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卞之琳优秀 课件

合集下载

《断章》PPT优秀课件

《断章》PPT优秀课件
断章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江苏海门人 。 1929年开始写诗,诗风晦涩、含蓄,富有形式感。主 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 合集《汉园集》等。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找准节奏,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
明月装饰 了你的窗子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看风景人在楼上 看你
因“装饰” 产生联系
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精读细研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不仅是看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
的客体。
“风景”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写作特色
语言清新平淡,意蕴含蓄深远。 四行诗写了四个十分平常却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经过 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 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反过来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可见宇宙万物是相互 依存、息息相关的。诗歌通过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阐释了丰富的哲理。
整体感知
2.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整体感知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哪几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些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 美。

《断章》精品课件

《断章》精品课件

《断章》是卞之琳在创作初期所 写,当时的他正在尝试用现代主 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
考。
02
《断章》的诗歌赏析
语言特色
01
02
03
简洁明快
卞之琳的《断章》语言简 练,节奏明快,每句诗都 短小精悍,易于理解。
含蓄隽永
虽然诗的语言直白易懂, 但背后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富有哲理
拟人
02
如“窗子叹息了”,“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赋予
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增加了诗的情趣。
对比
03
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对比鲜明
,表现出矛盾与冲突。
结构布局
平行结构
诗中多次使用平行结构,如“桥上的灯/桥下的灯”和“窗子 /玻璃窗”,这种结构使诗更加整齐、有节奏感。
回环往复
批判精神
诗歌鼓励人们保持批判精 神,勇于揭示和揭露社会 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推动 社会进步和发展。
唤醒良知
诗歌通过描绘社会现象, 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同情心 ,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正 现象时采取积极的行动。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1 2
人生意义
诗歌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鼓励人们积极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 满足。
主题与情感
孤独感
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传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这种孤 独感既来自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也来自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诗歌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种感悟既包含了对人生的理解,也 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
人生无常
诗歌中的“人”与“风景”等意象的 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的主题,这种 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该论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断章》中各种意象的运用及 其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断章》PPT教学课件

《断章》PPT教学课件
“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风景”在此是一个抽象词汇, 读者可以自己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 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 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
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 你在欣赏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人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 “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 风景。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
3、诗中主客流转是如何体现的?
(主、客体)
桥上 你
风景(客体)

楼上
看风景的人(主体)
(主体) 明月
(主、客体) 你的窗子
装饰
别人的梦(客体)
前两句: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画面, 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 系。
后两句:“你的窗子”与“别人的 梦”本互不相关,因“装饰”产生 了关联。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 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 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你”一片梦幻 般的宁静与惬意。
“你”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 样的“你”进入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 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 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断章》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卞之琳 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
的新诗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 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主 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 历》,合集《汉园集》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8张PPT)

课堂总结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 发现。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 雷特”,希望同学们回去再多读多思,从 而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诗词欣赏
为什么 卞之琳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末了,想起那么一段话: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哭泣,
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的到你在哭泣,
因为你在我心里。
布置作业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卞之琳
1.通过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 歌的情感及其蕴含的哲理。
2.分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 意境美和画面感。
3.培养学生辩证联系看待事物 的能力。
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现当 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与李广田、何其芳 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 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1.镜头组合。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 日常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两节诗各是一 组镜头,镜头中主客的流转,增强了诗歌的 画面感和意境。
2.构思独特,意蕴深厚。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 而又复杂的哲理,但是诗人并未直接陈述, 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表现出 来。诗歌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 深邃悠远,富有暗示性。

断章(最新课件)

断章(最新课件)
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 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 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 样的相对关系。
《断章》主题探究
1、林语堂:“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你笑笑人家,有时给 人家笑笑。”显示人生的无奈的悲哀。 2、世界上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有内在的联系,都在 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事物如此,人与人之间更是这样。 3、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同一个事物或人,既可以是主体又 可以是客体。事物有相对性。 4、一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的爱情故事。 5、一个“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爱情故 事。 6、你热爱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热爱”你,给予你回报。
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层面使诗歌
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 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 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主旨的朦胧性和不确定 性。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 人在窗口正梦你
《断章》
卞之琳
作者介绍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 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 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 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 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
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
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 人。
含情脉脉、痴态可怜 可心中的情思又有谁知?
Hale Waihona Puke 落 花 有 意 , 流 水 无 情

《断章》优秀课件PPT

《断章》优秀课件PPT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断章》解析
(1910—2000)现代诗 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 门汤家镇。1930年开始写 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 集《三秋草》,1935年出 版《鱼目集》,1936年与 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 《汉园集》出版。
断 章
卞 之 琳
新知导入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 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 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 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 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3. 情感深刻内敛,意境蕴藉淡远,韵味深邃 悠长。 •4. 诗形自由精致,音韵优雅柔和(抱韵、内 韵、每行三顿)。
•象征意象的组合 •相对的哲学观念 •对举的巧妙结构 •情智化的都厌了,随地 捡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一投。
说不定有人, 小孩儿,曾把你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地捡起, 像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一投。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 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 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 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 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 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 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 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 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 又变成了客体。

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走近作者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 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 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 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 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 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 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 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 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 《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基 础 积 累
词语集注
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 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朗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练习:
1.这首诗运用了哪几个意象?
[自我核对]“你”、风景、看风景的 人、明月、别人的梦。
2.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解读诗歌主题的七个角度
1.抓背景 。即通过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生活情况来 推见作者主旨。
2.看作者 。若能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则更易于 把握其诗作的主旨。
3.看体裁 。诗歌一般有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之分。不同 的类型,则可用不同方法去把握主题。抒情诗“情”即主题,要把 握其中的情感。 叙事诗则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 哲理诗 的主题应该是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 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 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 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 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 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 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 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 相互关系的意义。”

断章 最新经典课件

断章 最新经典课件
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
定是个俊逸潇洒、 云游天下的少年郎
含情脉脉、痴态可怜 可心中的情思又有谁知?
初中语文课件
落 花 有 意 , 流 水 无 情
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初中语文课件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初中语文课件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如织月色
那么神秘,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一片淡雅、轻柔、迷朦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
一副心醉神迷之态 对身外之事却浑然不知 然而……
初中语文课件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登临高楼
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 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 的 你
初中语文课件
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 你, 定然是个寂寞思春、寻觅知音的多情女。。。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课件
断章
卞之琳
初中语文课件
(1910—2000) 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1年在北大上学时,正好徐志摩来北大教书, 他便成了徐志摩的正牌的学生,这年11月徐志摩就死了。卞之琳还是才女林徽因家庭 沙龙最年轻的座上客,后来他写了《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 ,曾任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 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 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 活与协助农村工作。
•他感觉敏锐,又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有时却 不免给人隐晦之感。他的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 巧,不少篇章还弥漫着忧郁惆怅的情绪。

《断章》PPT优秀课件

《断章》PPT优秀课件

➢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 看你”,人可以看风景,也 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
➢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明月可以装饰你的 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 的梦。
蕴含的哲理:宇宙间的事物存 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 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 受制约的。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 “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 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 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 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深入 探究
《断章》一诗借助如此平常的现象,容纳了如此 丰富的内容。学完诗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 分简单,但诗人却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思 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这给 我们今后的写作以无限的启迪。
这首诗通过具体意象,告诉我们万物之间普遍联 系,互相依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 别人影响,也不经意间影响着别人。这一哲理,可以 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问题。
断章
卞之琳
作者名片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
家。“新月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何其芳、李广田合 称为“汉园三诗人”。他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 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 既讲究章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 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 《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 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 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断章》优质课件

《断章》优质课件

启示文学创作的创新方向
作品在表现手法和主题上的创新,为未来文 学创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引导读者对文学
的认知和感受方式进行更新和拓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文学风格
中国古典文学强调含蓄内敛,追求意境深远。《断章》 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 的感悟。
思想深度
《断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与 思考,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图景,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
西方文化视角下的《断章》
01
文化内涵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与自由,强调对真理的追求。《断章》中的孤独感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引发人们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反思。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创新文学表现手法
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创新性,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以碎片化、跳跃式的叙述方式呈现 故事,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丰富文学主题和情感表达
作品拓展了文学主题和情感表达的范围,将个体的情感状态、精神追求、价值观念等主题 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式之美
语言精练
卞之琳的《断章》语言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修饰和铺陈,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这种精练的语言使得整首诗 非常凝练有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构紧凑
该诗的结构也非常紧凑,每一句都有其独立的意义,同时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世界。这种紧凑 的结构使得整首诗非常有整体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断章》
中西比较
在文化内涵、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方面, 《断章》既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同时也与西方文化有共通之处。
VS
文化交融
《断章》作为跨文化解读的经典之作,体 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作品中所蕴 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具有普世价值。

《断章》上课PPT

《断章》上课PPT
•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 落日却回顾, • 回顾着远楼, •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 俯望着远楼,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1
• 正如作者所说,此诗是“写那一刹那的意 境”,“我当时爱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 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 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 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 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 由此可见,Βιβλιοθήκη 人意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物 与物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 自然、社会、人生是一轴轴滚动的风景, 人生风景,层出不穷。
• • •主客体转换 •存在相对性 • • • •
“你在桥上看风景” ——“你”是主体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是客体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与“你”有关的事物是客体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又是主体
• 世界上许多人和事,貌似彼此 独立、无关,犹如“断章”, 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互有关联、 同一不可分割的系统,“断章’ 本身也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 统,既是“断章”,又是更大 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 作品:《墙头草》 《古镇的梦》《鱼化石》
• 《雨同我》 《入梦》
断章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有 人说是哲理诗,你怎么看?
• 两相思慕说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 看你”,如果你看的“风景”即是“楼上 人”;“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在明月照窗之时,如果进入 了“别人的梦”的“你”也正梦着别人, 那么都将对方当做风景来欣赏、都进入了 对方的梦的“你”和“楼上人”显然是两 相思慕、互相爱恋的。

《断章》PPT课件

《断章》PPT课件

站在桥上的你

明月
楼上看风景的人
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幅美丽 而形象的画面。这四幅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前两个画面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后两个画面 因“装饰” 产生联系
看风景的人在 楼上看你
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
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疑难探究
《断章》用几幅画面阐释了什么哲理?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
诗人以短短四行,描绘了四幅画面。既表达出了 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 意义——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有着这样或那 样的关系,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板书设计
断章
桥上:你→看风景
看 楼上:看风景的人→你
装饰
明月→你的窗子 你→别人的梦
万物息息相关 相互依存
主旨归纳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 趣、诗思,表达了诗人与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思考。 体现出一个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写作特色
哲学的人生智慧。 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出
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 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 可以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以。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 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精读细研
诗人以“断章”为题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诗人以“断章” 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表明是从一首完 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蕴含了思辨的哲理道理。

《断章》PPT课件[课件整理].ppt

《断章》PPT课件[课件整理].ppt

我 是工 校人 我 自豪
。 踏 着 盛夏 的 余温 带 着满 腔 的热 情 我 用 存 蓄已 久 的期盼 带 着
无 限的 向 往 来 到了 自 己梦 幻 的乐 园 。
然 而我 的 心如 夏末 的 空气 变 得躁 动 不安 这这 哪 里 是我 曾 日思 夜 想的 校 园啊 一切
都 变了 变 得与 自己 梦 幻的 乐 园差 之 千里 。 紧关 闭 的校 门 就 连 蚊 子似乎 都难以 出入
重难点解析: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 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 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背景知识
“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而相对 于楼上的人来说 ,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 ,他们“在 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而相对于梦见“你” 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 ,“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 ,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 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情 都戛 然 而止 了 一切 都似 秋 天里 的 霉雨 定 格在 灰 色的 空 中
但 是那 天 看到 她戴 一 朵比 她 身子 还 大的 红 花 自信 的站 在 高青 团员 —— 姜 佩 。一 连 串的 问 号从 我 脑子 里 冒出 学 校 怎 会有
创作背景:
《断章》写于1935年,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 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 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 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 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 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 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断章》卞之琳优秀课件

《断章》卞之琳优秀课件
《断章》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增 进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文学影响
《断章》对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诗意表达、意象运用和哲理思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 示和借鉴。
社会价值
《断章》所传达的爱情、孤独、人生等主题思想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它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 值,关注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态度,对于 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引导人们 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内心世界和精 神追求,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断章》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 歌作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通过学习和讨论《断章》,有 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交流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欣赏更多优秀诗篇
卞之琳在当代文坛地位和影响
当代文坛地位
卞之琳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和翻译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学术价值。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对中国现代诗歌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诗歌观念、艺术追 求和翻译理念对后来的诗人和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和翻译事业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意义
爱情、孤独、人生等主题思想解读
爱情主题
诗中通过描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场景,表达了爱情的相对性 和无奈。这种爱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浓烈情感,而是一种淡淡的、内敛的、含蓄的情感。
孤独主题
诗中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传达出深刻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自 己的世界里孤独地生活,同时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这种孤独感是现代人普遍的情感体 验。

3.3《断章》课件

3.3《断章》课件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 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 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
人不仅是“风景” (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 成部分。“风景”里有了 “人”,“风景”才会有 灵气,才更生动。
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
在“楼上人”的眼里, “你”比“风景”更美;在 “楼上人”的心目人,“你” 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 “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 象中凸现出来。
2.构思独特,意蕴深厚。在艺术上,这首诗 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 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 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 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
板书设计
画面一:你站在桥上
以桥为中心
看风景
画面二:看风景的人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怎样 的哲理内涵?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 梦这几个典型意象,通过诗人的调度和安排,让这些 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 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 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 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 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课文小结
《断章》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 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 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 对和孤立存在的。
写作特点
1.镜头组合,对举互文。从本诗的内容来看, 构成 这首诗的正是日常生活的几个“镜头”, 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 了互换,使句子的首位相联,加大了语言的密度, 增强了诗画意境效果。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断章》电子课件教学说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断章》电子课件教学说课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单 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 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 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 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他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 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读准字音
意蕴( yùn ) 附( fù )丽 笼( lǒng )统 狡黠( xiá ) 蛾( é )眉 寂寥( liáo ) 谚语( yàn ) 心旷神怡 ( yí ) 栩栩( xǔ )如生 目不忍睹( dǔ ) 信手拈来(niān )
词语解释
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品味下面的内容,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尽量流露 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 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就要回去了;杜小 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 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应从哪方面入手 研究?
明确: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从美术的观点 去研究。
理解课文内容
2.请标画出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认真阅读,用一句话概括 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介绍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 门人,笔名季陵、林子、老 卞等。 诗集:《三秋草》、《鱼目集 》、《汉园集》、《慰劳信 集》、《十年诗草》、《雕 虫纪历》等。
背 景 介 绍
《断章》写于1935年
10月,据作者自云,这 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 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 来。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 。
作 品 内 容
你(主体)

风景(客体)
看风景的人(主体)
明月(主体) 你(主体) 装饰 装饰

你(客体)
你的窗子(客体) 别人的梦(客体)
写作风格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 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 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下课了。。。
休息一会 儿。。。
重播
卞 之 琳
断 章
作 者 简 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 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 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 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 月派”的代表诗人。
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
性和不确定性。
小试牛刀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 诗进行“二度创造” ,让我们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1、仿写 2、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名家鉴赏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
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 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 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 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
名家鉴赏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
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 “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 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 臧克家也有同感)
“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 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 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 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 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 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 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
重 点 句 子
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 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 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 “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 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 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 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 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 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 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名家鉴赏
也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
极乐观诗作,也有人认为是距离 产生美的诗作等等。
名家鉴赏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
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 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 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 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 重 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 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点 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 句 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 子 “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 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 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分 段 讲 解
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 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 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 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 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 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 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 称的风物素描。
第二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