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 讲稿

颤证 讲稿
颤证 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

第三节颤证(第441~447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

【概述】

一.定义:

颤证又称为“震颤”、“颤振’’或“振掉’’,是因脑髓失充,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失控而发生的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控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见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震摇大动不止,甚则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病老年人发病较多,男多于女,多呈进行性加重。

本病主要重在预防。

二.源流

《内经》对本病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其中的“掉”即为颤震,《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掉,骨将惫矣”,等均论述了以肢体摇动为本病之主证,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纵,其热势为缓”。

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

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证治准绳.颤振》:“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

清代---张志聪《张氏医通》系统总结了前人之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对本证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作了全面的阐述,认为本证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指出本病与瘛纵的鉴别:“颤振与瘛纵相类,瘛纵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振动而不屈也,也有头摇手不动也者。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并列出13个证候和主治方药,从而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趋于完善。

从近年的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中医学者对本病症名的认识尚未统一,或以主要症状命名如颤证、手颤、头摇等,或直接采用西医病名如帕金森氏病或综合征等。纵观各种命名,均未能对本病界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医学定义。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本病证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如任应秋指出:“颤振、振摇、头摇,古之称;震颤,今之名也”。 1991年11月经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讨论,通过了“中医老年颤症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草案,确定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同时将本病的研究向客观化推进了一步。三.范围(西医病名)

西医学中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肝豆状核变性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年老体虚:

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 情志失节:

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淤,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人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

3.饮食不节:

滋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滋生内热,痰热互结,雍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脉失养而发为颤证。4.劳逸失当:

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损伤疲极;或房事劳欲太过,肝肾亏虚,阴血暗损,虚风内动;或贪逸少动,使气缓脾滞而气血日减,筋脉失于调畅而不得任持自主,发为颤证。

二.病机

颤证病机较复杂,一般认为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挟痰挟瘀互阻络道而成。刘氏指出,“风气内动”是本病的病机核心,无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或气滞血瘀,痰湿阻络,均能引动内风而发病。

颤证的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上述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雍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

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其中有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瘀血生风, 痰热动风等.肝肾乙癸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肾双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脾胃受损,痰湿内生,土不载木,亦可致风木内动 .

颤证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为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标本之间密切相关,风、火、痰、淤可因虚而生,诸邪又进一步耗伤阴津气血。风、火、痰、淤之间也相互联系,甚至也可以互相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淤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现象。

颤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风:以阴虚生风为主,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

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

火:有实火、虚火之分。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

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特异症状: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重者颤震不已,不能持物,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呆滞,口角流涎等。

2、特点:多发于中老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方式: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辅助检查: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MRI

二、鉴别诊断

瘈疭-即抽搐,瘛瘈-筋脉拘急而缩;纵-筋脉缓纵而伸。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称为瘛纵。多见于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中,常伴发热,神昏等症状。

共性:头手颤动。

瘈疭:急性热病、手足抽搐牵引、两目窜视;

颤震:慢性疾病、无发热神昏、无抽搐牵引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病象:本——脑髓肝脾肾脏气受损

标——头摇肢颤

病因病机:本——津气血亏虚

标——痰热内风瘀血

2.辨虚实:本证为本虚标实之证,脏气虚损为本虚,痰热动风为标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淤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脏气虚损——正虚: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

痰热动风——邪实: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

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雍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采用中医培补肝肾法,可有效提高大脑抑制性递质多巴胺的含量,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这二种递质的平衡。

本病的发生,虽病变在脑髓,但其以肾为根、脾为本、肝为标,其关键在于肾精亏虚,气虚痰结,血瘀动风,故治疗大法为:填精补髓(补肾法)佐熄风解痉(肝)健脾益气(脾)佐以化痰散结。

急则治标:颤振明显---其风火、痰热、瘀血症状明显者,先宜平熄风火,清化痰热,或活血化瘀。

缓则治本:肾精亏虚或脾气不足者,重在填精补脑或健脾益气。

本虚标实:攻补兼施——填精补髓,熄风解痉,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三.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证

主症: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连、山桅清热泻火;夜交藤、获神宁心安神。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

主症: 肢体颤振,咯吐黄稠痰或形体肥胖。

兼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躁扰不宁,口干口苦,或胸闷泛恶,呕吐痰涎咳喘,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

证机概要: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若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

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栝楼皮、厚朴、苍术,肌肉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昏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

主症:头摇肢颤,面色苍,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样,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茂、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4.阴虚风动证

主症: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代表方:大定风珠加减。此方增液滋阴熄风,用于热盛耗伤阴津,

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砺、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若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

5.阳气虚衰证

主症: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失于温煦,筋脉不用。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本方主要补肾助阳,以温煦筋脉,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颤抖不止。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现代中医治疗与名老中医经验】

1.中医单味药治疗研究概况:

钩藤。主要功效息风止痉,主要适应症为各种风证。介绍钩藤的性味归经及其制法。

姜黄。主要适应症为营血虚滞而成的血瘀生风。介绍姜黄的性味归经及配伍。

僵蚕。主要适应症为风阳内动证,阴虚风动证,痰热生风证等。介绍僵蚕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

2.名老中医经验:简介以下各位名老中医治疗痹病的经验。

焦树德益气补血法治颤证经验。

朱良春用虫类药治疗颤证经验。

颜德馨平肝潜阳法治疗颤证经验。

林沛湘滋阴补肾法治疗颤证经验。

【预后转归】

1、肝肾精亏不甚,痰热风阳不重,能早期正确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则部分病例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

2、年高病久必然导致脏腑功能、气血阴阳进一步失调,故多数病情呈进展趋势,逐渐加重

3、失治或调摄不当,或并发他证,或转为痴呆则治疗颇难

4、年老精气衰竭,已属晚期,预后不良。

【复习思考题】

1.颤证的定义是什么?

2.颤证的病因有那些?各种病因导致颤证的机理如何?

3.颤证五个证型的治法以及代表方药如何?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胃痛 ·胃痛的概念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 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诊断要点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 ·胃痛的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胃痛的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 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 ·胃痛的辨证论治(1/2)

·胃痛的辨证论治(2/2) ·胃痛的转归 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 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化肝煎合保和丸 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 C.香苏散合良附丸 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首选: A.藿朴夏苓汤 B.理中汤 C.小建中汤 D.黄芪建中汤 E.香苏散合良附丸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常见,相当于格林-巴利(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低钾血症等等,表现有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 一、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感受外釆湿邪,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导致湿热相蒸,浸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正如《素问?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潮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仆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其濡润滋养。 二、病机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且脏腑间常相互影响。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一般而言,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音亦不少见。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二、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四、治疗要点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 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 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3.注意整体治疗

颤证中医诊疗方案

颤证中医诊疗方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颤证诊疗方案 (2015年) 一、概念 颤证是以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 体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颤振”、“震颤”。 颤证可见于西医学中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小脑性震 颤、肝豆状核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锥 体外系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诊断标准(试行,1992年)。 (1)主要症状: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次要症状;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好发于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2个主症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2006年《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1)中老年发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若其呈单侧隐袭发病、缓慢发展、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

(2)实验室检查:常无诊断价值,下列检查异常者可供参考。 ①脑脊液:多巴胺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含量降低; ②基因检测:少数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发现突变基因; ③影像学检查:常规CT或MRI可排除其他疾病,有助于鉴别诊断。 其他常见的如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小脑性震颤等病不再一一赘述,详见《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证: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单个上肢,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对侧肢体,伴有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失眠多梦,肌肉强直,易怒,腰膝酸软,颜面潮红,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痰热动风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振颤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痰黄,小便短赤,大便闭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细数或弦滑。 3.气滞血瘀证: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发作与情志变化有关,易激惹,善太息或妄思离奇,胸胁满闷,不思饮食,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细涩。 4.阴血亏虚证: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单个上肢,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对侧肢体,动作迟缓,伴有纳呆,头晕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肢冷便溏,舌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无力。 5.精亏髓减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持物不稳,步行障碍,步距小,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善忘,言语失序,寤寐颠倒,啼笑反常,小便失禁,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6. 阴阳两虚证: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颤证与瘛疭:瘛疭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

老年颤证诊疗方案

老年颤证(帕金森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诊断标准(试行,1992年)。 病名诊断: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相当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1)主要症状: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次要症状;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挺,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好发于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2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2.西医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2006年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一)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 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1)肌肉僵直;(2)静止性震颤4一6 Hz;(3)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二)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 1.单侧起病; 2.静止性震颤; 3.逐渐进展; 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

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一100%); 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 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 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三)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 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 2.反复的脑损伤史; 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 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 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6. 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 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 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 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诊断:首先是症状诊断(运动或非运动),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症(Parkinson ism)及其可能的原因,然后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病及其严重度。 (二)证候诊断 (1)肝阳化风证: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单个上肢,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对侧肢体,伴有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失眠多梦,肌肉强直,易怒,腰膝酸软,颜面潮红,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痰热动风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振颤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痰黄,小便短赤,大便闭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细数或弦滑。 (3)气滞血瘀证: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发作与情志变化有关,易激惹,

1991年《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WORD版

《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1年11 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制订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现将摘录如下: 一、诊断标准 I.病名诊断 1)主证:头或肢体震振,少动,肢休拘痉,颈背僵直。 2)兼证: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寨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病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 诊为老年颤证。 II.证候诊断 1)痰热风动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颤振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咯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象细数或弦滑。 2)血瘀动风证:表情呆板,面色晦暗,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震颤幅度较大,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或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滑。 3)气血两虚证:神呆懒言,面色晄白,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程度重,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涎,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无力或沉细。 4)肝肾不足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幅度大,或肢体拘痉,活动笨拙,上肢协调不能,步态拖拉,言语蹇涩,或智力减退,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头痛,或盗汗,急躁时颤振加重,腰酸腿笨,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暗红,舌苔少或剥苔或微黄,脉象细弦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颤振日久,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言语蹇涩,失眠健忘,汗出畏寒,体倦肢冷,或腰酸腿痛,阳痿遗精,溲少便溏,舌质嫩红或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 III.鉴别诊断 1)痉病:(也叫风痉):痉病是一种不论老幼,急性起病,临床主要变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西医流脑、乙脑、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寄生虫病引起的抽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惊厥等)。2)风痱病:风痱病是一组起病形式隐袭而缓慢,渐进性加重,以运动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构音困难,智力低下的慢性虚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各种共济失调症,尤其类似于小脑共济失调症)。 3)青少年颤证:青少年颤证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起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的铜代谢障碍,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肢体拘痉,言语蹇涩,精神障碍,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当于西医肝豆状核变性)。 4)舞动病:舞动病是一组急性起病,年龄不限,由风湿痹症、中毒或中风病等引起,临床表现以一种无规律、无节奏、无意义、无自主、奇形怪状的头部、躯干、四肢舞蹈、多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李炳茂 (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省衡水巾桃城区人民东路780号,053000) [摘要]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 黄帝内经;痿证;治疗;思想精华 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为不能随意活动而导致肌肉松弛、或者萎缩、或者肿胀和假性肥大等一类疾病的总称。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所以《素问·痿论》又有“痿蹙”之称”。“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蹙”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本文就其治疗痿证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供临证参考。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可概括为五脏病因、七情病因、六淫病因等几个方面。 1.1 五脏病因 《素问·痿论》认为,痿证是内因五脏虚损所致,“五脏使人痿”。痿证是四肢痿弱无力,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状。“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身体四肢所以能够活动,是五脏之气血营养于筋脉肉皮骨的结果。所以痿证是脏病于内,形痿于外。如“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推动血气营养输布全身,外合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薄,输布津液精微的功能减低,“肺朝百脉”的能力不足,使得五脏营养皆受损,故肌肉营养不良,而生痿蹙之证。蹙,即足痿而不能任地。虽目肺热,实为肺阴虚引起,即“阴虚生内热”。阴虚内热严重可致肺“叶焦”。叶焦乃气阴大虚之状也。肺气虚则无力“朝百脉”.宣发输布气血功能减低,通调津液水道能力下降;肺阴虚则不能滋润肺本脏而“叶焦”,不能滋润肌肉四肢百骸而营养不良发生痿证。“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心为君火之脏,主一身之血脉。对健康之体而言,心脏阴阳气血处在平衡协调状态。只有心脏阴血虚少,不能制约阳热之气,才能出现相对的“心气热”。心气热则气化火而上炎,火热更伤阴耗血,气上血随,下身肢体之脉阴血更虚.故成营养不良脉痿而以下身为重。脉,即血脉,也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营卫阴阳运行的通道,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矣。经脉阴血虚少则患脉痿.脊柱关节骨骼肌肉皆缺失营养,痿软易折,迟缓纵弛而收缩无力,不能任地行动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主一身之筋膜,胆附于肝,储存肝脏分泌之胆汁,肝气热则胆汁外泄而口苦。《素问·五脏生成》认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由于肝脏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作用,所以该篇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全身筋膜,肢体、爪甲的活动,依赖肝血的营养滋润。如果肝气热,则耗伤阴血,筋膜失养而干燥挛急,屈伸无力,行动不便,发生筋痿之病。“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主肌肉四肢,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脾气热导致胃中干,津液少而口渴。《素问·痿论》还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有力。脾气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肌肉失去营养滋润则痿软无力,走路不能,发生肉痿之

颤证

颤证 【概述】 颤证亦称“振掉”、“颤振”,“震颤”,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表现在机体局部,或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中、老年患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 《内经》虽无颤证之名,但有类似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掉”字,即含震颤之义。并且基本阐明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医学纲目》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阐明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生风致颤,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还指出本病与瘛疭有别。王肯堂《证治准绳》除收录了《医学纲目》有关颤证的内容外,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说明本病是由肝气太过,乘土侮金,化火生风而致筋膜不能约束的风病。并指出本病的发病特点以中老年居多。《赤水玄珠》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张氏医通》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疾病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导致肝之虚热或实热,脾胃虚弱,心肾虚衰,或夹痰、夹瘀,实热积滞等,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还对颤证的脉象做了详细描述。高鼓峰《医宗己任编》指出了本病是以气虚为本,而以补益为本病的重要治疗法则。 西医学中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点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颤证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节、劳逸失当或久病脏腑受损,致使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或风火夹痰,互阻络道而成本病。 一、年迈劳欲,肝肾不足 年老体衰或劳欲太过,导致肝肾亏虚。若肝肾精血耗伤,筋脉失却濡养而致颤证,临床可见肢体颤抖头部摇动。溲便不利,精血不能上冲于脑,则头晕目眩,心神失养则神呆健忘,啼笑失常,预言失序,寤寐颠倒,舌淡胖等精血亏损之象。若肾水不足,肝木失于涵养,肝阳亢盛而阳动化风,筋脉失却任持而发病,则颤动拘急强直,肢体麻木,肝阳上扰清空则眩晕耳鸣,肝火上扰心神则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俱为肝肾阴虚之症。。若肾阳亏虚,脾阳不足,脾肾阳虚,筋骨不得温润,乃生颤证,则临证常伴见神呆懒动,形寒肢冷,纳少便溏,消瘦,脉迟等症。。 二、久病失养,气虚血少 罹患沉疴,久病失养,思虑内伤,或劳倦过度,伤及脏腑,心脾受损,气虚血少,不能荣于四末,筋脉失养,乃成颤振之疾。可见肢体震颤,神疲乏力,短气懒言,面色少华,心悸健忘等气血两虚之证。 三、情志过极,阳亢化风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阴亏阳亢化风。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化热生风。风阳暴张,上冲头部,或侵扰四肢,窜经入络,扰动筋脉,发为颤证。故见头痛头晕,舌红易怒,躁动不安等兼症。 四、饮食不节,痰热动风 恣食膏梁厚味、嗜酒成癖,损伤脾胃,食积而聚湿生痰,痰浊阻滞血运不畅,经络失养;积痰日久化热,痰热互结,热极生风,痰热动风,筋脉失于约束,则肢体振颤不已,痰浊中阻则脘痞胸闷,呕吐痰涎。 此外,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损伤疲极;或贪逸少动使气缓脾滞而气血日减,筋脉失于调畅而不得任持自主亦可发为颤证。 总之,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基本发病机理或为气血阴精亏虚,不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常考病证汇总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常考病证汇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占分值最多的科目,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中的脾胃病证都有哪些重要疾病呢?哪些是常考的知识点呢?医学教育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学习。 胃痛 1.寒邪客胃证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2.饮食伤胃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痛胀满,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3.肝气犯胃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5.瘀血停胃证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治血瘀内阻之胃痛。后方调气化瘀,治胃痛因气滞血瘀所致者。 6.脾胃虚寒证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甘温补虚,缓中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之脾胃虚寒证。 7.胃阴亏耗证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痞满 1.饮食内停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用于食谷不化,脘腹胀满者。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二陈汤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共奏燥湿健脾、化痰利气之功,用于脘腹胀满,呕恶纳呆之证。 3.湿热阻胃证 代表方:连朴饮加减。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4.肝胃不和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有疏肝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腹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 5.脾胃虚弱证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于治疗喜温喜按、少气乏力的脘腹胀满者。 6.胃阴不足证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本方滋养胃阴,行气除痞,用于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之脘腹不舒者。 呕吐

中医辨治心衰血瘀证经验

中医辨治心衰血瘀证经验 中医学古代文献中虽有心衰之名,但无专篇论述,心衰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心水”等病证。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云:“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水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尤在泾注云:“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于血也。”明确指出血瘀可致水肿的形成。杨思进教授从医三十余载,得之“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著名论点,辨证论治心衰气虚血瘀、阳虚血瘀、痰瘀互结证型,每多获良效。 心衰瘀血证的致病因素 《血证论》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瘀而兼水也。”“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可见血水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存在互用、互化、相互为病的关系。心衰是一个缓慢的发生发展过程,归结瘀血致心衰为病的机制不外乎虚与实二端。即当血不利时,营气不能化生气血水谷精微,反而会使局部或全身血脉中的精液流溢于脉外,潴留于组织脏腑之间,形成水液。其次亦可由于血不利阻滞脉道而导致津液的输布失常,停留于局部或泛溢组织脏腑之间形成水液。因此无论何种原因而致的血不利,皆可阻塞脉络,形成瘀血,使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出现变性、水肿、渗出等病理改变,

从而使患者出现心衰症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大多数心衰患者均可见:①血液流变性异常,即血液浓、黏、凝、聚的状态。②微循环障碍,即血流缓慢与瘀滞,微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状态。③血流动力学异常,即心脏射血功能降低,血管阻力增加等。中医学认为,此即是瘀血。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物对心衰患者具有以下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状态;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治疗方法 《高注金匮要略》指出:“水在血分中,当以治血为本,治水为标。”拟从气虚血瘀、久病必瘀和痰瘀互结的基础上,创出以下治疗方法。 益气活血化瘀法:《素问》中有“血实者宜决之,气虚宜引之。”“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的理论,以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衰,补益中气,使元气得复,活血化瘀使血脉通畅,则气血调和,临床症状缓解。常用活血化瘀药物有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鸡血藤、牛膝等。 温阳活血化瘀法:患者久病,耗伤阳气,导致心阳虚衰,阳虚则不能温煦津液,水湿及血行受阻,津液流溢于脉外,潴留于组织脏腑之间,形成水液。心阳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并贯穿于心衰的整个病理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脏腑由心而涉及脾、肾,多表现头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 X型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第1题: 痞满的症状表现包括 A.心下痞塞 B.胸膈胀满 C.触之无形 D.按之柔软 E.压之无痛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2题: 以下何项为《内经》对呃逆叙述的内容 A.病因为"寒气" B.病机为胃气上逆 C.病危的征兆 D.与胃、肺有关 E.提出3种简易治疗方法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3题: 《丹溪心法》对痞满与胀满鉴别描述为 A."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B."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 C."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 D."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E."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 第4题:

关于呕吐与噎膈,不正确的是 A.均有呕吐症状 B.呕吐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C.噎膈进食不顺、或食不得入 D.均病情轻、病程短、预后好 E.均病情重、病程长、预后欠佳 参考答案:DE 答案解析: 第5题: 呃逆的主症为 A.喉间呃呃连声 B.声短而频 C.难以自制 D.有声有物 E.嗳气,善太息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6题: 呕吐最常见于何病 A.急性胃炎 B.心源性呕吐 C.幽门梗阻 D.尿毒症 E.颅脑疾病 参考答案:AC 答案解析: 第7题: 腹痛所涉及器官经络包括 A.肝、胆、脾、肾 B.大小肠、膀胱 C.胃、三焦 D.足三阴、足阳明经 E.足少阳经,冲、任带脉 参考答案:ABDE

答案解析: 第8题: 胃脘痛治疗属于广义"通"法的包括 A.散寒、消食、泄热 B.理气、化瘀 C.温运脾阳 D.益胃养阴 E.通因通用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9题: 以下何项与噎膈发生关系较疏 A.外感时邪 B.饮食不节 C.七情内伤 D.久病年老 E.劳力过度 参考答案:AE 答案解析: 第10题: 腹痛实证常见何证型 A.寒邪内阻 B.湿热壅滞 C.饮食积滞 D.肝郁气滞 E.瘀血内阻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11题: 张仲景把呃逆分为3种分别是 A.实证 B.虚证 C.寒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三)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三) A3型题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考题。请根据答案所提供的信息,在每一道考题下面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某男,25岁,突然上腹部疼痛,喜温拒按,遇寒加重,欲加衣被,蜷卧,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第1题: 其应辨证为 A.脾胃虚寒 B.饮食伤胃 C.肝气犯胃 D.寒邪客胃 E.痰气交阻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 宜选何方 A.附子理中汤加减 B.黄芪建中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E.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某女,38岁,曾患"崩漏"经治已愈,现患者自觉腹中空空,似饥非饥,似辣非辣,难以形容,伴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第3题: 其应辨病辨证为 A.胃阴不足胃痛 B.胃阴不足痞满 C.湿热阻胃痞满 D.胃热嘈杂 E.血虚嘈杂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4题: 其治法为 A.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B.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C.清热化痰和中 D.健脾益胃和中 E.益气养血和中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5题: 应首选何方治疗 A.益胃汤加减 B.一贯煎加减 C.温胆汤加减 D.君子汤加减 E.归脾汤加减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某男,20岁,患者于一天前出现恶寒发热,继之腹痛,泻下赤白脓血便,肛门灼热。现病人已无寒热症状,腹痛剧,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第6题: 应以何方为基础治疗 A.白头翁汤 B.芍药汤 C.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D.葛根芩连汤 E.不换金正气散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7题: 若病人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应加 A.地榆、丹皮、苦参

老年病科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颤证诊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发病特点: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临床表现:本病以头和四肢震动、震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可以自制;重者头部、肢体震摇大动,持续不已,不能自制。头部或肢体颤振,不能自制。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年)。 (1)核心诊断标准 ①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 ②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Froment征除外)。 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 (2)支持诊断标准 ①病程超过3年。 ②有阳性家族史。 ③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 ①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 ②正在或近期使用过致震颤药物或处于撤药期。 ③起病前3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 ④有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 ⑤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 3.鉴别诊断: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生理性震颤、精神心理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红核性震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性震颤、内科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引起的震颤等。

(1)帕金森病震颤:主要为静止性震颤,可合并动作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 (2)小脑性震颤:主要为上肢和下肢的意向性震颤,常伴 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辨距不良等,而ET患者通常不伴有小脑症状。 (3)精神心理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与ET相比,其频率较快(8~12Hz)但幅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4.震颤的临床分级: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特发性震颤研究组提出的震颤临床分级为5个等级。 0级:无震颤。 Ⅰ级:很轻微震颤(不易发现)。 Ⅱ级:易发现的幅度不到2cm无致残性震颤。 Ⅲ级:明显的幅度2~4cm部分致残性震颤。 Ⅳ级:严重的幅度超过4cm致残性震颤。 (二)证候诊断 1.血虚肝郁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时加重,急躁易怒,头晕眼花,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 2.气虚络瘀证:头摇肢颤,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纳呆食少,自汗出,爪甲青紫,甚则心悸气短。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沉细无力或细涩。 3.阴虚风动证:肢体、头部震摇不止,震颤日久,伴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或红、苔白少或无苔,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或注射剂 1.血虚肝郁证 治法:疏肝理脾,养血息风。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滋生青阳汤加减。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生地、石斛、麦冬、天麻、石决明、磁石、菊花、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天麻丸或天麻类注射剂等 2.气虚络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息风。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定振丸加减。生黄芪、当归、赤芍、白芍、熟地黄、威灵仙、地龙、川芎、桃仁、僵蚕、牛膝、全蝎、红花等。

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

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 解读中医典籍中的治痿之道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痿症在中医历史上故称“痿躄”。“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纵观中医痿症历史,《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而中医历来注重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意是临床应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辨别虚实,审察逆顺,因时因人制宜,方为《内经》之旨。 痿证的西医治疗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等,其疗效也仅限于控制症状,毒副作用大,疗效不佳。目前,西医治疗痿证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手段及药物。与西药相比较,中医治疗痿症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已被广大患者广泛认可和接受。 那么中医中药是如何治疗痿症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医认为痿症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治疗痿证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采用中医药纯中药方剂,能够清除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过多的、有害的毒素,排泄掉体内蓄积的种种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通过人体五脏“祛邪排毒”,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促使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器官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免疫系统机体的防御机制等发生变动,自生一系列内源性物质(简称人体内药):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机体产生“推陈出新”、“脱胎换骨”等效应,恢复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祛除了机体内的种种隐患和病灶,最终达到了防痿治痿之目的。 总之,采用纯中药特色方剂的治疗方法治疗痿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疗效远远胜于中西医常规方法的治疗。不仅可以达到传统中医滋肝补肾、祛风通

脾胃系病证(二)

脾胃系病证(二) (总分:28.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7,分数:17.00) 1.某女,30岁,患者平素情绪易于激动,常于抑郁恼怒时发生腹痛泄泻、肠鸣,矢气较频。诊见胁肋胀闷,苔白,脉弦。应首选何方治疗 ?A.柴胡疏肝散 ?B.逍遥散 ?C.四七汤 ?D.痛泻要方 ?E.保和丸加减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瘀血停胃胃痛,体倦乏力,舌淡,脉弱,常加何药 ?A.桃仁、红花 ?B.茯苓、白术 ?C.青皮、郁金 ?D.人参、黄芪 ?E.以上皆非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 ?A.《内经》 ?B.《金匮要略》 ?C.《外台秘要》 ?D.《诸病源候论》

?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金匮要略》称反胃为 ?A.呕吐 ?B.呃逆 ?C.哕 ?D.胃反 ?E.膈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5.《诸病源候论》中"诸否者"、"赃腑否塞而不宣"的"否"是指何病证 ?A.胃脘痛 ?B.痞满 ?C.结胸 ?D.噎膈 ?E.呃逆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6.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是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方》 ?E.《景岳全书》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7.《内经》称呃逆为 ?A.膈 ?B.哕 ?C.呃 ?D.胃反 ?E.痞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8.何人将痞满分为实痞和虚痞两大类 ?A.张仲景 ?B.巢元方 ?C.朱丹溪 ?D.李东垣 ?E.张介宾 (分数:1.00) A. B.

中医暴喘病诊疗方案

暴喘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暴喘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突然急性发作的一类症状严重的喘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深快,鼻翼扇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不能平卧。甚则面青唇紫,大汗淋漓,心慌,烦躁不安,或神情萎靡,嗜睡,痉厥,甚至出现由喘致脱的危重证候。本处特指西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有肺部损伤的的致病因素,如感受邪毒,或内伤五脏,失血亡津,创伤剧痛,导致气血逆乱,阴阳耗脱,肺气衰竭,发为暴喘。 (2)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呼吸频数,上逆喘息,胸膈满闷如塞,或胸高气急,气粗息涌,烦闷不安。严重者出现喘脱,神昏,谵语,撮空理线,表情淡漠等。 (3)胸部x线,血气分析,肺动脉楔压测定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参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 (1)有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高危因素。 (2)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 (3)低氧血症:ALI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分数值(FiO2)≤300mmHg;ARDS时 PaO2/FiO2≤200mmHg。 (4)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 (5)肺动脉楔压(PAWP)≤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同时符合以上5项条件者,可以诊断ALI或ARDS。 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2002

脾胃系疾病试题题库

脾胃系疾病试题题库 一、A型选择题 1.胃痛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心肺 B.肝脾 C.脾肾 D.胆肾 E.肝肾2.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 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3.将胃痛与心痛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A.汉代以后 B.隋唐以后 C.宋代以后 D.清代以后E.明代以后 4.“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此语出于何书?() A.《医学入门》 B.《医学真传》 C.《医学正传》 D.《医学心悟》 E.《医宗必读》 5.外邪犯胃型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 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6.胃痛的病机关键是()。 A.气虚 B.气逆 C.气滞 D.气陷 E.气短7.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 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E.瘀血内停 8.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要点是()。

A.疼痛的部位 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 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 9.寒邪客胃型胃痛的性质是()。 A.胃痛暴作 B.胃痛隐隐 C.胃脘刺痛 D.胃脘胀痛E.胃脘灼痛 10.肝胃郁热型胃痛的性质是()。 A.隐痛 B.胀痛 C.灼痛 D.剧痛 E.刺痛11.寒邪犯胃之胃痛的脉象多为()。 A.浮脉 B.弦脉 C.革脉 D.浮紧脉 E.弦紧脉12.下列哪一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 A.胃痛隐隐 B.口燥咽干 C.口不渴 D.舌红少苔E.脉弦细 13.患者廖某某,女,35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治疗方剂宜选用()。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藿香正气丸 D.半夏泻心汤 E.保和丸 14.王某,女,21岁,昨日因进食过饱后出现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曾用保和丸治疗,无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

中医内科学(颤证)-试卷1

中医内科学(颤证)-试卷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 1.认为颤证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分证立方的著作是 (分数:2.00) A.《内经》 B.《赤水玄珠》 C.《证治准绳》 D.《张氏医通》√ E.《医学纲目》 解析: 2.颤证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 (分数:2.00) A.脾、心、肾 B.肝、肺 C.肺、心 D.脑、心、肝 E.肝、肾、脾√ 解析: 3.颤证的主要表现 (分数:2.00) A.肢体无力 B.头摇肢颤√ C.肢体麻木 D.肢体抽动 E.手足屈伸牵引 解析: 4.颤证的病位 (分数:2.00) A.肢体 B.关节 C.筋脉√ D.骨 E.肌肉 解析: 5.颤证的基本病机 (分数:2.00) A.肝阳化风 B.血虚生风 C.肝风内动√ D.痰热动风 E.瘀血生风 解析: 6.颤证的病理性质为 (分数:2.00) A.气血亏虚 B.阴阳亏虚

C.虚实夹杂 D.本虚标实√ E.阴虚风动 解析: 7.治疗颤证时应重视 (分数:2.00) A.调补阴阳,熄风通络 B.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C.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D.清热化痰,镇肝熄风 E.益气养血,熄风通络 解析: 8.颤证气血亏虚证的代表方剂为 (分数:2.00) A.补气运脾汤 B.补髓丹 C.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送服天王补心丹 D.八珍汤 E.人参养荣汤√ 解析: 9.颤证痰热风动证的病机是 (分数:2.00) A.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B.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C.痰浊中阻,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D.湿热蕴结,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E.脾虚生痰,痰瘀经络,筋脉失养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1,分数:2.00) 10.患者眩晕,心悸而烦,动则气短懒言,头摇肢颤,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是何种颤证的临床表现 (分数:2.00) A.阳气虚衰证√ B.髓海不足证 C.气血亏虚证 D.痰热风动证 E.风阳内动证 解析: 三、 A3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 患者男性,56岁,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分数:6.00) (1).该病诊断为(分数:2.00) A.颤证√ B.痹证 C.痿证 D.痫证 E.癫证 解析: (2).该病治则为(分数: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