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委托代理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摘要】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代理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即所谓激励相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述,梳理了国外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综述,对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做了重点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委托代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多次性的动态模型现实应用

1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1.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1.2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1.3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

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维迎(1994)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假设是:(1)委托人对有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

献(2)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

1.4委托代理理论的两个分支——实证代理理论和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在20 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学家们提出和发展了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委托代理理论。但是, 该理论有着两种明显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种是被称为实证手法的研究, 又称为“实证代理理论”, 其特点是凭借直觉, 侧重于分析签订契约和控制社会因素, 其开创者为Alchian、Demsetz、Jensen 和Mecking 等; 另一种是规手法的研究, 又叫“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其特点是使用正式的数学模型, 通过阐明各种模型所需的准确的信息假定, 来探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配机制, 其开创者是Wilson、Spence 、Ross 和Hart 等。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促进, 本质上都致力于发展一种合约理论, 旨在使受自我利益驱动的代理人能以委托人的效用目标为准则, 使代理人成本最小化。

2委托代理国外主要代表人物研究综述

2.1国外

(1)莫里斯Mirrless,一是开创性地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型,奠定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二是在维克瑞(Vickery)的研究基础上更加完整地解决了最优所得税等经济激励机制问题。Mirrless建立的委托代理基本模型分析框架以及他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共同提出的“一阶条件法”为以后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了奠基性的贡献。

(2)阿克尔洛夫(Akerlof)在他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简单地表述为:在旧车市场上,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市场上供出售的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结果,市场上出售的旧车的质量逐渐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下滑,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长此以往,最后均衡结果是旧车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车存在。他的这一模型揭示了“劣币驱良币”原理和信息不对称原理。虽然他的模型是针对旧车市场研究的,但可以换成烟、酒市场、信贷市场等其他领域。用他的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总是屡禁不止: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奇高无比等。

(3)史宾斯(Spence)在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开创了信号传递理论的先河。Spence对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基于他1972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是关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问题,他的创新之处是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的一方会采取某种行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Spence的模型还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该模型中,他认为: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同时,他还证明了:虽然雇主和应聘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后来,Spence的这一分析框架被应用到像产业组织理论、教育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4)斯蒂格利茨(stiglitz)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研究;对信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尤其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失效问题)的研究。stiglitz在他的保险市场模型中指出:提高保费不能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消失。同时,他还证明了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混同均衡,只存在分离均衡。Stiglitz的分离均衡思想已经被应用到组织制度设计和法律设计等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