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数学知识的有效获得和能力发展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建构,这种理论和观点对数学教育及学生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在建构主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并指出它存在问题。
随着国外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的引入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被大家所了解和熟悉。
本文在建构主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并指出它存在问题。
1.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它的内涵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从多重视角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认识与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等,总体来说,它们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基本一致。
2.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2.1 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生成,确认了“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
学观。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老师提供的各种信息及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在头脑里建构新知识结构,才能完成
知识的接受。
例如在讲解新课必修四“向量的加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将运算法则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能通过与实数的类比,让学生慢慢猜测
出“向量的加法”也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证明这一结论。
由猜测结论到证明结论,正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我想通过这一方式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记忆犹新。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发现新知识。
2.2 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同学的协作下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一种社会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与合作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获得大量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知识的获得过程比教师直接讲解更有意义,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寻找到学习的乐趣。
对于有些数学思想方法,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亲身参与交流,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才能正真
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
2.3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层次建构活动
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时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比如必修一中的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2.4 善于建构解题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建构解题模式, 指导学生解题。
例如,在探讨等差数列前项和时, 其中就蕴藏着一个重要的解题模式——倒序相加模式, 在教学时可以加强它的运用。
3.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尚需进一步思考的两个
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对数学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符合人类对数学的认知过程,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又有些问题值得商讨:(1)对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数学学习模式的否定。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只能基于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而成,是不是任何数学知识都需要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呢? 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2)过分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与真实,忽略了数学教学中抽象与概括的重要功能。
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在意情境的创设,花大量的心思设置了很多华而不实的环节,课堂上一些热闹的场面冲淡了学习的主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积极地吸收建构主义的合理部分, 又不能脱离实际地全盘接收,我们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实事求是,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