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与美学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与美学观点
后现代主义设计
1934—1964是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阶段;
6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精神,禀有了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气质;
1972—1976年,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这一发展轨迹显示出这样一种内在逻辑。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景中,这意味着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30年代)中,并在二战中与母胎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其声势夺人并震摄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性的大师级之间的“后现代主义论战”。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表现出狂燥以后的疲惫声势大减。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后现代是一个反体系的时代,反体系即反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否定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即“总体
同一性”的认识。这种反体系性的结果使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而重视现实图景的表象和枝节,扬弃了指向中心性的交流和共识,而走向差异和谬误(误读),是言说的意义陷入莫衷一是的泥潭中。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孕育于后现代主义思想中的,而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在讨伐现代主义对生活和人的异化中诞生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认识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知识的批判主要还集中在对普遍性、总体性概念以及本质主义的批判上。” 在后现代主义眼里,生存是“个别化”对世界各关系(场域)的领会和触动,能够进行同一化(普遍化)的只是由于现代主义的“本质主义”的运作,而不是事实情况本身。
所谓本质主义是一种先在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本质主义不仅预设实体、事物的静态本质,而且先在设定事物的过程本质,因此,本质主义又可称为基础主义或预设主义,是一种“先在决定论”或“种子说”。它主张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有一定之规,在发展之先,发展的路径和结果便已被先在决定,而只要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初始状况和演化规律,便可以推论出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种以本质主义为基础的现代主义是背离现实生活的,同时也误导了人们对虚幻规则的盲从,损害了人的创造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认识的目的不是寻找差异之下的共同因素,而是应当
“有所差异地”理解必然差异的世界,由此,差异就不会被同一性所取代,人们才会避免在认识自身和世界过程造成偏见。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指出:存在就是差异。
后现代主义的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设计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设计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现实生活。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设计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眼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设计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而具有当下生活的情境。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价值方面进行的是一场“反文化”运动,它表现出了文化上要个性解放、本能解放、冲动自由等,并且凭借着持久的激进势态,强烈冲击着一切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重建新的文明的历史规范和心灵禁忌。
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各个领域都体现的很明显。体现在设计上则是表现为“反设计”性。它对现代主义强调的理性和功能至上主义进行批判,抛弃脱离生活的设计形式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