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王甜
内容摘要:关汉卿在《窦娥冤》中通过对窦娥这位善良、忠孝女子的悲剧命运刻画,反映了一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下,高利贷的罪恶、官吏的昏聩、百姓被欺压的种种社会事实。对于窦娥的悲剧原因,学术界多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在此我便不再鹦鹉学舌。因此,我就从窦娥自身及蔡婆婆等人的角度来浅析窦娥的悲剧原因。
关键词:窦娥,悲剧,自身,蔡婆婆等人
《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酣畅淋漓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社会惨象。虽然窦娥冤情最后沉冤得雪,但是溯本求源,看窦娥的悲剧形成,其性格在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中不断形成,致使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迈向悲剧悬河。与此同时,在窦娥左右的蔡婆婆等人对窦娥悲剧的酿成也无时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从窦娥自身和蔡婆婆等人的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原因。
一、从窦娥自身来看
窦娥是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她恪守伦常,不懂变通,封建
迷信,具有浓厚的奴化意识。她自觉地把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作为人生的信奉理念及行为准则,她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天命思想在其血液里循环,这些都是她泯灭自我、扭曲人性,甚至可以说是“自取灭亡”的历程。因而,窦娥自身的原因可以说是其悲剧的最直接因素。
(一)可怜的身世为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窦娥惨淡的生活不是生命中半途的坎坷,而是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可悲的人生。“妾身姓窦,小字云端,祖民楚州人氏。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第一折)窦娥一出场就自叹好生命苦,浮现出天命思想。婆媳皆为寡,两人相依为命,而俗话说“寡妇门前多是非”,这便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可悲的“贞孝”观是致使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窦娥原本就是一个出生于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贞节教育。因而在窦娥的心目中,贞节比生命更重要,这是她的精神信仰。她孝顺蔡婆婆,愿意用尽自己的一生来伺候婆婆,甚至愿意为孝而送命。因而,当“贞”、“孝”不能两全时,她万念俱灰。
窦娥由于坚守贞节而遭张驴儿陷害,因出于对婆婆全心全意的尽孝而屈招服刑。
首先,窦娥在面对婆婆说亲张驴儿时,道“避凶神要抉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髟”下“狄”)髻,怎将这云
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第一折)窦娥的这一番话委实变了脸色,她对婆婆的嘲弄实在是有口无心,但是婆婆六十还说改嫁就真的是摧毁了窦娥的贞节信仰,她不可能成全婆婆,因而顶撞了她。此时,贞节观在窦娥心里早已超过了孝道。
其次,看窦娥之“孝”。窦娥虽对婆婆为张驴儿说亲而气愤,还骂她不知羞,但是在婆婆因此而生病时,窦娥还是不计前嫌,全心全意地侍奉她,她为婆婆做羊肚儿汤是孝;而后被张驴儿诬告屈打不招,却在听说要打婆婆时,立即就招了,而接着便蒙冤服刑了,这更是孝。
“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呆怎的?情愿认药错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不死呵,如何救你?”(第二折)这样的坚贞、这样的孝道是怎样的悲戚?且在窦娥死后化为冤鬼,她还念着“好马不鞴双鞍,烈女不更二夫。”(第四折)又道“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第四折)
由此可见,窦娥的贞洁观和孝道观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她即便不是因为贞节被陷害、因为孝道而替罪,也终究是封建礼教忠实的奴隶,永远都将被欺压。
(三)可恨的迷信信仰是窦娥悲剧命运无可挣脱的枷锁
窦娥从小就倍受苦难,她无力把希望寄托于现实,因为现实的苦难更让她难以煎熬,于是她信奉天命、逆来顺受,向封建礼教作揖。
窦娥自怨自艾,自叹命苦,但又忠于命运。她总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谁也无法改变,因而她在这样的思想禁锢下自主地钻进了迷信信仰的铁笼。作品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 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第一折)“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第一折)“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第一折)看窦娥信天、信八字、信香火、信今生来世,她如何不受封建迷信作贱?
窦娥临死前还嘱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第三折)而后,窦娥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死后幻化冤魂等等,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她对封建迷信的信仰和天命思想的遵从。她仅仅是迷信的附庸品,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起初,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亡母,父亲是一介穷书生,窦娥最起码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想必她多么渴望过一个正常孩子的生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享受母爱,吃饱睡好,无忧无虑,可这一切都离她太遥远了。接着,她又被迫和蔡婆婆成为“家人”,生活得以改变,衣食有了保障,但同时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父亲。等到十七岁与夫成亲,原本以为可以拥有一个真正的“家”,拥有“亲人”,不幸丈夫亡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开始了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的生活,于是她拥有了人生最大的愿望——守贞尽孝。但是世事难料、命运弄人,而后张驴儿父子闯入了她与婆婆的生活,窦娥的贞节观受到了极大的
冲击。她是一个那般视贞节如生命的女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贞节观,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是窦娥的生命历程,随着她的欲求的逐步丢失,人生一步一步走向衰竭,失去“自我”。这是窦娥作为“人”的悲剧性。
因而,窦娥的迷信思想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这便是从窦娥自身因素出发的悲剧成分,是无可厚非的。
二、从蔡婆婆等人的角度看
(一)因为蔡婆婆的自私、胆小怕事,父亲窦天章的懦弱无能,张驴儿父子流氓地痞的飞扬跋扈,贪官污吏不分是非、草菅人命,让窦娥倍受其害。
蔡婆婆既可以说是善良的,又可以说是自私的。因为蔡婆婆为人老实,胆小怕事,同时又懦弱,但对窦娥还是充满了爱,这便是她的善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蔡婆婆从事着高利贷职业,因而就具备了一个明显的人性弱点——自私。她缺少长远的眼光,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
蔡婆婆和窦天章是窦娥悲剧的引发者。由于她的自私,让窦娥陷于不利之境。首先,她见窦娥生得可喜,长得可爱,便预谋让其做童养媳,于是借窦天章欠债未偿为由霸占窦娥为己有。而窦天章无力偿还债务,用窦娥做抵押,是其无情懦弱的直接表现,窦天章一心只想着考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