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终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和作品以及背景,继而就作品的悲剧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特点

一、关于作者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关于作品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作品的背景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线索分明,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井然有序。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特点突出,其中省略了许多场景,如仅用一个楔子就交代了窦娥悲惨的身世,将十几年的时光一笔带过,实现了时空的大幅度跨越。另外,一些次要环节,比如表现赛卢医谋害蔡婆婆,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婆等场面,只进行了一些轻描淡写。关汉卿把重点放在写窦娥与张驴儿和梼杌的矛盾上,力求突出窦娥的悲惨命运,把悲剧气氛逐渐推向顶点。关汉卿根据剧情与主题的关系来定,与主题联系密切的叙事时间较长,重点描写,引发读者思考;而与主题无直接关系的,则叙事时间较短,仅仅发挥提示或辅助作用。这种处理手段为剧作揭示悲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作品的悲剧性

(一)悲剧特点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本剧在叙事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三股力量写窦娥的毁灭,升华了主题。

1、高利贷的压迫

窦天章只因借的是“羊羔利”,第二年便被迫把女儿卖去抵债。元代盛行的高利贷使窦娥成为直接的牺牲品,并由此注定了她后来的悲剧命运,这是她的第一层悲剧。

2、流氓横行、恶棍肆虐

剧中的张驴儿父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无端侵扰窦娥婆媳一家,竟至讹诈勒索,不择手段肆意迫害。张驴儿的行径正是元代黑暗社会的表征。身受流氓的欺凌,是窦娥身上的第二层悲剧。

3、吏政腐朽,官吏贪污昏庸。

剧中的窦娥原本对官府充满幻想,天真的认为官府“明如镜,清如水”。但楚州太守梼杌是个贪官,他声称“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他办案的方法只有严刑逼供,窦娥冤案的形成,就是毒刑威逼的结果。所以窦娥的一曲“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怨哉!”是对草菅人命的吏治的强烈控诉。

通过对全剧叙事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剧作围绕窦娥之死的冤情,真实的表现了元代社会极端黑暗的现实。尤其是第三折中,对天地的指责,使人为之震撼,进一步强化了剧作的悲剧意蕴,对天地生死提出了质疑,以此包含了关汉卿对社会的强烈控诉。

(二)悲剧形象

《窦娥冤》之所以成为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关键在于它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形象。

首先,窦娥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的遵循者,她竭力敬仰和维护传统道德。她的短暂而悲惨的一生承受了封建社会施加给妇女的一切苦难。身为弱者,她有着很强烈的宿命观,“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表现她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另外,她又是一个贞孝双全的女子。她对丈夫从一而终,不管张驴儿选择什么招数,窦娥都不为所动。“我将这婆侍奉,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又体现出她的孝,她与婆婆相依为命,自始至终都在为婆婆着想,都在尽孝道。(尽管她也指责过婆婆的不贞,从了张驴儿的父亲,但她最后托鬼魂让父亲照顾婆婆的举动着实让人感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恪守封建伦理的良民,在社会上屡遭迫害。高利贷的压迫,流氓恶棍肆虐、贪官污吏横行步步把她逼向死亡的道路。实际上,关汉卿就是借窦娥这一弱女子形象,影射除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深化了剧作的悲剧主旨。

但是,窦娥又是一个坚强的反抗者,窦娥本是一个善良温顺的女子,但现实的黑暗,特别是那昏官“捱千般拷打,万般凌逼,一仗下,一道血,一层皮。”打破了她的幻想,也打醒了她的觉悟,她开始“叫声屈动地惊天”、“将天地也生埋怨”,剧本的第三折几种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而命短,造恶的享富贵而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也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段话包含着强烈的抗议和控诉。窦娥临行前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使窦娥的反抗精神达到顶点,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直击封建的黑暗统治。

尽管窦娥充满反抗精神,但以梼杌和张驴儿为代表的黑暗势力很强大,窦娥终究还是一个弱小者。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些希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