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对比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9年其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工业产品,将 可能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接近或超过日 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第三批项目的确定是 在1945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 周年庆典期间,双方就旅顺口问题,中苏科学技术合作问 题及苏联政府帮助中国新建和扩展企业等问题举行了会
横向看,1820-1950年间,世界经济取得了 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界GDP增加为7.68倍, 世界人均GDP增加为3.17倍。美国人均GDP增加 到7.61倍,西欧人均GDP增加到3.73倍,日本人 均GDP增加到2.88倍。而在中国,人均GDP还下 降了,从1820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降低 到1950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中国在全 球GDP中所占比例从1/3,降到了1/22[5]。
以来的第一次明显提高。
1952年底主要工农业品增长表
项 目
1949年产 量
1952年产量
52年比49 年增长百
分比
52年比历史 最高年产量
增长比
钢 15·8万吨 132·9万吨 752·8
46·8
煤 3243万吨 6649万吨
105
7·5
棉 花
889万担
2607·4万担
193·3
53·6
粮 食
2263亿斤
年代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类别
进出进出进出
口口口口口口
全国对外贸易总值 808. 178. 599. 227. 331. 170.
781904
各 国 及 地 美国
60.9 38.7 57.0 23.3 66.5 20.1
区 所 占 比 英国
63.3 4.4 8.45 6.5 5.5 3.9
25.0 41.9 22.3 23.3 27.8 19.4
半制成品 14.5 23.6 21.0 29.3 16.4 25.9
制成品 43.3 19.9 47.1 24.7 42.4 36.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城 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 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 束了中国大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动乱,建立了强 大有效的政府,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然而要
3278亿斤
44·8
9·3
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需要之处,发挥其最
大效能。对于粮食、棉花、钢材、煤炭、水泥、 电力等产品来说,当市场调节在短期内不能有效 增加供给而需求弹性又很小的条件下,在资金非 常匮乏、农产品剩余非常有限,同时供给和消费 结构都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运用政府力量,通过 计划经济来集中工业建设是有比较优势的。因此, 从1953年开始,中国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 时,在制度变迁上也开始了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的社会主义过渡。
重(%) 东 南 亚 及 10.5 10.1 11.9 13.6 28.2 1.4 34.2 0.9 34.1
其他
18.7 18.6 21.2 22.3 15.2 20.5
各 类 物 资 食品
17.2 14.6 9.6 22.7 12.4 18.0
比 重 ( % )原料
真正站起来,还需要发展经济。当时留给新政府 的是一个烂摊子。1949年,中国粮食平均亩产142
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斤[2]。劳动生产率水平 相对较低。工业生产显著落后。钢铁产量只有41 万吨,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 展国民经济。当时制定的总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府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 统一了货币和财政收支,消除了长达13年之久的恶性通货 膨胀,同时增大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并理顺了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恢复经济的 政策措施,很快恢复了被战争所破坏的生产,增加了就业 机会,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农村,政府则实行了彻底的土 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一制度变迁使得中国农 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占有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城市, 则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 国营经济,并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基本政策,对个 体和私营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将之纳入到新民主主义经 济体系中。到1952年,中国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战后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全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绝大部分超 过建国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自1840年
建国前后国 民经济的对比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经济概况
纵向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66.1元。工农业总产值 只有466亿元,从1840年到1949年,GDP年均 增长不到1%。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占 70%,工业总产值比重占30%,而重工业总产 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7.9%[4]。中国 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是重要内容,鉴于中国当时的 经济发展水平极其落后,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 险恶;而在苏联的帮助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迅速
恢复了建国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此,在经济 上学习苏联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主要体现在“一五计 划”的编制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方面。1953年9月3月,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李富春专门就与苏联政府商谈对中 国援助问题向中国政府作了一个报告,提出,第一,要 以苏联帮助我们建设与改造的141个企业为骨干,配合国 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按照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法则, 来制定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加强基本建设工 作;第三,苏联花了很大力量为我们设计的141个企业, 并帮助我们建设,为此它将派大批专家来中国,因此我 们必须做好一切建设上的准备工作;第四,学习苏联, 培养人才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 开展了以引进苏联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大规模经济 建设。一些大项目的开工和完成初步改变了中国 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苏 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所形成的工业部门 和生产能力,不仅可以填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空 白,增强薄弱环节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够迅速 提升中国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使中国初步建立 自己的工业基础。为了在制度上给予工业化以支 持,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底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 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