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诗歌纲领性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份诗歌纲领性文件》
任知
(1)新世代表征
从“朦胧诗”到如今,诸多诗歌命名越发缺乏丧失诗学的意义。“代际”的命名成为诗人的收容所,诸多平庸诗人从中找到位置。“第三代”令人们回归“口语”,而其性质却是“群氓”运动,“大诗”、“史诗”的冲动,不可理喻“八卦诗”、不说人话的“整体主义”,另外早期“无知”为代表的“非非”,演化成如今的“橡皮写作”,过重“口水”化,降低诗歌内在的高度,人文底蕴的损耗令中国诗歌进入浅薄“花哨”的语词表演。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诗歌进入“平庸”,没有血气的时代,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那时还有极少诗人写着指向“生命”的诗。
“第三代”、“新生代”、“第三代后”、“后朦胧”“第四代”把“60年代诗人”分化进不同的区域,致使这代诗人越发暧昧不清。作为后命名的“中间代”将这代诗人几乎囊括其中,诗人们皆大欢喜,可仔细想写诗不是搞“平均主义”,诗歌因为“无用”而极端,因为“无”而对诗人要求越发残酷。这个人人都自比“李白”诗歌国度,自唐宋后出来几个“大诗人”呢,现代诗自五四到现今我们的诗歌有何进步呢?似乎很少人思考这些问题。“一个时代的诗人在突破自我时都有不同的困惑并且都想找出自己的归属,这是正常想法。诗人徐江曾在《葵》提出“85年一代”的概念,它主要指那些八十年代中叶进入大学开始写作、且现今日趋重要的实力诗人,这个命名相对而言比较具体,而且强调了诗人的教育背景,这令此命名显得“狭隘”。但其过早地指出“一个诗人应注重个人化写作、人格力量以及题材和角度的拓展”,这在当时以及现今仍具深刻的意义。在徐江进行此命名尝试的同时,伊沙在《文友》杂志编选的“世纪诗典”栏目中非正式地提出“新世代”的概念,它指的是此命名相对与徐江的“85年一代”更多强调诗人的诗学倾向,强化了诗人对诗的先锋维度。这个概念并非指向一个具体的“年代”,它是一个没有实际扩展的“诗学”命名。但此命名中可以容纳的诗人和某些主张因为对“平庸”的排斥,规避了“世俗诗学”中的“中庸”的模式。首先“新世代”诗人对“群体”和“门派”的刻意规避,强调“个人”身份的确认。这令一个诗人进入更决绝的状态;强烈的人文内涵、和不断的反思和清醒面对自己是诗人一辈子内心的“功课”。对现代诗写作及其理论建设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这是对诗人更为严苛的要求,这些是诗人的基本要求,然而它对于一个诗人而言充满历险和挫折。
(2)“新世代”诗人一览
对阿坚最初了解,是读了他的一组儿歌,其中不乏快意辛辣的句子,比如《手风琴》很类似“打油诗”,写的简单明了里面却蕴藏深意。“猪是最脏,最是健康/人最干净,最爱得病/越洗越脏的是水/越想越近的是鬼”这样的句子写的浅显,却不乏深刻。《网球》写了世俗生活中提取的素材,整首诗写的轻松调侃,产生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手风琴》、《78年过关》、《那一片大楼基》这也是阿坚比较擅长写的一路诗,其中“波谱”意味很强,他常常生活中不正常现象化成滑稽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阿坚作品量一直很大,他对长诗的贡献不可小觑,组诗《敬畏与惑乱》、《自由宣言》都写的生活味浓,语言活泼,语气自嘲。诗人对社会现象自由评说,同时并没忘记自身的尴尬窘迫。这两部长诗都是他的重头作品。伊
沙成名作《车过黄河》、《结结巴巴》、《饿死诗人》让读者认识他,同时他的数量可观的优秀的短诗全收入在《我的英雄》中。伊沙是一个人需要作为一个复杂现象来解读,他的作品颠覆了人们脑中传统意识,摒弃了虚伪和做作,伊沙就是以即时抵达永恒的诗人,他创造力丰沛,意识到了,写什么都可放任自如。长诗《唐》是其全面展示自身丰富性的典范之作。他的大量诗歌、文化随笔尤其是他对人性深层次剖析,入木三分,堪称“中国文化世相的解剖师”。另外他编选的《世纪诗典》影响了无数文学青年、翻译的《布考斯基诗选》和润色的《仓央嘉措情歌》将长久对现代诗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马非的作品与伊沙相类,其实这不过是个假象,一直以来,马非都有自己的发声部,《恶作剧似的改写》戏模一幕场景,前后对照相映成趣,它撕开人“矫情”的面纱,将“人性”的意识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放风筝》从“放风筝”中体悟到更深层面的东西,风筝脱离线绳飞升,像遭遗弃的孩子,然而这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一切都会消失,孩子回家,风筝将抵达它自己的高度,风继续吹。读此诗可感受到“人”追求自由的背后要承受多少无奈的成分,其间有不可改变的客观环境拘囿着我们。《木工》、《最后的晚餐》、《苍蝇的会议》也是他非常典型的一路诗歌,诗人利用转换视角的手法,给再读者呈现一个“木工”眼里荒诞不经的世界。(“妻子变成了句子/儿子是浮子/女儿是钉子/树叶像刨花般翻飞”)。《最后的晚餐》则是用动物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类的嘲讽,“今晚大家最关心吃什么/厨娘蝴蝶说/没什么可招待的/就吃我们没吃过这个的吧/猫发表意见/人肉刺多”,这样的场景给人惊栗的感觉,同时给人警示反思。我觉得这些诗比起那些“下半身”色彩的诗更能体现其特色。如今的马非依然是从身边常见的琐事入手,兴之所致,诗中依然隐藏着不可琢磨的爆发力,他的语言更加凝练,对诗的把握分寸得当,收放自如。
对于徐江的作品,最早认为他率性而为、有灵性,还有敏锐感觉成就了他,后来读了各个阶段的作品后才感觉他是个多面手,从早期的《终曲》到《约翰-丹佛》、《戴安娜之秋》以及发在《葵》上《途经女子监狱》等看出他相当程度的变化,我认为他从来不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类型诗人,他在各个方向上进行着尝试,形成多个侧面,如《我的卡通年代》一组,其中的长短句令人耳目一新,尤其《飞》让人联想出一幅幅生动画面;《2050年的徐江》、《斯坦福校园的海子》等诗形式很活泼,他将自己以及海子等人物溶入世俗生活中,显得颇为戏谑、幽默,但他的诗背后还是有很多暗示,这些暗示有时让人感觉发冷。再有他的《猪泪》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大家不妨被感动一次。目前最代表徐江最高水准的诗为长诗《看球纪》与组诗《烟》、《杂事诗》(未完),同时徐江的诗论廓清了人们对现代诗的认识《叼着烟与经典握手》大多着力于诗歌建设,对自身写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对现代诗作出客观的评判,将诗坛有负面影响的现象进行坚决的回击。《叼着烟与经典握手》令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在废墟中写作,任何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都是愚蠢的。“诗”是一种困境,对于诗人而言,破开坚冰勇往直前是一生的,而这一切没有终点。伊沙、徐江是新世代诗人两个不同侧面。各自在丰富演进中寻求更大程度的突破,伊沙在表现得更尖锐,徐江表现得更为率性而为。侯马作品与徐江有是一种共通悲悯意识,他的《种猪走在乡间路上》、《卖塑料的花的农夫》、《傍晚来到天津》、《李红的吻》、《飞越黄昏的塑料袋》这些都是他的短诗佳作。《在精神病院的花园》只是写了一个人旧病复发,“这一幕曾让我狂笑不止,今天却感到了一丝悲哀”,这句诗蕴涵着及其矛盾的情绪,人始终无法自救,无法摆脱“宿命”。《我以多莉的名义向人类致意》是诗人对克隆羊这一事件的反思,《受人之拖拖着没办》写了诗人在工作中状态,也衬托出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给人的挤压,尾句:像群山隐忍着跪在天边,似与全诗无大关联,可这句有种无法演说的“积怨”隐藏其间,这些是勿需阐释的。再有他的系列组诗《九三年--我在前门当警察》也取材于亲历的生活,侯马将他写的时尚、可读,他把握住了活生生的生活,利用政治解构、文化反讽、读者参与、给读者的空间也很大,这组诗是诗人最佳的作品之一。杨键与侯马投向个体与时代的悲悯视角不同,杨健诗中对个体的悲痛上升到“人类”某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