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与中科院现行科技管理模式的比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的成员都外聘,流动性很强,不利于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和科技队伍的建设.高校的科技管理模
万方数据
118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19卷
式需要改进,但是高校注重学科建没,而学科建设强调梯队建设,有利于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和科 技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这一』点,再建立比较合理的管理模式,对高校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负责制 教学足重点,科研是增量
很少 按预算执行
行政干预
实验窀 课题责任人负责制 科研是重点.无教学 拥有雇佣人员的权利
有完拿的行使权 最优配置
表2 “十五”期间高校与中科院scIENcE、NA nIRE的论文数
Tab.2 The埘mb盯of她P丑咿5 FubHshed in(s(:=IENcE)and
地,资源共享使之得到充分利用.而大部分高校以教研室为科研管理单位,教研室各自为阵,科研
wk.baidu.com
资源分散在各教研室得不到共享,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科技平台是学科交叉的重要基地,高校中的
科技管理机构在组织跨学科研究中,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缺少促进学科交叉组合的保障机制.
(4)科技队伍的建设,PI翩对科技创新的推动是很好的体制,但是PI制主要突出个人,课题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U Ming‘hua,GU Fen‘yong,DU Chun-laO,ZHANG Ting-xiang,
GU Qjn-IOng,DONG Yun·nj
(却dnme眦矿sc曲艇e口以‰h加缸∥,&‰f矿^如d赴i埘,脐or咖缸^do%ng‰i*捌竹, 鼢口嘶面200025,“机a)
d15adv且nt89e吕弛8pective王y,and Puts forward some referemial proposal¥for靶ience龃d technologjf maTl89em
in l工rIive糟jties.
Key肿rds:uni煳tle8 aIld cuU。ge8;Chine晷e Academy 0f受iellc。;Bcience and technol啊r IIlanagement
I.高校与中科院科技管理模式的比较 高校的科技管理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变革,科研项目管理也经历了由拨 款制向招标制转变、向课题制发展的过程.由于高校以培养学生为主,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 务,所以高校的科研任务也是从属于教学任务的.近年,高校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逐年增加,教 师的科技创瓤意识也逐年增强,科技管理有了很大的改进.尽管高校逐渐增加了专职科研人员, 但足科研课题的承担主要还是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教研室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还是在完 成教学任务之后的补充任务,由教研室统筹安排由于高校现行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性,以 致各教研室之间相对独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很少;承担课题的组长在人事与经费的支配权很 局限;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仍保持原有的科研组织形式,使科技资源分散重复.教师因为有 着教学的硬任务,完成教学就有工资奖金,不少教师捧着铁饭碗不思进取,逐渐远离世界科技发 展的主流,创新能力面临萎缩退化.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相互隔绝,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急切呼唤,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科技人员时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中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是从研究所开始的,中科院对下属院所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因”所” 制宜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提高了科研被率,这就是PI(pincipal illvesljgalor)制:即项目主持人制,或者课题组长负责制,其核心在于由一个PI对科研团队进行领
[3] 祝路曼.浅谈高校管理的科学化[EB/0L].www.susut删el_c0∥T0plchn.html?itemID=6
2006—05—27.
[4] 严会超,建秋.袁文才.浅谈如何发挥高校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 26(增):260—262.
Comparison on Current S&T Management Mode
导,这是国外许多大学采用的较为 成熟的科研机制.PI制在中国科学 院系统各研究所广泛推行.PI有权 招聘和解雇研究小组人员,课题组 的建立完全根据课题经费而定,也 随课题经费的变化而变化,高质量 的论文或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是衡 量课题组成绩的尺码,这种机制保 证了最高的研究效率(见表1).近 年来,PI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 PI这一层面的高层次人才,采取了 “两头紧,中间松”的策略:严格筛 选标准和考核标准,把好学科带头
3.对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科技管理要打破传统的定势思维,传统的管理是人员之管,钱财之理.管理者不能仅凭已定 的标准去评判一切,应该以自己的学识和远见去控制和决策.而被传统思维控制的管理者容易 对新生事物排斥.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吸收新的东西,做到“居安思危”、 “稳中求变’’‘…, (1)科技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创新在用人机制上突出以人为本,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在激 励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在竞争机制上实行绩效考评,优胜劣汰;在运行机制上提倡 联合开放,资源共享;在监督机制上完善审批程序和经费使用审计;在项目类型上强调纵一横向 均衡发展.通过宽松的用人政策培养和引进杰出人才适当增加学校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级科研人 员的比例,实行项目与人才的统一,规划与管理的统一.作为科技管理部门要采取政策倾斜,给 年轻学者多提供必要的绿色通道,同时鼓励教授、博导组织青年学者形成大团队一起进行更深 层次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这样既可以发挥年轻学者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又可 以稳定一支科研队伍,加大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强科研经费配套能力.在高起点的学 术跟踪基础上进行重大原创性研究12 o. (2)建立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创新环境.人才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科研环境建设,要想凝 聚一支科研精品队伍,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有创新的用人机制、激励 机制和流动机制,使科研人员享有充分的科研自主权.虽然高校与中科院不同,中科院的任务比 较单一,只有科研,而高校教师要承担大量教学任务,但是高校科技管理要突破教研室体制,实 施PI制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改进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举措.据了解,部分高校在科技管理体 制的改革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试行“PI制”,为科技人员搭建科技 创新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科研学术水平. (3)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它引导着科研工作者调 整其工作方向.从事有价值的创造性科研活动在评价科研人员价值时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H], 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把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努力营造潜心学术的良性机制,创新 科研人员的价值评价体系,实现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4)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管理能力.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人员,而科技管理 理念、体制、机制及制度等能否创新的关键在于各级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管理的宗旨是服务”J, 科技工作如何做到科学管理除了客观因素外,科技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他们要 对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解落实,以及对各学科科技资源的合理配 置利用.只有科学的决策和科学的管理,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校内外蕴藏的有限科技资源来实现学校 科技管理预期的有限目标.目标管理模式并不是普遍适应的,实施的前提是被管理者有较成熟的心 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它的作用将无法实现.
文为例,有资料显示“十一五”期
间,高校与中科院以国内单位作为 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和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 报告》
NATuRE的论文分别为32篇和58篇,数据表明中科院的原创能力强于高校(见表2).
2.目前高校与中科院科技管理模式利弊的比较
(I)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中科院的PI制模式是当前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PI
表1高等院校与中科院科技管理模式比较
Tab.1 Companson of s&T ma“agement modes kme明
sci咖e univerBitle3 and Chinese Academv of
项目
研究单元 管理模式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课题组长的权责 经费管理 人力资源
高等院校
中科院(Pl制)
(NATuRE)0f u面versine6趴d chIne钾Academy of science
dun“g TeⅡch Fiv。year plan
人招聘关、考核关.而对于已经确
定引进的PI,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
和最大限度的自主权.P1制发挥了
研究者的积极性和自由度,从而增
加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性,以科研论
绩的评价是对PI绩效评价的最好标准.高校所有的活动中,科研虽然是衡量高校学术地位的重
要指标之一,但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标准,对科技的评价只是申请的课题
和发表的论文数,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3)科技平台的建立.中科院已经建立大科研平台,为PI及其课题组提供了合理的创新基
(上接第110页)
Analysis on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the Motive- force Mechanism of the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及各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科技创新力的发展.高校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在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工作.由于教师以教学任务为主,对科研任务只是为了应付科研要
求而申请和实施课题,在科研中重立项轻过程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管理.使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
使用效率明显降低.
(2)科技评价体系.中科院对PI的业绩有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对PI的投入和PI的科技成
第19卷第5期 2007年10月
研究与发展管理
R&D MANACEMENT
文章编号:1004—8308(2007)05-0116,04
Vo|f L9 No.5 0ct.2007
我国高校与中科院现行科技管理模式的比较4
徐呜华,顾奋勇,杜春桃,张廷翔,顾琴龙,董云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技发展处.上海2∞025)
cu删sci衄ce蚰d Abst隅ct:Through inteⅣi州ing e1Pens, ;t makes a compa而帅n ab。ut
technolo科
ma“agement mode between哪versines and C hjnese Ac“emy 0f science,and discusses the advalltages柚d
参考文献
[1】顾琴龙.张廷耨国内外医学院校科技管理模式比较和思考[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7.20 (2):69—10.
万方数据
第5期
徐呜华等:我国高校与中科院现行科技管理模式的比较
119
【2】 朱兆斌高校科研项且管理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与对策f J]科学学研究,2006,“(2)
512—.514.
摘要:通过专家访谈,对我国高校和中科院现行科技管理模式进行比较,讨论了各自存在的利弊 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旨在为高校科技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犍词:高技;中科院;科技管理
中固分类号;G3ll
文献标识码:A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就是说管理既有规律可循,又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千变万 化,如何通过管理环节的安排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实现最大的管理效益,是科技管理的真正目 的.创新是科研的核心,管理是创新的支撑,有效的科技管理是促进科技工作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的基础和保障.科研创新来源于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科研管理就是要让创新思维充分释放.因 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专家访 谈,对高校现行科技管理模式与中科院现行科技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管理模式的利弊, 为实现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J.
收稿日期:2007.05-29;修改日期:2007—06.08.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且(05Rz56) 作者简介:棘呜华(1968一】.女.主管技师. ·中国高教学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2007年学术年台论文.
万方数据
第5期
徐呜华等:我国高校与中科院现行科技管理模式的比较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