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合集下载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是科学调查和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它具有客观、系统、可操作和可衡量性,强调学习者对外界客观现象和思想理论的科学调查和推断。

它以自然科学实验法为基础,以经验的方式获取和阐明客观的法则,其核心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了解、改善解决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观,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实用主义知识,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应用,侧重于通过合理解释,通过论述和推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接结起来。

他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明白"。

人文主义教育还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发展,强调教师为学生构建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洞悉全局,建立合理的生活观念和品行规范。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我国的教育发展至今,它们在不同教育领域表现出色,但同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两种教育观发生内在的融合。

当今,我们不仅要兼顾两者的特点、优点,而且要更加注重各自的问题所在,尽可能的提高两种教育观,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应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时期,即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一段极具创造力和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同时兴起,并相互影响、促进。

一、科学的复兴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领域的复兴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人们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科学理论和发现。

首先,伽利略·伽利莱是科学复兴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运用望远镜观察星体,发现了行星的运动和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推翻了当时的地心说理论,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即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同时,伽利略还研究运动学和力学,建立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他的科学方法论,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科学家如哥白尼和开普勒也为科学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学说,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

这些思想的提出,为后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解剖学和医学方面的进展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德里亚·维萨里在解剖学领域进行了重要的研究,绘制了精准的人体解剖图,为人类对身体结构的认识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持。

同时,医学的发展也为科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开始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使得医学不再只是依赖于传统的经验和宗教信仰。

齐尔凡尼在药物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草药和矿物质引入医学实践,提倡根据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与科学复兴同时进行的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尊重和追求人类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培养个人的才能和全面发展,提倡通过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精神来塑造完善的人格。

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观念,主张通过对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学习来获得认识和力量。

他的思想激励了很多人追求知识,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
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两种主要形态,两者
发展趋势呈现出反抗,补充且渐进的特点。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科学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增加,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增加。

科学主义教育是基于科学思维方法的知识教育,注重现实问题的
研究和解决,使学生具有实践分析问题、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力,以承担复杂任务、解决非经典问题而主要实施。

因此,科学主义教育
包括问题解决,数学,实验技术,信息技术,逻辑思维等。

科学主义
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普及普及,作为社会的决
策制定者越来越偏重科学技术的运用。

相对应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基于人文思维,把人中心化的课程形式,通过理解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修养,追求完整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包括文学,历史,哲
学,艺术等。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对数理化的学科要求更严格,而且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两种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表明,教育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也很重视人文,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融合发展。

这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磨练意志,提升道德素养,培育无私之心和博爱之情,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体现。

同时,通过深入探究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补充,达到协调发展的平衡,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教育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教育

土壤沙漠化
这是2003年4月24日,一名印度妇女头顶水罐和她的 两个孩子行走在古吉拉特邦一片干裂的湖床上。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其次,资源枯竭导致能源危机 。 最后,人口爆炸带来了粮食短缺。
母子俩等待援助。母亲那皱巴巴的乳房已经萎缩了,没有能 力去哺育自己的孩子。她的肚子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水肿, 坚持不了几天,那冷峻的目光看得我们无法躲避。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植根于人在自然中 生存发展的需要,把人的发展与科学技 术的发展联系起来了。文艺复兴运动所 造成的人文主义的复兴为近代的科学技 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1、对自然的解释发生了变化 2、在人性观上强调人的独特性 3、人要征服自然
三、现代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增强了人类的认识能力,造成巨大的 物质财富,增强了人的自由度,增加生 活的舒适、方便,提供了大量的闲暇时 间,大大提高了社会质量等等。这方面 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吃的、用的、 穿的,坐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 用的电灯、电话、传呼机、手机等等都 是。
饥饿是如此严重,半蹲着的母亲却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在没有任何医疗设 施的帐篷里生下了孩子--所有的接生程序都是原始的。就在一旁,一具尸 体已开始腐烂。在一个到处是死亡的国家里,种族延续显得尤其重要。生 命与死亡在饥荒中交替。
让60亿人落泪的照片
5、教育方面
(1)科学主义特征明显,工具理性占主 导地位 (2)人文精神的衰落 其一,教育内容方面 其二,教育目标方面 其三,教育人格方面对学生的尊重不够, 人文底蕴差 (3)培养学生批判、反思精神不够
四、几点启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以人为本教育观是建立在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基础之上的。人首先是生物性的存在,这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更是社会性的存在,所有人都无法摆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关系,这是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必定属于某一个家庭、地区和国家,他总是要受到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物质的或者精神方面的影响,并在对环境的适应和超越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个体。另一方面是两者在处理科学认知与学生发展关系上的不同。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以人为本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有共同点。一方面,二者都以人为目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反对把人看成“手段”和“工具”,认为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完成”、“自我生成”、“自我实现”。以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教育观强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其根本动因就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二者都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本主义把主体性看成一种发自生命本源的自我超越能力,甚至把人提到哲学的中心位置,强调主体不是作为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他人共在。因此,它十分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认为只有在这种教育中,师生间才能坦诚相对,各自都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与实现自我。以人为本教育观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要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可见,无论是“人本主义”教育观还是“以人为本”教育观,都强调人的作用,都凸显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虽然两种教育观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强调“以人性为本位”,都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以及对现实的反思批判精神。但是,由于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即一个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基础上的教育观,一个是建立在历史的、现实的、实践的人性基础上的教育观,因此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简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影响

简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影响

简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影响简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影响主义思潮对百年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可以为当前的融合趋势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论述两者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这两大方面的影响。

一、科学主义主导下的语文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回顾语文教育一百多年的历史,科学主义思潮是推动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语文教育的体系就是按照科学主义的原则建构起来的。

狭义的科学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比其它任何知识体系都更客观、更合理,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地位;广义的科学主义认为科技的应用不仅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能够解决人与人的矛盾,即科技乐观论、科技万能论。

在其影响下,语文从古代综合性的教育中分离出来,发展为具有科学框架体系的独立学科。

1.科学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的影响我国古代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课程,而是文、史、哲融合在一起的教育形式。

这种情况在科学主义影响下有了改变,并从此奠定了语文课程的总体格局。

(1)独立设科19世纪语文得以独立设科,是封建统治风雨飘摇的内忧和外国资本主义、自然科学发展的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受了西方科学主义的推动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破门而入,使国人反思重伦理轻技术实用的古代教育。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首倡西学,认为学习西学是清王朝由弱转强的关键,因此大力倡导建立新式学堂。

新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至此语文才成为与算学、物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

最早设立国文科的是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的正蒙书院,以“俗语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1]为特色。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按年级设立“字课”“读经”“作文”等语文教育课程,但未能实施。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初等小学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和中学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科。

这标志着“语文”真正从传统综合性教育中破茧而出、独立门户了。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学范式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两种典型教学范式。

科学主义教学范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自然、客观规律、知识、逻辑等;人文主义教学范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人、主观情感、价值、直觉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

由于两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两种教育思想形成的教学范式也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中,这必将推进教学范式的改革,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学范式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一、“范式”与“教学范式”“范式”在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必要的张力》一书中首次作为专业术语提出。

“教科书只是提出专业人员作为范式而接受的具体题解……实质上都十分接近于教科书或相应的讲课给以引导的题目”该术语的流行始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问世之后。

他指出,一种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我们称之为“范式”。

崔允漷(1996)根据库恩的观点为“范式”提出了较科学的解释:“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简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美国教学研究之父盖奇在《教学研究的范式》(1963)中首先将“范式”与教学研究领域建立起联系,说明范式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或研究形式,对理论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教学范式”是指教学人员及研究者对教学这一特殊而复杂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认识,是对教学活动结构形式的抽象,回答“教学的形式与本质”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人与物及人与文化间的关系”等问题,讲明教学过程的逻辑及如何进行教学。

二、科学主义教学范式科学主义教学范式是指以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教育哲学(主要是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理论、计划、步骤及方法。

科学主义崇尚理智、逻辑与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学习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所在,是为了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摘要: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

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

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到抗争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复杂关系是教育理论中远没有解决的话题,现在还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即似乎只有人文学科内含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似乎就是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

这种误解遮蔽了科学教育内含的另类人文资源,使人意识不到科学教育独特的价值。

如果不走出此种认识上的误区就难以在新世纪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因此很有必要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相关的概念,历史地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互关系。

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科学有关,包括科学与科学主义、科学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二是与人文有关,包括人文与人文主义、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

这些概念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语境性。

贝尔纳(1901—1971)在谈到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时说:“科学的本质是不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

”“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1]贝尔纳的这一思想对于历史地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很有启迪意义。

一、历史视野中的“科学”从词源上看,科学是指知识、智慧和研究形式。

12世纪的宇宙论者威廉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在梵语中“科学”一词指特殊的智能,最早给科学以明确规定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在17世纪中叶,science翻译为“格致”,即指分科之学,意为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实施探讨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实施探讨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其实施探讨概要: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综合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构建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完整的教育,共同奠定正确的追求基础,形成正确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体思维。

我国须大力实施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使教育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二者的冲突引发了诸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对着两种思潮进行反思,以致出现了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教育也开始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

在我国教育中,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原因之一就在于从理论上没有搞清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及其走向。

因此,辩证地分析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并积极探索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在我国有效实施的途径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融合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社会,在18世纪以前,古典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主要流派有永恒主义流派、自由主义流派及存在主义流派。

人文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首先是人性不变的哲学观,它认为人性是美好的,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即培育人性,使人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人。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理性,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

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教育首先要为个人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个人的教育目的高于社会教育目的。

就个人的教育目的而言,教育又在于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而不是获得谋生手段和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人们越来越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体现了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视,强调培养个体的人文素养和人类尊严。

人文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人类的存在和意义,培养人的潜能并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人文主义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

他们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人文主义教育还重视人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之外,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等。

教育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追求分数和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此外,人文主义教育倡导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来构建自己的认知。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指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去探索和发现。

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使教育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尊严,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意义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人。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第一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论文关键词]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对峙整合[论文摘要]受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

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

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两大教育思潮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西方的两大哲学思潮,受其影响,在教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

但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是对立的,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尤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二者便会相互争鸣、展开激烈的论战。

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被推崇,另一方被压抑。

在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二者自身均存在局限与不足,片面提倡一方而限制另一方的做法必将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扬长避短、相互贯通、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中出现了用理性对抗神性、重视科技进步和强调科学教育的倾向。

正是由于对科学教育的过分重视,科学教育才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陈述并分析建国以来的三种教学目的观

陈述并分析建国以来的三种教学目的观

陈述并分析建国以来的三种教学目的观教育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目的观,我们可以根据其核心问题的倾向性,抽象地将其划分为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3种教育目的观。

1、人义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最主要是要培养一个具有健全的人格、能自我实现、具有人性的个人,能朝着人生之理想、价值去努力奋斗,进而实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特质,即此教育目的是侧重全人的、生活的、人格的,依人性之不同而个别施教的教育。

2、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哲学流派,很难说有其代表人物和系统观点。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强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又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

追求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互相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

3、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持有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教育哲学流派主要有实用主义教育和学科结构主义教育。

科学主义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功能的日益显现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尤其是在20世纪,面对科学的巨大力量及其成果,人们日益尊重科学、信奉科学,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的激烈竞争,推动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地位的提高给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也应运而生。

4、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

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整个社会状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在教育领域,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仍基本上沿袭着欧洲的旧传统。

形式主义教育占主导地位,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面对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尖锐矛盾,实用主义教育摒弃了人文主义教育那种保守、永恒、个人至上的态度,代之以积极应对、变革社会的意识。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作者:李一翔来源:《商情》2013年第21期【摘要】科学主义应用于自然界,人文主义应用于文化界或社会。

当科学主义的原则开始向社会渗透以后,人文主义的倡导者立即加以拒斥。

起初拒斥形而上学,后来批判工具理性和现代性。

反过来,当以同样的理性去审视人文主义时,也会发现人文主义有一个贬低理性、抬高非理性的做法。

本文认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两者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前提下是可以真正实现统一。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之分是西方哲学在近代分裂的结果。

科学主义是什么?它应用于自然界,是用科学主义所主张的方法认识自然。

人文主义是什么?它应用于文化界,是人在社会当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文主义?(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实现统一?一、科学主义:理性的精确化科学主义是近代的产物,肇始于文艺复兴。

“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产生的近代自然科学,即实验科学。

那么科学主义是什么?科学主义就是把科学教义化、普遍化的一种极端性思潮。

”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不但“发现世界”,而且“发现了人”。

但是“人”与“世界”这两个方面却在以后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就形成“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离,而且由于科学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谈科学,必然少不了理性。

因为科学主义崇尚科学,认为科学完美地体现了理性。

于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就必然要求认识的精准化。

认识的精确化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科学方法必定要求精确和精准,一切模糊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科学都将予以摒弃。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辨析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辨析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一、科学主义的内涵1.科学主义的定义。

近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种对于科学的确信和热情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这就是被称之为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

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所有问题;第二,认为科学方法是万能的,能够应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

总之,“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的观点”。

2.科学主义的特点。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有效的工具。

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

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

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

二、人本主义的内涵1.人本主义的定义。

所谓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潮流。

具体而言,人本主义以研究人的生存本质及其存在状况为对象,它和古代和近代关于人的学说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所不同的。

其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尊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二是主张人人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特别是在法律上,人人都应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三是主张人是自由的,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四是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其反对宗教神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关注人的现世幸福。

”2.人本主义的特点。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

教育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

教育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

教育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的尊严、自由和价值的思想体系,而在教育领域,人文主义思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价值,注重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主义思潮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发展。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分数,而人文主义教育则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格塑造。

它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和身体等多个方面,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其次,人文主义思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

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启发者,他们应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人文主义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个体的尊重和价值。

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规范化的群体,而是被视为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尊重。

最后,人文主义思潮还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关怀,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教育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对于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价值,注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关注个体的尊重和价值,以及教育的社会责任。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1.引言在教育领域,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它们分别注重科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这两种教学论,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2.科学主义教学论科学主义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教学的客观性和理性化。

在科学主义教学论中,教学过程被看作是一种科学实验,教师和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和观察。

这种教学论强调了量化评价和客观标准,追求教学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然而,科学主义教学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过分强调了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过度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科学主义教学论需要在注重科学方法的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差异。

3.人本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在人本主义教学论中,教师被视为学生的引路人和伙伴,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这种教学论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

然而,人本主义教学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过分注重个体差异和情感关怀有可能导致教学过程的主观化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标准。

过于强调个性化教学可能会忽视教学的普遍性和标准化,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

人本主义教学论需要在关注个体差异的更多地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综合评价与展望从综合角度看,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偏向于其中一种教学论,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地运用两种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更加全面、深入和灵活。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是教学理念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整体性,秉持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丰富的教育体验。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最早给“科学”一词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历来存在着冲突和纷争,但又不断趋向融合;两者都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并在不断的相互批判中吸收、补充以达到更加完善。

标签:科学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新人文主义一、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催生了科学主义思潮,培根的功利主义思想使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教育的科学化。

这些都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科学,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

但是当时的教育发展落后,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欧美各国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运动。

虽然科学教育推动了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科学主义教育观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以一种外在于教育的价值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目的背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工具化,丧失了批判的精神、人之为人的精神信仰。

虽然人们一度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提出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口号,但最终都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提到人文主义,这里不得不提几个著名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思想中,依稀可以窥见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影子。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倡要培养德智体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他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并将德育放在首位,三方面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颠覆了传统观念;教育目的上,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实现个性的全面解放;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改变原来单纯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模式;教学内容上,重视古典作品和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教育家认为,科学虽然能告诉人们事实,却不能告诉人们关于这些事实的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文艺复兴颠覆宗教神学主要凭借的一个手段是宣扬科学理性,追求知识,反对神本主义的“天启”论。

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是重新发现了一直被误解的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氏哲学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这表现在他对科学的崇尚,他的科学方法论和自然哲学中。

在先贤精神的感召之下,文艺复兴将被神学歪曲了近千年的西方文化的主向度又重新调整到科学的方向上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并不是这段历史的主要任务。

早在15世纪,在自然科学尚未分化、成熟的条件下,“人文科学”一词就获得了比较准确和专门的意义,人文教育早于科学教育而专业化并在大学里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培养智慧之人、“自然”之人,它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在一起,甚至不排除神学教育,表现出兼容并包的气度。

人文主义教育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做好直接准备。

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催生了“科学主义”思潮。

它在后来的几次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渐渐壮大,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科学主义运动,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但教育由于不仅受制于科学因素,还受制于其他社会因素,所以其惰性相当大,它并没有在科学主义出现的时代就匆匆向科学主义教育的方向蜕变。

科学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不是同步产生的,但后者的出现离不开前者。

近代科学的思想先驱——弗兰西斯·培根无疑是科学功利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科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自然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掌握了的自然规律,征服和驾驭自然,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培根的功利主义思想为使科学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导力量而摇旗呐喊,在科学尚未获得社会自主性的时候,对功利的强调是对科学最有效的支持,为近代科学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在法国得到发展,并对18世纪启蒙运动产生了影响,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家,都一致倡导教育的科学化,一批进行规范科学教育的高校建立起来,这使法国在18世纪下半叶取代了英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而当时英国中等学校的科学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科学主义在这个节骨眼上诞生可谓时代的造化。

起初,它还仅是一种社会运动层面上的思潮,随科学的发展,最终上升为哲学学说,形成与人文主义的分野,造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紧张对立。

美国著名学者理查·罗蒂曾这样描述近代哲学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到了17、18世纪,自然科学取代宗教成了思想生活的中心。

由于思想生活世俗化了,一门称作‘哲学’的世俗学科的观念开始居于显赫的地位.这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却能够为道德和政治思考设定条件。

”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18世纪60年代,在科学功利主义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科技应用于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对科学的欲望开始不断膨胀,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

然而,西方各国的教育却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仍占着主导地位,教育内容空疏无用,严重脱离社会需要。

为改变这种面貌,欧美诸国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运动。

在英国,培根倡导的实验方法、哈特利布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威廉·配第、弥尔顿等人关于加强自然科学教育的主张,汇成一股冲击古典主义教育的洪流。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起新大学运动,重视科学教育和实用教育,最新的科技成果被引入课堂并面向生产实际。

科学教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学主义者的推动产生的,其积极意义很明显:一方面批判了虚饰无用的古典主义教育传统,使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另一方面为科学研究储备了人才,推动了科学进步。

但至19世纪后半叶,对科学的崇尚已发展成为对科学极端迷信的泛科学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关键时段内,脱胎于早期人文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终于在大学取得“霸权”地位。

科学主义教育理念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纲领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借此否定神圣文化的价值体系,肯定世俗文化的价值,开启了现代主义的先河。

启蒙学者尝试用科学理性来战胜神圣的思辨理性,鼓吹理性是工具,可以用它来改造自然、控制社会。

科学便以其“不可阻挡的功利效应为工具理性的泛滥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乃至纵容“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淹没。

这在教育上表现为偏重专业科学知识的传授,缺乏德性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意识到工具理性可能对人性形成新的束缚。

他主张教育应该“重返自然”,尊重人的天性。

19世纪,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在欧美各国的争执相当激烈。

在英国,边沁、穆勒等人认为“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的自由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与社会相脱节,只有科技教育和职业教育才为社会所急需。

而以牛曼、阿诺德为首的保守派则坚决捍卫自由教育的地位,重申人文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这是自科学教育从人文主义教育中脱离蜕变为科学主义教育以来与人文主义教育第一次针锋相对的论战。

19世纪下半叶科学发展中心从法国移到德国。

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一直都未能在这个国家中占据主流地位,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然而,德国科学教育兴起的原因并不象英法那样是在科学自身之外(英法使科学用于实用目的而缺乏持续的动力),科学在德国大学体制化后就被定向为遵循自身逻辑的纯科学研究,同大学推进创造性知识的目标相一致。

这一价值取向的确应归功于洪堡的教育改革。

洪堡本人是新人文主义者,他受柏拉图和康德等人的影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性的陶冶,而不是培养特别职业的公民。

洪堡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区分开来,反对大学为经济的、社会的、国家的需求所左右,大学代表纯粹和自由,它不计功利,致力于纯学术研究。

在洪堡改革中,自然科学还处于从属地位。

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见解对德国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影响深远。

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角色行为,并形成一套激励、规范和评价科研活动的行为规则。

德国是在科学主义风行天下,而没有跟风盲从,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一个国家。

因为德国有着良好的人文主义传统。

德国人理解的“科学”概念要比受实证哲学影响而对“科学”概念使用十分严格的英美人宽泛一些。

他们的“科学”意指一切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即使诗歌和神话也能成为文化科学关注的对象。

基于这一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科学方法论在德国开始系统建立起来。

新人文主义者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哲学家根据“文化学科”和“自然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将二者区分开来。

有了正确的方法论,就能有效抵制科学主义将自然科学方法泛化的消极影响。

近代科学革命使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指向“真理和价值”;而人文学科退出属于自然哲学的领域,专门指向“自由和价值”。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边界的划定,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确立了各自合理的位置。

而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教育思潮相互对立,它们都背叛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当代教育中的两种思潮的对立在20世纪,历史又一次抛出一个悖论:一方面,对科学技术展开了全方位的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为20世纪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各国政府都大力支持本国的科学研究,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而人文教育却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对峙交锋并没有因人类对科学功能的认识加深而终结,而是时时贯穿于这个世纪的始终,只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种哲学思想都改换了面目而与近代有所区别。

近代科学主义视科学为唯一的知识,为解决一切人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所有学科的方法等等,极端的科学沙文主义观点很少有人再完全接受。

科学万能、技术决定论等思想在现代社会受到严厉的批判。

现代科学教育不再向学生灌输科学的霸权意识,而着重强调科学的社会功能。

现代科学主义的自信心体现在生产力、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依赖上。

现代科学主义教育思潮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重点表现为加强实用的理工科学教育。

美国在二战后开始全面振兴科学教育。

科南特认为,面对科技迅速发展的挑战,“近年来对于我们不能培养足够数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忧虑。

”20世纪50年代后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在美国校园颇为流行,“科学至上主义路线支配了学校教育”。

科学主义教育倾向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实践领域受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生产的驱动,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

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评标准,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

这样的教育批量生产出来的人不关心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只服膺于功利性目的,充其量只是发育不全的“技术人”、“工具人”。

科学主义的泛滥导致了教育过程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不仅科学教育如此,还要把这种所谓“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强加到人文教育中去,结果致使人文学科、人文教育也过度“科学化”,从而迷失了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