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思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思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思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思

内容摘要:哲学是一门世界观的学科,是对各门学科的思想总结。因而在我们

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哲学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中国古代,苏轼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创作笔法,在诗词中流露出淡淡的哲理蕴味和浓郁的人性情怀,因而成了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人生理想、艺术风格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详尽的论述将其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情理并重,不偏不倚,也算是一种心得吧。

关键词:哲理与情思创作旨趣文化视角人性论认识论

如果有人问我:“在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拜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苏轼”,这样说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自己十几年的人生感受息息相关的。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上了中学之后又学习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被他那种豁达、豪放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并由此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总觉得他的诗词中有一种淡淡的哲理蕴味,但又非西方哲学中单纯的理论主义,而是把生活感悟、人情世故、社会伦理与文化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有幸拜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其生平和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临逢毕业论文构思之际。不假思索地选择了他,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认识,见贤思齐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时势造英雄”的观点,应该说苏轼的生平也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悉心教导。母亲程氏深明大义,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这对苏轼后来的官宦生涯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轼勤奋好学,思想通达,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更加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注释1)

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能坦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苏轼文选》卷一)。他又认为“儒道不谋而同”(《南华长老题名记》《苏轼文选》卷一二),这在无形中构成了苏轼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喜忧参半,悲喜交加;喜从何来?他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早年平步青云,在仕途上是非常顺利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对他来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而欧阳修的赏识和鼓励有使他在文学方面有了更高的成就。忧从何生?苏轼平生受到了两次最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往黄州,一呆就是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那年被便往惠州,62岁时被贬往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的,这一贬又是六年,苏轼去世前的自题画像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诗集》卷八四)(注释2)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注释3)和李白一样,正因为有了政治上的不如意,才使他在文学上有了更深的造诣,安逸的环境培养不出时代的伟人,从这个意义上将,苏轼集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于一身,流芳百世,成了我国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诗中理趣,情理并至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这是长久以来的说法,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而情是感性认识,理则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种升华,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诗《题西林壁》和《惠崇春江晚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从最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总结出一个道理:水到底是冷还是暖要问鸭,为什么呢?这用我们哲学上的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小见大。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且把这种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独创。再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对于同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便会有不同的结果,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有这样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所以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二者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苏轼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超前性,这点毋庸置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有提出了一个自我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这似乎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庄子和他的朋友惠子的对话中就已经谈及到这个问题: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里所说的鱼,吾之间知与不知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认识与被认识之间的关系。佛洛伊德曾把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称为三步人格结构;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自我,这种“我”是由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原始欲望构成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比本我高一个层次的便是自我,这是面对现实的我,他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那个部分。自我代表人的常识、理智,它遵循现实原则,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人的最高层次便是超我,超我指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它代表着传统道德和宗教准则,对自我的选择进行严格的监督,朝我不断地凭借犯罪感和内疚感来惩罚自我不合乎准则的选择。

在佛洛伊德看来,现实的人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合为一体的人,但是由于三者的特点和所遵从的原则不同,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三者总是存在激烈的冲突,因此要使三者协调起来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见,自我即人的理性部分经常处于危难之中,它要受到三方面的压迫:本我,现实和超我。所以说生容易,活容易但生活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协调自我的

行动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所以苏轼发出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苏轼也有很多诗,同样有类似的人生感悟,如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注释4):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娜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弿驴嘶。

中国哲学注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对感观世界的认识,因而“人生”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主题,这两个字也出现在许多仁人志士的格言中,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仁安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行路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七十古来稀”,(注释5)所以他们要在有生之年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自从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以后,儒家

思想便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学而优则仕(注释6)也深入人心;因此广

大读书人大都积极投身于政治,要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这才是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苏轼的官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先后两次被逐出京城,到地方任职,在颠沛流离中他深感人生之变幻无常,所以有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慨,在这首诗中,自然现象已经上升成一种哲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鲜明的意象表现出来,既优美动人,又有一定的思想趣味,是典型的理趣诗。类似的句子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总是善于观察和思考,在细微的生活中发现一些与人生联系比较紧密的规律,将之升华成一种哲理,这也是对生活的超越和解脱;所以在遭受重大的打击之后,他往往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如《东木兰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再看他的《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两句: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这里面是说,人一旦识字便是忧患的开始,苏轼的这种观点与西方哲学家叔本华的知识痛苦观相似;“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是苏轼的名句,常用来感慨对人生了解太多,烦恼和愁苦也就越多。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他认为:意志是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本质,意志实际上就是盲目的冲动;人生就是被无限的欲求鼓动起来的一叶扁舟,在茫茫的苦海上挣扎,他把人的意志或欲求受到外界的阻碍叫做痛苦,而把意志或欲求的暂时满足叫做幸福,他说“困乏和痛苦一旦予人以喘息,空虚和无聊又立即围绕上来,以致人必然又需要消遣”,这叫做“逃避空虚无聊的挣扎”。如果不识字,对这些理解就不会太多。他又说“天才最痛苦,白痴最幸福”,因为植物无痛感,低等植物痛感微弱,而高等植物则痛感很强烈,人的痛感达到顶峰,至理愈发达痛苦愈多,,所以说白痴最幸福;正如歌德所讲:“天才的命运注定是悲剧”;在苏轼看来,人一旦识字就是从白痴向天才过度,他的生活必然会越来越痛苦,而相反如果不识字,他的思想回一直处于原始的蒙昧状态,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是白痴是最好的阶段;用老庄哲学观来解释就是“复归于婴儿”的状态。这当然是一种极其消极的观点,所以苏轼在

《说儿》中又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一生聪明能干,才能卓越,由于他自恃聪明过人,不肯逢迎权贵,而又擅长写作诗文,时常得罪权要,以至于一生困顿失意;这首诗是他对儿子的期望,愿儿子能够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平平安安度完一生。

清人赵翼评苏诗说:

“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之后为一大家也”(注释7《瓯北诗话》卷五)

的确,苏轼在哲学领域是具有独创性的,李白和杜甫虽然对诗歌意象的描写和挖掘到了一定的程度,但都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苏轼则推陈出新,上升到了理性阶段,从而使他成了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常青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苏轼在文学上有如此高的成就,除了他个人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他的贤内助,我们先来看他的一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注释8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妻子王弗的,她是苏轼的结发妻子,貌美,聪明贤惠,伴着苏轼度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十年寒窗时代,二十六岁时染病去世,其父苏洵嘱咐苏轼曰:

“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注释9),十年过去了,苏轼仍然对他的结发妻子念念不忘,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了,和妻子一生一死音容两茫茫,但内心的思念却久久难以平息。不思量却又是最思量、常思量,千里之遥,无处诉说内心的凄凉之感,承“难忘”而来。“尘满面,鬓如霜”渗透了自己宦海沉浮的无限悲苦和内心的无限凄凉。而“小轩窗,正梳妆”,面对幻觉中的妻子,他依旧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最后料想年年肠断,在月夜坟冈,进一步抒发了悲痛之情和沧桑之感。

悼亡本来是诗的题材,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怀》历来都被推为绝唱;而悼亡词则是苏轼的首创,同样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的地位极其地下,几乎成了男子的附庸;孔老夫子的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注释10)

几乎成了封建社会的金科玉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压制之下,广大妇女只能忍辱负重,过着非人的生活,所谓“长幼有序,父子有情,夫妇有别”(注释11)表面是一种合乎礼仪的社会规范,实际上则是为妇女设的无形的精神枷锁;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显得黯然失色;以悼亡词为代表的这类文学作品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种畸形的精神文化,感人至深,让人回味无穷,从而也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文化来解释;而哲学与生俱来便与文化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文化是广泛意义上的哲学,同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同样对中国的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离不开这些理念的指导。

我们再来看他的一首词《蝶恋花》:

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张宗萧《词林记事》引《林下偶谈》载:

“子瞻谪居惠州时,曾与妾朝云闲坐,时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唤朝云斟酒,唱“花退残红”句,朝云歌喉将转,泪然落襟,问其故,答曰‘奴不能歌,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句,子瞻翻然大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苏轼一生忠直报国,却又远谪岭南,不恰似“多情却被无情恼”吗,饱经人世风雨,已值年老病残,不正如“枝上柳棉吹又少”这词中寓含多少伤感,多少痛楚啊,难怪赵云唱来泪沾衣襟,泣不成歌。苏轼的此一般都是充满豪放色彩的,这首词却极具婉约风格。开篇“花退残红青杏小”,点明是春末夏初时节,柳棉稀少,芳草茂盛,有伤春的情怀,墙里墙外,行人佳人,往复回环中妙趣横生,“多情却被无情恼”揭示出点点滴滴的哲理和意趣;佳人难觅,知音难求,往往被文人用来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在古典诗歌中数见不鲜,如: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朝云是苏轼名不副实的妻子,更是他的红颜知己,苏轼对她的评价是:

“敏而好义,忠敬如一”

她虽然和苏轼一起生活了三年,生的儿子苏遁也不幸夭折,但她在苏轼心目中的地位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有一天苏轼和家人一块晒太阳,苏轼指着肚皮问:“你们说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一个说是锦绣文章,一个说是满腹经纶,苏轼听了都摇了摇头;这时间朝云说是怀才不遇,苏轼听了哈哈大笑说:“知我者,朝云也”,在失落之余有了这样一位知己,失落之情与知遇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对生活又多了几分信心。类似的事情在苏轼的生活中不止一次,在杭州做官之时碰到了一位自己仰慕已久的歌女,见了苏轼之后给他弹了一首曲子,临别之际请苏轼写词相赠,苏轼挥笔写下了这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月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婷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难听,烟敛云收,依幻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在下过雨的午后,微风轻送,晚霞迷人,水里的荷花娇艳开放,白鹭从中飞过,给原本平静的湖面增添了不少生机;忽然听到了哀伤的筝音,其中的苦涩是给谁听的呢?苏轼陷入了沉思,湖面上的烟云渐渐散去,仿佛又看到了潇湘女神缓缓到来,等曲子结束之后要问她的心事的时候,却已经不见了人影,只有远处青山依旧,流露出点点哀愁与感伤。

苏轼是一代文豪,因此关于他的人生精力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上论述中的子

女都是事实,除此之外,相传他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妹妹—苏小妹,和秦观喜结良缘,还有苏小妹在新婚之夜出题难秦观,苏轼出面解围的故事,都是传说,因为苏轼的才情和人格魅力让人们觉得他应该有这样一位妹妹,就这样,苏轼集爱情、亲情和仅一面之缘的友情于一体,在反思中人生境界也得到了升华,渗透到作品中,见解也更为独到。

苏轼本人的处事思想,既包括做经世济时的儒者,又追求老庄隐逸生活并热衷于道家的养生之术,同时也精通禅学;常与和尚有亲密往来;经常参禅,另一方面,他也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享受,因此在观念上他对禅宗重内心领悟,而不重外在修行的形式是非常推崇的,在他的心目中,乐妓自然属于尘世间的享乐之物;若人心中有佛又何必在乎眼中的乐妓呢?因此有一段时间他携乐妓入佛堂,本意就是参禅。由此可见苏轼对禅的理解非常独到。《春渚记闻》(注释12)记述:“东坡在黄州,每有燕集,醉墨淋漓,不惜与人,至于营妓供侍,扇书带画,亦时有之。有李淇者,小慧而能书札,坡亦顾之喜;终未尝得赐。至公移汝郡,将祖行,酒酣奉觞再拜,取领巾乞书,公顾视之久,令淇磨砚,磨浓取笔大书云:“东坡十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淇”

即掷笔袖手,与客谈笑,坐客相谓:

“语似凡易,又不终篇,何也?”至将彻具,淇复拜请,坡大笑曰:

“几忘出场”继书曰“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书”

一坐击节,尽醉而散。

同样对自己喜欢的艺妓,苏轼在感情的表达上却有一种含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是他的一种处世哲学吧。

三,明月寄情,大江东去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苏轼属于豪放派,但他的一部分作品中也不乏柔情,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离别愁最苦,相思病最痛,人生在世聚少离多,尤其在古代社会交通和通信极不发达的情况下离别往往就意味着生离死别。这首词写于公元1073年中秋,当时苏轼在杭州任期满后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去做官,以便见到在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因为他们已经有五年没有见面了,但苏轼这次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他们兄弟二人最终还是没能见上面,这使苏轼极为伤感,在这年的中秋之夜,他喝得酩酊大醉,望着当空皓月,心血来潮,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中秋佳作。

我们先看看这首词上阙的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中包含着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意象:明月和酒;明月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含义,有对历史的追怀,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有对人生的思考,如: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也有对人间音乐的聆听,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而酒这个意象主要是表现失意之时的无奈之情,又夹杂这点点滴滴的豁达情

怀,如唐代诗人罗隐的《遣怀》: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诗仙李白把这种情境推到了极致,我们看看他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怀,有超越现实世界的幻想,有对手足之情的追怀,也有对人世沧桑和变化无常的感慨。先由自然景物上升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俨然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注释13)的两难情怀;接下来,作者由幻觉又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无奈之余,他坦然去接受了这个事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解脱,更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托,短短数语,道尽了人世几度秋凉,把人情世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吧。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另外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代词论家徐钒谓评苏东坡词:

“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注释14)(《词苑丛谈》卷三)

在他所有的词中,最有英雄气概的要算是这首词了,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他游览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的;此词上阙,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铺垫,下阙把焦点主要集中在三国名将周瑜和赤壁之战上,周公瑾当年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而且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风光?何等有气势,情场战场场场春风得意,可谓盛极一时;然而历史已经过去了七八百年,往昔的一切都已经灰飞烟灭了,此时的苏轼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开始对人生进行深深的思索: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经过了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他心理上形成一种反差: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之时却自感苍老,与年纪轻轻就功勋卓著的周瑜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然而回归历史,几百年后,现在的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因而作者的情襟和胸怀都得到了无限的拓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注释14)虽是如此,他依然渴望建功立业,造福于民,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联系在一起,使苏轼在各方面更加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1,摘自《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三)

2,宋弁《风月堂诗话》卷七:“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鲁直之大不幸也》”

3.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老子》上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也有

类似的意思。

4,嘉佑六年(1061)作,渑池,县名,在河南,子由作《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山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病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东坡用子由的原韵作诗,这叫和诗。又叫次韵,步韵,唱和诗始于唐朝元稹、白居易,到宋代已成风气。在作者诗集中,这类唱和诗很多。

5.摘自杜甫的《曲江》诗,原句为:“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6.摘自《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7,摘自《瓯北诗话》卷五

8.《江城子》,江城子,词牌名,唐时原为单调,至宋,始做双调,本词双调70字,乙某,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思量,思念。轩窗,小室之窗,短松冈,种着小松树的山冈,此处代指亡妻坟地,9,摘自《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0 ,摘自《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为:“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1.在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

12.作者何薳,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13.摘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14.摘自《词苑丛谈》卷三

15,摘自曹操《短歌行》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中国乐妓史》修君鉴今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

《古诗文鉴赏词典》李史峰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0首诗的故事》王盈稚主编岳麓书院

《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王翰陈峰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不可不知的人生哲学》吴光远著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

《全宋词选释》李长路贺乃贤张巨才著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0 月第一版

《苏轼诗选注》吴鹭山夏承焘萧湄合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

走 进 苏 轼 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 1.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4.七绝·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名句默写

七年级下古诗文名句默写 班级:姓名:得分: 课内文言文 一、直接默写 1、,不可不学! 2、但当涉猎,。 3、孤常读书,。 4、士别三日,。 5、卿今者才略,。 6、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7、我亦无他,。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9、汝亦知射乎?? 10、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1、山不在高,。12、水不在深,。13、斯是陋室。14、,草色入帘青。15、,往来无白丁。16、无丝竹之乱耳,。17、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8、予谓菊,;牡丹,;莲,。 19、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20、乃石性坚重,,,渐沉渐深耳。 21、,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22、《河中石兽》讲述道理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 ? 二、理解默写 1、《孙权劝学》中讲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2、《孙权劝学》中教吕蒙学习方法句子是:。 3、《孙权劝学》中表明劝学的成果的句子是:。 4、《孙权劝学》中讲学习的好处的句子是:。 5、《孙权劝学》中孙权关心下属的句子是:。 6、《孙权劝学》中学习目的的句子是:。 7、《卖油翁》表明卖油翁观点的句子是:或。 8、《卖油翁》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句子是:?? 或! 9、《陋室铭》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厌弃的句子:。 10、《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11、《陋室铭》中互文见义的句子是:。 12、《陋室铭》中点题句(主旨句)是:。 13、《陋室铭》写陋室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14、《陋室铭》写陋室主人与人交往的句子是:。 15、《陋室铭》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情趣的诗句是:。 16、《爱莲说》中形容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17、《爱莲说》中形容为人虚心正直,特立独行的句子是,。 18、《爱莲说》中和“予独爱莲”相照应的句子是,,? 19、《爱莲说》中表明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得句子是:,。 20、《爱莲说》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白头吟/有所思》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佚名《长歌行》 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10、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五首·其

一》 11、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5、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1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佚名《黍离》 1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佚名《论语七则》 2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22、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

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 祖”(《中原音韵》)。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 饭否?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这五首诗词,贯穿苏轼一生,写尽悲欢愁苦离别情

这五首诗词,贯穿苏轼一生,写尽悲欢愁苦离别情 苏轼青少年时期可谓顺风顺水,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公元1056年3月,21岁的苏轼上京考取功名,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各位考官,连主考官欧阳修都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考试通过后,苏轼被派往凤翔府(宝鸡市下属县)上任,弟弟苏辙来送行,二人路经渑池这个地方,想当年他们赴京赶考时也曾经过此地,当时是求取功名,现在是去上任,心情大不一样,苏辙想起往事便作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跟着就做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在人生鸿旅起航之时的 一种心态感悟,也成为他早期的名篇,被广为流传。苏轼上任后不久便遇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是变法的反对者,他的政友们纷纷被打压,一个个丢官弃爵,他自己也一样被贬,后来一道诏书将他贬为杭州通判,这是苏轼的政治生涯首次受挫。来到杭州后,他主持修浚西湖兴修水利,他主持从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筑成一条长堤,长达三公里,这便是著名的苏堤,直到今天这也是西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轼来到杭州,靠近西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的千古名句,这被公认为描写西湖最好的诗篇,没有

之一,苏轼正是在这种被贬后又遇美景中写下来的。杭州任满后,苏轼被调往山东诸城一带,那里环境艰苦,又冷清寂寞,许多曾经的朋友都不得联系,甚至连自己的弟弟也少无来往,主要是地方太偏僻,而且公务又忙。那年中秋,苏轼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喝酒,续弦的妻子闰之看着他喝得酩酊大醉,正要上千搀扶,苏轼说:“快去拿纸笔来,我要给弟弟子由写信”,一篇旷世之作就此诞生,后人曾评论道:中秋词中,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一生共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结发妻子王弗,他俩从小清青梅竹马,苏轼出仕前迎娶了十六岁的王弗,苏轼刚刚踏入政坛,很多事情看不明白,幸得有这位贤内助在旁提醒,才不至于犯下过多大错,可惜王弗只跟了苏轼十年,27岁便英年早逝,王弗去世后苏轼常常想起他,午夜梦回之际,苏轼写下这首《江城子》,被誉为中国史上悼亡词的绝响再后来苏轼继续被贬,贬到了黄州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一个很贫苦的小镇,在这里他搭建草屋、开荒种地,并在墙壁上绘制雪景,名日“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黄州是苏轼心灵得以成长到最高峰的地方,在这里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能体现他一生超然之洒脱的词,当属这首《定风波》后来苏轼又被贬至惠州、海南岛上的儋州等地,但此时苏东坡早已是超然的心态,一生荣辱不惊,后来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归大陆,在回返的途中,到底常州时,66岁的苏轼去

六年级语文试卷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六年级语文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第五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都是蕴涵哲理的。让孩子多积累这样的古诗名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会提高作文质量。推荐一些名句,可以让孩子每天记住一句,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1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7、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8、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9、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2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2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6、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27、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9、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30、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31、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3、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34、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3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39、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40、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苏轼的经典诗词_1

苏轼的经典诗词 导读:有关苏轼的经典诗词 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3、《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5、《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6、《浣溪沙·寓意》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敝貂裘。 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 7、《浣溪沙·即事》 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青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 8、《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9、《南乡子·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10、《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有关苏轼的经典诗词】 1.苏轼经典诗词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1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7、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8、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9、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2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2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6、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27、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完整版)最经典的100首宋词

最经典的100首宋词,一生至少要读一次!苏轼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 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 乐府》等传世。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50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50句 1、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5、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7、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1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17、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18、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9、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1、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22、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4、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5、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8、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仁宗景佑三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镇的诗书世家,因而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的影响最深。 苏轼因散文写得出色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是一个文艺全才的人,诗、散文、词、绘画、书法都有杰出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影响。 由于他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思想上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根源。 二、思想根源 苏轼的思想根源来源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在《三字经》里有个说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受父亲的示范影响,7岁知书,10岁能文,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打下了浓厚的文学功底,儒学也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母亲程氏识文断字,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正是因为父亲的培养,母亲的教育,让苏轼从小就打下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因此,苏轼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家庭文化的链接,也是儒家文化的显现。 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词的下片,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苏轼的思想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封建官员对待人民都是作威作福的。可是这里的太守却不一样。他们想要口茶喝,还得“敲门试问”呢,在这一“敲门”、一“试问”里,既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谦让,也看到了他们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按照儒家的仁政爱民行事,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确实为人民做了些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感。所以他的“敲门试问”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这种处事待人的思想与苏轼的家庭文化有关。有一次,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他感慨颇深,不自觉的叹息起来,并对他的母亲说:“他日儿作范滂,母亲能作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倘若能作范滂,我怎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明,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得非常快。 这些都是苏轼人生志意的一面。他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庭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自己的理想、操守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笔者认为,苏轼的思想根源的产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教育与父亲的指点,形成了性格耿直,敢说实话的个性特征;二是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品牌,两者整合,形成了苏轼的思想根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支配着人生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他坎坷的人生。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本文是关于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绪论 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的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的头衔。故苏轼也就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苏轼22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他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秉持“渐变”的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的品性。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的形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每每读到他的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的悲痛。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的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的思念之情愈深、愈浓。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思念却一直盘旋的自己的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分开的距离是看得见的,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的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的是生死的距离,是看不见的,无法逾越的,也是没有办法期待的距离。死者对世间的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的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的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的肠衷。那些缠绕在风中的,是满满的没法解开的思念与深情。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的生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的浓浓的悲凉与遗憾。古代文

苏轼诗词

苏轼诗词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