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药典悬浮粒子检测操作规程完整之令狐文艳创作

版药典悬浮粒子检测操作规程完整之令狐文艳创作
版药典悬浮粒子检测操作规程完整之令狐文艳创作

测操作规程,保证药品质量,防止生产环境对产品的污染;规范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

2.范围:适用于对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的操作。

3.责任:尘埃粒子检测员。

4.内容:

4.1概述: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监测采用计数浓度法,通过测定洁净区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4.2监测原理:空气中悬浮粒子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衍射现象,衍射光的强度与悬浮粒子的体积成正比。

4.3测试状态: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就是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在进行“静态”监测时,需注意应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离生产现场并经过15-30分钟自净后进行监测。“动态”就是是指生产设备按预定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

在空调系统验证时、长期停产恢复生产前、设施设备大修复产前进行静态测试,在日常监测时进行动态监测(D级区域除外),对于D级区域的日常监测可以在静态进行。如必要(如偏差调查或其他的一些验证需要),可以进行动态测试。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

4.4压差:

压差应符合规定,即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的静压差应大于10Pa。

4.5测试时间:

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具体严格遵循不同状态的测试要求。

4.6测试方法:

4.6.1仪器: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

4.6.2采样点数目:

利用公式计算

NL=A0.5、

NL:最少采样点数(四舍五入整数)

A:洁净室或洁净区的面积,以平方米计。

注:在单向流情况下,面积A可以认为是垂直于气流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单向流的指送风面积,对于乱流洁净室是指房间的面积。

4.6.3采样点的布置(附图供参考)

4.6.4采样量:

每次采样的最小采样量

4.6.5采样注意事项:

任何洁净区内取样点应不少于两个。

除受洁净区的设备限制外,取样点应在整个洁净区均匀布置。

为了确定A级区的级别,每个取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

l000L。

取样点一般布置在距离地面0.8m-1.5m之间或操作平台的高度。

尽量避免在风口附近取样,而且测试人员应站在取样口的下风侧。

采样点的布置还可根据需要在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增加采样点。

4.6.6标准:

4.6.7方法:

将检测所需仪器设备及相关物品放入传递窗中,开启传递窗的紫外灯及高效过滤器。

人员按照进入净化车间的程序,从人员通道进入净化车间,待传递窗运行30min后,取出相关设备物品。

根据当次所做实验需求,正确设置尘埃粒子计数器(采样量、采样周期、置信状态等),对需要检测的洁净区(室)进行检测。

检测完成后,根据打印出的数据计算结果并填写检测记录及报告。

4.7注意事项:

检查测定仪器是否正常,并作外表洁净后方可进入洁净室,采样必须清洁并无渗漏,仪器预热至稳定。

严格按照仪器生产商要求操作和使用没各事先确认洁净区通风系统运行平稳后,方可进行取样。

监测单向流时,将计数器取样口正向对着气流方向。

监测紊流时,宜将取样口垂直朝上。

在确认级别时,应使用采用管较短的便携式悬浮粒子计数器,以避免远程采样系统长的采样管中≥0.5μm尘粒沉降。

监测系统的选择还应考虑生产操作中物料(例如有活的生物体或放射性药品的操作)带来的风险。

更换测试点时,应待仪器读数下降至稳定后开始读数。进入洁净室的测试人员不应超过二人,测试时应位于采样点的下风侧。

4.8结果计算:悬浮粒子浓度的采样数据应按下述步骤作统计计算:

4.8.1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

式中:A为某一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粒/

m3;

C i为某一采样点的粒子浓度(V i=1,2,…,N),粒/m3;

N为某一采样点上的采样次数,次。

4.8.2平均值的均值:

式中:M为平均值的均值,即洁净室的平均粒子浓度,粒/m3;

A N为某一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1,2,…,L),粒/m3;

L为某一洁净室(或洁净区)内的总采样点数,个。

4.8.3标准误差:

式中:SE为平均值均值的标准误差,粒/m3。4.8.4置信上限:

UCL=M+t×SE

式中:UCL为平均值均值的95%置信上限,粒/m3。

t为95%置信上限的t分布系数,见下表。

95%置信上限的t分布系数

4.9结果评定:

4.9.1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洁净级别规定的级别界限,即A i≤级别界限;

4.9.2全部采样点的粒子浓度平均值均值的95%置信上限必须低于或等于规定的级别界限,即UCL≤级别界限。

5.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 16292-1996

6.偏差纠正

一旦发现监测结果超过纠偏限,一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进行调查和评估:

回顾最近一次的空气微生物的检侧结果。

回顾最近一次的表面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检查人员的更衣程序是否正确。

检查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

检查空调系统过滤器装置的完整性。

检查是否有明显的产生悬浮粒子的源头。

必要时空调系统需要重新验证。

附:采样点布置图:

悬浮粒子检测记录

受检区域:检验依据:检测日期:

检测状态:温度(℃):相对湿度(%):

洁净室及编号洁净度粒径标准

尘埃粒子数(个/m3)

结论

Max UCL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5μm 29000

悬浮粒子检测记录

受检区域:检验依据:检测日期:

检测状态:温度(℃):相对湿度(%):

洁净室及编号洁净度粒径标准

尘埃粒子数(个/m3)

结论

Max UCL

A ≥0.5μm 3520 □合格

≥5μm 20 □不合格

A ≥0.5μm 3520 □合格

□不合格≥5μm 20

D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D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C ≥0.5μm 3520000 □合格□

不合格≥5μm 29000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2020版《中国药典》羟值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 二、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样品羟值的测定。 三、职责: 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 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 1、定义:羟值系指供试品1g中含有的羟基,经用以下方法酰化后,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 1.1仪器: 电子天平(万分之一)、具塞锥形瓶(250ml)、胖肚移液管(5ml,A级)、量筒(20ml)、恒温水浴锅、碱式滴定管(50ml,A级)、滴管。 1.2试剂: 1.2.1吡啶AR 1.2.2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见EK/SOP-QC8005氢氧化钠滴定液(1、0.5、0.1mol/L)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 1.2.3甲酚红-麝香草酚蓝混合指示液:见EK/SOP-QC8003指示剂与指示液配制操作规程1.2.4吡啶-水(3:5):取吡啶30ml和水50ml混合均匀,即得。 1.2.5酰化剂:取对甲苯磺酸14.4g,置500ml碘瓶中,加乙酸乙酯360ml,振摇溶解后,缓缓加入醋酐120ml,摇匀,放置3日后备用。 1.3测定方法: 除另有规定外,按表中规定的重量,精密称取供试品,置250ml的干燥碘瓶中,精密加入酰化剂5ml,用吡啶少许湿润瓶塞,稍拧紧,轻轻摇动使完全溶解,置50℃±1℃水浴中25分钟(每10分钟轻轻摇动)后,放冷,加吡啶-水(3:5)20ml,5分钟后加甲酚红-麝香草酚蓝混合指示液8~10滴,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滴定至溶液显灰蓝色或蓝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1.4计算结果: D W F 1. 56 A - B + ? ? = ) ( 供试品的羟值 式中: B为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的体积(ml); A为供试品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的体积(ml); 羟值检验操作规程 编写/修订人/日期年月日部门/姓名 审核人/日期年月日部门/姓名 批准人/日期年月日部门/姓名 执行日期2020年11月01日颁发部门品质部 分发部门品质部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及标准的管理,维护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制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一)现行的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安全规程等; (二)公司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 (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工作原理资料以及设计、制造资料; (四)曾经出现过的危险、事故案例及本项操作有关的其它不全安全因系; (六)其它有关要求。 第三条编制内容 (一)明确适用范围; (二)行业和工种要求的一般规定; (三)该工种的安全规定; (四)操作前的准备及安全确认,包括:操作前做哪些检查、机器设备和环境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应该做哪些调整、准备哪些工具等; (五)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要求包括:应该和禁止穿戴的防护用品种类,以及如何穿戴等到; (六)操作的先后顺序、方式; (七)正常的操作程序; (八)操作过程中机器设备的状态;

(九)操作过程需要进行哪些测试和调整,如何调整; (十)操作人员所处的位置和操作时的规范姿势 (十一)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必须禁止的行为; (十二)特殊操作内容; (十三)异常情况处理要求; (十四)收尾工作; (十五)其他要求。 第三章培训及学习 第四条对照工种作业标准,建立健全各工种、各岗位人员操作规程和各工序操作标准。 第五条建立专门的安全操作规程学习制度,聘请有经验的老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对职工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同时要在公司举办的各类安全教育培训中,将安全操作规程列为重点学习内容,保证安全操作规程的全面落实,每次学习结束后,要组织对职工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 第六条推行职工持证上岗管理制度。 第四章检查及考核 第七条制定安全操作规程考核验收办法,实行动态监督检查、班清班结,并做到持证上岗,使每一位从业人员均能明确自己所从事岗位应当如何做,做什么,怎么做,不应做什么。 第八条加大对安全操作管理的监督考核力度,对不熟悉操作标准的上岗人员,要立即进行停工培训。 第九条特殊工种及各岗位从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且熟知本岗位操作标准。对现场抽查应知应会差者或违反操作标准作业者,责令

2015版药典悬浮粒子检测操作规程

2015版药典悬浮粒子检测操作规程

1.目的:阐述洁净室空气中悬浮粒子数检测操作规程,保证药品质量,防止生产环境对产品的污染;规范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 2.范围:适用于对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的操作。 3.责任:尘埃粒子检测员。 4.内容: 4.1概述: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监测采用计数浓度法,通过测定洁净区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4.2监测原理:空气中悬浮粒子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衍射现象,衍射光的强度与悬浮粒子的体积成正比。 4.3测试状态: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就是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在进行“静态”监测时,需注意应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离生产现场并经过15-30分钟自净后进行监测。“动态”就是是指生产设备按预定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 在空调系统验证时、长期停产恢复生产前、设施设备大修复产前进行静态测试,在日常监测时进行动态监测(D级区域除外),对于D级区域的日常监测可以在静态进行。如必要(如偏差调查或其他的一些验证需要),可以进行动态测试。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 4.4压差: 压差应符合规定,即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的静压差应大于10Pa。 4.5测试时间: 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具体严格遵循不同状态的测试要求。 4.6测试方法: 4.6.1仪器: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 4.6.2采样点数目: 利用公式计算 NL=A0.5、 NL:最少采样点数(四舍五入整数) A:洁净室或洁净区的面积,以平方米计。 注:在单向流情况下,面积A可以认为是垂直于气流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 最少取样点数目: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单向流的指送风面积,对于乱流洁净室是指房间的面积。

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安全资料】.doc

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煤矿生产建设必须遵循的“三大规程”之一,是各工种职工进行生产活动的准则,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避免违章作业,减少人身、设备和财产损失,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为进一步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操作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编制的《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我公司的安全生产,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望有关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一、组织领导 公司成立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实施领导小组,董事长兼总经理任组长,生产副总、安全副总、技术副总任副组长,成员有各单位负责人组成。 公司成立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实施考核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科。 公司各单位都要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实施领导和考核小组,公司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考核小组每月对各单位的学习贯彻开展情况进行一次考核,每年度进行总结评比,进行兑现奖惩。 二、操作规程依据标准

公司所有上岗人员均以2002年12月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编制的《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为学习使用标准,原操作规程与本操作规程有抵触者,以此操作规程为准。 三、各工种学习内容 结合我公司实际,立足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质测量及爆炸材料等6个专业,93个岗位工种实行对口学习,并本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要求公司员工人人力求弄懂、学通、学会、学精。 四、学习上岗要求 1、公司干部员工分专业、分岗位、分工种,针对各自的岗位、工种对口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否则一律停止工作,继续学习,待考试及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2、每周星期一各单位必须组织员工集中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由本单位技术员主持,公司考核小组派人参加负责监督考核,对不参加学习者一律停止工作,补课学习,直至合格后方可上岗。 3、对新招员工必须到公司培训中心参加安全知识及操作规程的学习,待

GMP认证全套文件资料008-悬浮粒子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规范悬浮粒子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适用范围:净化空气悬浮粒子的测试。 责任:悬浮粒子测试人员执行本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正确实施。 程序: 1、测试方法 1.1方法提要 本测试方法采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测定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1.2测试仪器 BCJ-1A悬浮粒子计数器。 1.3操作步骤 1.3.1仪器开机接通电源,预热至稳定后,将采样管接入仪器自净口,仪器开始自净至悬浮粒子数为零。 1.3.2采样管口置采样点采样时,在确认计数稳定后方可开始连续读数。 2测试规则 2.1测试条件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 2.2测试状态 有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试报告见厂房洁净度悬浮粒子监测记录表。 2.3测试时间

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 3、悬浮粒子计数 3.1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悬浮粒子洁净度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洁净厂房洁净度监测采样点,按“洁净室(区)悬浮粒子采样点布置图”采样。 3.2.悬浮粒子洁净度测试的最少采样点数目可查表1确定。 表1最少采样点数目 3.3.采样点的位置 a)采样点一般在离地面0.8m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 b)采样点多于5点时,也可以在离地面0.8m—1.5m高度的区域内分层布置, 但每层不少于5点。

3.4采样点的限定 对任何小洁净室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总采样次数不得少于5次。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多于1次,且不同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不同。 3.5.采样量 不同洁净度级别每次最小的采样量见表2。 表2最小采样量 3.6采样注意事项 3.6.1采样管口宜向上。 3.6.2.布置采样点时,应避开回风口。 3.6.3采样时,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4结果计算 悬浮粒子浓度的采样数据应按下述步骤作统计计算: 4.1采样点的粒子浓度 C I =C0 *1000/2.83 ----------------(1) 式中:C I -----某一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粒/m3;

2020版《中国药典》重金属检验操作规程(USP)

一、目的: 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参考美国药典标准检验品种重金属的测定。 三、职责: 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 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 1、特殊试剂: 1.1硝酸铅原液:将159.8毫克的硝酸铅溶于100毫升水中,加入1毫升硝酸,然后用水稀释至1000毫升。制备此溶液并将其储存在无可溶性铅盐的玻璃容器中。 1.2标准铅溶液:临用新制,用水稀释10.0毫升硝酸铅原液至100.0毫升。每毫升标准铅溶液含有相当于10微克的铅。以每克被测物质100微升标准铅溶液为基础制备的对比溶液包含相当于每百万份被测物质1部分的铅。 2、方法一: 2.1 pH 3.5乙酸盐缓冲液:溶解25克醋酸铵在25毫升水中,加入6mol/l盐酸38毫升。如果需要调节,可用6mol/l氢氧化铵或6mol/l盐酸调节pH值为3.5,用水稀释至100毫升,并混合。 2.2标准制备:将标准铅溶液(20微克铅)2毫升放入50毫升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25毫升。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乙酸或6mol/l氢氧化铵调节到 3.0到 4.0之间的pH,用水稀释至40毫升,混匀。 2.3供试品制备:按照各专著的指示,将试验准备的溶液放入50mL比色管中,或使用各专著中指定体积的酸,溶于水中,用水稀释至25mL,单位为按公式计算的待测物质: 2.0/(1000L) 其中L是重金属限度,占百分数。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剂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 乙酸或6 mol/l氢氧化铵调节pH值在3-4之间,用水稀释至40毫升,并混合。 2.4 监测制备:在第三根50mL比色管中,放入按供试品制备指示制备的溶液25mL,并加入2.0mL标准铅溶液。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剂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乙酸或6mol/l氢氧化铵调节pH值在3-4之间,用水稀释至40毫升,并混合。 2.5方法:在含有标准制剂、供试品制剂和监测制剂的三个试管中,加入2毫升pH 3.5的乙酸缓冲液,然后加入1.2毫升硫代乙酰胺-甘油基TS,用水稀释至50毫升,混合,静置2分钟,在白色表面向下观察:来自试验制剂的溶液的颜色不比来自标准制剂的溶液的颜色深,来自监测制剂的溶液的颜色等于或比来自标准制剂的溶液的颜色深。[注--如果监视器制剂的颜色比标准制剂的颜色浅,则对被测试物质使用方法II而不是方法I]。 3、方法二: 3.1注:此方法不回收汞。

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施工人员上岗前须知 第一条、员工进场时,必须办理劳务证和上岗操作证,否则不准安排上岗。 第二条、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服从工地负责人指挥。 第三条、操作前不准喝酒,不准带小孩进施工现场。 第四条、现场内不准赤脚、不准穿拖鞋、高跟鞋和硬底鞋。 第五条、无安全防护措施不准高空作业。 第六条、未经施工负责人批准,不准任意拆除支架设施及安全装置,不准任意做非本工种工作。 第七条、不准在施工现场打闹,不准从高处向下抛掷任何物件、材料或杂物。 第八条、井(字)架吊篮不准乘人,吊装设备下面不准站人。 第九条、不准带电作业,不准在烟火禁区丢烟头、不准高攀井架、脚手架等。 第十条、不准在施工现场随意大、小便,违者重罚,严禁无证开机,更不准让他人代开机,工作时,不准随意离开工作岗位。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彻底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安全检查,执行如下制度: 一、安全生产检查定为四级检查,即:l、班组日检。2、工地项目部周检。3、公司月检。4、总公司季检。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执行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 二、公司月检:每月月底,由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总工带队,质安科、生产科、技术科、工会、劳工等有关部门派员参加,对公司属下的各工地进行一次全面性安全检查,并在每月二十八日召开由以上检查成员及各工地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安员、施工员等参加的生产会议,通报当月安全检查情况。 三、公司质安科必须对各工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将发现的隐患及时向工地指出,以书面通知工地限期整改,并复查。对愈期不整改者,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甚至勒令停工整顿。 四、工地周检:各工地必须由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组织,质安员、施工员、材料员、机电管理员及各班组长参加,每周至少对工地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检、自查、自整改。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下隐患通知书,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整改,以保证施工安全。 五、班组日检:工地各班组长每天班前,必须对本班组的工人正确使用“三宝”情况、身体状态和施工所用的机电设备、施工环境安全防护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做好记录。确认安全后,方准工人上岗作业。 六、工地安全员必须每日捡查安全作业情况,并作好登记记录。对违反安全规定的工人经教育三次再违反者进行罚款并登记造册。严重违反者勒令停止作业。 七、分管施工员在日常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情况和工人违章操作现象,要及时制止并汇报给安全员。安全员及时作出处理方案。 八、工地对于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要严格按“三定"(即定人、定时、定措施)要求进行整改。安全员、施工员要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并将整改结果上报公司质安科进行复检。 九、检查结果及整改情况的有关资料要及时归档。

2020年尘埃粒子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一、目的:建立尘埃粒子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洁净区的尘埃粒子的环境要求符合规定 二、范围:适用于尘埃粒子检测。 三、责任人:质量部。 四、内容: 洁净区/洁净室尘埃粒子的测试方法是采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尘埃粒子计数器测定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1测试要点 ?仪器开机后,预热至稳定后,方可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对仪器进行校正。(自检、自校、零计数) ?采样管口置采样点采样时,在确认计数稳定后方可开始连续读数。 ?采样管必须干净,严禁渗漏。 ?采样管的长度应根据仪器的允许长度。除另有规定外,长度不得大于 1.5 m 。 ?计数器采样口和仪器的工作位置应处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以免产生测量误差。 ?必须按照仪器的检定周期,定期对仪器作检定。(视仪器本身特点、使用频率、使用环境等决定。) 2 测试条件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

?空气洁净度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压差应≥ 4.9Pa ,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高的洁净室(区)对相邻的空气洁净度级别低的洁净室(区)一般要求呈相对正压。 ?静态测试时,室内的测试人员不得多于 2 人,测试报告中应标明测试时所采用的状态。 ?对于单向流,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 10min 后开始,非单向流要不少于 30min 后开始。 ( 3 )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B、采样点的位置 采样点一般在离地面 0.8m 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采样点多于 5 点时,也可以在离地面 0.8 m ~ 1 . 5m 高度的区域内布置,但每层不少于 5 点。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中国药典四部通则样本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和操作要求;适用于检品 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控制菌的检查。 二、 引用标准:《中国药典》( 通则1105-1106) 三、 目录1.微生物限度标准 2.设备.仪器及用具 3?消毒液、稀释剂.试液及培养基 4. 检查总则(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 物计数法,通则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 5. 微生物计数法检查 6. 控制菌检查法 7. 实验技术 &附件 1. 微生物限度标准 非无菌药用原料及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未做统一规定。 L1成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1).” 一”为不得检出。 (2).目测霉变者以不合格论。 (3).”无”为标准依据或无相应规定。 1.2工艺用水微生物限度标准 1.3内包装材料微生物限度标准 说明:1?”一”为每100 cm2中不得检出。2.目测霉变者以不合格论。3.”无”为标准依据或无相应规定。 2.设施、仪器及用具

2.1、设施: 2丄1?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及相关设施: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直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2.12其它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细菌培养箱(30?35?);霉菌培养箱(25-280 ;电炉(或其它适宜的加热装置);恒温水浴;电热干燥箱(250~300匕);电冰箱。生化试剂储存箱。 2.2仪器及器mi 2.2.1.菌落计数器;显微镜(1500X);电子天平或药物天平(感量O.lg); pH系列比色计。 222?玻璃器皿:锥形瓶(250?300ml,内装玻璃珠若干).研钵(玻璃或陶瓷制,f 10?12cm)、培养皿(f 9cm).量筒(100ml).试管(18x 180mm)及塞、吸管(lml分度0.01, 10ml分度0.1)、载玻片、盖玻片、玻璃消毒缸(带盖)。 2.2.3新购的玻璃器皿的清洁:先用流水冲洗,浸泡于1%?2%盐酸(工业用)液中约2?6小时,除去游离碱质,再用流水冲洗。用于化学分析的玻璃仪器,需用重洛酸钾清洁液浸泡数分钟后,再用流水冲洗,最后以纯化水涮洗2?3次,晾干备用。 2.3用过的玻璃器皿: 231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器皿:可随时洗涤。用清水冲洗(或浸泡),除容量仪器外, 可用毛刷和肥皂粉,内外刷洗,再用清水涮洗干净,晾干备 用。容量仪器宜用清洁液浸泡或涮洗,再用流水冲洗,最后以纯化水涮洗 2~3 次。

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范本

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 、目的 确保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各岗位按一定的操作规程操作,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工艺操作规程(含临时操作规定及工艺处理方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鸿基焦化操作规程(含临时操作规定及工艺处理方案)的管理。 3、职责 3.1 技术部为本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批与发布、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3.2 生产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3 设备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4 安环消防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5 人力资源部负责操作规程的培训 3.6 车间负责操作规程的上报及日常管理,负责操作规程的使用与执行。 4 管理内容 4.1 操作规程的编写原则 4.1.1 操作规程必须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的科学合理,成为人人严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 4.1.2 操作规程必须保证操作步骤的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装置和

设备的可靠运行; 4.1.3 操作规程必须与优化操作、节能降耗、降低损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生产效率; 4.1.4 操作规程必须明确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4.2. 操作规程编制方式 4.2.1 成立编制小组。在公司组织下,各装置成立操作规程编制小组,每一个小组必须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编制人员至少有三人组成。车间主任具体组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工程师、班长和岗位操作人员)参加。 4.2.2 集体研究讨论。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正确和可操作。 4.3 操作规程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4.3.1 操作规程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安全生产及防护等。 4.3.2 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 ⑴装置概况:生产规模、能力、建成的时间和历年改造情况; ⑵原理与流程:该装置的生产原理与工艺流程描述; ⑶工艺指标:包括原料指标,半成品、成品指标,公用工程指标,主要操作条件,原材料消耗、公用工程消耗及能耗指标; ⑷生产流程图:工艺原则流程图、工艺管线和仪表控制图、工艺流程图说明。流程图的画法及图样中的图形符号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⑸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必须标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必要时可单独画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图; ⑹设备、仪表明细:将设备、仪表分类列表,注明名称、代号、规格型号、主要设计性能参数等。 4.3.3 操作指南是正常生产期间操作参数调整方法和异常处理的操作要求,编写要点: ⑴编写思路:以生产期间操作波动的调整为对象,以控制稳定为目标,防止异

悬浮粒子计数检验规程

悬浮粒子计数检验规程

目的:建立洁净区(室)悬浮粒子数监测的标准工作程序。 范围:洁净区(室)内悬浮粒子数监测的过程。 职责:检测人员严格按此检查规程操作,化验室主管负责监督实施。 规程: 1. 名词解释: 1.1 洁净室,洁净区 尘埃粒子数量浓度受控和被分级的(房间)空间,(房间)空间的设计、建设和使用需控制室内粒子的引入、产生和滞留。 1.2 单向气流 以均匀速度通过洁净室或洁净区整个断面的受控气流和被视作平行的气流。1.3 非单向气流 一种空气分布形式,供应进入洁净(室)区的空气通过引导作用与内部空气混合。 1.4 尘埃粒子 a)粒子 有规定物理界限的物质组分。用于空气洁净度分级的固体或液体物,其粒径阈值(低限)范围在0.1μm-5μm,并呈累积分布。 b)粒子粒径 选定的粒径测量仪作出与被测粒子球体直径当量的反应。 注:当量光学直径用于离散粒子光散射仪。 c)粒子浓度 单位体积空气里的单个粒子数。 d)粒子粒径分布 根据粒径函数,粒子浓度的累积分布。 e)大粒子 当量直径大于5μm的粒子。 1.5 M描述符 测得或规定的每立方米空气里的大粒子浓度,以作为所用测量方法特性的当量直径来表示。

注:M描述符可认为是取样点平均值的上限,M描述符不能定义ISO等级,但可以单独引用或与ISO等级一起引用。 只有在0.1μm至5μm的阈值(下限)粒径范围内呈累积分布的粒子群体才可供分级用。 2. 监测时间确认 2.1 质量管理部依据洁净区(室)维护和监测管理规程规定的监测频率,合理安排监测计划。 2.2 化验室主管与生产车间讨论确定具体的监测时间,安排好环境检测人员进行监测,确保监测工作如期完成。 3. 监测前人员与环境确认 3.1 监测人员必须穿戴符合洁净级别的工作服,室内检测人员不得多于2人。 3.2 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生产区洁净区(室)内温湿度根据产品工艺而定。空气洁净度等级不同的相邻房间的静压差及洁净区(室)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Pa。 4. 监测时占用状态与仪器要求 4.1 占用状态 a)空态:洁净室或洁净区已完工,所有动力接通并运行,但无设备、设施、材料或人员在场。 b)静态:洁净室或洁净区已完工,设备已经安装好,并以约定方式运行15-20分钟自净,但没有人员在场。 c)动态:洁净室或洁净区以约定条件发挥作用,设备以规定方式运行,有规定数量的人员在场。 4.2 仪器要求 a)粒子计数器 该仪器具有显示或记录空气里离散粒子的总数和粒径的能力以及粒径鉴别能力,可检测到被考虑级别之适当粒径范围内的总粒子浓度。 注:光散射(离散)尘埃粒子计数器(LSAPC)常常用来划分空气洁净度等级。b)仪器校准 粒子计数器应有有效的校准证:校准的频率和方法应按ISO21501-4所述的现行

药典悬浮粒子检测操作规程

药典悬浮粒子检测 操作规程

1.目的:阐述洁净室空气中悬浮粒子数检测操作规程,保证药品质量,防止生产环境对产品的污染;规范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 2.范围:适用于对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的操作。 3.责任:尘埃粒子检测员。 4.内容: 4.1概述: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监测采用计数浓度法,经过测定洁净区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4.2监测原理:空气中悬浮粒子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衍射现象,衍射光的强度与悬浮粒子的体积成正比。 4.3测试状态: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就是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在进行“静态”监测时,需注意应

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离生产现场并经过15-30分钟自净后进行监测。“动态”就是是指生产设备按预定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 在空调系统验证时、长期停产恢复生产前、设施设备大修复产前进行静态测试,在日常监测时进行动态监测(D级区域除外),对于D级区域的日常监测能够在静态进行。如必要(如偏差调查或其它的一些验证需要),能够进行动态测试。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4.4压差: 压差应符合规定,即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的静压差应大于10Pa。 4.5测试时间: 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具体严格遵循不同状态的测试要求。 4.6测试方法: 4.6.1仪器: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 4.6.2采样点数目: 利用公式计算

操作规程管理规定(修订)

工艺操作规程管理规定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工艺操作规程是规范工艺操作人员生产运行操作的重要技术性文件和规范要求,为规范操作规程的管理,提高操作规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进操作受控,促进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山西润锦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的编制与管理。 2 管理职责 2.1公司主管技术副总经理是负责操作规程编制与管理工作的主要领导,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批。 2.2公司生产技术部是操作规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核、上报与发布,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年度评审。 2.3公司生产运行事业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执行。 2.4公司设备管理部、安全环保部等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制(修)订,并进行专业审核及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2.5车间(工段)负责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查、上报及日常管理,负责审批后操作规程的执行。 3 操作规程的编写方式、原则 2.1 各车间成立操作规程(方案)编写小组,车间主任具体组织并审核,编写小组应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人员。

2.2 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正确和可操作。 2.3 操作规程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2.3.1 操作规程必须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的科学合理; 2.3.2 操作规程必须总结长期生产实践的操作经验,保证同一操作的统一性,成为人人严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有利于生产安全;2.3.3 操作规程必须保证操作步骤的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车间设备的可靠运行; 2.3.4 操作规程必须与优化操作、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生产效率; 2.3.5 操作规程必须与岗位责任制(各车间另行制定)相结合,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2.3.6 操作规程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及时修订、补充和不断完善,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提高。在装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及时以补充规定形式进行修改。 3 编写格式和内容 3.1操作规程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等章节,编写格式和内容以生产技术部编制的《山西润锦化工有限公司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编写模板及内容(试行)》(参见附件一)为蓝本进行,力求内容全面,叙述精练、层次清晰、数据

药典悬浮粒子检测操作规程

1目的:阐述洁净室空气中悬浮粒子数检测操作规程,保证药品质量,防止生产环境对产品的污染;规范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 2. 范围:适用于对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的操作。 3. 责任:尘埃粒子检测员。 4?内容: 4.1概述: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监测采用计数浓度法,通过测定洁净区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4.2监测原理:空气中悬浮粒子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衍射现象,衍射光的强度与悬浮粒子的体积成正比。 4.3测试状态: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就是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在进行静态”监测时,需注意应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离生产现场并经过15-30分钟自净后进行监测。动态”就是是指生产设备按预定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 在空调系统验证时、长期停产恢复生产前、设施设备大修复产前进行静态测试,在日常监测时进行动态监测(D级区域除外),对于D级区域的日常监测可以在静态进行。如必要(如偏差调查或其他的一些验证需要),可以进行动态测试。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温度控制在18C-26C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 4.4压差: 压差应符合规定,即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的静压差应大于10Pa。 4.5测试时间: 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具体严格遵循不同状态的测试要求。 4.6测试方法: 4.6.1仪器: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 4.6.2采样点数目: 利用公式计算 NL=A 0.5、 NL:最少采样点数(四舍五入整数) A:洁净室或洁净区的面积,以平方米计。 注:在单向流情况下,面积A可以认为是垂直于气流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 最少取样点数目:

02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目的 确保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各岗位按一定的操作规程操作,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工艺操作规程(含临时操作规定及工艺处理方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鸿基焦化操作规程(含临时操作规定及工艺处理方案)的管理。 3、职责 3.1 技术部为本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批与发布、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3.2 生产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3 设备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4 安环消防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5 人力资源部负责操作规程的培训 3.6 车间负责操作规程的上报及日常管理,负责操作规程的使用与执行。 4管理内容 4.1 操作规程的编写原则 4.1.1 操作规程必须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 操作方法的科学合理,成为人人严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

4.1.2 操作规程必须保证操作步骤的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装置和 设备的可靠运行; 4.1.3 操作规程必须与优化操作、节能降耗、降低损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生产效率; 4.1.4 操作规程必须明确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 4.2. 操作规程编制方式 4.2.1 成立编制小组。在公司组织下,各装置成立操作规程编制小组,每一个小组必须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编制人员至少有三人组成。车间主任具体组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工程师、班长和岗位操作人员)参加。 4.2.2 集体研究讨论。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正确和可操作。 4.3 操作规程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4.3.1 操作规程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安全生产及防护等。 4.3.2 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 ⑴ 装置概况:生产规模、能力、建成的时间和历年改造情况; ⑵ 原理与流程:该装置的生产原理与工艺流程描述; ⑶ 工艺指标:包括原料指标,半成品、成品指标,公用工程指标,主要操作条件,原材料消耗、公用工程消耗及能耗指标; ⑷ 生产流程图:工艺原则流程图、工艺管线和仪表控制图、工艺流程图说明。流程图的画法及图样中的图形符号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⑸ 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必须标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必要时可单独画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图; ⑹ 设备、仪表明细:将设备、仪表分类列表,注明名称、代号、规格型号、主要设计性能参数等。 4.3.3 操作指南是正常生产期间操作参数调整方法和异常处理的操作要求,编写要点: ⑴ 编写思路:以生产期间操作波动的调整为对象,以控制稳定为目标,防止异常波动引起生产事故的发生。 ⑵ 编写方法:首先确定针对的范围和目标;经影响因素分析后确定对象(必须用

洁净区(室)悬浮粒子监测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洁净区(室)悬浮粒子监测操作规程,保证洁净区(室)空气的质量。 2范围:适用于公司洁净区悬浮粒子的监测。 3职责 3.1 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工程设备部负责悬浮粒子超标调查; 3.2 QC 负责进行监测、检测; 3.3 QA负责监督本规程的执行,确保药品生产及检测环境符合要求。 4内容 4.1 术语及定义 4.1.1警戒限:系统的关键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纠偏限度,需要引起警觉,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限度标准,本规程用来指示环境中的悬浮粒子数是否有偏离正常水平的可能性。 4.1.2 纠偏限:系统的关键参数超出可接受标准,需要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的限度标准。本规程用来表示环境中的悬浮粒子数污染水平已严重偏离正常水平,并且对产品质量造成污染的风险,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4.1.3 合格限:法规规定的限度。 4.1.4 空态:洁净室(区)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但没用生产设备、原材料或人员状态。 4.1.5 静态 4.1. 5.1 静态a:洁净室(区)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生产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室(区)内没有生产人员的状态。 4.1. 5.2静态b:洁净室(区)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生产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

4.1.6 动态:洁净室(区)在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设备在指定的方式下运行,并且有指定的人员安装规程操作。 4.2 监测标准 4.3 监测频率 4.4 测试时间 在空态和静态a测定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 后开始。在静态b测试是,对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册立现场并经过10min 自净后开始;对非对象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册立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开始。

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 目的 规范操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质量,保障生产安全稳定。 2 范围 适用于生产系统各操作、作业岗位。 3 编写 3.1由生产工段进行编写和修订。 3.2操作规程应按编写导则进行编写(见附件1),做到内容详细全面,应包括质量、安全、环保等体系内容。 4 审批程序 起草→部(工段)→总助→技术总工→总经理。经逐级审定签字后,由相关部、工段核定份数,报公司综合部进行印制。 5 发放存档 5.1发放:按照核定分数登记下发至各单位,签字领取并下发至各岗位。 5.2回收:各单位领取新版规程时,将旧版规程收回交综合部统一处理。 5.3存档:各岗位设专人对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存放于固定位置,保持书卷页面整洁。 5.4保密:岗位操作规程是生产技术重要资料,书面文本严禁私自复印或带离岗位,电子文本严禁私自拷贝给他人。 6 学习考试 6.1各部、工段应组织所属人员学习岗位工艺技术、专业技术知识和岗位操作规程等,学习时间每月不少于三小时。 6.2部、工段每月对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行政部每季度组织考试一次。 7 修订 7.1工艺、设备、操作指标、电器、仪表等内容发生变化时,由相关部门书面提出修改意见,按审批程序报批。 7.2修改内容批准后,在原制度需修改处文字上划横线并手写改正,注明日期并签名;需换页修改的,调整新页码及目录,取消旧页码,并在《操作规程变更记录表》(见附件2)上做好记录。 8 执行 8.1各类操作、作业必须建立完善并符合安全生产规定的规程。 8.2新增设施、项目,操作规程必须在投运前建立并达到批准,相关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8.3经规定程序批准实施的各类操作、作业规程,必须在生产操作、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 8.4特殊情况下即未建立操作规程或暂无操作规程的操作、作业,必须制订方案并经单位主管审定,上报总工、总助审批,经公司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需立即进行的操作、作业,各级技术人员、主管等必须在现场指导下进行。 9 考核

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洁净区悬浮粒子的监测标准操作规程,规范洁净区悬浮粒子数的测试操作,确保洁净区环境洁净度符合GMP的要求。 范围:适用于生产车间、取样室、质量控制室洁净区(室)悬浮粒子数的监测。 职责:QA现场监控员对本规范的实施负责。 内容: 1、测试方法 本测试方法采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测定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2、测试仪器:XXXXXXXX 3、测试条件 3.1 洁净区的温湿度应符合测试要求,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3.2 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10pa,同级别不同功能洁净区之间压差应≥5pa,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高的洁净室对相邻的空气洁净度级别低的洁净室一般呈相对正压。 3.3洁净室已经通过高效过滤器检漏及风速测试,且测试结果符合规定。 4、测试状态 4.1静态和动态均可进行测试,应在《悬浮粒子测试记录》中注明测试状态及室内的测试人员数。 4.2静态测试 4.2.1静态测试时,对单向流和非单向流洁净室,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30min后开始。 4.2.2静态测试时,对单向流和非单向流洁净室,测试应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20min自净后开始。

4.2.3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4.3 动态测试 动态测试应不影响产品质量,测试时须记录生产开始的时间及测试时间。 5、采样点设置 5.1最少采样点数目 5.1.1静态测试时,洁净室最少采样点数目见下表。 最少采样点数目 5.1.2动态测试时,采样点数目及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域设置。5.2采样点位置 5.2.1采样点一般在离地面0.8m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避免在局部区域过于稀疏。 5.2.2采样点布置图如下。 5.3采样次数 5.3.1任何小洁净室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总采样次数不得少于5次。 5.3.2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多于1次,且不同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不同。 5.4采样量

悬浮粒子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悬浮粒子在线监控设备 解决方案

1概述 建立远程粒子监控系统的目的,是定义空气微粒检测系统并记录在不断生产 中关键区域空气微粒的存在的实际状况,用来检测环境和净化室空调,并将空气 中颗粒的颗粒和数量等级分布进行自动的、连续的、精准的监测和记录,并以数 据报告的形式显示在最终使用者的面前。使其同时符合FDA、EU及SFDA的GMP规则。 2方案介绍 本方案包含从项目建立初始到项目移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描述、参数描述、 以及运行性能描述的整体整合方案。是我公司运用专业团队、专业技术为用户提 供的,包括整个系统方案研讨设计、系统安装施工、运行测试调试、相关认证的 交钥匙工程。 系统集成了颗粒和浮游菌采样的功能,通过系统的自动控制来准确的采集环 境中的尘埃颗粒或浮游菌群落数。并且允许最终使用者通过自身生产要求设定报 警系统的限制,完成对空气中颗粒或浮游菌超标状况的实时在线监控。以达到最 终用户正常生产环境指标的洁净要求。 本系统方案从技术角度上分析,符合FDA及SFDA的GMP规则。本方案包含如下内容: 1、颗粒传感器系统 2、真空系统 3、警报系统 4、监控软件实时记录(制药专用)符合21CFR11PART 5、项目管理、安装调试、系统测试服务 6、认证文件 7、售后服务 8、浮游菌采样系统

2.1规则标准 2.1.1设备制造标准 本系统主要设备粒子计数器、真空泵是依据ISO21501、IEC60970、DIN EN ISO16330-2004等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制造、校准。 2.1.2安装标准 本系统依据GB_50073-2001_洁净厂房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安装。 2.1.3技术规范ISO14644-1 目前洁净室级别分级的标准是ISO14644-1:1999(E),本方案依据ISO 14644-1Class5的要求进行设计。完全符合ISO的要求,系统软件可以根据ISO 的要求自动输出报告,计算UCL。 执行标准如下: 2.1.4技术规范EU GMP2009Annex1 本方案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EU GMP2009Annex1的相关要求,系统也可以根据该规范标准输出标准报告。这个标准要求0.5和5.0微米的数据,任意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