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语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性语言
• 过去的散文理论家也反复地告诫作家们说散文应 是“美文”,应讲究文采和炼字炼词。不过,他 们强调散文语言的优美性,主要是从语言作为表 达思想的一种工具,即从修辞的层面上来理解语 言,所以,他们要求散文语言要作到准确生动、 朴素优美、简洁形象,正是遵循着这样的文学标 准化的美学原则,他们特别推崇这样的散文语言 :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 钻雾,呼啸而来••••••
• 当我们从人的本性出发,以诗性智慧作为 原点,将语言看作人的存在的家园,看作 生命与心灵的对话时,事实上,我们已进 入了散文诗性语言的第一个层面——语言的 感性化。
• 强调散文的诗性语言,首先就是要解放现 代人在现代文明中那些被压抑的感情,同 时要反对人工的语言,计算机的语言以Leabharlann Baidu 过于理性的标准语言,并通过强调作家在 创作活动中那种天然的、直觉的、个体化 的密切介入,使散文的语言成为既具艺术 的理性,又有充满着生命的激情的温暖可 感的语言。
• 冷雨可以听、看、嗅、舔,这便是散文的感觉化的语言。 当然,散文的诗性语言不似诗歌的语言那样天马行空,高 度概括凝练。散文的诗性语言是建立“在常轨感情以内的 感知知觉为基础的”, 它强调感觉的细腻、准确和生动, 所以,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我们看到的雨不仅 “空 蒙而迷幻”,而且浮漾着“流光”,同时还是“灰” 色的;我们感到的雨是“湿湿”且“温柔”的;我们还闻 到了雨的“清清爽爽新新”的“薄荷的香味”,听到雨“ 轻轻重重轻轻”敲击屋瓦的声音,而且,“各种敲击音与 滑音密织成网”,而正是这种统摄视觉、触觉、嗅觉、听 觉,既写实又虚拟,既在常轨之内又超越常轨的感觉化语 言,给读者的感官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 这种“世俗语言”虽简单浅白和符合规范,却是 一种失去了生命本真,一种缺乏创造力,想象力 和诗性的语言。因此,毫无疑问,我们所要研究 和倡扬的散文诗性语言,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散 文观的语言。换言之,这是一种建立在人的存在 和生命的本真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吸收了汉语的 “诗性资质”的散文语言。这种散文语言是对以 往的文学标准语的偏移、扭曲、变形和陌生化,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颠覆了以往 的散文话语的“革命性”的语言。
• 刘亮程的散文语言干净平淡、自然质朴,他没有为了使语 言生动形象而大量堆形容词和动词,也没有费尽心机锤炼 某个“文眼”,但我们却实实在在被他的语言所震撼、所 征服。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心灵的丰富性,特别在 于他是用整个生命来感受体验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 • 在他的笔下,“寒风”同样是有生命和感性的:它比我更 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缝缝,它还盯住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并且随时准备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而 后是整个人生••••••。 正是借助于感性的力量,我们才在 他那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在平静如水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一 种透骨的寒气,同时也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诗性语 言。
•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内容有显在结构和潜在结构两个系 统,同理,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有显与隐的双重美学特征。 “显”指的是文学语言的表层的词汇和句法,它是语言的 指涉与社会交际层面,一般来说呈现出确定性、封闭性和 单一性的形态。“隐”是语言的深层表征,它包括隐喻、 意象、象征、陌生化等等语言因素,隐的语言呈现出暗示 性、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的特征。我们所指的散文 诗性语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隐性状态,而在这其 中,又特别强调隐喻性语言。
• 在当代的散文作家中,刘亮程的散文感觉 和余光中一样也特别出色。刘亮程的散文 吸引读者的,首先是他对大自然的那种细 腻、具象和个性化的感觉,而读者正是通 过他的感性化语言领悟到他对严峻生命的 深沉思考:
• 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过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 的家。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里,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 门窗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 ,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 我不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 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 • 刘亮程的散文吸引读者的,首先是他对大自然的那种细腻、具象和个 性化的感觉,而读者正是通过他的感性化语言领悟到他对严峻生命的 深沉思考: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 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 ,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 —— 刘亮程《寒风吹彻》
隐喻性与陌生化
• 散文的诗性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语言“异质层面” 的认同,同时也是对文学标准语的背叛。即是说,诗性语 言之于散文,就如同巴赫金的复调对话和狂欢化语言之于 小说一样,它们追求的都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和语义逻 辑,是不能用传统的散文理论来进行分析的语言异质面。 当然,就散文来说,作家似乎不太热衷于运用种种语言策 略,破坏既有的语言秩序、规则和逻辑。相对于小说和诗 歌,散文的语言革命是较为温和的。因此,很多作家喜欢 用暗示性的表达,使语言回到它的原初状态,回到那种既 生气勃发、充满激情,又含蓄潜沉、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 性的感性神秘的状态。
• 史铁生、张炜的散文语言实践给了我们某种有益的启示: 散文语言的功能,绝不仅仅具有工具的作用;散文语言的 锤炼,也不是无休无止的“造句活动”。散文的语言既是 形式也是内容,是作家的个性气质、生命情调的显现,也 是传统文化的凝结。散文的语言要活跃、纯真、朴素自然 和浑然一体,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产生语言的原初性背景 ,并将生活深处的原生美,将那些最美丽又最杂乱无章的 潜在语言结构或语言氛围呈示出来,这样散文的语言才有 可能既获得感性的美,又达到真正审美意义上的“真”的 境界。
• 倘若说,刘亮程的散文是借助感性的生命体验和 冷静纯净的表达来构成散文的诗性语言,那么在 赵玫、蝌蚪等女性作者那里,这种感性的诗话语 言又呈现出不同的情采和韵味: • 每一个黄昏都总是如期地抵达,而我们已相距 遥远。在那个清晨,他或许又独自爬上那片荒草 滩,去赴我们神圣的誓言。他说黄昏,他说黄昏 已经是生命中的永恒,他把枯草带回来,他说他 渴望那样就是拥有了我•••••• —— 赵玫《草 蓝中的野花》
• 赵玫的散文语言,十分典型地体现出其散文创作的审美情 趣及其诗性的追求,那便是以十足感性的文字,通过一种 浓得化不开的自我倾诉,反复地渲染因离别、思念或期待 而引起的痛苦、孤独、哀怨的情绪,并由此筑构了一种独 特的语感和氛围。也许读赵玫的散文,你会觉得她的语言 不够简洁凝炼,甚至觉得她的情感渲泄缺少必要的节制, 但你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散文语言有一种别人所不具备的诗 的魅力,而这,正是她推崇直觉,注重感性的情绪流动的 结果。 • 灵。
• 另一种情况,是以几个提喻性的隐喻贯穿全篇,形成一种特殊的诗的 语言氛围。马莉的许多散文就是如此: 在南方的一年四季里几乎 都可以听到使我们时而不安时而惊恐时而撼人心扉的雷声,雷声仿佛 是天空对大地仁爱的表达,它向所有生长着的事物诉说,也向所有热 爱劳动的人们诉说。这种来自天上的声音仿佛是瞬间就可以穿透人心 灵的风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次冒险的边缘。一只蝙蝠 ,一只又一只美丽的黑色的蝙蝠,就这样在雷声响彻的夜晚开始出没 ,它们没有影子,也没有声音,只有天边的雷声轰鸣着无穷无尽的危 险的快乐。••••••此刻,我对你的叙述将伴随着轰鸣的雷声与一只小 小幽灵的飞翔。这是一次黑色的飞翔。在一个伴随湿潮的天空底下那 沉闷阴暗的夏天傍晚,远道而来的雷声的轰鸣是一种让你立刻就想投 身到另一个人的怀抱中去的渴望。 —— 马莉《蝙蝠在雷声响彻的 夜晚出没》
• 这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闻闻嗅嗅,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 空 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 香味••••••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 •••••• 至于雨敲在磷磷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 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漕的屋檐潺潺泻下,各 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 如此地听着你的歌。如此得知你并不遥远 。哪怕天边。那怕尽头。哪怕隔世哪怕你 的倾诉是从那寂静的暗夜传来。而我听到 你,时时刻刻。我听到你,听到你如歌的 慢板,和你永恒的长笛。我与你相伴。我 们相信黄昏,我们相伴走在近夜的黄昏中 ,看升起的星月。 —— 赵玫《黄昏的 原则》
• 厚厚的绒布窗帘在动。窗户缝很大,风总 在钻。你看着颤动的绒布,总觉得那双手 就在后面。你想保留这种感觉,不去把窗 户糊严。 •••••• 那儿有一只眼, 茫无所见。他看的是另一个世界,它看的 是自己的心。 一只小狗冰凉的鼻子。 月亮很淡,若有若无,像梦。 你起身 倒水的时候,觉得脸盆那儿有一张嘴唇, 很厚道。 —— 蝌蚪《家•夜•太阳》
• 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 它。我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这纯稚的想 念如同一首热烈的歌谣,在那儿引诱我。市声如 潮,淹没了一切,我想浮出来看一眼原野、山峦 、看一眼丛林、青纱帐。我寻找了,看到了,换 回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默想。辽阔的大地,大地边 缘是海洋。无数的生命在腾跃,繁衍生长,升起 的太阳一次次把它们照亮。 —— 张炜《融入 野地》
• “轰鸣的雷声”、“美丽的黑色蝙蝠”、 “黑色的飞翔”、“沉闷阴暗的夏天的傍 晚”,所有这些都是雅各布森所说的“提 喻性”隐喻语言,它不仅营造了一个撼人 心扉的南方雨天的独特语境,渲染了一种 幽暗神秘的氛围
• 而且,这雷声和蝙蝠也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一种渴望冒险 的冲动。你看,“那些黑色的生命倒立在炎热的天空之下 ,像被悬置的命运带着冰冷的死亡诗意在祈祷另一个明亮 的夜晚的来临。是的,这种黑色的小动物只在夜间启示它 的生命的价值与活力,而白天,它们则生活在迷惘的静止 与记忆之中”。由雷声,到蝙蝠,到黑色的飞翔,再到蝙 蝠夜间倒立的姿态,于是,我们触摸到了生命,感受到了 死亡的诗意和语言的魅力。于是,当雷声响彻的夜晚再度 降临,当看到“一只蝙蝠的死亡伴随的是花朵疯狂的开放 然后安静的枯萎,是一首诗歌的诞生,是一片树叶跌落在 芬芳的空气中并且小心地漫舞着,是一对情人在河流边草 丛中的呻吟和一个孩子的将要诞生••••••”。
• 竹子是“青翠的”,滑道是“细长的”,再加上 动词“穿”、“钻”,形容词“呼啸”,这样的 散文语言确实既准确生动、简洁形象,又富于语 言的气势,把竹子下山的情状绘声绘色地表达出 来,但是,倘若从诗性语言的角度来考察,我们 又感到这样的散文语言似乎缺乏了一点什么东西 ,这一点东西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语言作 为存在的本质,加之一味顺从标准语的原则,所 以上述的散文语言固然优美却是浅表和单调的, 是一种非诗性的语言。
• 比如,在史铁生、张炜的散文中,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文 字: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 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 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 声,冬天是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 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 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面 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 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冬天,是林中空地上 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 史铁生《我与地坛》
• 在许多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的散文中,我 们除了可以读到以往常见的转喻性的语言 修辞外,同时还接触到了大量的隐喻性语 言。比如“他穿着一件绿色的运动衣,正 如一棵年轻的树”,而且这“年轻的树向 我跑来”。用借代来替代喻体,于是明喻 便成为了隐喻。这样,树的比喻也就有了 许多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情况。
• 雅各布森在他的经典论文《隐喻和转隐的两极》中,对隐 喻和转喻有过深入的探讨。在雅各布森看来,隐喻和转喻 虽然都是一种表达的替换方式,但隐喻选择的是暗示替代 的相似性原则,而转喻则“遵循相邻关系的原则”,即不 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描述与这个事物相邻近的事物。举个 简单的例子:“太阳是红的”,是转喻性的比喻,它是基 于太阳与现实生活中某种事物的相邻属性派生出来的,并 不含隐喻的成分;而“血淋淋的太阳”,则不仅描绘出了 太阳的颜色——红色,并且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使人 联想到某个可怕的时代,这样便有了隐喻的意味。
• 过去的散文理论家也反复地告诫作家们说散文应 是“美文”,应讲究文采和炼字炼词。不过,他 们强调散文语言的优美性,主要是从语言作为表 达思想的一种工具,即从修辞的层面上来理解语 言,所以,他们要求散文语言要作到准确生动、 朴素优美、简洁形象,正是遵循着这样的文学标 准化的美学原则,他们特别推崇这样的散文语言 :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 钻雾,呼啸而来••••••
• 当我们从人的本性出发,以诗性智慧作为 原点,将语言看作人的存在的家园,看作 生命与心灵的对话时,事实上,我们已进 入了散文诗性语言的第一个层面——语言的 感性化。
• 强调散文的诗性语言,首先就是要解放现 代人在现代文明中那些被压抑的感情,同 时要反对人工的语言,计算机的语言以Leabharlann Baidu 过于理性的标准语言,并通过强调作家在 创作活动中那种天然的、直觉的、个体化 的密切介入,使散文的语言成为既具艺术 的理性,又有充满着生命的激情的温暖可 感的语言。
• 冷雨可以听、看、嗅、舔,这便是散文的感觉化的语言。 当然,散文的诗性语言不似诗歌的语言那样天马行空,高 度概括凝练。散文的诗性语言是建立“在常轨感情以内的 感知知觉为基础的”, 它强调感觉的细腻、准确和生动, 所以,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我们看到的雨不仅 “空 蒙而迷幻”,而且浮漾着“流光”,同时还是“灰” 色的;我们感到的雨是“湿湿”且“温柔”的;我们还闻 到了雨的“清清爽爽新新”的“薄荷的香味”,听到雨“ 轻轻重重轻轻”敲击屋瓦的声音,而且,“各种敲击音与 滑音密织成网”,而正是这种统摄视觉、触觉、嗅觉、听 觉,既写实又虚拟,既在常轨之内又超越常轨的感觉化语 言,给读者的感官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 这种“世俗语言”虽简单浅白和符合规范,却是 一种失去了生命本真,一种缺乏创造力,想象力 和诗性的语言。因此,毫无疑问,我们所要研究 和倡扬的散文诗性语言,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散 文观的语言。换言之,这是一种建立在人的存在 和生命的本真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吸收了汉语的 “诗性资质”的散文语言。这种散文语言是对以 往的文学标准语的偏移、扭曲、变形和陌生化,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颠覆了以往 的散文话语的“革命性”的语言。
• 刘亮程的散文语言干净平淡、自然质朴,他没有为了使语 言生动形象而大量堆形容词和动词,也没有费尽心机锤炼 某个“文眼”,但我们却实实在在被他的语言所震撼、所 征服。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心灵的丰富性,特别在 于他是用整个生命来感受体验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 • 在他的笔下,“寒风”同样是有生命和感性的:它比我更 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缝缝,它还盯住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并且随时准备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而 后是整个人生••••••。 正是借助于感性的力量,我们才在 他那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在平静如水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一 种透骨的寒气,同时也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诗性语 言。
•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内容有显在结构和潜在结构两个系 统,同理,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有显与隐的双重美学特征。 “显”指的是文学语言的表层的词汇和句法,它是语言的 指涉与社会交际层面,一般来说呈现出确定性、封闭性和 单一性的形态。“隐”是语言的深层表征,它包括隐喻、 意象、象征、陌生化等等语言因素,隐的语言呈现出暗示 性、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的特征。我们所指的散文 诗性语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隐性状态,而在这其 中,又特别强调隐喻性语言。
• 在当代的散文作家中,刘亮程的散文感觉 和余光中一样也特别出色。刘亮程的散文 吸引读者的,首先是他对大自然的那种细 腻、具象和个性化的感觉,而读者正是通 过他的感性化语言领悟到他对严峻生命的 深沉思考:
• 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过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 的家。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里,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 门窗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 ,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 我不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 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 • 刘亮程的散文吸引读者的,首先是他对大自然的那种细腻、具象和个 性化的感觉,而读者正是通过他的感性化语言领悟到他对严峻生命的 深沉思考: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 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 ,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 —— 刘亮程《寒风吹彻》
隐喻性与陌生化
• 散文的诗性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语言“异质层面” 的认同,同时也是对文学标准语的背叛。即是说,诗性语 言之于散文,就如同巴赫金的复调对话和狂欢化语言之于 小说一样,它们追求的都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和语义逻 辑,是不能用传统的散文理论来进行分析的语言异质面。 当然,就散文来说,作家似乎不太热衷于运用种种语言策 略,破坏既有的语言秩序、规则和逻辑。相对于小说和诗 歌,散文的语言革命是较为温和的。因此,很多作家喜欢 用暗示性的表达,使语言回到它的原初状态,回到那种既 生气勃发、充满激情,又含蓄潜沉、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 性的感性神秘的状态。
• 史铁生、张炜的散文语言实践给了我们某种有益的启示: 散文语言的功能,绝不仅仅具有工具的作用;散文语言的 锤炼,也不是无休无止的“造句活动”。散文的语言既是 形式也是内容,是作家的个性气质、生命情调的显现,也 是传统文化的凝结。散文的语言要活跃、纯真、朴素自然 和浑然一体,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产生语言的原初性背景 ,并将生活深处的原生美,将那些最美丽又最杂乱无章的 潜在语言结构或语言氛围呈示出来,这样散文的语言才有 可能既获得感性的美,又达到真正审美意义上的“真”的 境界。
• 倘若说,刘亮程的散文是借助感性的生命体验和 冷静纯净的表达来构成散文的诗性语言,那么在 赵玫、蝌蚪等女性作者那里,这种感性的诗话语 言又呈现出不同的情采和韵味: • 每一个黄昏都总是如期地抵达,而我们已相距 遥远。在那个清晨,他或许又独自爬上那片荒草 滩,去赴我们神圣的誓言。他说黄昏,他说黄昏 已经是生命中的永恒,他把枯草带回来,他说他 渴望那样就是拥有了我•••••• —— 赵玫《草 蓝中的野花》
• 赵玫的散文语言,十分典型地体现出其散文创作的审美情 趣及其诗性的追求,那便是以十足感性的文字,通过一种 浓得化不开的自我倾诉,反复地渲染因离别、思念或期待 而引起的痛苦、孤独、哀怨的情绪,并由此筑构了一种独 特的语感和氛围。也许读赵玫的散文,你会觉得她的语言 不够简洁凝炼,甚至觉得她的情感渲泄缺少必要的节制, 但你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散文语言有一种别人所不具备的诗 的魅力,而这,正是她推崇直觉,注重感性的情绪流动的 结果。 • 灵。
• 另一种情况,是以几个提喻性的隐喻贯穿全篇,形成一种特殊的诗的 语言氛围。马莉的许多散文就是如此: 在南方的一年四季里几乎 都可以听到使我们时而不安时而惊恐时而撼人心扉的雷声,雷声仿佛 是天空对大地仁爱的表达,它向所有生长着的事物诉说,也向所有热 爱劳动的人们诉说。这种来自天上的声音仿佛是瞬间就可以穿透人心 灵的风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次冒险的边缘。一只蝙蝠 ,一只又一只美丽的黑色的蝙蝠,就这样在雷声响彻的夜晚开始出没 ,它们没有影子,也没有声音,只有天边的雷声轰鸣着无穷无尽的危 险的快乐。••••••此刻,我对你的叙述将伴随着轰鸣的雷声与一只小 小幽灵的飞翔。这是一次黑色的飞翔。在一个伴随湿潮的天空底下那 沉闷阴暗的夏天傍晚,远道而来的雷声的轰鸣是一种让你立刻就想投 身到另一个人的怀抱中去的渴望。 —— 马莉《蝙蝠在雷声响彻的 夜晚出没》
• 这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闻闻嗅嗅,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 空 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 香味••••••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 •••••• 至于雨敲在磷磷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 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漕的屋檐潺潺泻下,各 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 如此地听着你的歌。如此得知你并不遥远 。哪怕天边。那怕尽头。哪怕隔世哪怕你 的倾诉是从那寂静的暗夜传来。而我听到 你,时时刻刻。我听到你,听到你如歌的 慢板,和你永恒的长笛。我与你相伴。我 们相信黄昏,我们相伴走在近夜的黄昏中 ,看升起的星月。 —— 赵玫《黄昏的 原则》
• 厚厚的绒布窗帘在动。窗户缝很大,风总 在钻。你看着颤动的绒布,总觉得那双手 就在后面。你想保留这种感觉,不去把窗 户糊严。 •••••• 那儿有一只眼, 茫无所见。他看的是另一个世界,它看的 是自己的心。 一只小狗冰凉的鼻子。 月亮很淡,若有若无,像梦。 你起身 倒水的时候,觉得脸盆那儿有一张嘴唇, 很厚道。 —— 蝌蚪《家•夜•太阳》
• 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 它。我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这纯稚的想 念如同一首热烈的歌谣,在那儿引诱我。市声如 潮,淹没了一切,我想浮出来看一眼原野、山峦 、看一眼丛林、青纱帐。我寻找了,看到了,换 回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默想。辽阔的大地,大地边 缘是海洋。无数的生命在腾跃,繁衍生长,升起 的太阳一次次把它们照亮。 —— 张炜《融入 野地》
• “轰鸣的雷声”、“美丽的黑色蝙蝠”、 “黑色的飞翔”、“沉闷阴暗的夏天的傍 晚”,所有这些都是雅各布森所说的“提 喻性”隐喻语言,它不仅营造了一个撼人 心扉的南方雨天的独特语境,渲染了一种 幽暗神秘的氛围
• 而且,这雷声和蝙蝠也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一种渴望冒险 的冲动。你看,“那些黑色的生命倒立在炎热的天空之下 ,像被悬置的命运带着冰冷的死亡诗意在祈祷另一个明亮 的夜晚的来临。是的,这种黑色的小动物只在夜间启示它 的生命的价值与活力,而白天,它们则生活在迷惘的静止 与记忆之中”。由雷声,到蝙蝠,到黑色的飞翔,再到蝙 蝠夜间倒立的姿态,于是,我们触摸到了生命,感受到了 死亡的诗意和语言的魅力。于是,当雷声响彻的夜晚再度 降临,当看到“一只蝙蝠的死亡伴随的是花朵疯狂的开放 然后安静的枯萎,是一首诗歌的诞生,是一片树叶跌落在 芬芳的空气中并且小心地漫舞着,是一对情人在河流边草 丛中的呻吟和一个孩子的将要诞生••••••”。
• 竹子是“青翠的”,滑道是“细长的”,再加上 动词“穿”、“钻”,形容词“呼啸”,这样的 散文语言确实既准确生动、简洁形象,又富于语 言的气势,把竹子下山的情状绘声绘色地表达出 来,但是,倘若从诗性语言的角度来考察,我们 又感到这样的散文语言似乎缺乏了一点什么东西 ,这一点东西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语言作 为存在的本质,加之一味顺从标准语的原则,所 以上述的散文语言固然优美却是浅表和单调的, 是一种非诗性的语言。
• 比如,在史铁生、张炜的散文中,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文 字: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 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 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 声,冬天是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 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 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面 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 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冬天,是林中空地上 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 史铁生《我与地坛》
• 在许多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的散文中,我 们除了可以读到以往常见的转喻性的语言 修辞外,同时还接触到了大量的隐喻性语 言。比如“他穿着一件绿色的运动衣,正 如一棵年轻的树”,而且这“年轻的树向 我跑来”。用借代来替代喻体,于是明喻 便成为了隐喻。这样,树的比喻也就有了 许多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情况。
• 雅各布森在他的经典论文《隐喻和转隐的两极》中,对隐 喻和转喻有过深入的探讨。在雅各布森看来,隐喻和转喻 虽然都是一种表达的替换方式,但隐喻选择的是暗示替代 的相似性原则,而转喻则“遵循相邻关系的原则”,即不 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描述与这个事物相邻近的事物。举个 简单的例子:“太阳是红的”,是转喻性的比喻,它是基 于太阳与现实生活中某种事物的相邻属性派生出来的,并 不含隐喻的成分;而“血淋淋的太阳”,则不仅描绘出了 太阳的颜色——红色,并且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使人 联想到某个可怕的时代,这样便有了隐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