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习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汉习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作者:高国庆
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1期
【摘要】该文以英汉习语为切入点,研究汉英民族的民俗文化。
借助比较研究的方法,概述了习语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民俗事象的关系,探讨中西方民俗在节日、居住习惯、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应加强对习语与民俗、语言与文化相生相成关系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汉习语中外民俗文化差异
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曾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文化这个概念辐射范围广阔,包罗万象,大则如宇宙观、人生观等,小则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都归结为文化的范畴。
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既可以承载和表达文化,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最重要手段。
习语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自然积淀形成的,被称作“风俗化石”。
习语与民俗文化相生相成,以习语为切入点,既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习语与民俗、语言与文化紧密的血缘关系。
英汉习语的特征
习语在语言学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定义,汉语中的习语在英语中称为“idiom”,也可解释为“set phrase”,汉语习语包含四字格成语、典故,三字词组,还包括谚语歇后语等。
英语习语“idiom”从其宽泛的意义上讲,包括“proverbs”、“sayings”以及“siamese twins”。
习语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是民族性,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
其次是民间性,习语来自民间,必然会反映民间生活。
英语中“over head and ears in debt”(债台高筑)、“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等这一系列习语源自“over head and ears”。
英国是个岛国,四周环海,“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后来演变为表示上述的其他意思。
家庭主妇们做菜要把肉剁碎(mince),剁碎后叫“mincemeat”,则有习语“make mincemeat of”(把……剁碎),后来引申为“打烂、击溃、驳倒”的意思。
最后是比喻
性,大部分习语都是利用恰当比喻的形象化语言。
例如:“胆小如鼠”(as timid as rabbit)比喻胆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比喻着急等。
英汉习语与节日民俗
节日是凸现在民间日常生活之上的特定时间标记,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岁时节令为主,西方传统节日以宗教为主。
春节和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节日体系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以及差异性。
“一年之计在于春”,“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有民谣可以反映出春节期间的准备和忙碌:“腊月二十一,不许穿脏衣;腊月二十三,脏土往外搬;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全都洗;腊月二十八,家具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物全没有。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节期间,千家万户大操大办忙碌过年关的景象随处可见,正如习俗所说“正月天天都是节”、“受了一年,就盼过年”。
春节的习俗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人们才从
春节气氛中走出来。
在西方,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一样,节日气氛浓重。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正如中国的春节有祭祀祖先和拜年的各种礼仪,西方的圣诞节也有约定俗成的宗教礼仪,即在节日期间在宗教活动场所举行的纪念性仪式。
“Christmas comes once a year, but when it comes it brings good cheer”(圣诞佳节,一年一度,当其到来,尽情欢度);“Yule is come, and Yule is gone, and we have feasted well; so Jack must to his flail again, and Jenny to her wheel”(圣诞节来了,圣诞节过了,我们宴饮过得乐呵呵;于是杰克再去握连枷,于是詹尼再去看纺车)。
西方人一般从12月24日平安夜开始过节,一直持续到1月6日的主显节,这段时期是“圣诞节节期”。
从不同的节日习语可以看出二者的民俗文化差异,其原因主要是信仰系统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华民族是泛神信仰形态,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是核心文化,而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是“法”,这两方面导致了中西节日民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习语与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例。
下面分别陈述中西方居住民俗的不同特点。
美国城市中的普通平民百姓的住房一般分为公寓、别墅和活动房屋。
有人说美国是一个装在轮子上的国家(America is a country on wheel),活动房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的谚语则道出了英国人在自己家里所拥有的不受别人干扰的自由和权利。
在美国,传统民间建筑中,烟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构件;圆木是美国传统民间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
在英语中有许多与建筑材料有关的习语,与圆木(log)有关的:“as easy as falling( rolling )off a log”(轻而易举之事);与木材(wood)相关的:“out of the wood(s)”(脱离险境)、“go to the woods”(失去社会地位);与烟囱(chimney)相关的:“smoke like a chimney”(烟瘾很大)、“a chimney”(老抽烟的人);与石头(stone)有关的:“a stony stare”(冷眼旁观)、“a heart of stone”(铁石心肠)。
我国传统建筑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主要有洞穴居、干栏式建筑、帐篷型、上栋下宇型等类型。
建筑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辅以砖瓦,讲究对称平衡,具有横向的建筑形式。
与建筑相关习语也很多如:大兴土木、势如破竹、抛砖引玉、一柱擎天、栋梁之才、余音绕梁……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是英语中的一个习语,意思是“好篱笆成就好邻居”,反映出西方人的“篱笆(fence)”情结。
西方人的家园房子的布局看出其个人主义、自由竞争的价值观,由相关习语如:“sit/be on fence”(保持中立、持观望态度),“hedge one’s bets”(为减少损失而两面下赌注)等可看出。
采用栅栏式的居住结构,西方人开放、竞争的性格充分得到展现。
而中国民居则有“围墙”情结,围墙将内部事物阻隔于室内,外人透过围墙是看不到里面的,这种传统情节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封闭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内敛、含蓄的大众文化心理。
汉语中与围墙有关的习语有“墙倒众人推”、“隔墙有耳”、“墙风壁耳”、“不撞南墙不回头”等。
英汉习语与饮食民俗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各个民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民俗和饮食文化。
习语中记载着丰富的饮食民俗、饮食文化的信息,饮食民俗中的食物语汇在习语中无处不在。
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bread(面包)”是最重要的食物,它不仅是主食,而且也随英国早期的移民被带到世界各地。
日常生活当中,与此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而这些习语被人们广泛运用到了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
比如:“have one’s bread buttered for life”(一辈子生活有了保障,生活有依靠)、“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饭碗)、“out of bread”(失业)、“in bad bread”(虚度光阴)、“hot potato”(麻烦事,棘手的问题)等等。
汉族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米食和面食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受其影响,人们的饮食结构便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以肉类产品和蔬菜为辅的饮食方式。
相关的习语也是不计其数,比如:“生米煮成了熟饭”、“家常便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等等。
除了以粮食为主食之外,还有一大特色是讲求口味,讲究油、盐、酱、醋搭配,作为调味品。
“五味调和百味香”、“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调味品的重要性。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营养和能量,而中国人则更看重食物的美味,这是中西方饮食观不同导致的。
中国是“食为政首”的观念,而西方则是与宗教有关,受基督教的影响。
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具有“植物性格”,而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可以看出中国人重个人品质,西方人重外在体现。
从文化层面来理解,可以归结为中国人具有传统的保守、墨守陈规的性格,而西方人则相反,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品质。
结语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植于文化中。
语言既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长期传承的民俗文化的产物。
研究习语,可以作为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通过对中西方习语的对比,探讨其差异及渊源,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培养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碰撞乃至文化沟壑,让我们更好更准确地使用语言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交流。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40044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