“你每天踩20多公里路来来回回都不累,为什么就不能再走一遍高考的路呢?” 父亲的话让我下了决心:参加第二次高考!我报了高考复读班。然而这次,我的数学只考了19分,总分离本科录取线相差140分。 这回,我自己执拗地决定第三遍走高考的路!父亲是全家唯一没有反对的人,并煞费苦心地为我请到了一名数学特级老师,每周给我辅导两次。1984年7月,第三次从高考考场走出来的我,数学考了79分,但依然离本科线差5分。或许是我们父子俩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当年杭州师范学院本科没招满,我终于读上了本科,还被调配进入英语专业。 进入大学,所学专业正是我的闪光点。专业成绩十分优秀,自信心一下子膨胀起来,我开始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团活动,随后不仅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而耐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更为重要,若一个官员耐不了苦,那么就必定会滋生腐败,贪污受贿,因此耐苦是一个好官员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纵观现在的官场,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耐不了苦,才逐渐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腐败贪污的路。 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曾国藩贵为将相,每食只蔬菜一品,绝不多设,极其节俭,因此被誉为“一品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廉”和“俭”的思想作风,曾国藩生平也极其痛恨贪污受贿者,主张要严厉打击这些人,以正社会风气。曾国藩的这种为官之道,在当今这种日趋追逐名利的社会里更需具备,为官者只有清廉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向前发展,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导读: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

曾国藩教子名言

曾国藩教子名言 1、“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2、“侍亲以得欢为本”。 3、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4、“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5、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6、“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7、“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8、“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9、“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10、“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1、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2、“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3、“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4、“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5、“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6、“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1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18、“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9、“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20、“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21、“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22、“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23、“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24、“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5、“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26、“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27、“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28、“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29、“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30、“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3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 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事实上人的智力有高下,爱好有不同,特长有区别,未必上了重点大学才是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具有各种专长、不同层次的形形色色的人才,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明智的家长,应当摸清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然后提出恰如其分的目标,激发其兴趣,培养其专长,促进其发展。至于孩子将来能否做官或发财,这是孩子将来的造化,你不必为他管得那么远。只有“读书明理”这才是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它是将来从事一切工作的资本,也是造就栋梁之材的“奠基工程”。 所谓“读书明理”,也包含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读书的目的并不光是学知识,求学问,还要懂道理,修德行。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与“智”的关系。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修身之道,以图无愧于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以图自进其才。”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一是进德,二是修业;两者之中,进德是第一位的。我们有的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对于孩子在道德表现方面却不甚重视,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世,则考虑得更少了。其实,并不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成才,人才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上某方面的专长才是人才,而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没有知识是“次品”,没有道德是“废品”,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曾国藩还认为,要读好书,首先要立志,要教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志向,读书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冲动,而是上升为一种理念上的行为控制。这样,读书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他给儿子的信中说:“君子立志,应为大众谋幸福,做内圣外王的事业,然后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这里的所谓“内圣”,是指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即“立德”;所谓“外王”,可以理解为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即“立功”。教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曾国藩这观点确是真知灼见。我们现在有的家长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唠叨和指责,却很少对子女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平时,我们应当多跟孩子沟通,可以给孩子谈谈自己创业奋斗的艰苦历程,谈谈家里祖祖辈辈的历经苦难的辛酸往事,还可讲一些古今名人树立远志、勤奋学习、艰苦奋斗、成就伟业的故事,从而让孩子懂得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并怎样为实现理想而不懈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不断的督促。这才是抓到了点子上,使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不求子孙做官发财,还有另外一种想法。他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技巧有哪些.doc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技巧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技巧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1927年2月6日 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得最多的是安慰、劝解

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目标。 3、与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4、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是极有价值的作品。"——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 感言: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的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种结婚旅行,比当下单纯为了新奇和时尚的观光旅游更有意义。这是梁启超在书信里指导他们写游记。 5、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一位父亲的教子之道

一位父亲的教子之道:我们陪着星星去旅行 图:星星手绘“昂平360”缆车 我出身自草根阶层,儿童时代最多只是跟随学校去新界旅行,从未试过乘坐飞机离开香港。那时候,听到其他同学出外旅行,都令我既羡慕亦妒忌。直到自己出来社会工作,好像是二十七岁才第一次跟旅行团搭飞机去泰国旅行。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三十岁之后我才发觉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好趁青春周游列国,既有体力登山涉水,而且年轻人或学生在交通和住宿方面都有较多优惠,旅费的压力自然大减。可是,香港人要不是“有钱但没时间”,或反过来“有时间但没钱”,出外旅行都要一番计划,身体力行地“行万里路”的实践并不容易。 星星作为一个自闭症儿童,出外旅行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的是。 由一岁零十个月至两岁多之间,星星平日都要到市区的私营儿童中心接受训练。除非特殊原因,否则都是我自己陪着星星乘坐港铁出外(如我有工作才由家佣代替)。港铁早上的繁忙时间当然十分拥挤,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星星在车厢尚算安静,不至于吵吵闹闹,但反而由月台至出闸处,他就会像“甩绳马骝”般走来走去,若当天睡不够或太累,他在车厢内亦会发脾气。为免影响其他人(以及遭受奇怪眼光看待),我都会尽办法对他安抚。因此,要带着星星去远处甚至出门离港,使我和星妈踌躇了好些日子。 我们并不是要带星星出外观光旅游,逍遥快乐。对于星星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接受一段新鲜旅程的训练。因为自闭儿都是顽强固执,不愿或害怕接受新事物,不论是从家居到港铁站的行走路线,抑或身上穿着的衣裤鞋袜,自闭儿都有自己的一套既定模式。这种“坚持”对本身虽然并无不当,但过分执著总会影响自身发展和人际关系,故此我和星妈很多时都想尽办法打破星星的既定习惯。 对于普通小孩来说,出外旅行是吃喝玩乐(几岁的小孩子也不会懂得观光),星星的旅行则是冒险探索。 星星第一次旅行可说是澳门,那是二○一一年的初夏,其时他一岁零九个月,虽未确诊自闭症,但已相约儿童心理学家排期检验(因当时已出现不少徵状)。那次去澳门两日一夜,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目的(那时根本未知道如何处理自闭症这回事),只因为我已辞去全职工作,预备全身跟进星星的训练,所以我和星妈只想带同星星一起出外散散心,暂忘一切烦恼。我们推着保姆车,与星星一起乘坐飞航船,那时

曾国藩的中庸哲学思想

□景国际 曾国藩的中庸哲学思 想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清代中兴名臣之一。他显赫人生功绩的取得,就其思想原因来说,要归结到他为人处世的中庸哲学思想。 一、为官之道———隐忍克制,适度谦退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 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直到晚年,仍称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一直以隐忍克制的心态在官场中立 足,他的为官之道正可谓是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短,恰到好处。 他事事谨慎,处处谦卑,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7个字,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完全开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以为惜福之道、 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认为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 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他非常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他31岁时,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坚持从灵魂深处检醒自己,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名之曰《过隙集》,天天在上面写。他始终认为: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遥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 程序。在与一些议员的频繁往来中,崔国因还了解到议员们要备纸笔记录、参众两院议员年俸、美国各省总督(州长)年俸及各州举众议员人数等细节问题;日记中,崔国因特别介绍了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的原则,他指出,议院“有立例之权,则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崔国因还指出,美国总统4年一换,但总统更替,政府各部门也在替换,然而美国的政局则不会乱,关键就在于议院和最高法律对稳定美国政局的作用。 除了介绍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外,崔国因还具体分析了各国的政治制度,并将民主制与君民共 主制的议会制度做了一番对比,但无论“各国君政、民政虽异,而设议院则无异”。 对于西方议院制度的远见卓识,让崔国因成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上不可被忽视的关键人物。 (责编霍语)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成绩:论文题目: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授课教师:王建敏 院(系):英语学院英语高级翻译专业 年级班:2011级03班 学号:110110305 姓名:张思雨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摘要: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其所作所为的背后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为政善于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朝廷、地方督抚及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使自己在仕途上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曾国藩虽然是一位封建的官僚大臣,但他的官宦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读书非官”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进德、修业,并不一定单纯是为了做官。他一反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多次劝告自己的弟子不要汲汲于科名。第二,“尽忠直言”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做官应有为官之道,对上应当尽忠直言。他在朝廷做官期间,曾多次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杀身之祸上奏朝廷。如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劝告皇上以身作则,广开言路;在《议汰兵疏》中提出裁减绿营的合理建议;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揭露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事实。从上可见,不管曾国藩上奏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他这种“尽忠直言”的精神在当时来说还是难能可贵的。第三,“不贪钱财”的官宦思想。曾国藩对贫官污吏历来是十分痛恨的,他曾多次提出要严厉惩治贪污腐败,他一生以“不要钱,不怕死”自诩;他还多次告诫家人千万不要受贿,不要贪财;在攻陷南京后,他针对其弟曾国荃贪恋钱财的表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奉劝他辞职告老还乡。第四,“严管家属”的官宦思想。曾国藩曾力劝家人不要干预公事,并多次写信劝其父亲不要参与地方事务,要遵守地方法规,照章纳税;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经常告诫他们力戒“奢”、“傲”之风气。第五,“居安思危”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虽被封为一等侯、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地方总督等职,手掌大权,手握重兵,统治着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但却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将他作为最大的威胁者。因此,他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自勉,处处

曾国藩教育子女名言

曾国藩教育子女名言 1、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2、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3、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4、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5、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6、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7、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8、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9、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10、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11、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12、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13、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人该顺时,不可趋时。 14、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5、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16、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17、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8、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19、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20、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21、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22、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23、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24、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5、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26、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27、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28、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29、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30、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31、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教子之道

1.从“三迁”到“断织” ——孟子所受的家庭教育 2.种田?织布?当木匠? ——鲁班教子故事 3.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 ——司马迁的成长历程 4.“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教子之道 5.十八口水缸的故事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教子 7.博览万卷书,探寻天地间 ——祖冲之所受的家庭教育 8.爱而有教,严而有慈 ——颜之推的家教经验 9.“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教子 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范仲淹教子的故事 11.正人必先正己 ——包拯教子故事 12.画荻教子 ——郑氏夫人对欧阳修的教导 13.言传身教,不喜华靡 ——司马光一家两代的教子之道1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苏轼教子法 15.精忠报国 ——岳母刺字教子 16.“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陆游教子 17.谨勤 ——朱熹教子之道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19.修德,正心 ——朱元璋教子 20.小故事里的大乾坤 ——吴承恩受教于父母的故事 21.“志在四方,男子事也” ——徐霞客母亲劝子远游 2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时珍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23.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 ——徐光启与他的父亲 24.严教与立志 ——威继光所受的家庭教育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受之于嗣母的爱国情操 26.立志之始,在脱习气 ——王夫之教子的故事 27.爱,也是需要方法的 ——郑板桥的教子之道 28.字字入心间 ——戴震族叔的教育方法 29.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 ——林则徐父亲教子方法 30.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31.两代人的留学故事 ——詹天佑的家庭教育 32.慈母爱子心 ——谭嗣同述说母亲的教子情 33.“教家立范,品行为先”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3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教子 35.“毋为瓦全宁玉碎,须知拼死即求生”——冯玉祥教子的故事 36.“别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谢觉哉教子法 37.石榴花里孕育的大道理 ——董必武受教于父母的故事 38.持之以恒的力量 ——竺可桢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39.母爱滋养学术大师 ——胡适之母教子成才 40.“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郭沫若所受的家庭教育 41.要培养孩子诗人的浪漫、劳动者的朴实——李大钊的家教故事 42.“我要造一艘最快的战船” ——李四光父亲教子故事 43.观察、提问与音乐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 44.“不计毁誉,务必为先” ——宋庆龄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人物素材丨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

《道德经》有言:“大巧若拙,大成若缺”。曾国藩为人办事有两个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拙诚,二是求阙。 01 拙诚 恒能破拙 曾国藩考秀才,六次不中;随后又考进士,三次落榜。梁启超曾评价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明白自己天资不高,他说:“天资拙,唯有以恒破之。”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读完这本书,就不碰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就坚决不睡觉。 因为钝拙,曾国藩比别人更能坚持,更肯付出。基础打得牢,才有了为官十年连升十级。 拙能破巧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 以拙破巧,是曾国藩智慧的显现。尤其是到了晚年,这位深谙世事的老人,更讲求“拙浑”二字。他说:“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曾国藩认为,用兵贵在诡异和狡诈,这些他不擅长;用兵又贵在巧取和奇夺,这些他也不擅长。他所擅长的,唯有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笨,拼的却是硬实力,取得的胜利,也是绝对的胜利。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埋头苦干”,少说多做。这才是“以拙破巧”的关键所在。 02 求阙 花未全开月未圆,正是人间好时节

曾国藩曾写过一篇《求阙备记》,开头便说:“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花开到盛时便会凋谢,月亮圆满后随即亏缺,太阳升到中天便开始西斜。自然界尚且没有圆满的事

物,人生在世更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君子存有警惕自省的意识,懂得留有一丝缺憾,而不敢去强求圆满。小人则常常追求圆满,却不知圆满一旦到来,危机也便随之而来了。 因此,曾国藩最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这是惜福之道、保全之 法。他说:“我们家中父母健在,兄弟姊妹平安,即便是大富之家也难以比美, 可以算得上万全之家了。故而我只求缺陷,以‘求阙斋’来作为寓所之名。目的 在于以其他方面的欠缺,来求取家中亲人的齐全。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愿望 了。” 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 苏东坡曾说:“守骏莫如跛。”意思是,假使你有一匹骏马,也应该象对待跛马一样珍惜它、呵护它。倘若放任骏马恣意奔跑,难保没有摔跤的时候。 人也一样,一味追求登高圆满,未免没有跌落的一天。曾国藩对这五个字非常赞同,他说:“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自然悠久矣,自有深固之基矣。” 我们都一样,羡慕别人穿着一双新鞋,却忘了世间还有只能拄拐的人。既然是 人皆有缺陷,那么我们就满足于“缺”的状态。正是因为有缺失,才令我们更加 完整。 不求聪明,但求顺遂;不求圆满,但求平安。 03 成事 君子慎独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他每天坚持做“日课”。就是每天写日记,反思一天 的行为得失。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 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他认为:自修之道, 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 神。认为“此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一个人越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重点提示】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说: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经夫子自道说: 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又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但我咬紧牙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摘要:曾国藩是清湘乡派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视学习古文,十分推崇韩、柳、欧等人的创作风格。在指导弟弟和子侄的作文实践中有着一定的原则,反映了他的作文教育思想。他认为为文重在作出有雄奇之气的文章,初学者应该多积累多摹仿,通过看、读名家作品养精蓄气。此外行文要讲究词藻的丰富和语调的铿锵。 关键词:曾国藩;作文;教育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极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竞者。”毛泽东对曾国藩也很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时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作出不同的评价。其为政、治军的得失已随大江东去,但他的文章、学问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却依然流芳,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繁忙的公务活动间隙,曾提笔写了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均情真意切,流畅自如。阅读《曾国藩教子书》,你不仅可以体味其字里行间的拳拳之心、殷殷之爱,蕴藏在信中的作文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通过积累丰富词汇 曾国藩深知,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词藻是文章的血肉,堆砌词藻,固然不可取,然词藻的匮乏,也是作文的一大忌。对此,曾国藩在信中做了专门的论述。 “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欲求词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摘抄体面话头。……尔去年乡试之文,太无词藻,几乎不能敷衍成篇。此时下手功夫,以分类手抄词藻为第一义。”[1](27)儿子词汇贫乏,当务之急就是分类摘抄词汇。又说:“二十日接二月二日来禀并祭稿。文尚条畅,唯意义太少。叔祖之德全未称道,亦非体制,词藻亦太寒俭。尔看《文选》,宜多抄典故藻汇,分类抄记,以为馈贫之粮。”[1](37)指出儿子信中词藻匮乏、平庸,分类摘抄《文选》作为解决词汇贫乏问题的良方。 作文章,立意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意要靠辞来表达,而好的辞则要富有文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词藻是“文采”的一个重要内容。曾国藩所说的“体面话头”即词藻。词藻要靠平日的积累,而且要牢牢记住,用时方才得心应手;摘抄在一个本上,可以方便温习。 在信中,曾国藩还列举了许多文人的事例来说明摘抄词汇的好处。如“近世文人,如袁简斋、赵瓯北、吴谷人,皆有手抄词藻小本。此人所共知者。阮文达公为学政时,搜出生童夹带,必自家细阅。如系亲手所抄,略有条理者,即予进学;如请人所抄,概录陈文者,照例罪斥。阮公一代鸿儒,则知文人不可无手抄夹带小本矣。昌黎之计事提要、纂言钩玄,亦系分类手抄小册也。”[1](27)文人袁简斋、赵瓯北、吴谷人都有词藻的手抄本;阮文达是一代鸿儒,也知道文人不能没有词汇的手抄本。再有“班孟坚最好文章,故于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杨雄、刘向、匡衡、谷永诸传全录其著作;……盖孟坚于典雅瑰玮之文,无一字不甄采。”班固的做法从正面给我们以启示:分类摘抄好词好句,的确是积累、丰富词藻的好办法,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途径。 怎样分类,哪些文章值得摘抄,对此,曾国藩也在此次信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分大纲子目,如伦纪类为大纲,则君臣、父子、兄弟为子目;王道类为大纲,则学校、井田为子目。此外各门可类推。尔曾看过《说文》、《经义述闻》,二书中可抄者多。此外如江慎修之《类腋》及《子史精华》、《渊鉴类函》,则可抄者尤多矣,尔试为之。此科名之要道,亦即学问之捷径也。”为了儿子,曾国藩可谓悉心指点,不厌其烦。 曾国藩指点儿子积累的功夫说:“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又在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重申了这一主张:“尔生平作文太少,即以此(分类抄《文选》词藻)代做字功夫,亦不可少者也。尔十余岁至二十岁虚度光阴,及今将看、读、写、作四字逐日无间,尚有可成”[1](8)。 看,即看书,看文,看名家名作,因为,“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然不同。……若非其貌其神回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所以通过看名家名作,领会其精神风貌,可以养浩然之气。读,即朗读。曾国藩认为不高声朗读就不能感觉其雄伟气概,不浅吟低唱就无法探究其幽幽神韵。他还说:“选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1](8-9)作诗如此,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与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又是模仿的功效了。写,即写字。曾国藩的要求是又好又快,否则文思敏捷,然书写缓慢,总是作文之一大遗憾。作,即作文。曾国藩的“看、读、写、作”四字综合的观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写作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一、模仿是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 有了丰富的辞藻,并不一定就能连缀成好文章,还要在作文时潜心模仿。这正是曾国藩在作文方面给儿子传授的另一条写作经验。“尔以后作文作赋,均宜心有模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 [1](22)指出模仿是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信中从儿子寄来的书法作品谈起,谈到写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从字的间架谈到诗文的捷径。为增加说服力,信中一一指出杨雄的代表作均为模仿而来,又指出韩愈、欧阳修、曾巩、苏轼等文章大家皆善模仿。信中说:“不特写字宜模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模仿古人间架。《诗经》造句之法,无一句无所本。《左传》之文,多现成句调。杨子云为汉代文宗,而其《太玄》摹《易》……几乎无篇不摹。即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模拟,以成体段。”曾国藩又说手抄与模仿一样都不能少:“《说文》看过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烦奇僻之字,雅古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不模仿则不惯用。……尔之天分,长于看书,短于作文……目下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