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小说翻译过程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文小说翻译过程总结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所学的关于翻译过程的理论,以及借用阐释哲学的观点,选取了一些典型例子,对选文的翻译过程进行了探讨,包括对各语言单位的处理以及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处理。

【关键词】乡土文学;视域融合;增词;意译

这段文章节选自美国乡土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的最杰出的小说《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第二十章。萨拉(1849—1909)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当时美国刚从内战中恢复过来,正忙于向西部扩张,同时也正全力发展其工业,旧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地被入侵,慢慢地走向消亡。萨拉由于从小跟随行医的父亲到处行走,逐渐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她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那些边缘人群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学色彩。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但是那些老的人和事却依然让人感动。本文背景设置在缅因州。缅因州位于著名风景区新英格兰,南临浩瀚的大西洋,西接新罕布什尔州,向东是加拿大的纽布伦斯维克省,风景优美,作家三毛曾在书中提过,如果要选一个理想家园,她会挑缅因州,因为那里如烟雨江南。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那里现代的捕虾业非常发达。

要翻译这段文章,首先要读懂它,理解作者的思想。初读这段文章,觉得很难读懂,原因有三,首先,缺乏文章背景知识,文中记述的事情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个渔村码头,时隔一个多世纪,

当时当地的环境如何,现在很难想象,而且,对渔民的生活也不清楚,读起来费解,翻译起来也是很难把握;其次,是对于文章结构的费解,由于文章是节选的小说中的一章,人物不熟悉,而且本文没有一般小说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只有一些描写和对话,感觉很散漫,很难揣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本本主要又作者与另一主人公之间的对话组成,但主人公的讲话也很零散,而且方言很严重,思想和语言都很难判断。因此,要想完成翻译的任务,更是觉得很难。于是,在网上查阅了作者以及事件发生地点缅因州的相关信息,才对文章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作者是乡土作家,生活在美国工业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缅因州由于靠近大西洋,捕鱼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这也与本段文章一开始时,作者在海岸边上看到的一幕非常吻合。从维基百科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风格,她认为自己写作小说方面真正看重的不是情节的描写,而是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这也让我知道,为什么这篇文章看起来觉得很散漫,没有主线。其实仔细一想,文章是有主线的,只是隐含起来了,那就是以利亚对自己妻子深深的思念。也是通过和他的对话,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像是自己也融入了作者也以利亚对话的过程。用心去感受以利亚这个人物,就觉得理解起来不再是那么难了。

在翻译此段文章的过程中,笔者首先把文章通读了一遍,感觉很难懂,后来查阅了资料,对文章的背景还有作者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一些。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

换,它首先需要作者与译者通过原文文本进行地对话,以及两者视域的融合,这是翻译的第一步,即理解。通过反复地阅读这篇文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对文章主旨以及作者思想情感都有了一定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与作者间的视域融合,于是开始翻译,后来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一、翻译过程技巧探析

翻译要想译得精彩,自然要在表达上下工夫。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借用各种翻译技巧、方法、策略,如增词,减次,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按照文章的顺序,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例子。

(一)增词技巧

采用增词技巧的,我选了下面三个例子。例一选自作者描述那几个老渔夫亲密伙伴关系描述的那一段。

例一, they helped to clean the fish or to sliver porgies for the trawls。

字面翻译为:他们帮助洗鱼或是为网把棘鬣鱼弄成薄片。

我的译文:互相帮助清洗捕回的鱼或是把棘鬣鱼弄成薄片以作撒网的诱饵

如果按照字面翻译,则意思不明确,为了与前文连贯,并将意思表达清楚,我增加了“捕回的”和“以作诱饵”,因为这些都不言自明,增译之后,意思更加清晰明了,也不会显得赘述。

例二,but their true dwelling places were the sea, and the stony beach that edged its familiar shore, and the fish-houses

译文:然而,他们真正的住处却是大海,是熟悉的海岸旁多石的沙滩,是渔船。

在翻译此句时,我在后边并列的宾语前面增加了谓语“是”,形成排比,符合文学语言,也传达了老渔夫们长年累月的打渔生活情景。

(二)长句的处理

英语重形合,通常使用连词,从句,动词名词化等手段,使得一个句子表达丰富的意思,因此,英语中有很多长句。而汉语重意合,短句居多,常使用动词,连词使用不如英语那么频繁。因此,在做长句的英译汉时,通常要使用几种技巧和策略。本文也不例外。

例一,one day as i went along the shore beyond the old wharves and the newer, high-stepped fabric of the steamer landing, i saw that all the boats were beached, and the slack water period of the early afternoon prevailed.

译文:一天午后,我来到海滨散歩,往远望去,古老的码头和新建的抬高了的轮船码头静静地躺卧在那里,所有的船只都回港了,此时,午后的平潮也到来了。

本句为选文的第一句,作者描述了时间,地点等背景信息。最

初翻译时,拘于字面顺序和意思,感觉很不通顺,于是跳出牢笼,把自己置身于作者当时的情景,将信息进行整合,从本句最后一点知道,当时是午后,所以,将时间定为“一天午后”,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当作是作者看到的场景,视野也是在岸上和海上进行转换。根据汉语叙事的顺序,时间,地点,背景等翻译出来。

(三)直译与意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语法的差异,翻译时通常需要意译,才能清楚表达意思,才能让人不觉得语言拗口难懂。对于直译与意译方法的使用,我选取了两个例子。

例一是描述老渔夫生命力状况的句子。

例一,when death claimed them it could only be with the aid, not of any slender modern dart, but the good serviceable harpoon of a seventeenth century woodcut.

译文:死神来临时,它只需用一把好用的十七世纪的木质鱼叉就能轻易夺去他们的生命,丝毫无需任何现代的细长标枪。

此句采用了意译的手法,首先将死神来夺命委婉化,译为死神来临;同时将介词短语动词化,译为“只需用”;最后,增译了“轻易”,因为很明显此句的意思就是要表达老渔夫生命力的脆弱。

(四)需联系上下文翻译的句子

翻译实际上是“译意”,而意义并非单一或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的,因此,翻译时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