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身疾病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疾病死亡谱的改变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和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国外学者在心身疾病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心身疾病发展医学模式发展方向
心与身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的话题。在古代西方国家。人们曾认为疾病是鬼神附体所致。把鬼神赶走就能治愈疾病。有的甚至采取在头颅上开洞或者干脆把人活活烧死以达驱鬼神的目的。后来。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解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患者患什么样的病。要重要得多”。认为把患者当作一个整体来了解比仅仅关注患者患病的器官更为重要。这可以说是早期心身医学理论的雏形。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是介于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与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而近代心身疾病,是19 世纪20 年代由心身医学提出的心身疾病的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身疾病”一词来源于西方医学,最早是由Halliday JL(1943 年)提出的,而Alexander F(1950 年)的特别关注,使心身疾病一词得到大力推广。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明显改变,单纯生物躯体性疾病(生物感染性疾病)逐渐为心身相关的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所取代,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疾病死亡谱的改变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和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15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实验医学的成功发展。使得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深人人心。人们认识到每一种疾病都可能是病源微生物所致的局部细胞损害。因此对心身相关的观点渐渐忽略。到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现代医学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一方面许多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由于生物学病因的澄清而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导致人类死因的常见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既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又与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及人际关系等多种原因有关。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又可能导致不同的疾病。人类发现。无法仅仅用生物学语言来最终解答所有的病理现象。更无法用单一的生物学手段来诊治。因此人们开始反思。回过头重新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归因方面的重要性。1818年。德国精神科医生汉洛斯(Heinroth。1773~1843)首先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许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疾病有两大类,即一类是躯体疾病,另一类是精神疾病。自1818年德国精神病学家Heinroth在关于失眠的论文中提出了“心身概念”之后,直到1948年美国精神病学家Dunbar在《心身诊断和治疗纲要》一书中,才对心身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健康领域工作者不但从生物医学观点去思考问题,而且也应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去指导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随着心身关系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已经确定有些躯体疾病在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心理社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于1980年将这类躯体疾病正式命名为心身疾病。从此,心身疾病即成为并列于躯体疾病
和精神疾病的第三类疾病。
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在论述癔症的转换症状时非常强调心理因素对躯体功能的影响。这是现代心身医学的开端。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建立了心身医学会,并召开各级学术大会进行心身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心身医学已成为部分国家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并作为医护进修和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在80年代初也已意识到了疾病谱的改变,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初步调查了各类心身疾病在城乡居民中的患病率和心身疾病在综合医院中的发生状况;(2)开展了心身疾病的病因及机制研究。一方面从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生理等方面寻找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研究人体对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应激及其与心身疾病的关系。目前认为,任何单一或多因素型平面的病因学难以解释,必须采用多层次、多因素、多系统非直线型模式探索。(3)围绕临床上部分常见的心身疾病进行了重点研究,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4)对心身疾病的防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诸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精神支持疗法、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疗法、自我训练等在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作用。
心身疾病的研究方向: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发展,为心身医学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条件,使得心身疾病的研究和实践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从发展的角度看,今后应从几个方面加强:(1)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的继续教育中应重视心身医学的专业教育或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尤其在综合医院。(2)继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研究,以提高对心身疾病的整体认识。积极寻找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及危害行为方式,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防治策略。(3)从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角度进一步探讨心身疾病的内在机制和外来影响,尤其是加强对"中介机制"的研究。(4)结合对心身疾病预防机制的研究,初步构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防治措施。(5)发展新一代阻断或调节中介环节的精神药物,并科学地评估其疗效。(6)加强不良行为、认知方式等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7)客观真实地评估具体的或综合的治疗方案的效果,探寻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
刘瑶张伯华,心身医学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