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社会工作的整体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此部分的文章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探讨都强调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强调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注重个别化原则,尤其强调了社会工作增能、增权理论在服务老年对象中的重要性,满足物质、精神、家庭、社会等多元需求。
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包福存,邱云慧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7月,第29卷第4期,第147-149页
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老年社会工作研究进行梳理。从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及其研究的新视角等方面整理、评述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认为目前对老年社
会工作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鲜有论述老年社会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老年
社会工作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1.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三个背景: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对老年群体的歧视、不尊重。
2.老年社会工作内容: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与服务,精神家园,老年人的诉求(经济保障、医疗保健、家庭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学术界对老年社会工作内容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在理论上完善相关制度、政策、提供服务,具体如何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等相关的论述较少。
3.老年社会工作的新视角:增权--优势视角强调老年人自身能力的培养,老年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付再学提出,养老机构要改变对老人的传统看法,通过增权树立新的服务理念为老人服务。
4.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老年群体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采取的工作方法应符合老人的身心特点(例如老年个案工作中的“怀旧”和“生命回顾”两种方法”)。
社会工作专题讲座第十二讲老年社会工作
主持人: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
主讲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江娅
社会工作,2009年第6期上,第17-21页
文章首先回顾了老年社会工作的源起与发展。认为当前老年社会作已从过去那种旨在
改善老年人生活待遇和服务水平,转变到挖掘老年人潜能、提倡老年人互助、为老年人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
其次介绍了老年社会工作的五种理论:1、社会撤离理论。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礼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卒十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2、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3、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
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4、象征互动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丰十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由其派生出的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前者意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做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后者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5、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礼会服务的原则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然后介绍了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和技巧:个案工作五原则—价值观上尊重接受老年人,互信的工作关系,有耐心多鼓励,自主自决,个别化;辅导技巧—怀旧和生命回顾。小组工作开展原则—不预先假设或臆断,尽可能考虑到每个老人的特殊需要,选择恰当合适组员,不强求;开展技巧—做好组前准备工作,小组游戏简单易学趣味足,适时对组员进行表扬,关心每个组员对活动的感受,做好组中评估,小组结束绩效评估。
最后分析了老年社会工作的两个实务领域,机构照顾和社区照顾。我国机构照顾目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养老机构的供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较少接受专业训练。发展老人社区照顾,是解决我国老人照顾困难的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理由如下:第一,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第二,老人们大多愿意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第三,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迅速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时难以拿出大量资金发展机构照顾。第四,可以有效利用礼区内的一切闲置资源。第五,走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相结合的道路,是满足我国老年人不同层次服务需要的最佳途径。第六,那些无经济能力买高价服务和进各类福利院、敬老院的老人,有权从他们生活的社区得到关怀和帮助。
转型期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架构
游秀钦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专刊,第32-33页
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空巢家庭老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从物质生活状况看,“空巢老人”生活水平偏低居住条件较差,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等方面都有困难;从精神生活质量来看,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从生活照料来看,随着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养老照料功能逐渐减弱,而现有社区和机构提供照料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空巢家庭问题实质是老年安全带发生危机。
其次对空巢老人“代理儿女”的尝试和现有社会工作类型进行了社会工作的审视,认为现有的针对空巢老人的相关工作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支持和介入大学生“村官”虔诚助老献孝心,组织开展爱心助老活动,发动关爱志愿者上门与老人认亲,与空巢老人结对,做空巢老人“代理儿女”,让空巢老人享受到了天伦之乐。“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空巢老人对亲情的需求。但大学生村干部大多只是把“当村官”作为一个过渡,获得基层工作经验以便享受考公务员相应的优惠条件。他们与空巢老人认亲,结对子,刚刚建立起来的“亲情关系”在不久之后又要断裂,让空巢老人再次感受到“空巢感。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部门从事的实际社会工作。二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专业社会工作。这主要是指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服务。而提供这类服务的组织大多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