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主题。

它涉及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问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们来探讨一下区域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它包括了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等多个方面。

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地域内部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相互联系。

它体现了地域内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集聚、扩散和相互作用关系。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差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

而在经济地理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着关于区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区间的差异可以调动地区内外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整个地域的发展。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大,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他们认为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转移等手段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经济、政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处理和引导这种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相信经济地理学领域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理论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并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地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地域内部,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差异,区域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四)增长极理论:佩鲁
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城市 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 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
(五)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缪尔达尔
要素报酬率高、投资风险低 劳动力、资金、技术
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 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 础上的。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社会经济 五、科学技术
第三节
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一、效率目标 二、公平目标 三、生态平衡目标
四、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东中西三大地带,高、中、低梯度地区
第五章 第一节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一、形成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一)杜能 《孤立国》,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生产鲜菜、牛奶 生产木材
六层农业圈:1,自由农作圈, 2, 林业圈,
3,轮作农业圈, 生产谷物 4,谷草农作圈, 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主 5,三圃农作圈, 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牧产品为主 6,荒野
四、国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一、增长极模式 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各类开发区
二、点轴布局模式
“T”型模式:以沿海和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首的包括轴线上的主要城市为点 “弓箭”型模式:以沿海或京沪线为弓,京广线为弦,长江为箭,上海是箭头
三、网络布局模式:经济发达地区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为制定进口替代政 策提供了依据,进口替代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时经常能够采 取的政策之一。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5章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5章

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
的城市中心。
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
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
更高的增长率。
(2)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 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 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第五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 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 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 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 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 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一、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 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 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 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 途径: 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
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 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 总量的不断增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5。区域空间发展与规划

5。区域空间发展与规划

“市场力量倾向于加剧地区间的不平等” A:favoured region B:backward region 起初,两区处于均衡状态,但A区由于某 种最初的 initial trigger促使它的发展 高于其它地区,从而具有某种早期优势 (初始优势 initial trigger)。



欧洲空间发展 欧洲议会空间规划部 长理事会,1999 非约束性文件 战略目标:平衡和可 持续的发展战略。

RSDP(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
区域空间发展 具体的实践
四、空间规划

Spatial planning refers to the

何谓空间结构?
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空间 组织形式。 ——以资源开发和人群经济活动场所为载荷 的经济地域单元为中心问题的空间分异 与组织关系; ——空间实体构成的某种等级规模体系; ——各种空间实体之间存在的某种要素流的形式。
(一)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二)农村空间结构模式
(三)城乡空间结构谱图
2、应用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J.R.Bouderville)为把增长 极理论运用于法国的区域规划, 提出了所谓的“可使用的规划模 式”,表示经济增长如何发生在 极化地区(polarized regions)。

上个世纪 60-70 年代,国际上 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声 称它们曾按增长极理论制定 过区域或城市发展政策。


(2) 实践原因:

具有规划倾向的国家的经济发 展绩效不佳,而具有市场倾向 或自由倾向的国家和地区发展 较快。
二 、 地 理 上 的 二 元 经 济 (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是地理学中研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其核心是通过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相互关系来揭示地理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本文将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区域、空间结构、空间分异等。

区域是指具有一定地理范围和相对封闭性的空间单元,可以是城市、国家、地区等。

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各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空间分异是指区域内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可以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集聚性等方面。

第五章 区域经济分析

第五章 区域经济分析



传统社会时期:农业为主;
业化初期时期:以轻工业(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工业化中期时期:重化工业为主,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工业劳动力 比重超过农业,第三产业发展; 工业化后期时期: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的主体; 后工业化社会时期: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 现代化社会时期: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独立发展并占据 主导地位,消费多元化。
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
的75.75%。
2、平均指标 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与恶、人均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 3、相对指标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 霍夫曼系数=─────────── *100% 工业资料工业总产值 食物支出 恩格尔系数=─────*100% 消费总支出
3.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1/3(寿命预期指数)+ 1/3(教育指数)+ 1/3(GDP指数)
寿命指数=(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教育指数=2/3*教育比率指数+ 1/3*总入学率指数 教育比率指数、总入学率指数用标准化值 GDP指数= (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小值) HDI小于等于0.5为低水平,0.5-0.799为中水平,大于等于0.8为高 水平。
何值。
洛伦茨曲线

实际应用中的计算公式是:

公式中:Wi 是按收入分组后各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
数的比重; Yi是按收入分组后,各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占 收入总额的比重;Vi 是 Yi从i=1到i的累计数,如,Vi =Y1+Y2+Y3….+Yi。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第五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s

第五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s
三是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培育增长极。在落后地 区的规划中,增长极经常不在原有相当规模的 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 甚至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这样 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 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大量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部门,互为市场,相互提 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废 料,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性。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城镇总是最先在最适合的地理位置产生并发展。
(1)自然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制造业的定位。如煤矿、 金属矿所在地、油田所在地等等,往往形成城镇;
(2)交通便利地区也容易形成城镇,所以城镇所在地 往往具有资源优位效益。穷乡僻壤指的便是交通闭塞。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 济发展核心区的确定
区域间相互关系
一、聚集效应 三、优位效应 五、辐射效应
二、规模效应 四、创新效应
一、聚集效应
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和 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 市场的集中。
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的集聚, 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 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3)产业industry的规模经济,产业密集便于提供各种 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 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
(4)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使国际贸易的范 围更加广泛瑞士的手表生产。
三、优位效应
城镇一般是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的地点。经 济活动布局的边际效益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 济活动聚集。
二、规模效应
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购 销两旺。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6
• 第一,由于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原料利用率提高。 • 第二,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后,可以使许多损重原料接近于纯原料。 • 第三,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
应。 • 第四,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第五,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运费率普遍下降。 • 第六,大企业(骨干企业)需要原料多样。 • 第七,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适销对路,。
13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 迈达尔的累积因果论。根据这种理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 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这就是极化效应、扩展效应与 回程(波)效应(前面已经讲过)。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 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 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 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会削弱低 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19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 发达地区的工业(兴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规模大的钢铁 业、石化业、建材业等)集聚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 大,需要与之服务和配套的产业、行业就越来越多,如运 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保险业、环保业、零部件 生产与修理行业等等,这样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为区域 内市场服务的非基础部门就会扩大,因而乘数效应会进一 步扩大,从而大大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17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 在美国北部、西部、南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形成 的权势集团,它们的力量对比与权势斗争直接左 右着美国的总统选举、参众两院的人选及其主要 决策,从而影响着地区间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分配、 国防订货与国家建设项目在地区间的分配,使之 有利于发达地区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二)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 (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 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3、20世纪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 剧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 经济研究的新主题。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选择。工业企业 选择生产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 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认为决 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集聚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 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 变形。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由最低运费点经过劳动 费因子、集聚因子修正后得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 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企业与政 府之间 中观层面: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 之间 宏观层面:国家之间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 件
•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 农业土地。 •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 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于中纬,各地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 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所谓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就是研究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分布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理论,它是关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理论。

其研究问题的目标和着眼点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現象的最佳区位,而是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

在强调区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性的同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强调各组成部分或现象之同的联结变化过程,亦即各种动态序列的瞬间反映。

通过对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在空间中的位置及其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性研究,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以获得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帕累托最优。

从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我们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的区位论研究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 世纪90年代的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阶段和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空间经济学阶段。

一、区位理论研究区位论又称标准化理论或立地论(Location Theory或Standortlehre),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1/ 14和市场区位论等,是一些德国学者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提出的。

1826年,杜能(J.H.VoThünen)依据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区域农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般区域农业布局法则与模式。

1909年和1914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 Weber)系统地研究工业区位问题,认为决定工业场所的三个区位因子是: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并基于区位因子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后来又经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dgar Hover)等人在考虑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替代物和规模经济后对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

第5章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增长极发展的核心——推动型产业(关键产业)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速度快
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 ,具有较高的 技术进步率
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形成
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高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十分宽广
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3、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作用:
3、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 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 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 济区的研究。
4.点轴的含义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 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线 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 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 局的工作。 工作步骤: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 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 的城镇。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 系统。
5.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 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 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9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区域经济学第5章.ppt.

区域经济学第5章.ppt.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论5.1.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5.1.2.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陈才(1991):“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陆大道(1995):“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李小建等(1999 , 2006):“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的观点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的观点2.区域经济学观点把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分为:①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②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③由交通、通信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

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1.点要素点具有三大基本特征:①“点”有明确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②“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体系往往是同心圆形状,而山地丘陵地带的经济节点则一般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

③“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

点的极化是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和融合,点的扩散是内部经济能量向外的辐射和扩展。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详解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详解

增长级的空间影响方式
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极化方式涉及: 极化波及的范围,单、多极吸引方式,极化现象的地 域空间形态等内容。其中,后者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 心内容。可分为三种形式:
(a)向心式极化
①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 过程; ②等级式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 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 极化; ③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 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
(a)均匀分布状态
(b)点轴形成
B A E B C A D B F C A D F
E
点轴 渐 进 扩 散 示 意 图
(c)轴线形成
(d)轴线形成
d.这种模式不断演变下去,整个区域将发展成不同等级 城镇和发展轴线的“点轴系统”的空间结构。
如何在规划中运用该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轴开发模式认为,区域内各城镇是成等级系 统的;而联结城镇的发展轴也是可分若干等级的,不同等级的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 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区域规划时重在分析和确定“点”和“轴” 的位置与等级。具体的步骤是:
• 理论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 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如何解释该理论模式?
陆大道认为,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是在大量的地区发展经验 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普遍规律。该种组织模式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a.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生产 力是均匀分布的; b.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 优越的地方首先出现工矿居民点 和城镇,且建设了交通线,以满 足社经联系的需要;同时集聚效 益使地方中心城镇有更多的经济 企业和社会团体;连接城镇的交 通沿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 线、通讯线、供气、供水等线状 基础设施束。 C.在沿线及城镇周围,必然出现 新的集聚点;而那些发展好的城 市会成为更大的集聚点,其之间 的线状基础设施也更完善,新集 聚点变成次级经济中心,并延伸 出次级发展轴,构成中心和轴线 系统。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过度强化,不论经济上还是社会发展上,都会使核 心区付出更大的代价,因而必须把这种“自我强化” 控制在一定限度。
• 2、边缘区不断接受核心区的创新信息,参与创新活动 ,自身也会生成新的核心区或强化原有的较低能源的 小核心区,最终形成与原有高层级核心区相连接的“ 城市群体”
二、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结构模型
• 2.“借鸡生蛋”。 新增长中心完全有可能利用原增 长中心的资金和成功的经验和技术,保持较高的发展 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原增长中心,改变现有的经 济实力的布局。
• 3.“创造性破坏”。新技术的逐渐改进和日臻完善, 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最终赶上并超越领先者。
(三)新增长点向新增长中心的转移
• 1.选择新增长点的条件(亚中心成长起来条件) • 第一,亚中心区必须要比原有的经济中心具有更强的比
传统城镇、工业卫星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
新城
卫星城
传统市镇
目的
疏解城市中心人口、吸 疏解中心城市工业和人 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农
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口压力
村城镇化的承载地
区位
独立于中心城区,与中心 城区有永久性的绿地分

处于大城市远郊区
分布零散
功能
人口和就业岗位相对平
衡,具有居住、就业和购 物等城市功能
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城—区经济非均衡增长与空间结构
• 区域经济空间的运动,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分化、组合 、聚集的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经常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
地域空间的表现;也是它们之间的劳动力流、物质流 、资金流、能源流、信息流等传输的动态的过程。区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域面作为各项空间经济活动“场所”,其 空间范围及其内部要素的密集程度等都随
着它们与节点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状态而 变化。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是指点、线、面三者相互关系及其 组合形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不同的经 济类型(见表5.1)。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2.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中心—外围模型
¨ 克鲁格曼(1991)两区域模型。模型中有两类产品:一类 是农业产品,由不变报酬的农业部门生产;另一类是制造 品,由分布在两个区域内的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生产。
¨ 其结论主要有:在所设条件下,两个区域的经济最终会内 生形成以工业化的区域为中心、农业化的区域为外围的中 心—外围构架;中心—外围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 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贸易的产生并不完 全源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更在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 这一范式称为中心—外围模型。
¨ 从空间维度视角考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的地域构成单元突出表现为:中心—外围 二元空间结构;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 三元空间结构两种典型类型。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
¨ (一) “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 ¨ (二)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 结构组合要素论
¨ 1.人文地理学的观点 哈格特(P·Haggett,1977) :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点、节点
层次、地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 ¨ 2. 区域经济学的观点 ¨ ①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 ¨ ②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 “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
¨ 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 弗里德曼基于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个案 研究,吸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等学者的区域经济 非均衡增长理论,在《区域发展政策》(1966) 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式; 在《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1967)、《城市化、 规划和区域发展》(1973)等书中将中心—外围 理论的研究对象从空间经济扩展至社会生活各个 层面,强调中心—外围关系不仅存在于不同区域 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和不同类 型的企业之间。
¨ (3)市场挤出效应(又称为竞争效应)。一个厂商从其他区域迁往本地使本 地厂商需求减少和边际收益下降,这使本地厂商利润减少或亏损,厂商为获 得正常利润而降低工人的名义工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使本地对工人的 吸引力低于其他地区,劳动力从本地流出,产生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累 积过程,从而抑制了集聚。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2)中心区和外围区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中心区从外围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出大量的 创新(材料、技术、社会和文化体制等),另一方而,这 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区向外扩散,引导外围区的经 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和聚落类型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 空间系统的发展。
依托); ¨ ③由交通、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即网络,指各种空间经济
联系的通道、系统和组织)。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 “线”、“面”要素分析
¨ . ●点要素
¨
¨ ●线要素
¨
¨ ●面要素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点要素
②“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 ③“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线要素
¨ 线要素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线路、 通讯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其中,交通线路 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基础 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拓宽的先决条件。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概念。
¨ 在一定时间维度内,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仅是经 济关系在地域空间中的反映,而且更是各经济要 素的空间组合形式。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即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 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 形式。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当本区域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所产生的向心力大于市场挤 出效应所产生的离心力时,经济活动趋向于在本区域集聚,所 有制造业厂商被吸引到本区域,本区域发展成富裕的中心区域, 而其他区域发展成贫穷的外围区域;
当本区域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所产生的向心力小于市场挤 出效应所产生的离心力时,经济活动趋向于扩散,各地形成类 似的生产结构,经济趋于收敛。向心力和离心力都会随着贸易 成本下降而减弱,但离心力减弱程度更大,这使中心—外围结 构形成呈现出突变的特征。
¨第六节 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组合要素理论
¨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
¨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
¨ 经济地理学的专属领域 ;享有“话语权”
PPT文档演模板
¨ 节点的极化和扩散是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演进的根本力 量,而线作为交通枢纽起到了联结和促进的作用,并 通过域面来消化吸收,最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经济区 域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 元理论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是指构 成空间结构的实体,一般是城市、乡村或 其它经济活动的发生地域。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 结构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1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 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 单元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
¨第四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 论
¨第五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 展机制理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
¨ 案例:
¨ 湖南省:“一点(长株潭城市群)一线(京广铁 路、京珠高速公路)”
¨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襄樊都市区;宜昌都市区
¨
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
¨ 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五点:大连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营口 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丹东产业园 区;一线:丹东至葫芦岛1440多公里的滨海公 路),辐射和带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沿海 经济带发展
¨ (1)区域均可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是社 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这类区域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 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 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外围区,包括上过渡区域、下过 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见图5.2)。
¨ 由于核心增长区的繁荣大大刺激了相邻区域的发展, 投资不断增加,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 不断提高,人口迁移量不断上升。与外围区域相比, 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区域显示出经济上升的趋势,形 成上过渡区域。而下过渡区域多位于边远的农村, 还包括原料枯竭、老工业向衰退方向变动在内的区 域,该区域的农业呈停滞状态,产业结构老化,效 率低下,粗放型经营生产方式为主,人口向外迁移。 资源前沿区域是指那些富有待开发的资源,对区域 发展有极大潜在价值的区域,一般位于两种过渡区 域之间。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首先表现为 “点”的集聚,随着聚集程度的不断加强,一些节点 逐步成长为区域经济中心,经济中心进一步聚集到一 定规模后,扩散效应逐步彰显,经济中心向周边辐射 经济能量。这一过程首先发生在交通沿线附近,形成 沿交通线的经济中心区,即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轴 线”。点与线的组合,形成更大的扩散效应,从而产 生向“面”上的扩展效应,最终三个要素交错融合, 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当贸易成本较高时,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厂商生产区位变 化并不能改变两个区域对称的生产结构。但随着贸易成本下降, 离心力比向心力减弱更快。
当贸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水平时,向心力超过离心力, 集聚发生,所有制造业厂商被吸引到本地,两个区域内生为工 业化的中心和非工业化的外围。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根据不同的轴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 未来发展潜力的不同,可将“线”分为一级发展 轴线、二级发展轴线,以此类推。一般而言,等 级越高,轴线的影响就越大,其在经济空间结构 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 点与线的结合是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基础。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面要素
¨ 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 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具有确定的空 间范围。若视域面是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内除去节点、线网之外的所有地域,此即 “经济腹地”概念。
¨ (2)生活费用效应(又称为成本关联或前向关联)。一个厂商从其他区域迁 往本地使本地厂商数量增加,而在一个厂商数量增多的区域,消费者需要从 区外购入的商品种类减少,从而支付的贸易成本下降,这意味着本地生活费 用下降和实际工资水平提高。工人受吸引而大量流入,引起劳动力供给增加 和本地名义工资下降,使得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下降,本地厂商 利润增加。厂商利润的增加又进一步吸引更多厂商进入,并进一步产生一个 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