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首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自首制度

论古代的自首制度摘要:自首作为一种法律行为,源远流长,追溯历史,可知自首制度从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对自首制度立法沿革的考察,在推动现今自首制度研究、发展和完善方面,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鉴于此,本文对自首制度的历史沿革作了简要回溯,同时,因为唐律对自首的规定最为完善。
所以,着重论述了唐律关于自首的规定。
关键词:自出;自告;自首;投首一、自首制度的缘起犯罪后未被官府捕获或犯罪事实未被发觉之前,官府对于主动投案坦白的犯罪人,予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的制度,即是古代的自首制度。
在自首制度的缘起上.我国很多学者认为自首制度萌芽于西周时期。
这一观点的依据便是《尚书·康诰》中的“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的记载,宋朝蔡沈对此解释为:“既道称道尽输其情,不敢隐匿,罪虽大,时乃不可杀。
”即犯罪人已经将犯罪事实全部交代,虽犯罪或大,亦不可杀。
明朝学者认为:“此后世律文自首者免罪之所出也.”[t]但这时的自首制度仍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首.根据自首制度的本质特点,将犯罪事实全部交代出来并不等同于自首,它同时也包括了坦白的情形。
历史地考察,作为萌芽时期的自首,虽然范围与其后历朝的自首以及现在的自首有所不同.但它无疑为自首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是我国自首制度的确立时期.我国秦朝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将之上升为刑法理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刑法的理性认识.自首制度作为重要的刑法制度之一,和其他刑法制度一样在当时都达刭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关于自首,秦律《法律答问》中规定:“隶妾系城旦舂,去亡,已奔,未论而自出,当笞五十,备系日(押到期满)。
”(城旦舂,城旦是长期沉重的苦役刑,最初得名于修筑长城的苦役.后来就成为苦役刑罚的泛称。
《汉1日仪》说:“城旦者,治城也。
女为舂,舂者,治米也。
”吲)又如:“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当耐为隶臣,或日赀二甲。
”(隶臣、隶妾是一种带有官奴隶性质的终身劳役刑):“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
中外刑法自首制度的比较研究

中国刑法:自首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美国刑法:自首可以减轻处罚,但不能免除 英国刑法:自首可以减轻处罚,但不能免除 德国刑法:自首可以减轻处罚,但不能免除 日本刑法:自首可以减轻处罚,但不能免除 法国刑法:自首可以减轻处罚,但不能免除
中国刑法:自首可以减轻或免除附加刑
外国刑法:自首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轻或免除附加刑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自首的定义: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 关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自首的分类:根据自首的时间、方式和内容, 可以分为一般自首、特别自首、准自首和坦白 四种类型。
一般自首:犯罪分子在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 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美国刑法:单位犯罪中,自首制度适用于单位犯罪的所有责任人员 德国刑法:单位犯罪中,自首制度适用于单位犯罪的直接责任人员和间接 责任人员 日本刑法:单位犯罪中,自首制度适用于单位犯罪的所有责任人员
中国刑法: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外国刑法:自首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但具体规定因国家而异 比较:中外刑法对自首的刑罚减免效果基本一致,但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影响:自首的刑罚减免效果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具有积极作用
比较:中国刑法对自首的附加刑减免效果更为明显 结论:中外刑法在自首的附加刑减免效果上存在差异,但都鼓励自 首行为
平等原则:自首制度应平等适用于所有犯罪行为人
公正原则:自首制度应公正对待所有犯罪行为人,避免偏袒或歧视
宽严相济原则:自首制度应宽严相济,既鼓励犯罪行为人自首,又对犯罪行为人进行适 当惩罚 教育与预防原则:自首制度应注重教育与预防,引导犯罪行为人改过自新,预防犯罪行 为的发生
论唐律中的自首制度

论唐律中的自首制度
自首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框架中的罪行赦免制度,也是唐律中重要的一部分。
自首制度自上古以来就存在,中国古代君主政治制度的演变使的法律发展出一种制度让罪犯自首。
到隋古代,自首制度已经到达完善的阶段,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的自首制度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自首制度是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唐朝,自首的机会是为了使被告人避免被判处死刑或治罪。
当控方掌握不利于被告的证据时,被告可以自首来挽回即将到来的严重的法律判决。
只要被告能够坦诚地陈述他的犯罪事实,就可以减轻罪行。
其次,自首制度在唐朝延续了古代的罪行赦免制度。
唐律规定,罪犯如果比其他罪犯更早自首,并且坦诚认罪,那么他们便可以享受罪行减轻的待遇。
因此,自首制度提供了被告人自愿投案认罪的机会,而不必完全依靠政府的司法机关抓捕罪犯。
这使得这一制度具有了社会宪法层面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司法行为。
再次,唐朝实行的自首制度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审判程序。
自首制度提供了一种案件审理方式,使审判更加公平、公正,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执行法律。
论古代自首制度

论古代自首制度古代自首制度是指古代法律制度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嫌疑者自行投案自首的处理方式。
这一制度在古代的法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特点。
首先,古代自首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的一些古代法律文献及实践中。
例如中国的《刑律》中就有关于自首的规定,古代中国对于自首者的处理有所不同。
在《刑律》中,对于主动自首者有所宽大,往往能够减轻刑罚。
这种减轻刑罚的理念在古代中国法律中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的“罪人自首,既劓赦之”和《周官》中的“既劓,不能全。
自首,减其刑法而赦之”的规定。
这种减轻刑罚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中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即鼓励自首者积极认错、悔过自新。
其次,古代自首制度的特点是对于自首者的处理方式相对宽容。
在古代的法律制度中,自首者往往可以减轻刑罚或获得宽大处理。
这一原则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犯罪嫌疑人悔过自新的支持和鼓励。
例如明朝的《刑律》中规定:“凡官府所拿获之犯罪者,有自首者,须验明所犯。
一应一查明,即准参照较小宽恕之。
自一应文章,凡可救者务体周密,不得造次。
”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犯罪嫌疑人勇于认错、积极悔过自新。
再次,古代自首制度的实施也与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教化有关。
在古代法律制度中,自首者往往被视为勇于承认错误和悔过自新的人,他们的自我救赎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古代社会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期许。
这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首者在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和待遇。
最后,古代自首制度的保护机制也是其特点之一。
古代法律制度中一般要求自首者必须如实供认自己的犯罪事实,同时可以通过招供他人罪行来减轻自己的刑罚。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首者的合法权益,也保证了法律的公正和准确。
对于自首者的保护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总体来说,古代自首制度在古代的法律制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特点。
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宽容与理解,鼓励他们勇于认错、积极悔过自新。
中国法制史 (2)

论述唐律自首原则的特点一、自首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早在西周时期,《尚书·康诰》中就有“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的记载,即犯罪人已经述说全部犯罪事实,虽犯大罪,亦可不杀。
明代丘睿就认为:“此后世律文自首者免罪之条所自出也。
”那时的自首与现代意义的自首不同,还包括坦白。
到秦汉,自首制度日臻完备。
如《法律答问》中就记载:“隶臣妾系城旦舂,去亡,已奔,未论而自出,当笞五十,备系曰。
”可以看出,此时的自首只能减刑,不能免罪。
汉代的自首制度就有所不同,已经可以免罪。
如《汉书·淮南衡山王传》载:武帝“元狩元年冬,有司求捕与淮南王谋反者,得陈喜于孝家,史劾孝首匿喜。
孝以为陈喜雅数与王计反,恐其发之,闻律先自告除其罪,……孝先自告反,告除其罪。
”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承袭了汉的立法,并无太大变化。
到唐朝,自首制度就相当完备了。
以后各朝自首制度虽然也有变动,但始终脱不了唐朝立法的窠臼。
二、唐律完备的自首制度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盛世,也是中国古代立法成果最为辉煌的时期。
作为中国古代法典巅峰之作的《唐律疏议》,吸取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立法、司法经验和律学成就,继承了以往历代律典自首减免刑罚的原则,采取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定相结合的立法体例,对自首制度作了十分详细而全面的规定,形成了完备的自首制度,成为后世封建王朝自首制度的立法典范。
(一)唐律自首成立的条件自首是唐律中最为发达的法律制度之一。
唐律中自首制度的律文较多,与自首制度有关的律文主要规定于《名例律》和《斗讼律》,其基本律文规定于《名例律》。
从律文规定看,唐律自首成立的条件主要有:1.自首的适用范围:不是所有犯罪都成立自首。
唐《名例律》总第三十七条规定,“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若越度关及奸,并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
按此规定,如下情况不在自首之类:第一,伤害罪。
注文说:“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
”按《唐律疏议》的解释:“假有因盗故杀人,或过失杀伤财主而自首,盗罪得免,故杀伤罪仍科。
浅析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浅析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作者:王宁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28期王宁山东君诚仁和律师事务所,山东菏泽 274000摘要:古代各朝的刑事法律都有规定其适用的原则,自首制度则是其原则之一,直至今日,自首制度仍是刑法中定罪量刑的量刑情节。
此制度自古代第一朝代即夏就出现了相关记载,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周时期形成了雏行,经历了秦汉的确立,唐朝的鼎盛,宋明清三朝的发展,演变为现代刑法中适用惩罚与宽大原则的不可缺少之制。
现代法律把对古代制度的积极继承与自身社会情形相结合,使得自首制度在现代刑法中规定的更加合理性。
关键词:古代自首;自告;代首;犯罪未发自首减免刑法的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特色规定,给予犯罪者宽大的处罚,使得官吏在处理案件时有了更为准确的定案标准,社会得到稳定。
研究自首制度,一方面体现出古代法律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能够为现代法律的前进性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
1 我国古代自首制度的演变历程1.1自首制度的源来古代的自首制度从萌芽到现代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各朝代的规定中不断地改善,走向成熟。
夏商时代的立法制礼活动,受制于当时人们所认识的“《洪范》”(天法),此文献中的“守”字同于“首”,其载有处罚庶民犯罪,要区分预谋犯罪、实施犯罪和犯罪后自首,分别给以不同的处罚,才能有效地惩治犯罪[1]。
在《辞源》记载的几十种“首”的意思中“有咎自呈及告人罪曰首……”的“首”字与现代法律中的自首最接近。
此时虽出现首的字眼,但未将其纳入法律原则中。
在我国奴隶时代的西周时期,依据西周史料记载,罪犯后将犯罪的事讲述出来,所犯的罪或者大,也不杀[2]。
表明了该记载与自首有着一定的联系,将西周视为我国古代自首制度的萌芽也未尝不可。
由此,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自首制度是在西周的时候形成的雏形。
1.2我国古代刑法中自首制度的建立时期秦代的法律制度在形式上条目繁多,法网严密,且在内容上广泛、具体,在刑事法规方面规定的更是较多,在刑事司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与现行自首制度之比较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与现行自首制度之比较【摘要】自首作为刑法的一项量刑制度,对鼓励犯罪人积极投案、促进司法机关尽早侦破案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首制度源远流长,虽然其欲体现的价值有相似之处,但是形式早已不尽相同。
笔者试图比较古代自首制度(以较为典型的唐代自首为例)与现代自首制度之差异,以期对理解自首制度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代自首;现代自首;差异一、古代自首制度早在西周《尚书.康诰》中就有记载:“……乃有大罪、非终,及惟眚灾,适尔,即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1]意思是,如果犯罪人如实交代犯罪事实,那么,尽管罪行很严重,也可以不杀他。
秦汉是我国自首制度的确立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律》改秦汉的“自出”、“自告”为“自首”,从此,“自首”一词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沿用至今。
唐律对历代法律进行总结,对自首制度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由于唐律体现了中国封建立法的最高成就,且此后各个朝代的自首制度基本沿袭唐朝的规定,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唐律的自首制度。
《唐律疏议·名例》对自首作了一般性规定:“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
”[2]意思是,在犯罪行为未被发觉前主动到官府认罪的,构成自首,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自首原则上必须由犯罪人亲自实施,然而,为了充分发挥自首的作用,唐律又规定了自首的其他形式:(一)代首《名例》曰:“即遣人代首,若于法得相容隐者为首及相告言者,各听如罪人身自首法;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本服期,虽捕告,俱同自首例。
”[3]根据《疏议》的解释,“遣人代首”是指罪犯派人代为自首,并且被派之人不受亲疏关系的限制;按照法律规定属于可以容隐犯罪者的亲属去自首或者告发的,都听由依犯罪者本人自首的法律处理;被缘坐的人以及犯谋叛罪以上不被缘坐的有服丧期的亲属,将罪犯捕捉到官府,即“捕告”的,也将产生与犯罪人亲自自首相同的效果。
(二)共同犯罪者之自首《唐律疏议》规定:“诸犯罪共亡,轻罪能捕重罪及轻重等,获半数以上首者,皆除其罪。
自首制度发展历史论文

自首制度发展历史论文自首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刑法制度。
自首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对待犯罪行为的理性思考和处理方式的不断完善。
在古代社会,自首制度并不健全与完善,犯罪者往往面临严厉的惩罚。
在古代的中国,自首制度并不被重视,犯罪者大多选择逃避惩罚而非主动承认罪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治观念的增强,自首制度也逐渐得到了重视与发展。
随着法治观念的逐渐普及,自首制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
在现代社会,自首制度被纳入了刑法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现代法律将自首视为对犯罪行为的悔过和自责,给予一定的宽大处理。
自首制度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于犯罪行为的态度和理解不断深化与完善。
自首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需要不断的法制建设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提高。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文明的发展,自首制度会成为更加健全与完善的法律制度。
自首制度的发展不仅仅是法律制度的完善,更是社会文明和人类道德的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犯罪行为和罪犯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自首制度的重要性,认识到自首对于犯罪的改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同时,社会也更加重视对自首者的教育和帮助,鼓励其悔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
自首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不断的法律配套措施和社会支持体系。
在法律层面,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自首认定标准和程序,确保对于真正悔过的罪犯给予宽大处理,同时对于虚假自首者进行严惩。
在社会层面,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帮教体系,对于自首者进行心理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重新扎根社会。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推动自首制度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人们对于自首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对于自首者的榜样故事进行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更多的人选择自首,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总之,自首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法律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论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摘要:自首作为一种法律行为,源远流长。
追溯历史,可知自首制度从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对自首制度立法沿革的考察,在推动现今自首制度研究、发展和完善方面,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鉴于此,本文在对自首制度历史沿革作简要回溯的基础上,就其中的历史,择重而述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其特征并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自出自告自首特征价值自首减免刑罚作为定罪量刑的刑罚原则一向被认为是中华法系所特有的刑罚制度,历代封建刑法都非常注重犯罪自首的问题。
自首制度最早产生于何时,至今还无法律文献的确凿证明。
其理论基础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斯为过矣”。
“即,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如果有过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这种敦促有罪过之人勇于改正的思想,是对罪犯实行阶级软化的政策,旨在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一、自首制度的确立关子我国自首制度的发端问题,理论上有两种学说。
一说认为自首制度的源头可以考至夏朝。
《尚书〃洪范》记载:“凡厥庶民,有酞、有为、有守。
”即,凡是处罚庶民的犯罪,其中有预谋犯罪的、有实施犯罪的、有犯罪后自首的,只有区别这些情节,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罚,才能有效地惩罚犯霏。
二说认为奴隶制的西周时期,《尚书〃康浩》记载:“即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即,犯罪人已经把犯罪事实全部供述出来了,虽然犯罪情节严重,也不应处死。
认为是中国古代自首制度最早的文字记载。
但确切地说,中国古代自首制度是在秦朝正式确立的。
秦之《法律答问>中记载:“把其段(假)以之,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
其得,坐藏(赃)为盗;盗罪轻于亡,以亡论。
9即,问:携带所借官家物品逃亡,被捕获或者自首,是否应当作为盗窃论处?答:自首,以逃亡论罪。
如果被捕获,按赃数以盗窃论处;如果盗窃罪轻于逃亡罪,则仍以逃亡论罪。
但秦律严于法治,自首只能减刑,不能免刑。
如《法律答问》记载:“隶臣妾系城旦春,去之,以奔,未论而自出,当答五{一,备系日。
古代法律自首案例集(3篇)

第1篇一、引言自首,作为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鼓励犯罪者主动投案自首,以减轻其罪行。
本文将通过收集整理古代法律中的自首案例,展示自首制度在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对犯罪预防的作用。
二、自首制度概述自首制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周礼》中有“自首者免其罪”的记载。
自首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各朝法律对自首的规定不尽相同。
但总体而言,自首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自首的定义、自首的条件、自首的效力等。
三、自首案例展示1. 汉代自首案例【案例一】西汉时期,张良因故犯杀人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朝廷考虑到其自首情节,免其死刑,发配边疆。
【案例二】东汉时期,陈胜因故犯盗窃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刑罚。
2. 隋唐时期自首案例【案例三】隋朝时期,李密因故犯贪污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死刑,发配边疆。
【案例四】唐朝时期,杨素因故犯盗窃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刑罚。
3. 宋代自首案例【案例五】宋朝时期,赵构因故犯抢劫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死刑,发配边疆。
【案例六】宋朝时期,李清照因故犯诬告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刑罚。
4. 元代自首案例【案例七】元代时期,郭守敬因故犯贪污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死刑,发配边疆。
【案例八】元代时期,赵孟頫因故犯盗窃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刑罚。
5. 明清时期自首案例【案例九】明朝时期,朱棣因故犯杀人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死刑,发配边疆。
【案例十】清朝时期,纪晓岚因故犯贪污罪,后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理,朝廷认为其自首情节良好,免其死刑,发配边疆。
四、自首制度的意义1. 减轻犯罪者负担:自首制度能够减轻犯罪者的刑罚,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论古代自首制度

论古代自首制度
古代自首制度是指当时社会中的一种刑法制度,即罪犯可以自愿而自行投案自首,并承认自己的罪行,以期望能够得到宽恕或轻判。
这种制度在古代的中国、罗马以及希腊等国家都存在。
在古代中国,自首制度源于《周礼》,在当时的律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首可以为罪犯减轻罪责和刑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免除刑罚。
在古代中国,自首制度与“推诚相待”、“宽猛相济”等法治理念密切相关,被视为一种教化安民之举。
在罗马帝国,自首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刑法制度。
罗马的法律允许罪犯自首,并承认自己的罪行,从而得到减轻罪责或免除刑罚的可能。
自首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罗马法制的完善和发展。
在希腊,自首制度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刑法制度。
在某些罪行被发现的前提下,向当地官员自首可以获得减轻或免除刑罚的机会,这一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的来说,古代的自首制度相对于现代的司法制度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和粗糙的。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制度确实在一些方面推动了当时的法治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唐代自首制度浅析

唐代自首制度浅析《旧唐书·王彦威传》卷157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兴平县人上官兴,醉酒后杀人逃跑,官府将他的父亲抓获下狱,上官兴为救其父出狱,便自首请罪。
京兆府尹杜、御史中丞宇文鼎认为:上官兴自首谢罪拯救其父亲,是发扬孝道的行为,建议皇帝免除其死刑,处以流配之刑。
但是王彦威与谏官上奏认为:“杀人者死是从古至今的法则。
如果杀人者不处以死刑的话,则是诱导人杀人。
上官兴虽然是为了使其父亲免受追究,但是不应当免除死刑。
”但是皇帝最后下诏,将上官兴处以流刑。
自首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历史悠久,通说认为,早在奴隶制的西周时期,《尚书·康浩》中就有“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的记载,即犯罪人已经把犯罪事实全部述说出来,虽犯罪或大,亦可不杀。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自首制度的雏形。
从战国到唐朝,自首制度经历了由概括性的粗疏的规定到详尽而完备立法的演变过程。
至《唐律》,自首制度被全面、细致地规定,体现了极高的立法水准,从而成为封建社会自首制度的立法典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唐律中关于自首的规定唐律的自首制度主要规定在《唐律疏议·名例律》三十七“犯罪未发自首”条文中,文曰:“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正赃犹征如法)。
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事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
即遣人代首,若于法得相容隐者为首及相告言者,各听如罪人身自首法(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本服期,虽捕告,俱同自首例 );其闻首告,被追不赴者,不得原罪 (谓止坐不赴者身) 。
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 (自首赃数不尽者,止计不尽之数科之) 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减罪二等坐之;即亡叛者虽不自首,能还归本所者,亦同。
其于人损伤(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仍从故杀伤法。
本应过失者,听从本),于物不可备偿,本物见在首者,听同免法。
即事发逃亡(虽不得首所犯之罪,得减逃亡之坐),若越度关及奸(私度亦同。
古代自首制度

古代自首制度引言古代自首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对犯罪者自愿投案自首的一种处理方式。
在古代社会,自首被视为一种悔过自新的表现,因此自首者通常会被给予较轻的处罚或者特殊的待遇。
本文将从古代自首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自首制度的起源古代自首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相对混乱,仇杀和私刑等现象比较普遍。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解决复仇问题,当时的国家开始实行自首制度。
自首者可以避免更严厉的惩罚,并且可以获得豁免或者减轻刑罚的机会。
二、古代自首制度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制的完善,古代自首制度也在不断演变。
在中国的秦朝时期,自首制度更加系统化,同时引入了举白制度。
举白制度要求自首者必须提供有关犯罪事实的详细信息,并帮助当局找出其他犯罪分子,以换取豁免或者减轻刑罚的机会。
这一制度对于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其他的古代文明中,也存在自首制度的相关规定。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当时的法律允许自首者获得较轻的刑罚或者特殊的待遇。
另外,在中世纪的欧洲,自首制度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会视自首为一种悔过自新的表现,并允许自首者通过个人的信仰修复与上帝的关系。
三、古代自首制度的影响古代自首制度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 维护社会秩序:自首制度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贡献了一份力量。
通过鼓励犯罪者自愿投案自首,可以减少逃避法律制裁的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打击犯罪:自首制度可以帮助警方侦破案件,找出更多的犯罪嫌疑人,从而起到打击犯罪的作用。
特别是在举白制度的引入下,自首者必须提供犯罪事实的详情,有助于加强执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打击。
3. 促进悔过改过:自首被视为一种悔过自新的表现,在古代社会中被强调为一种积极正面的行为。
通过自首,犯罪者可以获得改过自新的机会,走上正义的道路。
4. 彰显人道主义:古代的自首制度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唐代自首制度研究

唐代自首制度研究唐代自首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一种重要制度,指的是被犯罪者主动向司法机关自愿投案,以求减轻或豁免其刑罚的制度。
自首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适用,并且在犯罪预防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唐代自首制度进行研究,包括其起源、演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唐代自首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起初主要是鼓励持刀行凶者自首,以消除仇恨,维护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渐扩大到其他犯罪领域,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刑事制度。
其次,唐代自首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唐初至贞观年间,此时自首制度主要体现为慰藉性质,对自首者给予宽恕和宽容。
第二阶段是贞观至中唐时期,此时自首制度开始体现出对犯罪者的惩罚性质,虽然仍然给予自首者一定的减轻刑罚的幅度,但惩罚力度相对增大。
第三阶段是中唐至晚唐时期,此时自首制度进一步强化,成为犯罪者规避刑罚的重要途径,惩罚力度进一步减轻。
唐代自首制度的运作主要包括自首的条件以及自首者的权益。
自首的条件主要包括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无其他重大犯罪等。
自首者的权益主要体现在减轻刑罚方面,比如可以减轻死罪为徒刑、减轻徒刑为杖刑等。
此外,自首者还可以得到宽待,包括避免以死罪或丧失财产权的处罚、减轻等级刑等。
唐代自首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首制度鼓励犯罪者勇于面对自己的罪行,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
其次,自首制度提供了一种犯罪预防机制,使犯罪者能够在犯罪之后主动投案,减少了逃亡、再犯罪的可能性。
再次,自首制度体现了刑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司法制度更加公正合理。
最后,自首制度的运作对唐代社会有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通过自首的案例,可以对其他潜在犯罪者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唐代自首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演变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刑事制度。
自首制度的运作主要包括自首的条件和自首者的权益,对社会稳定和犯罪预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自首制度

带 , 直 在 诊 所 里把 他 治好 了 才 交给 一 警察 。
助 手 说 :他 偷 了您 的 财 物 , 怎 “ 您
么还 如 此 给 他 治 疗 呢 ? ”
不得适用 自首减免 。 唐之后 的宋 、 、 明 清等朝代在 承袭唐 代 自首制度 的基 础上略 作补 充 , 并没 有
本刑 用的力量 。而我 国当代刑法 中体系 化 的 自首制度 , 适用 更为严 格 、 其 规范 , 表 明现 代 法 律 对 客 观 、 正 价 值 的追 公
求。 ( 辑 编 李衍梅 ) 时主动坦 白尚未被发 觉 的犯 罪 , 以不 可 加 追究 ; 了几种 罪而 只 自首 了其 中部 犯 分罪 、 自首 的情节 比真实情节轻 , 或 称之 为 自首不尽 不实 , 治其 不尽不实之罪 , 仅
天 夜 里 , 的诊 所 被 一 个 小 偷 他
给撬 开, 一点儿现金 和几样珍贵的 药 物, 都被 小偷放 在提 兜里准备 带走 。 不巧 , 忙 中小偷撞倒 吊瓶 支架 , 慌 又
被 氧 气罐 绊 倒 , 折 了大 腿 , 跑 也 摔 要 爬 不 起 来 了。 这 时 , 尔曼 和 助 手从 海 楼 上 下 来 , 手说 : 打 电 话 让 警 察把 助 “
觉 而 自首 重 罪 的 , 以 免 除 重 罪 ; 审 讯 可 在
有这样几件事 , 一下子就把海 尔
曼的 地 位 抬 了起 来 。
一
与我 国现代 自首 制度相 比 , 国古 中
代 自首 制度 体 现 出 偏重犯 罪 人 主 观态
度 , 略犯 罪 后 果 的 倾 向 , 显 了儒 家 德 忽 彰
均具 有 积 极 功 效 , 于 有效 实 现 预 防 犯罪 对
天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中国古代的自首制度,是指犯罪者主动投案自首,并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以期获得减轻处罚或免于死刑的待遇。
自首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存在,并贯穿了从封建社会至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的自首制度原始形态可追溯至公元前秦时期,详细规定则出现在汉代。
根据《汉书·法志》记载,在汉代,如果犯罪者自首并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可以减轻刑罚,如果是严重罪行,则可以避免死刑。
至于具体的减轻刑罚和避免死刑的措施,则因时代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自首制度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首先,自首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犯罪者主动投案自首,有利于及时揭露犯罪事实和侦破案件,为社会法制的执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其次,自首制度可作为封建社会处理犯罪问题的一种优先方式。
封建统治者经常给予自首者宽大处理,以展示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仁慈恩泽,以求树立自己的统治威信。
这种处理方式也被广泛用于处理腐败和谋反等犯罪行为。
再次,自首制度还可以用作政治操控和打击异己的手段。
封建统治者通过悬赏首级、通缉犯罪等方式,对逃亡犯罪者施加压力,从而削弱可能的反抗力量。
然而,自首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自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方式上的不公平。
犯罪者的社会地位和势力,往往会影响到自首所能带来的优惠待遇。
其次,由于自首制度的存在,常常导致犯罪者之间相互串联,形成一个完善的犯罪团伙,使得侦破案件变得更加困难。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自首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首制度在一些方面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对于解决犯罪问题和维护封建统治的合法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自首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不断进行和完善。
近代以来,随着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的推进,自首制度也逐渐融入到现代刑法制度中,并与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相结合,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人权的尊重。
唐朝自首制度的特点

唐朝自首制度的特点自首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法律制度,以唐朝为例,唐朝自首制度是唐朝法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在唐朝,自首制度被广泛的应用于刑法的执行当中,成为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唐朝自首制度有许多特点,下面将分别从制度背景、具体内容和实际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度背景唐朝政治体制以中央集权制为主要特征,法律制度日臻完备,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刑法制度。
此时,维护社会治安是极为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唐朝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来保障社会的平稳安定。
唐朝自首制度的实行是基于这一背景而来的。
二、具体内容唐朝自首制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首包容性强。
唐朝自首制度准许多种情况下的自首,包括主动向官府自首、触犯法令后自首、受到通缉后自首等。
这种包容性的意义在于鼓励罪犯走向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恶性犯罪。
2.自首奖励制度明确。
自首的人可以获得特殊的处理,包括减轻惩罚、从轻处罚等,这种制度变相地为犯罪分子减轻了犯罪的后果,同时增强了罪犯自首的信心和决心。
3.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在实施过程中,唐朝自首制度并不是硬性的规定,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在一些特别情况下,如犯罪分子已经逃亡多年,法律可以酌情处理,尽可能的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实际效果唐朝自首制度的实际效果非常显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减轻司法负担。
唐朝自首制度能够鼓励罪犯主动向政府自首,从而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2.增强了社会安全感。
唐朝自首制度能够防止犯罪分子对社会的伤害,加强了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3.降低犯罪率。
唐朝自首制度对那些想要悔过自新的罪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降低社会的犯罪率。
总之,唐朝自首制度是一项非常特殊和有效的刑事制度,在唐朝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对唐朝的法制建设和社会治理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世的法制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
篇一: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与现行自首制度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cn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与现行自首制度之比较作者:叶俊泽来源:《法制博览》20xx年第02期
作者简介:叶俊泽(1990-),男,汉族,广东汕头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xx级研究生,刑法学专业,研究方向:刑法学。
【摘要】自首作为刑法的一项量刑制度,对鼓励犯罪人积极投案、促进司法机关尽早侦破案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首制度源远流长,虽然其欲体现的价值有相似之处,但是形式早已不尽相同。
笔者试图比较古代自首制度(以较为典型的唐代自首为例)与现代自首制度之差异,以期对理解自首制度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代自首;现代自首;差异
一、古代自首制度
早在西周《尚书.康诰》中就有记载:“……乃有大罪、非终,及惟眚灾,适尔,即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1]意思是,如果犯罪人如实交代犯罪事实,那么,尽管罪行很严重,也可以不杀他。
秦汉是我国自首制度的确立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律》改秦汉的“自出”、“自告”为“自首”,从此,“自首”一词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沿用至今。
唐律对历代法律进行总结,对自首制度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由于唐律体现了中国封建立法的最高成就,且此后各个朝代的自首制度基本沿袭唐朝的规定,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唐律的自首制度。
《唐律疏议·名例》对自首作了一般性规定:“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
”[2]意思是,在犯罪行为未被发觉前主动到官府认罪的,构成自首,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自首原则上必须由犯罪人亲自实施,然而,为了充分发挥自首的作用,唐律又规定了自首的其他形式:
(一)代首
《名例》曰:“即遣人代首,若于法得相容隐者为首及相告言者,各听如罪人身自首法;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本服期,虽捕告,俱同自首例。
”[3]根据《疏议》的解释,“遣人代首”是指罪犯派人代为自首,并且被派之人不受亲疏关系的限制;按照法律规定属于可以容隐犯罪者的亲属去自首
或者告发的,都听由依犯罪者本人自首的法律处理;被缘坐的人以及犯谋叛罪以上不被缘坐的有服丧期的亲属,将罪犯捕捉到官府,即“捕告”的,也将产生与犯罪人亲自自首相同的效果。
篇二: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与现行自首制度之比较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与现行自首制度之比较
【摘要】自首作为刑法的一项量刑制度,对鼓励犯罪人积极投案、促进司法机关尽早侦破案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首制度源远流长,虽然其欲体现的价值有相似之处,但是形式早已不尽相同。
笔者试图比较古代自首制度(以较为典型的唐代自首为例)与现代自首制度之差异,以期对理解自首制度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代自首;现代自首;差异
一、古代自首制度
早在西周《尚书.康诰》中就有记载:“……乃有大罪、非终,及惟眚灾,适尔,即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1]意思是,如果犯罪人如实交代犯罪事实,那么,尽管罪行很严重,也可以不杀他。
秦汉是我国自首制度的确立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律》改秦汉的“自出”、“自告”为“自首”,从此,“自首”一词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沿用至今。
唐律对历代法律进行总结,对自首制度作出了更加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