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
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上,曾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社会变迁、制度的转换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强化,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孝观念日趋淡薄。因此,采用辩证的方法,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探本溯源,剔除其糟粕,吸收其对当代社会有借鉴作用的精华,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吸收改造,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一孝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嬗变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由此可见,孝字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产生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生于商代,也有人认为形成于西周时期。康学伟博士认为,孝观念应当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但是“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
西周灭商后,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建立宗法制度,孝意识被纳入宗法制度之中。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孝道随着宗法制度的破坏而出现动摇,个体家庭经济进一步发展,养亲问题逐渐突出。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新的改造。孔子提出,孝亲不仅要做到养亲,更重要的是敬亲和爱亲。经过儒家
的改造,孝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道思想首先伦理化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是《孝经》,《孝经》对孔、曾、孟等人的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并对孝道的内容进行了广泛化、政治化。从汉代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经过理学家们的宣传改造,走上极端化和绝对化的道路,并最终成为封建统治者欺骗、愚弄人民的工具,成为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复合体。
纵观孝之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由于受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孝亲情结,这种发自本能的孝亲意识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理论升华和统治阶级的推广扩大,使孝文化由家庭伦理转变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孝,不仅是个人修身齐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正所谓“求忠臣于孝门之子”。由此可见,孝之社会、政治地位的确立,是孝文化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延续的根本所在。
二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孝文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亲尊亲,善事父母
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家庭伦理,孝首先倡导的就是孝敬、奉养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对父母的孝不能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一种感恩之爱使父母内心愉悦,即尊亲,否则“虽日用三性之养,犹为不孝也。”秦汉以后,在养亲、尊亲的基础上,对父母的孝的内涵逐渐扩大为谏亲、祭亲等几个方面。
2 、生儿育女,珍爱生命
商代卜辞中“孝”字曾写作“上父下子”,原始字形传达的信息是男女交合、生育子女。《诗经》云:“於乎皇考,水世克孝。”这里的“孝”与生命延续相关联。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生儿育女被视为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和孝行。《孟子·离娄上》所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摆到孝行之首。除此之外,爱惜自己也被看做是对父母行孝,《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强调的就是要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同时孟子还把赌博酗酒、为非作歹、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列入不孝的之列,因为这些行为会玷污父母,乃至陷于不义。
3 、慈老爱幼,和谐万物
古人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行善的起点,一切道德教育都是从孝道开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孔孟的孝道观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博爱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宋时期的大哲学家张载指出“民胞物与”:“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是保之,子之翼也”。从孝敬爱父母,到对所有长辈老人及天地间一切生命毫无例外的都加于珍惜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中国人和谐万物的爱心和博大情怀。
4、承志立身,光宗耀祖
《中庸》有言:“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在父母去世以后,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功业。孔子在《论语》中讲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承父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孝。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
大事业。曾子把“孝”分为3个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立身行道,扬名传后世,孝之终也。”继承祖先的遗志,成就事业,光宗耀祖,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行,也是孝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
5 、移孝为忠,忠孝相通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国”是“家”的推衍,那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尽孝和尽忠是相互联系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敬父母是忠于君主的缩小,忠于君主又是孝敬父母的扩大,“忠孝两通”。故“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把对家长的孝和对国家的忠相提并论。
三、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黑格尔曾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传统孝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因此,在当代社会,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孝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是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礼记·大传》中说:“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重社稷”也就是重视国家、热爱国家的意思。爱国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