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贺诗的人文精神

论李贺诗的人文精神
论李贺诗的人文精神

摘要:“鬼才”李贺的诗歌中充斥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彰显,使得其诗歌成为唐代诗文中最有个性特点的创作。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对群体生命生存的关注,这些在其功名诗、神鬼诗、爱情诗中均有体现。关键词:李贺;人文精神;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0)04-0018-04

第26卷第4期Vo l.26No .4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年8月

Aug .2010

收稿日期:2010-04-16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SRP 计划“唐代诗文中的人文精神”(SRP20090039)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杜宏春(1965-),男,安徽滁州人,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博士生,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对群体生存的关注和重视,另一个是以道家为主的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和追思,

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自我认知。中国儒家文化在过分强调人伦的同时也抹杀了人的欲望和需求,

使得儒家人文精神的光辉显得相对黯淡。而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在无法实现其大写的人的愿望时,往往转向对自我生命的关注和对个体生命的深刻体验。

李贺,字长吉,唐宗室郑王之后,少即有才。因为荒唐的避讳风俗,使得他终生不能考取进士。虽然文章大公韩愈为其专门写过《讳辩》

,并尖锐地说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1]2

但是他最终与进士无缘。虽然他后来因为荫恩做了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然郁郁不得志,终于托病辞官。其仕途失意加上自幼羸弱,使得他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为深刻。因此,其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其生命意识上,表现了他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对群体生命的关注。

一、对自我生命的强烈感悟

“翻开李贺诗集,那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便会迎面扑来,

宛如走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2]

的确,李贺的诗歌中很多是关于神鬼游仙的。

在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只能通过描写鬼怪、死亡和光怪陆离的非现实的生活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钱易曾云:“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

鬼才绝。”[1]21

虽然李贺描述的是有异常态的鬼神世

界,但却是真实的人类生活的写照,

包含了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相对于儒家的政治价值的追求和群体生命的关怀来说,确如杜牧所言“少理”;“实际上,李贺诗歌是违背了封建传统之‘理’

,但符合了人类的生命之‘理’。它是人类生命哲学的具体诗化”[3]

李贺的诗歌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抒发自己追求

功名以及怀才不遇的功名诗;

另外一类是描写有关鬼蜮以及仙界生活景象的神鬼诗;最后一类是为数不多、界限不太清晰的爱情诗。

李贺的功名诗中体现着浓郁的生命意识。他自幼羸弱,时刻受到来自死亡的威胁。在他看来,在有限的生命中,只有通过功名和事业才能使自己生存的价值得以实现。在无法通过进士取得功名之后,李贺也曾立志投笔从戎,想通过从军来实现政治抱负,却都没有成功,因此,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而来自生命的威胁使得他在愤懑抱怨的同时,又多了许多无奈和感慨。李贺处于唐代衰落的时期,国家的摇摇欲坠使他忐忑不安。虽然李家江山的存亡,作为皇室一族的后代应该有更多的承担,但是他却迟迟没有得到重用,无法为唐朝的稳固做出自己的努力,

于是便备感失落。李贺自幼有才,也如李白、杜甫一样,热衷于对功名的追求,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初,他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信心,追求功名非常积极。而面对生命的

论李贺诗的人文精神

杜宏春1,甘宜汴2

(1.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北京100081;2.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新疆石河子832003)

18··

压力和疾病的威胁,他对于功名显然要比他的前辈们更加敏感,更加急切。如《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在这首诗中,李贺以后汉费长房“竹杖化龙”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信心和对前途的满怀希望。在无法完成自己的政治诉求的时候,他立刻转向了投笔从戎的政治道路,并希望在这条道路上能够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这种思想在《南园十三首》和《马诗二十三首》中表现得极其透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情跃然纸上,不需要文采和其它的装饰,只要挥鞭驰骋沙场,立下战功,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得以实现。这种积极入世的政治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济世救民的政治理想。

李贺在滁州的3年幕府生涯,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这对于他那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对于他那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壮志,简直是又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科举进士、考官推荐、恩荫、幕府,几乎唐代所有的入仕道路,他都走过了,然而现实给他的却是失意和打击,使得他更加苦闷。在其功名诗中,有一类诗歌引人注目,那是失意不得志之后的感慨和喟叹,更多地体现了他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如《赠陈商》:“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这是李贺在担任奉礼郎的时候的感慨,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处境和仕途的失望。功名是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手段,既然无法通过仕途来实现,加上自己的生存危机(主要为生存状况的潦倒和身体的疾患),李贺的心其实已经“朽”了。既然唯一可以实现自我的道路都被堵死了,那么生命就意味着快要结束了。这种死亡的威胁,使他将功名和生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衰梧飒飒,促织鸣空,壮士感时,能无激烈!乃世之浮华干禄者滥致青紫。即缃帙满架,仅能饱蠹。安知苦吟之士,文思精细,肠为之直?凄风苦雨,感吊悲歌。因思古来才人怀才不遇,抱恨泉壤,土中碧血,千载难消,此悲秋所由来也。”[4]404-405在生命的压力之下,李贺认为,功名没有实现就意味着无法实现自身的生存价值,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其中表现的是他来自生命压力之下对生命本身的感悟,功名已经和他的生命紧密联系,是他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增加生命亮度的手段。

李贺的诗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神鬼诗,也是他被称为“鬼才”的关键。功名在现实中得不到成全,那么在鬼蜮里呢?作者将希望寄托于鬼蜮,希望在鬼蜮中有一个自己的知音,或者自己能够得到赏识,如《秋来》,但诗人听到的却是一样的声音,得到的却是同样的一个答案。“尘世的功名,在鬼蜮里照样难就;尘世的贤愚,在鬼蜮里照样不分;尘世的怨恨,在鬼蜮里照样长存。”[4]227虽然没有了来自死亡的威胁,但是在鬼蜮中,人类的苦难和不幸却是一直在重演,仿佛就是人世间的翻版一样。在李贺的诗中,苏小小是他用以寄情的重要人物,而她在鬼蜮中是否能够被成全呢?如《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油壁车,

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乐府诗有《苏小小歌》:“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而在生前虽无知音的苏小小尚有希望,在西陵松柏下尚有等待的理由,但是鬼蜮中的苏小小则“无物结同心”,“西陵下,风吹雨”。生前不能在一起,就连死后也终日陷在相思的痛苦之中。诗人以苏小小自比,在鬼蜮中丧失了所有的希望。在此,李贺在现实中的苦闷和失意得到了极为深刻的体现。虽然生命的威胁已经消失,但是生命本身却依然处在无穷无尽的痛苦当中。鬼蜮与现实如此相似,甚至更加痛苦,那么神仙世界是不是可以让深处苦闷的李贺得到解脱呢?如《天上谣》: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天堂般的意境:天河、回星、银浦、流云、玉宫、桂树……诗中没有鬼蜮里面的传续人间的苦闷和哀伤,而是完全脱离于尘世之外的仙界桃源。仿佛尘世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和他隔离。生活在这样的一种仙境之中,才是他真正能够得到解脱的方式。没有功名也就没有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感喟和伤感,也便没有了为了生命的“亮度”而呕心沥血的苦心孤诣。同样的内容在《将进酒》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9

··

诗人通过感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来反映天界的永乐和安详。在经历了现实的苦痛和鬼蜮的冷遇之后,只能通过极力地描述仙界的宁静、安详和恬适,来为自己的生存寻求寄托。仙界是李贺生前死后的向往,更是他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为自己找到的解脱之路。在仙界,有各种各样的美妙的意境,更有长生不老、宁静温馨的生活。诗人对仙界的渴望越大,对现实的失望也就越重。可以说,仙界是李贺想象中的生命归属地。

李贺的爱情诗歌是很少被人提及的。诗人的年少轻狂,自然有对爱情的见解和感悟。在他的240多首诗中,爱情诗歌近40首。如《美人梳头歌》、《恼公》、《河阳歌》、《大堤曲》、《春怀引》、《有所思》、《天上谣》、《苏小小墓》等。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是《苏小小墓》。这首诗歌既可以当作是诗人以苏自托,也可以当作是爱情诗来理解。“在我们的地球上,我们确实只能带着我们痛苦的心情去爱,只能在苦难中去爱!我们不能用别的方式去爱,也不知道还有其他方式的爱。”[5]苏小小是这样,李贺又何尝不是?同样地深深爱着生命,追求着生命的价值,却都是“无物结同心”。在这些诗中,爱情被描绘成生命中最为美丽的景色,充满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信心和憧憬,同样也存在对爱情的无奈、失落和伤感。

李贺的爱情诗并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表现出了对美好爱情无法实现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之中寻求爱情对于生命的意义。在《苏小小墓》中,苏小小死也未忘记那个西陵下没有希望的等待。爱情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竟可以超越生死?爱情究竟对于生命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宫娃歌》: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登毛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栏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宫女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以及“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的激情,使李贺开始对爱情进行了深度的思考。爱情不同于功名,不是生命的调味剂,也不是增加生命亮度的手段,而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之一。在《天上谣》中,他描绘的便是一幅爱情画面,仙界中没有功名利禄的追求也就没有了独守空房的思妇,也就没有了怨恨和抛弃。在仙境中,爱情是最为完美的。

二、对群体生命关注的人道主义情怀

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李贺自然有着儒家那种对群体生命的关怀。这种关怀表现在对自己身边的生命个体的关心和对普通生命的关注。例如《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闭门感秋风,幽姿任契阔。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露光泣残蕙,虫响连夜发。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长思剧寻环,乱忧抵覃葛。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自身处境苦难之下,对身边亲人和好友的关怀。在《与陈商》中,诗人与陈商推心置腹,赞赏陈商的不慕名利的生活。这何尝不是朋友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呢?作为知识分子,兼济天下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即使是在自己穷困潦倒、独善其身的时候,面对苦难之中的广大群众,依然是满怀着悲怆的热血,为天下和百姓仗义执言,表达对普通生命的关怀,体现儒家思想中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更深刻地表现在他的《感讽》中: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县官踏餐去,簿吏复登堂。

这首诗歌在抨击政治昏暗,官员若狼的背后,体现的是对被压迫着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无法改变现实的苦闷和无奈。相对于杜甫的“三吏”来说,李贺的这首诗更加深刻地刻画了老百姓的生活窘境。“县官踏餐去,薄吏复登堂”,这种生活在政治昏暗的社会是无止境的。作者想改变现状,有着跟杜甫一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却一直难有作为,只能在诗中为民申诉,从而表达自己的理想。

李贺在生命的压力之下,急于求得功名,然而,现实却给他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在苦闷的仕途“乞讨”中,在生命的压力之下,走投无路的李贺只能在精神上寻求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神鬼的世界里逃避着自己的苦闷和宿命,最终身心疲惫,在自我设想的完美的神仙世界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参考文献:

[1]吴企明.李贺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7.

[3]廖明君.生死攸关——

—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440-445.

[4][清]王琦,等.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2:656.(下转第29页)

20··

的封建道德体系,在她们的自我展示中,没有对社会性别体系的公开进攻。“她们的创作从来没有危及父权制的秩序,也没有提出相反的美学原则,

而且还装饰了封建王朝的文采。”[7]所以,作者笔下的现身于公

众领域的女性所预示的社会性别倒置以及种种僭越行为,基本上只是一种暂时的僭越。同邱心如一样,女性在觉醒过程中的写作仍是被凝视的,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自身心理精神的凝视。这正是女性弹词作家们无法摆脱的写作困境。

所以说,女性在写作过程中不仅受到了男性凝视的影响,同时也是自己心理、精神、行为的凝视者,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

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8]

。从这个理论上说,

邱心如受到的儒家教育以及逐渐对于正统儒家教育的自我认同,恰恰是男性凝视和自我凝视的双向结果。

所以女作家们写作虽然暂时有所突破,最终却没有突破禁忌,她们的写作得到了封建秩序的认同。正如郭沫若对陈端生创作的评价:

“其实作者的反封建是有条件的。她是挟封建道德以反封建秩序,挟爵禄名位以反男尊女卑,挟君威而不认父母,挟师道而不认丈夫,挟贞操节烈而违抗朝廷,挟孝弟力行而犯上作乱。她的以封建而反封建,正如她自己所说‘定要真龙夺假龙’。

事实上她还是在那儿鼓吹忠孝节义。不然,她的书便成为大逆不道,而被投进火里去了,然而就是那样,也已经遭受到‘灭绝伦常’的批评,

封建秩序在旧时代的确是神圣不可侵犯的。”[9]

其实,这正恰恰说明了女性处

于男性凝视的状态下进行写作的尴尬状态。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18世纪中国女作家陈端生和她对女性的看法[J].中国文化,1994,(10).[2][清]邱心如.笔生花[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1.[3][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0.

[4]何满子.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72.

[5]阿英.弹词小话引[M]//说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0.

[6]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1.

[7][美]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6.

[8](转引自)Ramazanoglu,C.(ed.).Up against Foucault ,Ex ploirations of Some Tensions Between Foucault and Femi-nism[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191.[9]郭沫若.论再生缘和它的作者陈端生[M]//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72.

On Humanistic Spirits of Li He ’s Poems

DU Hong-chun 1,GAN Yi-bian 2

(1.Institute for Ancient Bibliography,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2.Dept.of Chines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 832003,China)

Abstract:Li He’s poems are filled with rich humanistic spirits.The abundance of life awareness has endowed his poetry with an id-iosyncratic fe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He has shown his emotions to the individual life and concerns to the collective existence in his poems about fames,poems about ghosts and love poems.Key words:Li He;humanistic spirits;life awareness

(上接第20页)

Women ’s Writing under the Male Gaze

———A Comment on Qiu Xinru’s

XU Qian

(School of Literatur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When reading writings by women about the female’s fate and morals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we find that these writers were writing under the male gaze.Due to the long history of male gaze,they will not only agree with the image of women in men’s works but also mold it in their own works.It is the same with by Qiu Xinru,which concerns with the writer’s education and her life of marriage.These contents together with the characterization have revealed the strong effect of feudal morality,which in turn shows that her writing is also carried out under the male gaze.

29··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从事实践活动时, 往往纠结于是否只有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才能摒弃自我中心主义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在处理当代人利益和未来人的长远利益关系上,才能消除贪婪和短视; 在物质和精神之间, 才能抛弃对物质的贪欲,更加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人类的个别利益和集团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选择团结协作, 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消除分歧,突破个别利益的狭隘眼界。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因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不可能自发形成, 而是需要人的不断努力, 但是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人,无论其能力的发展还是德性的修养都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一)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科学精神总是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所以,要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涉及科学。科学是一种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和实事求是地把握对象的方式。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说明事实、消解神秘。其方法则是主客二分,即主体站在客体之外,尽可能地摒弃主体的主观情感、信

仰,在价值上保持中立,从而达到对对象客观的观察、实验以及归纳、抽象,最终获得客观知识。 而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应当具有的意识和态度;在不断解决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经验和理论的矛盾、正确与谬误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过程中,科学工作者所具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和品格。.科学精神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集合体,即以探索真理为核心的求实、批判、创造精神的统一,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求实精神。科学要探索的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才有可能发现科学研究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一切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也只有在实践中与客观事实相对照才能加以判别,诉诸经典、诉诸权威、诉诸权力都是无济于事的。事实既是科学的起点,又是科学的判定者。因此,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任何真正的科学精神的核心。 2、批判精神。真正的科学不承认任何教条,不偏执任何独断,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崇拜任何偶像,不设定任何禁区,而要在所有领域中进行无止境的、无所畏惧的探索。因而,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论李贺诗歌的主体心理

论李贺诗歌的主体心理 摘要:李贺是元和诗坛的天才诗人,是韩孟诗派的大将。他的诗想象奇绝,色彩冷艳,字词险怪,总体诗风凄艳诡激。表面上,这是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与诗人呕心沥血的苦吟有关。深层上,这直接源于李贺独特的主体心灵,即李贺对现实的深刻体验。李贺诗歌中蕴含的心理是独特而又极其朴素的。 关键词:现实主义;李贺;思深情浓;困境;伤感;显与隐;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唐朝的诗歌随着时代的变换,由李白的天真烂漫转向杜甫的雄浑圆熟,再发展为白居易的朴实无华。到了唐文化衰落阶段( 847 —— 907 ),诗歌成为人们抨击现实的工具,已经没有多少想象成分了。唐王朝由外向转为内敛,唐代诗人的心境是越来越苍老了,诗也由感性转向理性,由歌唱变为讲话。同样,李贺的诗也有极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与白居易不同的是,他更关注内心世界,通过内部世界反映外部世界。思深情浓是李贺诗歌的动人之处,文思奇绝是其独到之处,故他的诗还可算是歌唱,当然唱的是哀歌,心境无疑是凄楚的,大不同于先前的沉郁和后来的愤怒。 一、源于内外困境的伤感 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写道“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这样的描写似乎很符合我们习惯的诗鬼形象,但我觉得“诗鬼”这个称号事实上更偏向于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评价,与诗人的形象并无多大关系。李贺寓心声于诗歌,就其情感来说,他是一位普通的诗人,而不是诗鬼。李贺诗中所谓的生命意识,实质上是一种源于困境而又比普通人强烈的伤感。 (一)天柱断裂,大厦倾斜时的忧患 唐朝是最自信和最好学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文化,但安史之乱后,天柱断裂,不仅唐乃至整个中国都从此走向衰落。鲁迅在 1934

试论商法的法律地位(一)

试论商法的法律地位(一) 论文关键词]历程比较组成部分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关于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地位的讨论是颇为热烈,在这些讨论中,学者围绕商法与民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的关系展开了颇为详实的论述。而我个人认为在探讨商法的法律地位时仅探讨商法与民法的关系即可,与其它部门法的关系实无探讨之必要。因为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争议过大,故本文对商法法律地位之探讨仅讨论民法与商法的关系。 中国民法典制定的理念和实务准备,使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普遍赞同。其实,商法能否独立于民法而存在,并不取决于商法已经得到了形式意义上的独立,而在于商法是否足以具备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必要特征以及是否有必要存在。 一、商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商法在我国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的历代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商业极不发达,在法律上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更无所谓的独立的商事立法。直到近代五口通商以来,海禁大开,洋商蜂拥而入,民族工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华洋商人诉讼事件也日益增多,由于领事审判权的存在,每有纠纷,洋商即可依其本国法诉诸各该国驻华领事予以裁判,而华商则因无法可依,即使权利受到侵害,只能听凭地方官吏任意裁断,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就在“商战”救国舆论方酣之际,满清朝野上下遂齐相呼吁制定商法,以保护国权商利。 (二)商法在我国的曲折发展 1904年清末政府制定和颁布《钦定商律》,开始了中国近现代一系列商事立法的进程。它名为商律,实则仅包括作为商法总则的《商人通例》9条和《公司律》131条两部分内容,其他各商事法规均付阙如。此外,清末政府还颁布了破产律和银行通行则律等。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除初期颁布了《公司条例》与《商人通例》几部商事法规之外,由于内乱频频,政府更迭频繁,无瑕顾及立法建制,因此,商事立法少有建树,正式颁布的法规也多具有暂行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立法成果丰富,只短短几年时间便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六法体系。但在商法编订体例上,南京国民政府却一反清末以来制定统一商法典的传统做法,改而建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同时实行单性行的商事法。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由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新时期商事法规的宗旨和任务便是配合国家政策将私有的商品经济逐渐转变为公有的计划经济,消灭商品经济,最后消灭商法本身,因而商法在这段时期经历了摧毁性的打击。1] (三)改革开放后商法的新发展 (92年11月7),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确立,我国立法机关相续颁布了《海商法》 《公司法》(93年12月29),《票据法》(95年5月10号),《保险法》(95年6月30),《合伙企业法》(97年2月23),《证券法》(98年12月29),《个人独资企业法》(99年8月30),在此之后,《保险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特别是2006年《企业破产法》等相继修订。这些单行商事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商法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关于商法的几种立法模式 (一)国外商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民商分立模式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即既制定民法典,又制定商法典,商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包括商行为法模式,商人法模式和折衷商法模式三种。2.民商合一模式以瑞士为代表:即只制定民法典而不制定商法典,把商法的有关内容看作是民法的重

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专科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姓名:毛仙付 专业:应用中文专业 年级:2012年秋 层次:高起专 学习中心曲靖培训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14年9 月20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在其小说中,我们能够发现蕴藏在文中的真、善、美。作者传承着祖国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表达其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和谐、风俗的风格。 【关键词】:小说语言真实性文言文人性美和谐与风俗 汪曾祺就像是一阵清风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刮过,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许多人都喜欢汪曾祺,十分喜爱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他的小说语言如同是铺在池底的鹅卵石一般,干净清爽,十分圆润。 一、语言的真实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脱离生活的艺术其生命价值较低。例如,贾平凹本来对农村生活,民间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写出了《商州初录》等优秀作品。但后来他转入写城市生活,由于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因此比较肤浅,文学价值不高,如《废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争议。 汪曾祺就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很多小说里的人物、语言、环境可以在他的故乡、他熟悉的环境中能找到原型。在《逝水<大淖记事>是怎么写出来》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从小喜欢到处走,东看看,西看看……路过铁匠店,我走进去看老铁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虎头帽上的小罗汉。路过画匠店,我歪着头看他们画‘家神菩萨’……”《大淖记事》里的大淖、铁匠、妇女、人物的习性,说话的腔调几乎都能从他的故乡中找到原型。其语言来源于生活,朴质真实,体现在口语化和地方方言的使用。 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不加过多的粉饰,信马由鞭。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正如上面所说他朴实地再现了生活。例如:“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要浆一浆。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响。浆是芡实水磨,加一点明矾,澄去水分,晒干而成。这东西是不值什么钱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大淖记事》)。用极其平凡、朴质的语言,详细地给我们描述了衣服怎样浆洗。他喜欢用“的、得、过、跟、了、去”等,加强了文章的口语化。 小说中常出现方言,或者是民间小调等民间语言,亲切、自然,也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浅论李贺独特的诗歌精神

浅论李贺独特的诗歌精神 摘要: 李贺是中国诗歌界一朵奇葩,其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而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应其独特的诗歌精神影响生成的。其精神气格具体表现为:傲骨远志、高格、独化、冷不退避、哀绝不屈。一个时代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个人身世背景同时作用下,诗人在接受和选择过程中生成的生命意识形态,并成为一切行为活动的本源。本文主要从诗人被动接受的背景以及主动选择接受的艺术结构入手,试探究其最终形成的精神气格。帮助读者更深层次解读艺术家艺术作品。 关键词: 李贺背景接受精神气格 Shallow LiHe unique poetry theory Abstract: In general,thespirt of poetry is a subject fewer people deal with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reviews.In fact,it is a little vague to a certain degree.It is a psychoiogical ideology in deep level,which towers above creative methods,linguistic of social,cutural and family background of individuals influence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and selecting,is the cause of all activities.This essay tries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peculiar spirit of poetry in order to help the readers to explain and understand artistic works,from active and passive acceptance. Key words: LiHe background accpting spirit of poetry 绪论: 李贺,中唐诗人。自唐杜牧为其诗作序赞赏后,后人多欣赏李贺诗歌,相关评论主要有:唐:杜牧-《李贺诗歌序》;李商隐-《李长

论商法的营利性

论商法的营利性 营利性是商法的本质特征,也是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市场主体从事市场行为,其实质在于营利,这一事实已被各国商法所确认并予以保护,保障营利是商法的核心任务,从这一角度而言,商法也可称为“营利法”。崇尚营利既是我国商法最重要的理念,也是商法区别于民法的重要特点之一,研究商法的营利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商法的本质和价值,以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营利性——商法的本质、特性 作为商法调整对象的商,就其本质而言是资本的营利活动。营利之所以成为商法的本质,是因为商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就是商事主体的商活动,而一切商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追求营利。离开对营利的追求,任何行为都不能被称之为商行为。所以,追求营利是一切商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其终点,任何限制商事主体合法营利的举措都是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的。 商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法律,它是以规定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为己任,而这些规定的本质集中的表现为规范营利性的行为。因此,商法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打上了谋利、求赢、趣事的特性,反映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经济现象。商事主体从事商事活动,其直接的和主要目的就在于营利,这是为各国商法所确认的一项基本原则。商法是保护正当营利性活动的法律,营利是商人据以从事经营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商人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商法调整的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也是评判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是否合乎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标准。 营利性是指经济主体通过经营活动而获得经济的特征,在商法中是商法对商品经济的客观反映,商事的营利性就是商事主体在进行商行为时具有营利性的特征。商法从产生发展至今,一直是以营利性为本质特征,以营利为追求目标。近代商法起源于中世纪,这是学者们的普遍观点,近代商法起源于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和商业贸易。11世纪之后,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商品贸易逐渐在欧洲逐渐发展起来,它一方面推动了商业城市的建立,另一方面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达。于此同时调整商业活动的成文法和习惯法相继出现,商法随之产生。我们可以看出,商法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随着商品交易的繁荣发展,商人们为了规范商品贸易市场而制定出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营利。商法的沿革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人的营利,社会经济生活对商法的进一步调整。 另外,营利性是商法区别于民法的最重要的特征,民法的制定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一般利益,它更多地注重一种伦理和情感。而商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商事主体的营利,并以营利为目的的。更进一步说,商法上有关维护社会交易安全之宗旨,商法上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原则之适用、商法上维护交易迅捷之规定,实质上均是商法营利性特征的反映;而商法规则中有关利率、结算、税收、公示原则、商外观主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商法强调营利目的,强调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正如台湾地区学者张国键先生所言:“商事法与民法,虽同为规定关于国民经济生活之法律,有其共同之原理,论其性质,两者颇不相同。盖商事法所规定者,乃在于维护个人或团体之营利,民法所规定者,则偏重于保护一般社会公众之利益。 二、商法对营利的保障 给商事主体最大化的营利保障是商法的核心任务。但是,商法对营利性的追求是有限制的。平等,自由也是商法的理念,商法并不是单纯地只讲营利,商法只是鼓励和保护通过正当交易手段和合法投资途径去获取经济利益。商法所确认和保障的营利必须是通过合法交易和正当手段,在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收益和利润。对于采取非法交易和不正

论汪曾祺的人文精神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学者汪曾祺,可谓是沈从文的真传弟子。其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用词也准确精当,被历来研究者拿来作为研究的典范,无不体现了其作品在内容和主题方面的造诣之深。本论文主要对汪曾祺的人文精神进行解析,具体论述其人文精神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一、汪曾祺人文精神的表现 (一)作品中人性的和谐 在汪曾祺的作品里,表达了人性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是不受外界压迫与拘束的,讲求和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生命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什么清规戒律,什么世俗伦理,在汪曾祺笔下只有抛弃这些才能真正的获得生命的价值。在作品《受戒》中,我们可以看到荸荠庵的名称是不符合世俗规矩的,以及住在庵里的和尚们更是从来都无所谓什么规矩。作者介绍到荸荠庵这样说“庵原本就是尼姑住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 [1]大师父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裸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一天里他总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 [2]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做和尚的规矩的,在其他寺庙也是决不允许的。我们再来看看明海,明海的行为更是不符合一个做和尚的规矩。在汪曾祺晚期的作品《薛大娘》中,描写都到主人公薛大娘穿鞋时总是光着脚,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脚趾头自由的舒展开来,免得受袜子和鞋的束缚。她和吕三在一起只是顺着自己的心,图个快活而已。她这么做了,却也不怕邻居背后说闲话,她满足于身体获得的快感,是个性情中人。薛大娘这种自在的生命意识表达着原始生命的美丽并且完全尊崇的内心世界,崇尚生命的自在。 (二)作品中自然的和谐 纵观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不难从作品中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汪曾祺的故乡高邮是江苏省一个美丽的小城,是一个秀美的水乡,水总是让人感觉到像女子般恬静与秀美,所以我们看到汪曾祺的大部分小说中总是谈到水,即使没有水出现,文章也给人一种如水般的恬静与舒适,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他提倡在文学创造时讲究文学创造要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而且,在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但可以使得文章充满文采,还可以起到丰富故事情节的作用,使文章一气呵成,情节发展顺理成章。汪曾祺的这个观点在其作品《大淖记事》中体现出来。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使得巧云和十一子之间的爱情显的更加顺其自然,并且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二、汪曾祺人文精神形成的原因 (一)高邮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其实是一个被琥珀围绕的水乡,为此水也对其性格和作品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许多小说都写到了水,为此汪曾祺评价自己的作品“有点水气,却不那么有土气”。[3]汪曾祺小的时候,常和祖父学习八股文,读《论语》,良好的家庭环境滋润了汪曾祺少年的文化修养,这些为其日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其作品“高邮故事”中叙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了。这些再平凡普通不过的生活中却恰恰显露出了生活的乐趣所在,对作者来说这里的生活是再洒脱与惬意不过的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终于过去,新的时期已经在人们日夜的期盼中终于来了。那十年动乱年的的苦涩,艰难与痛苦,汪曾祺都看在眼里,铭刻在心。他经过漫长的沉静回忆,在其作品中极大的发挥天才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童年时光是温馨而美好的但是却也是极为短暂的,故乡高邮那片土地却永远美丽大于忧伤,所有人都向往美丽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更需要一片心灵的净土。汪曾祺从痛苦中走了出来,反思历史。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小说是回忆”中找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和谐的世界。汪曾祺笔下高邮是那么美,其实现实的高邮本身并没有作者笔下描写的那般美好,因为生活在高邮的人也会为了生计而劳苦,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不如意,也会为了各种各样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 大学校园对一个人来说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科研行业的一片肥沃的土壤,大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同样也是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场所。很多观点擅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本文是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诠释,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使他们自发的树立正确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本文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关系及意义来阐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重要性,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总结概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参考此内涵,在最后一章节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应培养的科学与人文意识,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科研氛围,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科学;人文;融合与发展 第1章绪论 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1]它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极其成果的升华。[2] 它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为原则,以开拓创新又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不竭动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它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推动力,而人文精神可以为这样的推动力保驾护航,确保科学发展朝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是构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它们彼此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4] 1.3 校园环境的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不断接受系统的教育,而逐渐形成人格与价值观的环境。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到思想成熟,可见校园环境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的个体与人类创造的产物有机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和大量专业知识的地方,因此讨论校园环境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以大学校园为例。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思想的摇篮,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内在科学与人文意识塑形的阶段。不仅如此,大学生涯给予了一个人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思想、个性和人文情怀。[5] 一个良好思想氛围的大学环境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人才。因此,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诸如此类的违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将会给大学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_唯新_与_唯美_试论李贺与李商隐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不同汇总

第5卷第2期2007年6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undePolytechnic Vol.5No.2 June2007 文?史?哲研究 “唯新”与“唯美” ———试论李贺与李商隐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不同 欧俊勇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 揭阳 522000) 摘要:李贺和李商隐作为有一定传承关系的两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中对色彩的运用既有 一致的地方,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二李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不同点进行一番分析和比较之后,认为李贺在用色时注重一个“新”字,追求辞必己出,用色新鲜而奇巧,是一个“唯新主义者”;李商隐则侧重于对和谐的“美”的追求,用色圆熟而华美,可称之为“唯美主义者”。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个人的原因。关键词:李贺;李商隐;色彩;唯新主义者;唯美主义者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38(2007)02-0079-05 李贺是中唐时期一位风格很独特的诗人,其诗以瑰诡著称,后人称之为“鬼才”。李贺诗歌在中国诗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 [1]23此体不得。” 渊源流变,而把他们的文本放在共时语景下进行平行参照和横向比较。 唯新”诗风1瑰奇谲怪之美:李贺诗的“ [1]3 李贺诗歌体现了他那“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的创 李商隐是晚唐诗的代表。其诗华美精工,包蕴密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清代诗评家叶燮认为其七 [2] 绝“可空百代无其匹”。程千帆先生也认为其七律[3]“足以接席杜甫而无愧”。由此可见李商隐在文学史上

作个性,色彩和事物间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奇搭配比比皆是,表达了诗人在种种具体情景中对不同具体事物的细腻而独特的主观感受,表现了具体情形的个别性而“陌生化”,须细加体味才能领略它们的真切。如《老夫采玉歌》一诗中描写采玉人身系长绳,悬崖采玉情景时写道:“泉脚挂绳青袅袅”。“袅袅”修饰长绳乍看略显突兀,仔细品味,在风雨中,碧水绿苔相映,遥遥地在空中飘荡的长绳自然显得青悠悠,使人不由得为诗人独特而细腻的洞察力而感叹。其他如不说青云白云说“紫云”(《老夫采玉歌》),避开青苔绿藓而用“紫钱”(《过华清宫》),鬼神所作之火为“碧火”(《神弦曲》),驴子上天成了“碧驴”(《苦昼短》),甚至把太阳光比成“桃花”(《题赵生壁》),等等。这些对色彩的描写,虽然细细琢磨之后不是不可理解,甚至会感到很巧妙真切,但乍看之下总觉得陌生化,因为在李贺之前很少有人这样用过。陈迩冬先生精辟指出,李贺诗多用未曾调 的地位。 李商隐写诗转益多师,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他对李贺也有学习借鉴。钱钟书说李商隐学李贺的诗“才思绵密,于杜韩无不升堂嗜胾,所作如《燕台》、《河内》、《无愁果有愁》、《射鱼》、《烧香》等篇亦步昌谷后尘”。 李贺和李商隐都是非常注意色彩运用的诗人,诗歌中的色彩非常丰富,他们都各自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的艺术世界。其中李商隐诗歌中的设色敷彩就不无向李贺学习的痕迹。但李商隐作为一代大家,在学习李贺的同时,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本文拟从他们在色彩运用的不同点方面进行探讨,即抛开他们之间纵向的 [4]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 2007-01-10 欧俊勇(1981-),男,广东揭阳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 79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 [5] 过的“生色”。所谓“生色”就是指李贺在诗歌中运用酒器,红的鲜血,红与白的强烈反差已够夺目的了;而在鸿门宴上喝的不是酒,竟然是豹血,更是匪夷所思。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用色相得益彰,一起渲染了鸿门宴上充满血腥味的紧张气氛。 色彩对客观事物进行修饰时自出机杼地进行创造性搭配,从而达到新奇的艺术效果。

浅论商法的营利性

浅论商法的营利性 摘要:营利性是商法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理念,确认和保护营利是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商法营利性的特征在商法中内涵丰富,与商法的效益价值互为呼应,是商法交易效率、交易安全和秩序等价值的最终归宿。“私法公法化”的一个具体表现为强制性规范的增多,但并不意味着商法的营利性被公益性所取代,营利性仍然是商法最本质的特征。 关键词:营利性效益价值私法公法化 一、商法营利性的内涵 我国古代《汉书》中记载“通财鬻货曰商”,这里将“商”视为买卖,是对“商”最朴素的认识。近现代经济的发展,营利被人们视为“商”的本质。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营利性和营业性。前者在于利润的获取,后者在于开展经营并以其为业,体现在持续性和同一性,即行为于时空上的延续和多次重复以及行为类型或方式上的同一或类似。营利性乃商内在之蕴涵,营业性为商外在之表现。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经营商业的目的在于营利,商业活动体现为营业。也可以说营利是商业的主观要素,营业是商业的客观要素,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商业的全貌。” 二、商法的营利性与商法的价值 (一)商法的营利性决定了商法以效益价值优先,兼顾公平等其他价值 关于商法的价值具体有哪些内容,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主张,商法最基本的价值是交易效率价值、交易安全价值和交易公平价值。有的主张,商法价值的基本形态包括自由、公平、安全、效益等几种主要形态。也有的主张,作为私法,商法与民法有许多相同的价值取向,包括公平价值、效益价值、平等价值、诚实信用价值、合法性价值等。无论何种观点,都包含了效益价值,可见效益价值在商法的价值中的地位。商法的效益价值,是指商法在制度上提供给人们以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大收益的内在追求和理念。商法最基本的特点是营利性,商法存在的一切目的就是促进和保障营利,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商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效益。当商法的效益价值和其他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量效益价值,同时兼顾其他价值,但是必要的时候甚至会牺牲其他价值。例如,有限责任制度、无因性制度、外观主义制度等均是以牺牲公平价值作为代价的,其目的也在于鼓励交易和促进财富增值,即提高效率。当然,并不是说坚持效益价值优先原则,就完全漠视和不顾其他价值。毕竟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不仅仅只是如何积累财富、提高发展的速度和效率这些问题,还要兼顾一般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秩序,保障交易的安全,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所以商法不是绝对地强调效益价值,而只是相对地重视,商法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也不断地协调和平衡效率价值与自由价值、秩序价值、正义价值、平等价值、安全价值等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市场交易秩序的优化和交易安全的实现,进而更加方便、快捷地达到其营利的目标。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分 类 号:I247.7 单位代码:10452 本科毕业论文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姓 名 高冠强 学 号 200601120520 年 级 2006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系 (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蒋心海 2008年4月10日

摘要 汪曾祺的小说着力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情趣、生活理想以及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艺术主题。他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性,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和奇崛平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文体特点,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化

Abstract Wang Zengqi’s novellas are to reflect the taste and ideal of life belonging to the masses and the art theme of human relationship and human nature. He does not pursue the plot windingly, the integrity, but is by contains, elusive, the pale far style and unusual light, succinct is sprightly, the vivid expressive language, diligently builds the strong culture reveals the unique esthetic value, its work presents the bright prose literary style characteristic, has ha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contemporary novel literary style. Keywords: Wang Zengqi; novels;characteristics of essays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深入了说明了,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拉动我国经济,和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经济增长,执政能力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先从建筑业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疏散用楼梯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封闭楼梯或设计为防烟楼梯,而忽视了楼梯的易于寻找性。特别是许多公共建筑中,有的把楼梯的疏散门设计成没有透明玻璃的防火门,有的为了空间的最大利用率,而把楼梯设在不易寻找的背角旮旯处,虽然这些楼梯都符合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的要求,却没有想一想人们如何才能找到楼梯的问题。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但对于人德使用来说,却没有考虑的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 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 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古代文学: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 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 3.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4.《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 5.试论《诗经》怨刺诗 6.《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7.《离骚》神话研究 8.孟子的论辩艺术浅析 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0.《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11.《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2.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 15.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16.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 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8.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20.《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 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 22.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28.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 29.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 30.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31.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 32.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 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34.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 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3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37.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38.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39.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40.《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 41.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42.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44.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 45.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6.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 47.《诗经》农事诗的历史价值分析 48.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 49.《庄子》寓言思想意义浅析 50.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51.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52.从《秋兴八首》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53.“清空骚雅”、“幽韵冷香”——论白石词的艺术特色 54.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时代意义 55.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 56.论杜牧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论商法的价值

论商法的价值 【摘要】 商法的价值包括内在客观功用价值和外在主观评价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保护商事利益、规范商事行为和促进商事交易,外在价值主要包括效益、安全和公平。研究商法的价值不仅有助于认识商法的社会功能和进行立法价值选择,也是判定商法相对独立于民法部门的重要依据。; 人们在使用“价值”一词时,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背景,有两种意义指向:客观指向和主观指向。客观意义上的价值,是客观事物和具有某种与我们的兴趣、爱好、欲求或需要相洽以至受我们珍视的性状属性或作用。主观指向意义上的价值是以主体需要为出发点的价值,即某事物应当具有某种属性[1]。前者可以称为该事物的内在客观功用价值,后者则可视作其外在主观评判价值。作为法学理论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价值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法学作品中引进的。此后一直受到法学理论界特别是法理学和法哲学研究领域的特别关注,并成为其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者们对法律价值研究不断地系统和深化,不少学者也认为,法律价值不仅是法理学和法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部门法学需要着力探讨的课题[2]。这恰好印证了美国法学家庞德的看法,“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在古代或现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

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3]。尽管在研究方法上,不少人力主效仿韦伯的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原则,要求将价值判断与经验研究作严格区分,但这并不足以排斥法学研究中的价值分析与价值判断。法律作为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占据统治地位的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从其产生之初即为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对秩序、正义、利益、安全、效率等的多种需要,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主观倾向和立法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诸多法学派别中,秩序、正义等法的价值等好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部门法研究上,研究各个部门法独特价值的意义在于:第一,确立部门法对于现实社会的独特作用或功能,从而使部门法得以与其它法律部门相区分的依据和为立法者所认可;第二,当部门法所追求的多重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立法者应当作何种价值取向选择。前者实际上是部门法本身有哪些价值,而后者实则是人们所追求的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何种价值应被置于优先地位。 一、商法的客观功用价值 商法的客观功用价值,也即商法的内在价值,是指商事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独特的规范功用。商法是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商法最初体现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的新型社会阶层即商人之间订立的适用于商人的内部规约、习惯,因而最初只适用于商人之间,后逐渐扩大到商人与非商人之间以及非商人相互之间。由于商法自产生之初就和民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法、

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

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正方/四川大学 一辩:张博 新闻专业2000级 二辩:张 数学专业'98级 三辩:常怀颖 考古学专业'98级 四辩:孙甜甜 皮革专业2000级 领队:林红 教练:徐开来 反方/重庆大学 一辩:薛宇 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 二辩:姜倩 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 三辩:王韧 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 四辩:彭波 国际经济2000级 领队:居 教练:张邦辉 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 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 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 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