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得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女性走向人生覆灭的全过程。祥林嫂悲剧命运的造成,是多种原因交织的产物。悲剧是对严肃、完美、宏大行为的模仿,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原本勤劳善良,勇于同周围环境、社会制度、命运作抗争的祥林嫂,最终因无法忍受之压力而选择死亡,无疑博得了读者的同情,也给读者以无法诠释的沉重感。
祥林嫂的死亡,是在吃人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和残害而导致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小说在纵横交错的对比描述中,给人清晰的主线,深刻的揭示了祥林嫂之死。
一、妇女只能依附于男权而生活
作为一个寡妇,祥林嫂是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佣人时,因其“死了当家人”,“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便“皱了皱眉”,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由于祥林嫂力气大,“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因此最终还是被鲁四老爷家“定局”了,而且只用了三天试工期。在鲁四老爷家做活,祥林嫂凭借她优秀女工的品质是受到一段时间的尊重的,但这并不能改变她只能依附男权而生活的命运。丈夫的死去,让她不仅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也失去了相对的人生自由,她的婆婆对她有绝对的处置权。她想守节,不被婆婆卖掉,但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祥林嫂之所以不肯再嫁,完全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从一而终,讲究“守节”。嫁给贺家坳的贺老六后,祥林嫂实际上过得很幸福,她重新找到了可以依附的男权,可以不再受人的歧视。至少在贺老六的保护下,祥林嫂明面上是不受歧视的。在她的新男人贺老六死后,祥林嫂仍然具有可以依附的男权,就是她的儿子阿毛。因而在丈夫死,儿子还活着的情况下,祥林嫂仍然可以自力更生。实际上,若阿毛未死,祥林嫂将其抚养长大,那祥林嫂是很受人尊重的,“寡母抚孤”完全可以销毁封建的“批判锋芒”。但儿子死后,祥林嫂失去了一切男权的依附,也就变得孤苦无依了。她本来是过上很好的日子的,“上头又没有婆婆”、“房子是自家的”,但丈夫儿子的死去,导致了她被大伯赶出屋,变得走投无路。
一个女人,如果失去了男权的依附,她是没有丝毫的人生自由和尊严可言的,任何人都可以欺辱她。
二、利益至上的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虽然对人有一套严密的伦理道德的禁锢,但其不失利益至上的准则。祥林嫂为何要逃出来做女工?因为她的婆婆要将她许给别人,说是许给别人,实际上就是出卖。若依封建礼教来说,她的婆婆是万分希望儿媳能够替死去的儿子守节的,但为了给第二个儿子娶媳妇,“精明能干”的婆婆最终还是将儿媳嫁进深山野坳里去了。婆婆在将祥林嫂抓回去的时候,还到鲁四老爷家清算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可知,这笔钱都被婆婆侵吞了。
祥林嫂一开始来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婶也是看在她吃苦耐劳的份上才要她的,如果祥林嫂没有给主家带来较多的利益,谁会收留一个受人非议的寡妇呢?在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四婶也常常怀念祥林嫂,只因后来雇佣的女工都不及她,“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似祥林嫂“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在祥林嫂走投无路来求老主人时,四婶也照旧收留了她。第二次雇佣祥林嫂可能怀有对祥林嫂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祥林嫂预期价值的认可。待祥林嫂手脚不灵活、记忆力差的事实被发现后,四婶便计划着打发祥林嫂走了。既然祥林嫂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四婶自然是不希望养一个没用而且受人非议的人的。他们也没人管祥林嫂离开主家后如何生活,利益至上的封建礼教让所有人都丧失了同情心,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
祥林嫂的悲剧就在于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价值被众人出卖利用,但她自己却得不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她最终的死亡与封建礼教利益至上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
三、封建礼教对妇女精神上的摧残
祥林嫂的死亡,不是简单的“穷死的”,而是精神被摧残到极致引发的悲剧。祥林嫂是一个注重“守节”的女子,因为她明白,如果不“守节”,她就要遭受世俗的眼光。实际上她是渴望新的婚姻生活的,但为了不受世俗的批判,她压抑了自己的正常需求。在婆婆将其嫁到贺家坳时,她是极力反抗的,她一路嚎、骂,拜堂时还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封建礼教完全扭曲了她的人性。但实际上当祥林嫂
冲破了礼教束缚时,她反而得到了幸福,她生了一个孩子,娘儿两个都长得胖胖的。在后来柳妈问祥林嫂为何依了贺老六时,祥林嫂只说贺老六力气大,还笑着说“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由此可见祥林嫂回忆那段日子时是开心的,改嫁贺老六反而迎来了祥林嫂短暂的“春天”。但就是因为那段日子是开心的,所以在贺老六和阿毛都死后,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她不但失去了一切与幸福有关的事物,而且也意味着她将成为一个更加受人非议,更加“不祥”的女人。
小说两次叙说四婶对祥林嫂参与祭祀劳动的防范,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压迫。祥林的死、改嫁贺老六、贺老六的死、阿毛的死都与祥林嫂没有直接关系,祥林嫂却被认为是“败坏风俗”,这无疑会给她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重新回到鲁镇做女工后,祥林嫂见人就要讲述自己的悲惨命运,叙述阿毛之死,她本来是想对别人倾诉自己的悲惨,以求得别人的同情与安慰。初期确实让她得到许多精神上的慰藉,但后来大家都烦厌和唾弃了她的悲哀,还加以尖酸的嘲讽,便让她失去了唯一可以获得精神快感的途径,反而多了另一种精神负担。人们不但嘲讽她失去阿毛的悲哀,还嘲讽她因为反抗改嫁而撞香案角的悲哀。当悲哀都成为了大家嘲笑讽刺的对象,一个女人,即使有再强的精神承受压力,也是会走向崩溃的边缘的。
四、封建信息的封锁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马丁·路德的价值在于他终止了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独一地位,他让每一个信徒都可以做出自己对《圣经》的解释,信息的畅达也很快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启蒙。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直接原因,就是封建信息的封锁。首先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下阴司会被两个男人抢,造成了祥林嫂长期的疑虑和精神困扰,她在山村里从来就不知道人死了还会被阎罗王分开来。由于封建信息的封锁,对于柳妈的话她是深信不疑的,不然她也不会费那么大周折去土地庙里捐一条门槛。捐了门槛她以为可以像柳妈说的那样,“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因而她很开心的把这件事告诉了四婶,希冀着世俗的原谅,希冀着世俗的重新接受。但四婶对祥林嫂参与祭祀劳动的第二次防范让她知道世俗根本没有重新接受她,大家仍然歧视她,所以她陷入了更深的精神苦闷中,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赎了这一世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