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悲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窦娥因受害而寻求复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悲情和惨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世态炎凉以及社会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入手,她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无畏的女子。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身边的人。
在不幸遭受侮辱后,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命运的人。
相反,她寻求着复仇的机会,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人,包括给穷人分发钱财、安慰受难者等等。
然而,她的无畏性格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对权威人物的言行没有顾忌,甚至因此得罪了旁人。
而在当时,尊卑等级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普通人如果得罪了权威人物,就很容易受到报复。
因此,窦娥的善良和无畏,构成了她悲剧的第一原因。
其次,从世态炎凉的角度来看,也能够解释窦娥的悲剧。
窦娥所处的是一个暴虐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责任感淡薄,结果是民生疾苦,民不聊生。
窦娥以及其他普通百姓,就没有得到视线之内的机会。
他们的命运像草芥一般,在权力的洪流中四处漂泊,直到消逝在深渊之中。
窦娥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没有财产,没有亲属,连一个庇护之所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无助,更不用说一个被冤枉的妇女了。
这是窦娥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权无势,只能做一个闲散的陪衬。
更何况,窦娥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没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亲人。
在这种境况下,她很容易成为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对象。
她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公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终被指控为妖怪,居然被绞死在市场上。
窦娥悲惨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她的悲剧也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待遇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的善良、无畏、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制度等因素,都共同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
窦娥冤心得体会(大全12篇)
窦娥冤心得体会(大全12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一《窦娥冤》是明代杂剧大师关汉卿所著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描绘窦娥被冤屈之后的坚强与不屈,展现了其强大的母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部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了痛苦和不公平所带来的冤屈和磨难。
通过阅读和理解《窦娥冤》,我不仅加深了对冤屈与不公的认识,也获得了一些有关生活和人性的体会。
段二:冤屈与不公这是《窦娥冤》的主题,而这也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窦娥无辜受害,遭受了毫无道理的惩罚,这让我深感冤屈是多么残酷和不公!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遭受冤屈的待遇,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那些被错误地判罚的冤案,那些被辜负的责任和努力,那些被排斥的人群。
冤屈和不公正让人心碎,但这也是激发我们追求正义的动力。
段三:遭受冤屈和不公,窦娥并没有沉沦在绝望中,而是选择了坚强与不屈。
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了坚定的信念,不屈地追求真相和正义。
她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守着对母亲的承诺。
她没有妥协,也没有被冤枉压垮。
通过窦娥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冤屈时所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她的坚定和不屈也启发了我,让我更加明白了人性中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
段四:母爱是《窦娥冤》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也是令人动容的情感。
窦娥为了替母报仇,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她即使被欺压,也绝不被打败。
这种无私的母爱展现了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无尽的爱,她愿意为了孩子而付出一切,不惜抛弃自己的名誉和生命。
窦娥的母爱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母爱,一个母亲可以为了孩子付出怎样的代价。
段五:《窦娥冤》给我带来了对生活和人性的一些体会。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公,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这些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
无论遭遇何种不公,我们都应该勇敢追求正义,不屈不挠。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梦幻剧,以唐代宰相窦娥被诬陷进狱受尽摧残,最终被迫自尽的悲惨遭遇为故事主线。
该剧通过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追求自由与正义的难题。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进行浅析。
窦娥是一位忠贞坚贞的女性形象。
剧中窦娥以清白贞烈的形象呈现,她聪明、善良,对丈夫窦平忠贞不渝,即使在遭受重重冤狱之苦也不曾拋弃他的爱。
在窦娥被囚禁期间,她遭受了种种侮辱和折磨,但她从未动摇对丈夫的忠诚之心。
窦娥的忠贞可嘉,她以生命捍卫了婚姻的纯洁和爱情的高尚,成为了封建道德的化身。
窦娥是受害者和斗争者。
窦娥被诬陷为奸夫之妇,入狱受尽折磨。
剧中她被迫住进“冤杏园”,受尽侮辱和欺凌,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尽管窦娥的心灵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反抗了冤屈和不公。
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智慧,展示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对抗压迫的斗争者。
窦娥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象征。
窦娥的悲剧形象,正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的具体体现。
她的窘境不仅来自“圣上旨意”,更有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制度与伦理观念的束缚。
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道德观的虚伪与肆意妄为。
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引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表现了忠贞、受害与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悲剧。
她的形象在剧中起到了批判封建道德、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作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形象令人动容,引发观众对社会公正与人性的思考,为现实中的压迫和不公义发出了警示。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作,该剧讲述了宋朝忠臣窦娥受冤屈被贬黄泉路,为了寻求正义一直忠心耿耿的故事。
窦娥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充满悲剧性,因此成为人们深受感动的经典形象之一。
窦娥是一位忠臣。
剧中窦娥无辜受冤,却义无反顾地为了忠于国家、守护家庭,坚守自己的立场,一心为国家百姓着想。
她面对冤屈和困苦,始终不离不弃,深情厚义。
在窦太后出逃黄河被流放的时候,窦娥立即毅然决然地赶到黄河岸边,试图阻止窦太后的流放。
窦娥的忠臣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她的形象因此而倍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窦娥是一位孝女。
窦娥的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
据剧情描述,窦娥在剧中不仅忠于国家,更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窦娥深情孝敬,不顾一切地为母亲纷飞蝴蝶舞声影响团聚母亲,孝心感天动地。
即使在贬谪之时,她带着母亲的遗容,用最后一丝力气寄托母爱,化为一只蝴蝶,飞回家中与母亲团聚。
这一悲壮的场面深深打动了观众,窦娥的形象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性。
在封建社会,女性是弱势群体,但是在《窦娥冤》中,窦娥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坚强和执着,她不畏艰难困苦,寻求正义坚决不屈。
在遭受冤屈之后,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奋发努力,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使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她仍然积极寻求正义,并且最终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为自己和母亲争得了一线生机。
窦娥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这也是她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她的忠臣、孝女和坚强女性的形象深深感染了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窦娥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探索。
她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寄托了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窦娥的形象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剧作通过窦娥的悲剧反映了元代的黑暗,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的一面镜子,酣畅淋漓地揭示了元代社会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作品设置情节,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把各种矛盾组织在一个剧本之中,制造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作品主题。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窦娥原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妇女,却有着和其他人的与众不同。
她在小的时候就在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下被卖给蔡婆当童养媳,这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随着赛卢医的阴谋害命,张驴儿父子的恃强霸占以及桃杌太守的严刑逼供,草菅人命,一步步把窦娥推向了悲剧的结局,也进一步突出了窦娥善良而坚强的性格。
同时,窦娥也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的典型。
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岁丈夫早夭,这种种不幸已将她折磨得身心惧伤。
她将这一切归之与命运,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守节尽孝。
蔡婆婆引狼入室,把乘人之危而心怀邪念的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并说将窦娥嫁给张驴儿时,虽坚决不同意,但也没忤逆长辈,暂且忍下。
但她劝婆婆“贞心自守”,自己也严守妇道,对欲行非礼的张驴儿坚决予以拒绝。
在公堂上押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三次昏死,仍不屈服.庸官桃杌要拷打婆婆,窦娥不愿让婆婆受此酷刑,才不得不屈招投毒是自己所为.她宁愿自己受污蒙受不白之冤,也不愿让婆婆受皮肉之苦。
以及后来赴刑途中求情和向婆婆交代后事两个细节,反映了窦娥的孝顺发自内心,催人泪下。
但在豪强横行,地痞无赖逞凶,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的黑暗现实中,窦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二、整个的社会悲剧悲剧淳朴善良的窦娥面对着恼羞成怒的,倒打一耙的张驴儿,出于对王法“明如镜,清如水”的信任,对封建官吏公正执法的信任,对封建官吏的盲目信任,毅然决然与张驴儿对簿公堂。
这一选择反倒成了窦娥冤死法场的客观因素。
庸官酷吏在“亲儿子不可能毒死亲爹”这一貌似公允的前提下认定投毒者必非张驴儿所为,剩下的只能是对窦娥的严刑逼供。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
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
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
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
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
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
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
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
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
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大快人心。
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
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的传世之作,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历史背景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窦娥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深思,她的遭遇和命运令人动容。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探讨她的悲剧命运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家族所受的不公待遇。
《窦娥冤》以北宋宰相窦漪岩一家被冤屈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其家族悲惨命运的描绘,展现了社会上层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窦娥作为窦家的女儿,在父亲被冤枉之后,也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生活十分艰辛。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族悲惨遭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家族悲惨遭遇使得窦娥成了悲剧的受害者。
从这一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与王安石的爱情故事中。
在《窦娥冤》中,窦娥与王安石之子王无垢之间发生了一段无奈的爱情故事。
王无垢对窦娥倾心,但由于两家世仇,形势的逼迫和无奈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王无垢的身世和家庭决定了他不能与窦娥结合,最终导致了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这段爱情故事中,窦娥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命运的无情打击,她的爱情遭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窦娥的爱情悲剧也是她悲剧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多维度、复杂而丰富的。
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爱情悲剧以及女性身份带来的束缚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她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窦娥的悲剧命运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窦娥冤》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从中反思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所帮助。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杂剧,曲艺家王魁首所创作。
该剧以明代宣宗朱翊钧宠妃窦娥的悲惨遭遇为题材,展现了窦娥在宫廷权谋和人情世故之间的悲剧遭遇。
窦娥的悲剧形象在该剧中被描绘得深刻而感人,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经典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的家庭和个人遭遇上。
据传记载,窦娥原是博山窦氏之后,出身显赫。
她家族被郑襄谋害,父亲被杀害,家道中落。
窦娥本人心地善良,又聪明美貌,最终被朝廷选中进入宫廷,成为宣宗的宠妃。
她在宫廷中并没有得到幸福,反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这种家族遭遇的不幸,无疑给窦娥的一生奠定了悲剧的基调,让她在情感上饱受磨难。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体现在她与宣宗之间的情感纠葛中。
窦娥原本是宣宗的宠妃,但宣宗的公主也深得宣宗宠爱。
在宣宗的政治权谋中,窦娥成为了无形中的牺牲品,成为了权力之争的代价。
宣宗在政治上的冷酷无情和心机算计,使得窦娥在宫廷中备受排挤和欺凌,最终被迫陷入不义的死亡。
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窦娥的悲哀和无奈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她的心灵和情感被粉碎和践踏,人生的意义和尊严也在无情的权力恶斗中失去。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人格魅力和品行高洁上。
窦娥是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女性形象,她对家族和个人的仇恨并没有让她失去善良和仁爱,反而更加凸显了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宫廷斗争和个人悲剧中,窦娥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行和高尚的人格,她的坚韧和执着也深深打动了读者。
窦娥的悲剧命运,比起宫廷政治的阴谋和权谋,更令人心痛和动容,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行也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受害者。
在《窦娥冤》中,她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因为受到冤枉而被害,而她则被迫成为孤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她更是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她又面临了凌辱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在剧中,窦娥被迫嫁给了昔日的仇家,成为了妾室。
而她的忠贞不屈的性格使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折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这些方面来看,窦娥所承受的种种磨难,使得她成为了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窦娥是一个真情至死的女子。
在整个故事中,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剧中,她对已故的爱人一直念念不忘,忠心守护,不肯改嫁。
即使面对恶毒的欺凌和凌辱,她也从不屈服,从不退让。
以致最终宁死不屈,愤而白了头发,以显自己的忠贞。
这样一位真情至死的女子形象,无疑是窦娥悲剧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妇德精神,受到了观众的推崇和钦佩。
窦娥是一个传统美德的化身。
在《窦娥冤》中,窦娥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形象是无愧于古代贤妇标准的。
她不仅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妻,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维护家族尊严和男性气节的女性形象。
她在遭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对待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义无返顾地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
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妇德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忠贞爱情和男女亲情的具体体现。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和继承。
窦娥是一个社会悲剧的化身。
《窦娥冤》所揭示出的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对窦娥造成的不公正对待和严重伤害,也正是窦娥悲剧形象的集中体现。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妇女权益丧失,不被重视,这使得窦娥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而窦娥所受的种种磨难和不公正对待,也正是社会悲剧的一种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对个体的摧残,是对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强烈反讽。
高中语文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一.悲剧地位的界定王国维认为《窦娥冤》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佳作。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1】张驴儿父子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恶人之列,但他们不是作家表现的主角;窦娥当然不会盲目的任由命运的播弄,她做出过最坚定最彻底的抗争。
所以,《窦娥冤》应当不属于前两种悲剧,仔细思量,还是与第三种比较贴合。
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点孝顺的心情”,逼不得已“屈招了药死公公”,她明知这种行为的后果,但又不得不为之。
鲁迅比王国维说得更简洁:“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冤》“毁灭的是一个善良女性的青春生命和柔弱的殉道者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幻想。
”【2】《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其深刻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生异常变化的情节,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窳败的政治,强烈的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3】二.悲剧发生机制的设置窦娥的悲剧是由于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先看窦娥主观意志对悲剧产生的影响。
首先,窦娥的贞节观。
窦娥十七岁守寡,并立志守节,时经三年。
显然,窦娥是深受儒家礼教影响的,并且是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者和执行者。
守节,是程朱理学特别提倡的。
如果是在宋朝,窦娥也许可以荣获一块贞节牌坊。
但窦娥的贞节观与元朝的主流意识是不符的。
蒙古族的贞节观念并不强,“一女不侍二夫”,宁可丧命也不失节,对于蒙古族来说是陌生的。
就连铁木真的女人也曾在部落征战中被人抢走,几年以后又被铁木真夺回,仍然做了王妃。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由明代戏剧家关汉卿所作的传统京剧剧目。
故事背景设置在宋朝年间,讲述了窦娥因家族恩怨和情感纠葛而遭受冤枉的悲惨命运。
在这部戏剧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所遭受的不公和磨难使得观众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共鸣。
本文将从窦娥的人物性格、命运轨迹和精神内心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人物性格深刻而多面,她既有坚强的意志和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又有柔情和家国情怀。
在剧中,窦娥与赵半山的情感纠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窦娥倔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她敢于反抗不公,并不畏强权。
在追求个人感情的她也表现出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她在面对官府的查办时,不愿就此放弃,而是拼命争取自己的清白和正义。
这种性格上的复杂和多面性使得窦娥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令人难忘。
窦娥所经历的命运轨迹也是她悲剧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故事中,窦娥先是因家族恩怨而遭受了父亲的屈辱和刁难,而后又因与赵半山的爱情遭受了婆媳的陷害和官府的逼迫。
在家族和社会的压迫下,窦娥一次次受辱和磨难,最终走上了不幸的道路。
她的不幸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但更多地是由于家族、社会和权力的不公正对待。
窦娥的命运轨迹既表现了她的悲剧遭遇,又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窦娥的精神内心也是她悲剧形象的关键所在。
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下,窦娥并没有失去勇气和希望,她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真爱的追求。
在剧中,尽管她深受委屈和磨难,她却从未妥协和低头,而是以一种持久的坚韧和不屈的姿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清白。
她的坚强和执着使得她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
窦娥的悲剧命运并没有摧毁她的精神世界,反而更显得她的内心丰富和坚毅。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窦娥冤》中最为突出和感人的部分。
她的复杂性格、不幸命运和坚定精神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并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正义的向往。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一、从窦娥自身来看(一)可怜的身世为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窦娥惨淡的生活不是生命中半途的坎坷,而是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可悲的人生。
(第一折)窦娥一出场就自叹好生命苦,浮现出天命思想。
婆媳皆为寡,两人相依为命,而俗话说“寡妇门前多是非”,这便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可悲的“贞孝”观是致使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窦娥原本就是一个出生于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贞节教育。
因而在窦娥的心目中,贞节比生命更重要,这是她的精神信仰。
她孝顺蔡婆婆,愿意用尽自己的一生来伺候婆婆,甚至愿意为孝而送命。
因而,当“贞”、“孝”不能两全时,她万念俱灰。
(三)可恨的迷信信仰是窦娥悲剧命运无可挣脱的枷锁窦娥从小就倍受苦难,她无力把希望寄托于现实,因为现实的苦难更让她难以煎熬,于是她信奉天命、逆来顺受,向封建礼教作揖。
窦娥自怨自艾,自叹命苦,但又忠于命运。
她总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谁也无法改变,因而她在这样的思想禁锢下自主地钻进了迷信信仰的铁笼。
二、从蔡婆婆等人的角度看因为蔡婆婆的自私、胆小怕事,父亲窦天章的懦弱无能,张驴儿父子流氓地痞的飞扬跋扈,贪官污吏不分是非、草菅人命,让窦娥倍受其害。
窦娥是在蔡婆婆等人外在因素的催化下一步一步迈向了悲剧悬崖,一方面是蔡婆婆所从事的高利贷职业的层层卷入,牵制着窦娥的人生;另一方面则是蔡婆婆自私、胆小怕事的人性弱点,以及窦天章的软弱无能、无情,张驴儿父子流氓无赖的迫害和贪官污吏的昏庸催促着窦娥的人生坠入万丈深渊,最终形成了命运悲剧。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元代的社会黑暗造成了她的悲剧,元代社会,坏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好人备受起亚,无处申诉,在作品第一折中看,一个流氓庸医赛卢医在蔡婆婆上门去与他讨债时竟算计暗害她,同时也暗示出了窦娥的结局注定是悲剧性,即使他个人进行反抗,也无法与黑暗无道的社会相抗衡。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窦娥冤》是明代杂剧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通过对历史真实事件的揭示和艺术加工,展现了悲剧美学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情节设计和意境表达三个方面,探讨《窦娥冤》中的悲剧美学。
一、角色塑造《窦娥冤》的角色塑造着重刻画了窦娥、窦菁和冯小宝这三位主要角色的性格和人生遭遇,凸显了悲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首先,窦娥是一个坚贞的妇女形象。
她被置于父子权谋的角力之中,在家庭与爱情的残酷压迫下,坚守着自己的清白和纯真。
她的悲剧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情和时代的无奈。
与此同时,窦菁则是一个自私而拜金的人物,对窦娥的祈求无动于衷,彰显出人性的欲望和冷酷。
其次,冯小宝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被迫娶窦菁,但他却对窦娥心生爱慕之情。
他在感情和责任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反抗,从而陷入了悲剧的深渊。
冯小宝的形象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和无奈,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二、情节设计《窦娥冤》的情节设计紧凑而扣人心弦,通过悲剧冲突的不断升级,达到悲剧美学的最高境地。
首先,窦娥的冤情被逐步揭示。
她被迫嫁给窦菁,但她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初恋冯小宝。
在家庭暴力与传统婚姻制度的双重压迫下,她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良知,最终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
这种情节设计突显了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无助,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其次,冯小宝不愿与窦菁共度一生。
他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和紧张感。
他对窦娥的真情告白和接连的误会、争斗,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让读者对爱情、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充满期待。
最后,窦娥的冤案被一步步揭开。
主角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窦家内部的明争暗斗、冯小宝的叛逆与报复,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窦娥的悲剧结局使读者对世界的无奈和人性的扭曲感到深思。
三、意境表达《窦娥冤》通过细腻的意境表达,使悲剧美学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逼真的描写窦娥的心理活动。
窦娥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在作品中得到了精确刻画,她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她内心的道德挣扎和思想抉择,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窦娥这位史实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窦娥被冤枉入狱,遭受种种磨难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一角色形象在该剧中被塑造得深刻动人,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特点、遭遇的不幸和最终的悲剧结局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性格特点。
在《窦娥冤》中,窦娥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不畏强权,敢于为自己、为正义而奋起反抗。
面对家族的不幸遭遇,她没有沦为懦弱无助的弱者,反而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
在剧中,窦娥与丈夫商议揭露真相,为自己和家族申冤。
她的坚韧不拔、义正词严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成为悲剧英雄的重要条件之一。
窦娥遭遇的不幸。
在剧中,窦娥和丈夫竭力申冤,但是却遭到了宦官和权贵的强大打压。
治下官员庞德公对窦家恶意陷害,导致窦娥丈夫被迫自杀,而她本人也被诬陷入狱等不幸遭遇接踵而至。
在狱中,窦娥遭受种种凌辱和折磨,她的家人也被迫沦为难民,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窦娥仍然不失志气,坚强面对,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
窦娥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命运铺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她的悲剧形象更加感人。
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窦娥冤》的结尾,尽管窦娥尽全力申冤,但最终仍然未能申明清白,她和家人仍然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
剧中窦娥的悲剧结局,不仅是对她个人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她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当时的权贵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理的追求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感慨。
窦娥的悲剧结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反映和传颂。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凄凉悲惨的个人遭遇,以及没有得到公正申冤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社会的黑暗和悲惨,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漫谈窦娥悲剧人物的故事作文
漫谈窦娥悲剧人物的故事作文说起窦娥,那可真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人物。
窦娥,原本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子,有着平凡的生活和简单的梦想。
她可能也曾像我们身边的邻家女孩一样,期待着一份真挚的爱情,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窦娥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
但她生性善良、勤劳,努力地应对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跟她开玩笑。
她被卖给了蔡婆婆家做童养媳,本以为能过上稍微安稳些的日子。
可谁能想到,这才是她悲剧的开始。
年纪轻轻的窦娥,就得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她每天早早地起床,操持着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庭院,没有一刻能停歇。
蔡婆婆的儿子还算和善,窦娥与他相处也还算融洽。
只可惜,好景不长,丈夫早早地离世,留下窦娥和蔡婆婆相依为命。
窦娥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她依然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可这时候,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就开始打起了她们的主意。
有个叫张驴儿的无赖,觊觎着蔡婆婆的财产,想要霸占她们婆媳俩。
窦娥自然是不肯屈服,她那刚强的性子,怎能容忍这种恶人胡作非为。
张驴儿见窦娥不从,便心生毒计。
他想要下毒害死蔡婆婆,好逼迫窦娥就范。
可谁曾想,阴差阳错之下,那毒药竟然被张驴儿的父亲喝下,当场身亡。
这下可好,张驴儿倒打一耙,诬陷窦娥下毒杀人。
窦娥是百口莫辩啊!那官府的官员也是个糊涂蛋,收了张驴儿的贿赂,不分青红皂白就要将窦娥问斩。
窦娥心里那个冤呐!她在刑场上哭天抢地,喊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那声音,充满了绝望和悲愤。
想想看,窦娥她多无辜啊!她只是一个想要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普通女子,却被这黑暗的社会和不公的命运逼到了绝境。
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这些誓愿,哪一个不是她满心冤屈的体现?哪一个不是对这黑暗世道的控诉?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誓愿竟然一一实现了。
血溅白练,那鲜红的血直直地喷在白色的绸缎上,触目惊心;六月飞雪,炎炎夏日里,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是老天也在为窦娥鸣不平;大旱三年,更是让当地的百姓受苦受难,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窦娥的冤屈。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所创作的古代戏曲作品,该剧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窦娥为原型,描述了她被错判冤死后,灵魂不散地报复仇人的故事。
窦娥作为曾经受到冤枉的女子,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方面。
窦娥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
窦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娴静,但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来了文归的侵犯,成为文归凭借权势而娶妻的借口。
在婚后,窦娥受到了夫家的冷落和欺压,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她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屈辱。
在父亲被迫出逃之后,她成为了家族的惟一希望,但她却因为文归的诬陷而被判冤死。
她的一生被不公平对待,为权势所欺压,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内心境遇。
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聪明才智的女子,她对待他人充满了慈爱之情。
她所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不公平的对待,她的善良和正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使她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她的悲剧也在于她对家族的责任感,尽管遭受了许多冤屈,她依然选择留下来为父亲和家族寻找正义。
她的坚守和忍耐,加上对冤屈的绝望和愤懑,使得她的内心承受着重重的伤痛和煎熬,成为了一个深陷苦难中的悲剧人物。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主要表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个方面。
她一生坎坷,遭到了不公平和冤屈的对待,她的善良和聪明让她成为了强权与权谋的牺牲品。
她的悲剧形象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强烈地触动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反思和思考。
她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戏曲中一位永远的悲剧英雄,永不磨灭的千古经典之一。
你对窦娥的认识作文
你对窦娥的认识作文说起窦娥,那可真是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人物。
窦娥,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命运多舛的女子。
她的故事,就像是一幅描绘黑暗与不公的画卷,每一笔都深深地刺痛着人心。
窦娥本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子,过着平凡的生活。
她善良、孝顺,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只可惜,命运却未曾对她仁慈。
她先是被卖作童养媳,年纪轻轻就失去了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
这对于任何一个女子来说,都是极大的不幸。
然而,窦娥没有抱怨,她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努力地操持着家务,孝敬着公婆。
窦娥嫁的丈夫又早早离世,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在那个时代,寡妇的日子可不好过,周围人的指指点点,生活的艰辛,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她的身上。
可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没有被生活的困苦所打倒。
后来,窦娥遭遇了一场天大的冤案。
那是怎样的冤屈啊!被无赖诬陷,又被昏庸的官吏严刑拷打。
窦娥是那样的无辜,她的声声呼喊,她的苦苦哀求,都没有被人听见。
那些官吏只想着草草结案,根本不在乎真相如何。
在刑场上,窦娥发下了三桩誓愿。
那场景,至今想起来都让人觉得悲壮。
她说若是自己冤枉,就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这是她对这个不公世界最后的抗争,是她绝望中的呐喊。
血溅白练,那鲜红的血喷射而出,在白色的绸缎上留下触目惊心的痕迹。
这是窦娥用生命在诉说自己的冤屈,仿佛在质问苍天:为何如此不公?六月飞雪,炎炎夏日,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
那冰冷的雪花,像是窦娥心中的寒意,弥漫在整个世界。
人们惊讶地看着这奇异的景象,却不知这是一个无辜女子的冤魂在控诉。
大旱三年,土地干裂,颗粒无收。
这是窦娥对这个社会的诅咒,也是她对正义的渴望。
她希望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让人们警醒,让那些制造冤案的人受到惩罚。
窦娥的遭遇让我想起了生活中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们。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被误解、被冤枉的情况,虽然可能没有窦娥那么悲惨,但那种委屈和无奈的心情是相似的。
比如,在学校里,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被老师误会批评;在工作中,自己的努力成果被别人窃取,还无处申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摘要:《窦娥冤》着力于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为我国文学人物长廊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
就窦娥的悲剧,笔者认为:第一,《窦娥冤》是一出心灵悲剧,是窦娥的心灵家园在那个特定时代幻灭的心灵悲剧;第二,《窦娥冤》是一出亲情悲剧,她的死是由自己的亲生父亲所导演的人生悲剧;第三:《窦娥冤》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现实,真实地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混乱。
窦娥善良而又倔强的性格注定了她在那个时代悲剧的命运,使我们感动,使我们反思。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事实心灵悲剧亲情悲剧社会悲剧前言元代是我国杂剧的黄金时代。
在群星灿烂的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成就最高。
他晚年的作品《窦娥冤》,则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秦克祥曾称赞其“堪称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1]”。
主人公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元朝社会的黑暗。
七百多年来,这部著名悲剧仍以其“感天动地”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欣赏者。
那么,为什么说它是悲剧的典范呢?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又是如何来感染我们,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的呢?作为“80后”的我们,又是如何来看待窦娥之冤之悲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窦娥身上的悲剧事实。
一、悲剧事实窦娥一生命运多舛,厄运连生:她三岁丧母,七岁被负高利债又缺盘缠赶考的父亲作为价值四十两银子的财物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
更为悲惨的是,窦娥十七岁结婚,她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两年,丈夫便死了。
无论她的丈夫如何,其去世对窦娥都是一种打击。
至此,“窦娥作为一个青春、健康的正常女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将面对丧夫后的空寂与凄惶”[3]。
按当时正常的生活轨迹和生活准则,她从此便是空房独守,在漫漫长夜里终其一生咀嚼她的痛苦与无奈了。
这便是她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悲惨境地:既要面对社会的伦理舆论,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渴望与道德戒律的矛盾与冲突。
她的内心充满着欲望和哀怨,有情欲不能满足的哀怨,更有精神没有归属的悲观,还有对漫漫人生痛苦了无尽头的恐惧,生活已经将她推上了命运悲剧的绝境,面对命运,她无能为力,在浩大的社会面前,柔弱渺小的窦娥像一株漂浮在大海上的草叶。
窦娥本来打算在那样一种淡漠的凄凉中继续她一生的悲剧命运了,但是,她意欲独守百年的哀怨随着张驴儿的闯入被打破了。
面对一个泼皮无赖,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身心付与。
张驴儿霸占她不成反而诬陷她害死其父,窦娥据理力争,并希求在公堂上讨个公道,没料想结局是遭受毒打和被判死刑。
从上述悲剧事实可以看出,窦娥短暂的一生是十分不幸的,窦娥悲剧的性质更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的。
二、悲剧性质关于窦娥悲剧的性质,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从窦娥的心灵特点、亲情原因、社会背景来探讨比较实际一些。
(一)心灵悲剧我认为《窦娥冤》是一出心灵悲剧,是窦娥的心灵家园在那个特定时代幻灭的心灵悲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美的东西,因此也可以说,悲剧便是美的毁灭。
窦娥是美的,她的美既是外在的美,更是心灵的美,可她被毁灭了。
所以,窦娥的悲剧首先就是一出心灵的悲剧。
从表面上看,窦娥先是作为被买卖的童养媳,后又成了无依无靠的寡妇,最后成为牺牲品,在社会面前她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弱者,虽然她对自己的命运不满,进行了反抗,但她的一生都受到别人操纵,她的悲剧从最初就被决定了。
第一,她的温柔敦厚决定了她对命运的逆来顺受。
七岁的窦娥被生父以四十两银子为代价,卖到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可是还不到20岁,她就与婆婆一道守寡了。
经历了幼年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的悲剧。
但她却把这种悲惨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是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她愿意牺牲自己,守节尽孝了此一生。
第二,她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
窦娥的这种性格的开始发展,是在张驴儿父子逼她婆媳与之成婚的时候。
面对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逼婚,蔡婆婆无奈只好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这是她倔强个性的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
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死其父并由此来要挟时,窦娥仍大义凛然地严辞拒绝,宁愿“官休”,决不“私休”。
在桃杌太守面前,她如实地坦然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始终坚持事实和真理。
直到被打得“才苏醒,又昏迷。
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的地步,她仍然不屈服,还是高喊冤枉。
并有力地反问:“则我这个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她的锐气是一点不减。
然而,她的善良,她的孝顺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
在第二折中,面对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太守桃杌的酷刑,宁死不屈,可是当她看见要对她婆婆施刑时,她怕婆婆杖下毙命或屈打成招,忙叫道:“住住住,休打我婆婆,请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无情的刑棍无法使她屈招,但是她的爱婆母之心却促使她通过屈招之路,以自己的生命换回婆母的生命。
窦娥的心灵已被元代社会道德标准的条条框框完全束缚住。
对于这一连串的不幸,她认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水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她到死都没有怀疑和后悔自己的选择,并认为这一系列的不幸是自己的命。
[6]”因此,窦娥的悲剧首先只能是心灵的悲剧。
(二)亲情悲剧其次,主人公窦娥的悲剧还在于被忽视的亲情的一面——父爱。
在关汉卿的笔下,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和父亲窦天章相依为命。
但是不幸的命运并没有结束,在主人公七岁的时候,父亲窦天章因为要上京赶考,便把年幼的窦娥作为他高利贷的抵押品卖给了蔡婆婆,注定了窦娥不幸命运的真正开始。
窦天章作为“读尽缥缈万卷书”的知识分子,居然为了自己的功名,忘记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把自己相依为命的亲生女儿作为借高利贷的抵压品卖给别人做奴隶。
在中国古代,由于连年战乱或天灾人祸,才发生卖儿女的事情,但是窦娥却不是由于生计问题被卖,而是由于父亲功名利禄的促使。
由于父亲的遗弃,在“爹爹,你直下的撇了我孩儿去也”的哀号声中,窦娥一生不幸的命运也由此展开。
面对被亲生父亲所抛弃的现实,年幼的窦娥也只有接受不公平的命运。
她希望自己的父亲窦天章在金榜题名之后,能够衣锦还乡,使她摆脱这苦难的日子。
然而,父亲却一去不回,留给她的是无尽的苦难和接踵而来的生活悲剧。
当窦娥受冤而死之后,才得以与父亲相见,但是他们的相见却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结果使得窦天章身上仅有的一丝人性都消失了,留下的是满口的仁义道德。
比如,在第四折中,当窦天章终于见到使他“啼哭的眼目昏花,忧愁得须发斑白”的女儿时,他并没有马上相认,而是首先问“这药死公公是你不是”,之后又说道:“你这小妮子,老夫为你啼哭的眼也花了,忧愁得头也白了,你刬地犯下十恶大罪,受了典刑!我今日官居台省,职掌刑名,来此两淮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你是我亲生女儿,老夫将你治不的,怎治他人?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
今三从四德全无,刬地犯了十恶大罪。
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至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
”窦天章丝毫不相信自己的亲生女儿,还未细问就认为窦娥犯了法,怪她辱没了祖宗世德,还连累了他的清名,然后是一大堆的三从四德,仁义礼信,一个十足的“道德君子”。
从公理上讲,如果“先公后私”才能表现出窦天章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秉性,那么,从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出他的过人之处,而看到的却是昏庸无能,不问青红皂白的另一个“桃杌”。
在重新勘看窦娥冤案的时候,窦天章并没有看出其中的冤情,甚至窦娥的冤案竟然是因为和他同姓,怕辱没了自己的姓,竟然“不问也罢”。
这就是所谓的“廉能清正,节操坚刚”,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窦天章。
从窦天章的系列作为,我们不难看出窦娥的悲剧也的确称得上是一出亲情悲剧。
(三)社会悲剧如上述观点,造成窦娥不幸的原因,剧作者从多方面给予了揭示,然而从根本上讲,这些又都是那个社会酿成的。
“悲剧力量的根本动因,在于它们表现的主题塑造的人物的时代价值。
如果脱离了那个时代,就算是可以成为让人流泪的东西,却不能成为悲剧的艺术。
因为它是属于时代的,因此,它就首先应该真。
[9]”《窦娥冤》,首先是取材于现实社会,窦娥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她是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
如果说,《窦娥冤》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典型,那么这一典型的不朽性就在于她是置身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窦娥冤》是一出社会悲剧。
首先,它从高利贷剥削入手,揭露了封建社会经济剥削的罪恶。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在元代,这种高利贷剥削达到了最高峰,窦天章借了二十两银子的债,一年后要还四十两。
赛卢医借了十两银子,一年后本利该还二十两,赛卢医这个“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庸医怎么还得起?因而导致赛卢医要勒死讨债的蔡婆婆,犯下了赖债行凶,杀人未遂的罪行。
其次,它揭露了流氓恶棍鱼肉人民的罪恶。
在元蒙贵族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像张驴儿这样的流氓恶棍是地主阶级纵容的产物,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死对头。
张驴儿在光天化日之下破门入室,企图霸占人家财产,甚至厚着脸皮对蔡婆说:“你随我老子,我便要你媳妇儿。
”并动手动脚,公然欺凌孀妇。
他见窦娥不肯随顺,甚至想出“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的坏主意。
结果误毒死了自己父亲,反诬蔑窦娥,要挟窦娥随顺地嫁给他。
作品中流氓恶棍跋扈横行,无法无天,任意鱼肉人民,使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杀人凶犯逍遥法外的描写,正是元代流氓恶棍势力猖獗,社会秩序极不安定,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
最后,《窦娥冤》还揭露了封建官府贪污受贿的罪恶。
封建社会的官府,历来就是维护地主统治阶级利益,迫害和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
张驴儿误毒致死了自己的父亲,转祸于人,威逼窦娥,官司打到了官府。
负责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一只吃人的豺狼。
他的上场诗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还说:“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桃杌这个封建官僚的代表,极端昏聩愚蠢,脑子里只有金银钱钞,根本没有百姓,没有法律,没有是非曲直,把人命当作儿戏。
一顿毒打,并以其婆婆相威胁,使窦娥屈打成招,而草草了事。
这是元蒙贵族统治下封建社会官府衙门和贪官污吏的真实写照。
结语一个如此善良又体贴人的女子却遭如此下场,怎叫人不为之感叹、痛惜。
而谁又曾想到这样一位满腔热血追求着社会正义并始终维护着社会正义的普通女子,最终竟因为她的坚韧与执着而被杀害!“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10]”元蒙地主贵族罪恶统治下的封建时代,吞掉了善良的窦娥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