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悲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窦娥因受害而寻求复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悲情和惨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世态炎凉以及社会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入手,她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无畏的女子。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身边的人。
在不幸遭受侮辱后,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命运的人。
相反,她寻求着复仇的机会,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人,包括给穷人分发钱财、安慰受难者等等。
然而,她的无畏性格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对权威人物的言行没有顾忌,甚至因此得罪了旁人。
而在当时,尊卑等级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普通人如果得罪了权威人物,就很容易受到报复。
因此,窦娥的善良和无畏,构成了她悲剧的第一原因。
其次,从世态炎凉的角度来看,也能够解释窦娥的悲剧。
窦娥所处的是一个暴虐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责任感淡薄,结果是民生疾苦,民不聊生。
窦娥以及其他普通百姓,就没有得到视线之内的机会。
他们的命运像草芥一般,在权力的洪流中四处漂泊,直到消逝在深渊之中。
窦娥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没有财产,没有亲属,连一个庇护之所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无助,更不用说一个被冤枉的妇女了。
这是窦娥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权无势,只能做一个闲散的陪衬。
更何况,窦娥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没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亲人。
在这种境况下,她很容易成为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对象。
她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公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终被指控为妖怪,居然被绞死在市场上。
窦娥悲惨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她的悲剧也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待遇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的善良、无畏、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制度等因素,都共同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
试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试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
造成窦娥悲剧有其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
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1)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品质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
(2)窦娥是一个恪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形象窦娥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免婆婆伤心难过。
(3)窦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一出场,便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反抗“改嫁”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
(4)窦娥还具有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窦娥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的怒火和怨气,骂地“不分好歹”,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誓愿。
而窦娥这种对“天理不公”的不满,实际上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尤其是她已含冤屈死,但其鬼魂仍然“一再”为自己伸冤,这充分表明了窦娥不向黑暗的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梦幻剧,以唐代宰相窦娥被诬陷进狱受尽摧残,最终被迫自尽的悲惨遭遇为故事主线。
该剧通过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追求自由与正义的难题。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进行浅析。
窦娥是一位忠贞坚贞的女性形象。
剧中窦娥以清白贞烈的形象呈现,她聪明、善良,对丈夫窦平忠贞不渝,即使在遭受重重冤狱之苦也不曾拋弃他的爱。
在窦娥被囚禁期间,她遭受了种种侮辱和折磨,但她从未动摇对丈夫的忠诚之心。
窦娥的忠贞可嘉,她以生命捍卫了婚姻的纯洁和爱情的高尚,成为了封建道德的化身。
窦娥是受害者和斗争者。
窦娥被诬陷为奸夫之妇,入狱受尽折磨。
剧中她被迫住进“冤杏园”,受尽侮辱和欺凌,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尽管窦娥的心灵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反抗了冤屈和不公。
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智慧,展示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对抗压迫的斗争者。
窦娥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象征。
窦娥的悲剧形象,正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的具体体现。
她的窘境不仅来自“圣上旨意”,更有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制度与伦理观念的束缚。
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道德观的虚伪与肆意妄为。
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引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表现了忠贞、受害与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悲剧。
她的形象在剧中起到了批判封建道德、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作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形象令人动容,引发观众对社会公正与人性的思考,为现实中的压迫和不公义发出了警示。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
摘要:
1.窦娥冤的故事背景
2.窦娥的形象特点
3.窦娥冤的社会意义
正文:
一、窦娥冤的故事背景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悲剧作品,作者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
该剧讲述了北宋年间,忠良之后窦娥被奸臣陷害致死,冤屈得到昭雪的故事。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窦娥这个女性形象,展示了她在悲惨命运中的坚韧和善良,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二、窦娥的形象特点
1.窦娥的善良与正义感
窦娥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女性,她不仅关心家人,还关心国家大事。
在故事中,她为了救治病重的公公,不惜卖掉自己的首饰,购买药物。
面对陷害自己的恶人,她始终坚守正义,坚决不屈服。
2.窦娥的坚韧与勇敢
在遭受陷害、身陷囹圄时,窦娥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敢和坚韧。
她不仅在严刑逼供下不招供,还用自己的智慧揭示了陷害她的人的真实面目。
在临刑前,她请求刽子手走后门,以免惊动家中的公公。
这些都表现了她的勇敢和坚韧。
3.窦娥的孝道与贤良
窦娥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深知孝道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她为
了救治病重的公公,不惜卖掉自己的首饰购买药物。
在得知自己将被问斩时,她首先担心的是家中的公公,请求刽子手走后门。
这些都表现了她的孝道与贤良。
三、窦娥冤的社会意义
《窦娥冤》通过描绘窦娥这个女性形象,展示了古代女性在悲惨命运中的坚韧和善良,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作品不仅揭示了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还对当时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批判。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意义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意义窦娥,那可是个让人忘不了的人物。
她就像一朵长在污泥里却依旧高洁的莲花。
窦娥的善良那是深入骨髓的。
她对待婆婆那叫一个好,像对待自己亲妈一样。
婆婆身体不好,她忙前忙后,洗衣做饭,毫无怨言。
哪怕家里穷得叮当响,她也没想着要离开。
这善良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照在婆婆身上,也照在我们这些读者心里。
难道这样的善良不珍贵吗?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她本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可她没有,就因为她心里有对婆婆的爱和责任。
再说说她的坚韧。
窦娥遭遇了那么多不公平的事,被冤枉成杀人犯,要被砍头。
她害怕吗?肯定害怕呀。
但她在公堂上没有哭哭啼啼地求饶,而是勇敢地为自己辩护。
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兽,即使面对猎人的陷阱,也还要挣扎一下。
她的这种坚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弱小女子身体里的巨大能量。
她在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那是她对这个不公世界的呐喊。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誓愿像一把把利剑,刺向那个黑暗的社会。
窦娥冤里的其他人物也很有特点。
像那个太守桃杌,简直就是个昏官的典型。
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管百姓死活。
审案的时候,根本不听窦娥的辩解,就像一个聋子一样,只知道用刑。
他这种人,就像社会的毒瘤,把本来就黑暗的世界变得更黑了。
还有窦娥的婆婆,虽然有时候有点软弱,但她对窦娥也是有感情的。
她在窦娥死后的悲伤,那是真真切切的,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有着深刻的意义。
她代表了那些在封建社会里被压迫的底层人民。
他们善良、勤劳,却总是被有权有势的人欺负。
窦娥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她的冤屈让我们愤怒,也让我们反思。
难道这样的社会是合理的吗?她的故事就像一声警钟,敲响在历史的长河中,告诉我们要追求公平和正义,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她就像一个火把,在黑暗中燃烧,虽然最后熄灭了,但她的光和热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不断地去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美好,让更多像窦娥这样的好人不再受冤屈。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作,该剧讲述了宋朝忠臣窦娥受冤屈被贬黄泉路,为了寻求正义一直忠心耿耿的故事。
窦娥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充满悲剧性,因此成为人们深受感动的经典形象之一。
窦娥是一位忠臣。
剧中窦娥无辜受冤,却义无反顾地为了忠于国家、守护家庭,坚守自己的立场,一心为国家百姓着想。
她面对冤屈和困苦,始终不离不弃,深情厚义。
在窦太后出逃黄河被流放的时候,窦娥立即毅然决然地赶到黄河岸边,试图阻止窦太后的流放。
窦娥的忠臣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她的形象因此而倍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窦娥是一位孝女。
窦娥的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
据剧情描述,窦娥在剧中不仅忠于国家,更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窦娥深情孝敬,不顾一切地为母亲纷飞蝴蝶舞声影响团聚母亲,孝心感天动地。
即使在贬谪之时,她带着母亲的遗容,用最后一丝力气寄托母爱,化为一只蝴蝶,飞回家中与母亲团聚。
这一悲壮的场面深深打动了观众,窦娥的形象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性。
在封建社会,女性是弱势群体,但是在《窦娥冤》中,窦娥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坚强和执着,她不畏艰难困苦,寻求正义坚决不屈。
在遭受冤屈之后,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奋发努力,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使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她仍然积极寻求正义,并且最终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为自己和母亲争得了一线生机。
窦娥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这也是她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她的忠臣、孝女和坚强女性的形象深深感染了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窦娥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探索。
她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寄托了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窦娥的形象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I
还龟 娥牲囊岳 的影 毒 鬻曩 _ 。 是复 雨, ・塑她飘 j 执毪 面 瀑诫 怒象 I ; 格 都 |l
寻 荬1 反抗若 ℃ 斌 是蓐移象 | 。 | i _ ; 譬 一| 萎
一
在 亚 里士 多德 在 《 学 》中间把 悲 剧定 义 为 : 剧 是对 于 一 个 严 顽 强 的反 抗性 是 她 性 格 的 本 质 方 面 。 剧 中她 的顽 强 反 抗 精 神 , 诗 悲 肃 完 整有一 定长 度 的行 动 的模 仿 。 悲剧 中, 在 主人 公不 可避 免地 遭 是 逐 步 发 展 起 来 的 。 窦娥 的反 抗 性 起 点 比较 低 , 原 来 是 那 么善 她 克 逆 黑 受 挫 折 , 尽磨 难 , 至 失 败 丧 命 , 受 甚 但他 们 合 理 的 意 愿 、 机 、 动 理 良、 守礼 教 、 来 顺 受 的弱 女子 。 暗 势力 的强 大 和接 连 不 断地 想、 情预示着胜利、 功的到来。 格斯说 , 激 成 恩 悲剧 是 “ 史 的必 迫害 , 她 的反 抗性 格 得 到逐 步 而又 较 快 的发 展 , 终 达 到 了较高 历 使 最 然 要求 和这个 要求 的实 际 上不 可能 实 现 之 间的悲 剧 性 的冲 突” 。 所 谓 悲 剧 冲 突 是 正 面 主 人 公 与邪 恶 势力 不 可 避 免 的 斗争 冲
悲痛、 悯 、 怜 同情 乃至 崇 敬 的 感 情 , 而 激 发 起 人 们 的 良知 。 如 雨旱 三年 ; 愿 上 天 念 我 窦娥 有 冤 , 降 三 尺 大雪 掩 埋 我窦 娥 的 从 正 三 天
鲁迅 所 说 :“ 剧是 将人 生 的有 价 值 的东 西毁 灭 给人 看 ” 悲 。 尸体 。 这 三桩 誓愿 , ” 没有 乞 求怜 悯 , 再 幻 想 公 正 , 不 而是 一 腔 怒 爆 这 是 悲 剧形 象 是 悲剧 艺 术 的特 性 之一。 剧 形 象可 以反 应 现 实 , 悲 超 火 , 发 出无 辜百 姓 对万 恶 社会 的吼 声。 三桩 誓 愿 , 战 歌 嘹亮 越现 实 , 对 现实 悲 剧性 的一种正 确 认 识 和文化 把 握 , 是 悲剧 具 的部 分。 是 它 有最 激 动 人心 的 感 染 力量 。 中国 悲 剧关 注 的则 是 普 通 人 的 命 运 和 则是 这部 作 品 中最 具 悲剧 形 象 的人物 。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的传世之作,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历史背景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窦娥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深思,她的遭遇和命运令人动容。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探讨她的悲剧命运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家族所受的不公待遇。
《窦娥冤》以北宋宰相窦漪岩一家被冤屈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其家族悲惨命运的描绘,展现了社会上层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窦娥作为窦家的女儿,在父亲被冤枉之后,也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生活十分艰辛。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族悲惨遭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家族悲惨遭遇使得窦娥成了悲剧的受害者。
从这一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与王安石的爱情故事中。
在《窦娥冤》中,窦娥与王安石之子王无垢之间发生了一段无奈的爱情故事。
王无垢对窦娥倾心,但由于两家世仇,形势的逼迫和无奈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王无垢的身世和家庭决定了他不能与窦娥结合,最终导致了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这段爱情故事中,窦娥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命运的无情打击,她的爱情遭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窦娥的爱情悲剧也是她悲剧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多维度、复杂而丰富的。
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爱情悲剧以及女性身份带来的束缚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她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窦娥的悲剧命运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窦娥冤》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从中反思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所帮助。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摘要:《窦娥冤》着力于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为我国文学人物长廊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
就窦娥的悲剧,笔者认为:第一,《窦娥冤》是一出心灵悲剧,是窦娥的心灵家园在那个特定时代幻灭的心灵悲剧;第二,《窦娥冤》是一出亲情悲剧,她的死是由自己的亲生父亲所导演的人生悲剧;第三:《窦娥冤》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现实,真实地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混乱。
窦娥善良而又倔强的性格注定了她在那个时代悲剧的命运,使我们感动,使我们反思。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事实心灵悲剧亲情悲剧社会悲剧前言元代是我国杂剧的黄金时代。
在群星灿烂的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成就最高。
他晚年的作品《窦娥冤》,则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秦克祥曾称赞其“堪称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1]”。
主人公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元朝社会的黑暗。
七百多年来,这部著名悲剧仍以其“感天动地”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欣赏者。
那么,为什么说它是悲剧的典范呢?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又是如何来感染我们,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的呢?作为“80后”的我们,又是如何来看待窦娥之冤之悲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窦娥身上的悲剧事实。
一、悲剧事实窦娥一生命运多舛,厄运连生:她三岁丧母,七岁被负高利债又缺盘缠赶考的父亲作为价值四十两银子的财物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
更为悲惨的是,窦娥十七岁结婚,她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两年,丈夫便死了。
无论她的丈夫如何,其去世对窦娥都是一种打击。
至此,“窦娥作为一个青春、健康的正常女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将面对丧夫后的空寂与凄惶”[3]。
按当时正常的生活轨迹和生活准则,她从此便是空房独守,在漫漫长夜里终其一生咀嚼她的痛苦与无奈了。
这便是她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悲惨境地:既要面对社会的伦理舆论,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渴望与道德戒律的矛盾与冲突。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杂剧,曲艺家王魁首所创作。
该剧以明代宣宗朱翊钧宠妃窦娥的悲惨遭遇为题材,展现了窦娥在宫廷权谋和人情世故之间的悲剧遭遇。
窦娥的悲剧形象在该剧中被描绘得深刻而感人,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经典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的家庭和个人遭遇上。
据传记载,窦娥原是博山窦氏之后,出身显赫。
她家族被郑襄谋害,父亲被杀害,家道中落。
窦娥本人心地善良,又聪明美貌,最终被朝廷选中进入宫廷,成为宣宗的宠妃。
她在宫廷中并没有得到幸福,反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这种家族遭遇的不幸,无疑给窦娥的一生奠定了悲剧的基调,让她在情感上饱受磨难。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体现在她与宣宗之间的情感纠葛中。
窦娥原本是宣宗的宠妃,但宣宗的公主也深得宣宗宠爱。
在宣宗的政治权谋中,窦娥成为了无形中的牺牲品,成为了权力之争的代价。
宣宗在政治上的冷酷无情和心机算计,使得窦娥在宫廷中备受排挤和欺凌,最终被迫陷入不义的死亡。
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窦娥的悲哀和无奈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她的心灵和情感被粉碎和践踏,人生的意义和尊严也在无情的权力恶斗中失去。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人格魅力和品行高洁上。
窦娥是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女性形象,她对家族和个人的仇恨并没有让她失去善良和仁爱,反而更加凸显了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宫廷斗争和个人悲剧中,窦娥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行和高尚的人格,她的坚韧和执着也深深打动了读者。
窦娥的悲剧命运,比起宫廷政治的阴谋和权谋,更令人心痛和动容,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行也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为什么说窦娥是个悲剧人物
为什么说窦娥是个悲剧人物《窦娥冤》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杰作,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还要早三百多年。
的确如王国维所说,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大悲剧”。
窦娥具有非常善良的性格,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但在元代“贪官横行宇内,冤狱遍于国中”的社会里,善良、正直和反抗的最后结局似乎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正是窦娥的悲剧所在,但是加诸在这个悲剧人物身上的种种矛盾性,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赋有悲剧色彩,成为我国戏曲艺术悲剧的典型。
分析窦娥悲剧形象的矛盾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一、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矛盾十七岁时,丈夫死了,她宁愿“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侍婆孝道,做个孝顺的媳妇来苦度时光。
当张驴儿侍强逼亲时,到了紧要关头,蔡婆劝她随顺了张驴儿的时候,她还说:“我一马难将两鞍鞴”,坚决不从,不用说这都是“从一而终”的思想所影响、所支配的。
奔丧处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浣沙时甘投大水的浣沙女、上山来便化顽石的望夫女这些烈女、贞女都是她所钦佩的,而和司马相如私奔、寻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卓文君则是她所不齿的,这都和她受“烈女不事二夫、从一而终”的封建意识有关。
窦娥受封建礼教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婆婆的批判。
她从情理上劝说婆婆,并用了许多尖锐的话去讽刺、规劝她的婆婆说再婚是有辱先夫的,并谴责婆婆“岂不知羞”!可见她这是对封建道德进行宣扬和向他人说教。
她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影响。
说她又想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是讲她青年守寡,有着少妇的思想感情,渴望幸福生活,对“俺婆妇们守空房”的境遇是不满的,“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唱出了“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的心声,想要摆脱这长期的苦痛生活,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向往幸福的生活。
二、甘于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抗争的矛盾母丧、父离、夫亡,窦娥的命运非常悲苦,对于这些,她逆来顺受,甘于命运的摆布,她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八字命苦,这都是自己“没时没运”,对鬼神天命的虔诚祈祷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受害者。
在《窦娥冤》中,她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因为受到冤枉而被害,而她则被迫成为孤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她更是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她又面临了凌辱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在剧中,窦娥被迫嫁给了昔日的仇家,成为了妾室。
而她的忠贞不屈的性格使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折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这些方面来看,窦娥所承受的种种磨难,使得她成为了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窦娥是一个真情至死的女子。
在整个故事中,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剧中,她对已故的爱人一直念念不忘,忠心守护,不肯改嫁。
即使面对恶毒的欺凌和凌辱,她也从不屈服,从不退让。
以致最终宁死不屈,愤而白了头发,以显自己的忠贞。
这样一位真情至死的女子形象,无疑是窦娥悲剧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妇德精神,受到了观众的推崇和钦佩。
窦娥是一个传统美德的化身。
在《窦娥冤》中,窦娥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形象是无愧于古代贤妇标准的。
她不仅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妻,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维护家族尊严和男性气节的女性形象。
她在遭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对待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义无返顾地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
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妇德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忠贞爱情和男女亲情的具体体现。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和继承。
窦娥是一个社会悲剧的化身。
《窦娥冤》所揭示出的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对窦娥造成的不公正对待和严重伤害,也正是窦娥悲剧形象的集中体现。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妇女权益丧失,不被重视,这使得窦娥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而窦娥所受的种种磨难和不公正对待,也正是社会悲剧的一种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对个体的摧残,是对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强烈反讽。
窦娥形象及其反抗意识之我谈
窦娥形象及其反抗意识之我谈
1、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三岁丧母,后来又被自己的父亲卖给蔡婆婆抵债。
更为可悲的是她在与丈夫结婚后不到两年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
寡居的生活虽然凄凉孤苦,但她却一直恪守妇道,矢志守节。
她和蔡婆婆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直至张驴儿父子的出现。
对于成婚这件事,婆媳俩的态度截然不同,婆婆默许了这两桩婚事,可窦娥却抵死不从且对婆婆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不满。
在张驴儿的父亲因故被误杀后,窦娥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宁可去见官,也不肯嫁与张驴儿。
除了贞节,她还有着很强的孝道观念,当婆婆生病的时候,她细心照料;当法官要严刑拷打婆婆的时候,她舍命保护;当她被押往刑场赴死的时候,她首先怕的是让婆婆伤心,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善良。
由此视之,贞孝观念是窦娥思想的核心。
2、窦娥的反抗意识:窦娥的反抗意识主要表现在她临死前许下的三桩誓愿上,但是这样的反抗并不强烈,而仅仅是一种低级的自发的近乎本能的反抗。
我想大家能够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因为我们所谓的窦娥的反抗不过是哭诉、怒斥而已。
这是一种是出于直觉的感情,是内心不满的一种抒发。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看,窦娥作为封建时期的妇女能有这样的意识已属不易。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作为剧中的女主人公,具有深刻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剧中人物形象丰富,性格典型,塑造了许多具有特点和立体的人物。
其中以窦娥为代表,通过窦娥的坎坷一生与悲剧性的结局,展现出封建底层人民被压迫的形象。
可以说,窦娥这一形象是当时社会与时代的缩影。
标签:窦娥;形象;社会《窦娥冤》揭示了当时官场黑暗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窦娥作为其中的主人公代表了当时社会女性以及下层人民,因此,分析窦娥的形象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关汉卿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对于窦娥的个人形象的评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窦娥的形象与性格特征《窦娥冤》这一杂剧中,窦娥是一个悲剧的形象,是傳统女性、传统孝义、传统道德的形象,但与此同时她也是集善良、坚韧与反抗精神为一体综合形象。
开篇是窦天章进京赶考,将七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家做童养媳,以当时时代对童养媳的看法与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来看,这就已经奠定了窦娥悲剧形象的基础。
在丈夫去世之后,窦娥和自己的婆婆相依为命,要伺候自己的婆婆,除此之外还有本篇的主要情节“张驴儿事件”。
窦娥自己被张驴儿诬陷的时候受尽刑罚绝不招认,但张驴儿用心歹毒,借窦娥的孝顺之心,向窦娥的婆婆用刑。
因看不得婆婆受罪便自己认罪,这就看得出窦娥所代表的传统孝义的形象。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蔡婆软弱答应了。
但窦娥在张驴儿的威胁之下依然坚决不嫁,这表现的是她代表的传统女性道德的形象,拥有忠贞的思想觉悟。
窦娥是善良的,在婆婆被用刑之后她为了婆婆被屈打成招,上刑场之前她首先想到的是婆婆看到会不会难过,可以说是善良女性的代表。
窦娥的形象还有一种魅力,在于她善良但不软弱,在柔软之中更是保持了一种韧性。
对张驴儿的逼娶她反抗,对张驴儿的栽赃、官府的屈打成招她坚强的抵抗,在当时的社会这一点很难得,这一多元化的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剧中最成功的的地方之一。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窦娥这位史实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窦娥被冤枉入狱,遭受种种磨难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一角色形象在该剧中被塑造得深刻动人,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特点、遭遇的不幸和最终的悲剧结局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性格特点。
在《窦娥冤》中,窦娥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不畏强权,敢于为自己、为正义而奋起反抗。
面对家族的不幸遭遇,她没有沦为懦弱无助的弱者,反而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
在剧中,窦娥与丈夫商议揭露真相,为自己和家族申冤。
她的坚韧不拔、义正词严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成为悲剧英雄的重要条件之一。
窦娥遭遇的不幸。
在剧中,窦娥和丈夫竭力申冤,但是却遭到了宦官和权贵的强大打压。
治下官员庞德公对窦家恶意陷害,导致窦娥丈夫被迫自杀,而她本人也被诬陷入狱等不幸遭遇接踵而至。
在狱中,窦娥遭受种种凌辱和折磨,她的家人也被迫沦为难民,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窦娥仍然不失志气,坚强面对,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
窦娥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命运铺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她的悲剧形象更加感人。
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窦娥冤》的结尾,尽管窦娥尽全力申冤,但最终仍然未能申明清白,她和家人仍然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
剧中窦娥的悲剧结局,不仅是对她个人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她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当时的权贵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理的追求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感慨。
窦娥的悲剧结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反映和传颂。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凄凉悲惨的个人遭遇,以及没有得到公正申冤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社会的黑暗和悲惨,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最新版)目录1.窦娥冤的故事背景2.窦娥的人物形象特点3.窦娥冤对社会现实的反映4.窦娥冤的艺术价值正文一、窦娥冤的故事背景《窦娥冤》是元曲杂剧大师关汉卿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悲剧。
故事发生在元朝时期,描述了一个弱小寡妇窦娥在遭遇陷害、蒙受冤屈之后,不幸成为牺牲品,最终得到昭雪的悲惨遭遇。
全剧展现了窦娥的善良、正直、不屈不挠的品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二、窦娥的人物形象特点1.窦娥的善良与正直:在故事中,窦娥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女性形象。
她年轻丧夫,独自承担起照顾家人、抚养孩子的重任。
面对生活的艰辛,她始终坚定信念,坚守道德底线。
2.窦娥的坚韧与不屈:在遭受陷害、身陷囹圄的困境中,窦娥并未屈服。
她坚信自己的清白,勇敢地与邪恶势力抗争,展现出坚韧不屈的品质。
3.窦娥的聪明与机智:在剧中,窦娥不仅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质,还展现出聪明机智的一面。
她在临刑前巧妙地留下线索,使得案情得以水落石出,自己最终得到昭雪。
三、窦娥冤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窦娥冤》以一个弱小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官场的腐败、司法的不公、民间的风俗败坏等问题在剧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同时,剧本通过窦娥的形象,展现了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对于邪恶势力的抗争,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窦娥冤的艺术价值《窦娥冤》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剧本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该剧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上都有独特的创新,成为元曲杂剧的典范之作。
综上所述,《窦娥冤》通过描绘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了善良、正直、坚韧、聪明等多种品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所创作的古代戏曲作品,该剧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窦娥为原型,描述了她被错判冤死后,灵魂不散地报复仇人的故事。
窦娥作为曾经受到冤枉的女子,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方面。
窦娥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
窦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娴静,但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来了文归的侵犯,成为文归凭借权势而娶妻的借口。
在婚后,窦娥受到了夫家的冷落和欺压,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她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屈辱。
在父亲被迫出逃之后,她成为了家族的惟一希望,但她却因为文归的诬陷而被判冤死。
她的一生被不公平对待,为权势所欺压,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内心境遇。
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聪明才智的女子,她对待他人充满了慈爱之情。
她所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不公平的对待,她的善良和正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使她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她的悲剧也在于她对家族的责任感,尽管遭受了许多冤屈,她依然选择留下来为父亲和家族寻找正义。
她的坚守和忍耐,加上对冤屈的绝望和愤懑,使得她的内心承受着重重的伤痛和煎熬,成为了一个深陷苦难中的悲剧人物。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主要表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个方面。
她一生坎坷,遭到了不公平和冤屈的对待,她的善良和聪明让她成为了强权与权谋的牺牲品。
她的悲剧形象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强烈地触动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反思和思考。
她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戏曲中一位永远的悲剧英雄,永不磨灭的千古经典之一。
窦娥冤赏析
首先,窦娥是一个不幸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
窦娥的身世是极为可怜的。
她三岁丧母,七岁离开了父亲,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以偿还高利债。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为年轻的寡妇,二十岁被冤杀。
这就是窦娥极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仅仅二十岁年纪,她却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一切灾难。
第二,窦娥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
流氓恶霸的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至妄判死刑,重重的压迫终于使这个普通女子的性格,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出了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
窦娥的反抗精神首先体现在她对张驴儿的反抗上。
她一面批评婆婆的软弱,一面与张驴儿展开正面的斗争,绝不向逼婚者屈服。
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表现在她对死亡的不屈服和对官府的痛恨上。
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是战歌最嘹亮的部分。
关汉卿一字一泪地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愤和反抗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使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剧本气氛达到了顶点。
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第一桩誓愿主要是为了辩白自己无罪,表现她对昏官枉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她要把冤屈显示给人民看,证明自己含冤而死,表示自己对误杀的反抗。
昏官不能为她申冤,她要向人民申冤,她要分清是非、黑白。
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有显冤反抗的意味,显示了她直接与官府斗争的锋芒。
她用三伏天降三尺瑞雪来显冤,表示反抗,她用雪白的大雪掩盖尸体来表示她的洁白、品德的高尚。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官吏们不想公正地执行法律,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且表明冤狱遍于元统治地区,已达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
窦娥把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她要以亢旱三年来惩罚、报复贪官污吏。
这三桩誓愿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反常现象具有批判现实的力量。
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对不幸命运的抗议,她不是在乞求上天怜悯她,而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天地听从她的支配,这充分表现窦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
这三桩誓愿给人的感受不是悲悲切切,而有悲壮之美,激扬人们向上;是愤怒,是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那种昂扬斗志,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更直接攻击了统治者的罪恶,说出了人民的心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本剧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及她性格上具有的二重性——忠孝和斗争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因素。
她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弱女子,她忠于丈夫,孝顺婆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美德,剧作家把这些美德赋予女主人公,使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怜悯激起人们的反抗精神,这正是悲剧价值的体现。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三从四德,纲常伦理对窦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一女不嫁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但她也不是逆来顺受的弱女子。
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拜堂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父子面前,窦娥很强硬,立场也很坚定。
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
当蔡婆婆不得不要招张驴父子为婿时,窦娥对她苦苦相劝,“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正旦云)她并没有因为婆婆会生气而没有说这些话,她把女子的贞洁看得很重要,这也是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窦娥的命运是悲苦的,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命不好。
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是他寿数已到,还认为是宿命论的观点。
可见她是一个认命的人,她认为人的命运都是老天安排好的,没有人可以改变。
但同时她又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
在桃杌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楚了现实的残酷。
在这里窦娥的反抗性格已经升华到顶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与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滚绣球)窦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正是当时善良之人贫穷命短,罪恶之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的体现。
面对冰冷、罪恶的屠刀,窦娥以凄厉而大义凛然,热血喷涌、怒火万丈之浩然正气向苍天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
在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以证其冤;三要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死后,三誓皆验,千方百计寻父申冤等等这些情节都反映了窦娥对命运的抗争。
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这种既认命又不认命的矛盾性格,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
把整个故事贯穿起来,我们发现窦娥的命运始终操纵在别人手中,她一直在为别人活,对丈夫忠对婆婆孝,但是她忽略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窦娥冤就冤在她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冤在节孝观念太强。
封建的礼教,旧的传统思想就像鸦片一样麻痹了窦娥的头脑,让她在麻痹中得到“享受”,在享受中死亡。
她没有同传统观念衽最彻底的决裂,因此她的命运必然是以悲剧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