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调研报告(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调研报告 |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调研报告
本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灾害管理和协调支持项目”(项目编号00083985)资助本报告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共同撰写
前言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调研报告》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也是所有参与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日益突出,不仅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立了“中国灾害管理和协调支持项目”,并委托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开展“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研究”。

本报告在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武汉市和赣州市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加强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本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2016年中国洪涝灾害的总体情况;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结合武汉市和赣州市的城市概况和洪涝灾情历史数据,介绍了
两个城市洪涝灾害特征,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备灾能力建设、监测预警体系
建设等方面总结了两个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特点,分析了武汉市和赣州市
洪涝灾害风险及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现状和不足,第四章提出了加强城市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的政策建议。

本报告编制工作于2017年1月正式启动,并随即开展了研究活动,项目全程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首先表示感谢。

为了全面、充分了解、分析和总结湖北省武汉市、江西省赣州市的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情况,3月21日—24日,Sanny Ramos Jegillos、Rajan Gengaie、吕爱锋、张宝军、李仪和郑晓赴湖北省武汉市和江西省赣州市开展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情况实地调研,湖北省民政厅、江西省民政厅、江西省减灾备灾中心、武汉市民政局、赣州市民政局等单位对调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本报告的初稿于2017年5月完成,诚挚地感谢杨思全、Sanny Ramos Jegillos、Rajan Gengaie、吕爱锋,他们为报告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在报告初稿及终稿定稿阶段,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的张素娟、于梦明和方茜给予了重要的审阅意见,在此特别致谢。

最后,我们也要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曾为本报告编写工作提供直接和间接帮助的机构和人员。

报告编写组
i
课题组名单
高级顾问:
杨思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
Sanny Ramos Jegillos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曼谷区域中心灾害防护与恢复高级
顾问
Rajan Gengaie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亚太区域办公室备灾和灾
害响应处处长、区域灾害响应顾问
吕爱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课题负责人:
张宝军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科技标准部副主任、副研究员课题参与人员:
张磊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科技标准部主任
李仪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科技标准部副研究员
陈厦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科技标准部副研究员
裴媛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科技标准部助理研究员
刘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研究员
报告主要章节执笔人员:
第一章:张宝军
第二章:张宝军、吕爱锋、李仪
第三章:张宝军、李仪
第四章:Sanny Ramos Jegillos、Rajan Gengaie、吕爱锋、张宝军
ii
iii
iv
目录
第一章 2016年中国洪涝灾害概况 (1)
第二章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调研 (2)
2.1城市概况 (2)
2.2洪涝灾害影响 (2)
2.3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及标准 (6)
2.4洪涝灾害备灾能力建设 (9)
2.5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13)
2.6海绵城市建设 (15)
第三章赣州市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调研 (19)
3.1城市概况 (19)
3.2洪涝灾害影响 (19)
3.3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及标准 (22)
3.4洪涝灾害备灾能力建设 (23)
3.5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24)
3.6福寿沟地下排水系统 (26)
第四章加强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政策建议 (28)
v
第一章 2016年中国洪涝灾害概况
近些年来,中国诸多大中城市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200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1。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武汉、南宁、福州等19个城市在2016年出现内涝2。

2016年,入汛较常年偏早16天,较2015年偏早45天,为近7年最早;全年共出现4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为1961年以来第四多,全国有四分之三的县市出现暴雨,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间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70%以上,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太湖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海河流域出现1996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流域性暴雨过程,部分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全国有473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118条超保证水位、51条超历史最高水位。

强降水导致26个省(区、市)近百城市发生内涝,其中,南方6月30日-7月4日、北方7月18-21日分别出现南北两地最强降雨过程,武汉、南京、合肥、新乡、安阳、石家庄、邯郸、太原等南北方多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涝,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据统计,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全国9,954.9万人次受灾,968人因灾死亡,214人失踪,604.2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84.5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8,531.4千公顷,其中绝收1,297.3千公顷;房屋倒塌44.1万间,215.5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3,134.4亿元3。

1“中国每年发生200多起城市内涝灾害折射扩张问题”,/politics/2016-08/04/ c_129203176.htm。

2“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19城出现内涝为何没见成效?”,/city/2016-09/06/ c_129270980.htm。

3“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6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article/zwgk/mzyw/
第二章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调研
2.1城市概况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长江中游特大城市、湖北省的省会,土地面积8494平方公里,发达的河网湖泊,构成武汉市特有的自然环境。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江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壮美景观。

武汉也被誉为“百湖之市”,拥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和众多湖泊。

城市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武汉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且多集中于5~10月,占全年73.6%,其中6~8月占全年降雨量40%。

多年平均降雨量1,280.9mm(107年平均),最大年降雨量2,105.3mm(1889年)。

2016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GDP)11,912.6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93.17亿元,比上年下降2.6%;年末常住人口1,076.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8.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9.77%4。

2.2洪涝灾害影响
1、洪涝灾害特点
武汉市从地理位置上看,长江干流既受四川盆地、洞庭湖水系、清江、汉江洪水下泄影响,又受鄱阳水系顶托,因此汛期洪水呈现如下特征5:(1)汛期长:长江及其支流均以雨水补给为主,洪水发生的时间和地区分布与暴雨分布一致,一般是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

四川盆地、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洪水一般发生在5~8月,而汉江一般发生在7~10月。

因此,武汉汛期长达六个月左右。

(2)流量大:有记录资料以来,长江武汉河段多年平均总入境流量7,122.23亿m3,最小年径流量5,670亿m3(1972年),最大年径流量10,130亿m3(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76,100m3/秒,超过60,000m3/秒的达16次(年)。

(3)水位高,且发生频次愈来愈密(三峡建库以前):从1865年至2013年武汉关水位超过27.00m以上的达20次,其中1865~1965年100年间只有8次,
4“武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etails.aspx?id=3439。

5“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修订稿)”,/water/u/cms/www/201511/
平均约13年一次;建国以来发生13次,平均约5年一次,其中,三峡工程蓄水以前共发生12次(其中9次发生在1980~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仅于2010年发生过1次。

超警戒水位27.30m以上的14次。

2、洪涝灾害类型及影响因素
长江武汉段洪水一般受四个方面影响:一是长江上游(宜昌以上)洪水;二是洞庭湖流域洪水;三是湖北境内沿江支流洪水;四是鄱阳湖流域洪水的顶托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如下6:
(1)受梅雨和异常气候影响,近二十多年来长江流域呈现汛期连续降雨多、降雨总量偏大的状况。

(2)沿江湖泊淤积围垦,导致调蓄能力下降。

长江宜昌至湖口通江湖泊的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3,450km2减少到目前的6,600km2。

其中洞庭湖由4,350 km2减少到2,625km2,容积由293亿m3减少到167亿m3,洞庭湖分流组合流量呈逐年衰减之势,其调蓄削峰能力越来越小,50年代平均为13246m3/s,70年代为10,182m3/s,80年代只有5660m3/s。

(3)沿江抽排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缓解了城市内涝压力,但增加了河道行洪负担。

如湖北沿江已建大型排水泵站75座,设计排水流量为5,200m3/s,其中武汉关站上游直接排入长江流量达2,900m3/s;洞庭湖区已建大型排水泵站19座,设计排水流量700m3/s。

根据推算,武汉关流量每增加10,000m3/s,水位会抬高1~1.3m。

因此,当发生特大洪水时,应有计划地相应控制相关排水泵站的运行,牺牲局部地区利益,确保大堤安全。

(4)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将会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长江干流的蓄滞关系、江湖调节关系及长江中下游河势都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些都决定了防洪问题的复杂性。

3、洪涝灾害损失
2016年,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6月至7月,武汉市发生严重内涝。

据统计,2016年洪涝灾害造成武汉市106万人次受灾,15人因灾死亡,26.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

2016 年6 月19 日至7月20 日的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梅雨量比30 a 均值偏多1倍多。

梅雨期内持续的强降雨造成7 月长江流域发生中下游区域性洪水。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副高偏强偏大、500hPa中高纬盛行经向环流、极涡强度指数偏小等是造成长江流域集中强降雨的主要气候因素。

6“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修订稿)”,/water/u/cms/www/201511/
图 1 2012-2016年武汉市洪涝灾害受灾人口
图 2 2012-2016年武汉市洪涝灾害转移安置人数
图 3 2012-2016年武汉市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
图 4 2012-2016年武汉市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4、典型洪涝灾害案例
(1)1998年洪水
1998年长江发生自1954年洪水以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其水位之高、流量之大、来势之猛、洪峰之多、形势之险、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

整个汛期历时93天,经历8次洪峰,武汉关最高洪水位29.43m(8月19日21时),为长江武汉关站有记录以来第二高水位,受灾人口177.7万人,倒房9990间,被水围困16.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1.26亿元。

(2)2010年洪水
2010年7月,受强降雨影响,汉江上游干流及多条支流出现了超历史洪水,丹江口水库入库洪水出现两次较大洪水过程而加大泄量,致使汉江新沟站于7月28日19时最高水位达30.25m,超过警戒2.75m,列1933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第2位。

新沟站汛期超设防水位35天,超警戒水位20天。

全市长、汉江干堤和水库共发生险情16处;全市受灾人口50.9万人,民房倒塌3,179户8,449间,紧急转移安置2.3万人。

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元。

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125.9万亩,渔业受灾面积14.48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96亿元;水利设施毁损严重,公路水毁损失1.06亿元。

(3)2011年洪水
2011年9月6日至19日,汉江上游地区发生三场集中强降雨,丹江口水库最大入库流量27,000m3/s。

9月15日最大出库流量达13,200m3/s,汉江发生20年一遇的秋季洪水。

受丹江口水库下泄影响,下游各站水位猛涨,汉江新沟站
9月21日14时水位28.04m,超警戒水位0.54m。

同时,由于长江三峡水库正处于蓄水期,长江水位较低,致使汉江武汉段最大水位落差达8.83m,最大流速达6.36m/s,均为历史之最,造成汉江武汉河段沿程冲刷严重,部分河段河床冲深达10m以上,汉阳东菜园、琴南险段发生崩岸险情,柴林湾等处险段发生不同程度水毁。

为减轻汉江下游防洪压力,杜家台分蓄洪区于2011年9月21日12时30分分洪进流,至23日共分洪近2亿m3。

(4)1998年7月渍涝
1998年武汉市降雨频繁,总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百年罕见。

7月21日凌晨4时至25日上午8时武汉市最大小时降雨量102.0mm(7月21日6时27分~7时27分),24小时最大降雨量493mm,出现自有水文资料记录118年来的最高值。

市区54座泵站在超高水位、超驼峰下满负荷运行,时间之长,史无前例。

这场特大暴雨造成中心城区约46km2面积渍水,新城区农田受灾面积116.65万亩,成灾面积52.0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45.54万亩,粮棉油减产9.57亿斤。

(5)2004年7月渍涝
2004年7月18日晚8时至19日上午11时,15小时降雨量累计达160mm,小时最大降雨量40mm,中心城区出现68个渍水点。

(6)2011年6月渍涝
2011年6月18日,武汉市普降暴雨,最大24小时雨量为200.5毫米,创下13年以来日降雨量的最高记录。

造成市区88处地段不同程度渍水。

(7)2013年7月渍涝
2013年7月5日至7日武汉发生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321mm,造成22处城市主次干道和75个社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

(8)2016年6月渍涝
2016 年6月30日至7月2日武汉发生特大暴雨,累计降雨量达到322 mm,造成了严重的内涝。

2.3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及标准
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主要由堤防、分蓄洪区、水库、排渍体系、排涝体系、山洪涝灾害防御体系组成。

1、防洪堤
武汉市堤防全长807.755km,保护范围包括全市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化学工业区,分为17个防洪保护圈、防洪保护区。

按水系划分:长江堤防307.716km,汉
江堤防112.13km,其它堤防387.909km。

武汉市堤防上共有通道闸口264处,排水口164处、涵闸(不含剅管)181座、穿堤泵站194座。

1998年汛期,全市共计发生险情2215处。

汛后,进行了大规模堤防整险加固建设,提高了抗洪能力。

1999年汛期,全市堤防共发生险情114处,险情数量明显减少,出险程度明显减轻。

2002年汛期,武汉关水位达27.76m,武汉市堤防基本未出现险情。

三峡工程建成运用,虽然对武汉市防洪有巨大作用,但长江和区域来水依然很大,洪水来量依然远远超过长江中下游各河段的安全泄量。

洪水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堤防虽经大力加固,但仍存在薄弱环节和局部隐患。

由于河道演变,老险段未能彻底根治,新险情也会时有发生,特别是软基、砂基堤段容易产生崩岸、管涌等险情。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为的填堵,河道、湖泊行蓄洪水能力日减,排洪出路不畅,江湖行蓄洪矛盾日益尖锐。

沿江洲滩民垸阻水碍洪,通江湖泊调蓄能力减少,相同洪量的洪水使洪水水位增高,给防洪带来更大压力。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长江中下游堤防必要的安全监测和抢险设备、技术手段不能及时全面的普及,堤防查险还是依靠拉网式人工巡查;抢险机械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因此每临汛期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防汛负担重。

2、蓄洪区
武汉附近设有杜家台、武湖、涨渡湖、白潭湖、西凉湖、东西湖六个分蓄洪区,蓄洪面积2,956km2,(其中武汉市范围2,186.6km2),有效容积122.1亿m3,承担分蓄68亿m3超额洪水的任务,其中武湖、涨渡湖、东西湖全部位于武汉市境内,杜家台、西凉湖部分位于武汉市境内,白潭湖位于武汉市下游的黄冈市。

武汉市分蓄洪区围堤堤身单薄,排涝设施落后、排涝能力不足,安全区建设滞后,防洪设施落后,且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另外由于区内经济发展较快,使得计划分洪实施难度加大,一旦分洪,经济损失较大。

3、水库
全市现有水库283座,其中大型3座:夏家寺水库、梅店水库、道观河水库;中型6座:院基寺水库、泥河水库、矿山水库、巴山水库、三姑井水库、少潭水库;小型263座。

全市水库承雨面积881.26km2,总库容8.8亿m3。

武汉市283座水库中有病险水库138座。

截止2014年,全市已基本完成97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剩余病险水库正在加固中,但又有新的病险水库出险,应根据水雨情科学调度,制定应急方案,备好抢险物资。

4、城区排涝系统
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黄孝河、常青、汉口沿河等22个城市排水系统(汉口地区5片、汉阳地区8片、武昌地区9片),汇水总面积1,374.46km2,其中主城区汇水面积438.7km2,排水泵站37座,现状总排渍能力736.92m3/s,规划排渍能力1,316.84m3/s,雨水管及雨污合流管道总计6,037.5km,其中市政主排水干管、箱涵明渠2,596.1km,社区管网3,441.4km。

新城区有涨渡湖、武湖、柴泊湖、鄢家湖、北湖、汤逊湖、海口、金水河鲁湖、梁子湖、东西湖、童家湖、后湖、什仔湖、盘龙湖、蔡甸东湖、西湖、大军山、川江池、烂泥糊、硃山湖等20个主要的排涝水系,其中蔡甸东湖、北湖、汤逊湖、东西湖4个水系与中心城区排渍系统重叠。

图 5武汉港西二期泵站及配套管道工程
图 6武汉江南泵站出江管道工程
同时,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排水规划标准偏低。

武汉市现有排水管网大多以p=1(暴雨重现期)来设计,尤其是老旧城区管网设计仅为p=0.33-0.5,全市现有排水设施只能抵御日降雨量100毫米,小时降雨量34.5毫米的暴雨,与国家要求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标准仍有差距。

二是排水建设不配套、欠账多。

全市现有出江泵站抽排能力959m3/秒,在不大幅提高规划、设计
标准的情况下,能力仅为规划需求的一半,全市骨干排水管网缺口达400km以上。

三是排水设施养护投入不足。

武汉市排水设施总量大,老化严重,中小口径管道超过耐用年限的占50%,受维护经费不足,养护手段落后等因素影响,中小口径管网疏浚养护要求高,日常维护工作压力大。

四是全市排渍应急联动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雨污合流导致湖泊调蓄和水质保护存在矛盾,同时部分湖泊养殖与调蓄、景观存在矛盾,致使湖泊调蓄能力难以充分发挥。

5、城区排涝标准
武汉市主城区防涝标准为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重要地区有效应对100年一遇暴雨。

新城区各排水水系的设计标准不尽相同,部分采用10年或20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完标准,部分采用10年或20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标准,蔬菜地区则按10年或2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完标准。

武汉市现有大中型水库设计标准均达到或超过50年一遇7。

2.4洪涝灾害备灾能力建设
1、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为做好城市洪水、渍涝、山洪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009年编制了《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2016进行了修订。

2016年修订主要有如下改进:在编制依据中增加了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相关规划和应急预案等;相关基础数据采用2013年底数据;洪涝分析部分增加了2010长江、汉江洪水,2011年汉江洪水等洪水事件;防洪排涝体系更新了防洪排涝体系数据;确定了中小河流防御标准和中心城区及新城区内涝防治标准;将洪水和渍涝统一划分预警级别,分类对不同预警级别分别提出应急响应措施。

根据《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武汉市人民政府设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分管防汛工作的副市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副指挥长。

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指挥全市防洪抗旱工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其日常工作。

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依法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迅速、规范、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武汉市出台了《武
7“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修订稿)”,/water/u/cms/www/201511/
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根据《武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武汉市减灾委员会转换成武汉市自然灾害救助指挥部,作为自然灾害救助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制定抗灾救灾工作的方针政策,领导指挥全市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武汉市自然灾害救助指挥部内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市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兼任副主任;指挥部成员单位派出联络员参加市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同时,武汉市各县(区)也分别编制了防洪应急预案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乡(镇)及社区(村)也编制了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2、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起居的场所,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防灾减灾功能。

作为重要社会基层组织形式的社区,人口和财产密集程度高,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载体。

在社区中,人类活动频繁,出现各类灾害的风险较高,灾害造成的破坏性和社会影响大。

切实做好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是实现人类与生存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爱我们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题中之义。

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能够争取抗灾、救灾工作的主动权,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使活跃在社区里的各个主体,包括居民、企业、民间组织、基层政府等结成一种合作关系,在灾害面前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

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社区居民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通过自救互救,就能争取到一段宝贵的时间。

这段时间对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显得格外重要。

全市共有1,288个城市社区,其中创建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3,湖北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6个,武汉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42个。

全市共有灾害信息员3,683个,全部经过专门培训。

图 7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展应急演练
3、城区渍水风险图编制
武汉市建立了内涝风险预警机制,编制了全市中心城区降雨渍水风险图和中心城区主要易渍水点分布图,按照一年一遇、五年一遇、十年一遇和二十年一遇等四个暴雨灾害级别,通过模型演示和分析,按照暴雨灾害级别,将武汉市不同等级的主要易渍水点情况绘制成渍水风险区域图。

图 8 武汉市中心城区渍水风险图
大雨来临,武汉市民可以根据风险图提前进行预判,选择出行线路和出行方式。

灾害管理相关部门在暴雨来临前,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提前发布气象预警、暴雨渍水预警,提醒市民错峰出行;雨中可结合气象部门雨量站点、公安部门视频监测点、渍水点监控站点、排水泵站运行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对中心城区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