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42例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42例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4.29%,高于对照组的40.4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平均生存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伊立替康;卡培他滨;结直肠癌;疗效

结直肠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肿瘤中其比例约为15%,但其致死率在所有致死性肿瘤中居于第二位。该病初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痛、肠梗阻、腹部包块、便血以及贫血等症状,且肿瘤常会出现转移而累及多种脏器,从而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当该病处于中晚期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后成功率仍较为低下,特别是对于采取FOL/FOX4方案治疗后未有显著效果的患者,后续治疗十分棘手。本研究将2010年6月~2014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结直肠癌患者应用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4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5~72岁,平均(53.26±7.15)岁;结肠癌32例,直肠癌10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8~68岁,平均(5

2.33±8.09)岁;结肠癌30例,直肠癌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静脉滴注伊立替康,2 mL×40 mg×1瓶/盒(Aventis Pharma Dagenham,注册证号H20090659),将其加入250 mL注射用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50mg/m2;同时口服卡倍他滨片,0.5 g×12片/盒(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24),1250 mg/m2/d,分2次口服,治疗时间为14 w,3 w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口服卡倍他滨,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治疗期间均采取升血、止吐等治疗措施。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比较两组的疾病进展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等观察指标。

1.3疗效评定当肿瘤完全消失时间多于1个月时为完全缓解(CR);当肿瘤最大垂直直径和最大直径的乘积缩小幅度>50%,无其他病变加重,持续时间多于1个月时为部分缓解(PR);当肿瘤体积缩小幅度25%,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时为稳定(SD);当肿瘤体积增大幅度高于25%时为进展(PD)。总有效率=CR+PR。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比较其间差异,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2.2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平均生存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均出现不良反应,两组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结直肠癌的致病因素繁多,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大肠腺瘤等密切相关[1]。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综合治疗等。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伊利替康衍生自喜树碱,是一种特异于细胞周期的药物,可于细胞分裂周期的S期发挥作用,在肝脏代谢成具有较高活性的可特异性抑制拓扑异构酶Ⅰ的SN-38,并使其失活,促使DNA链发生断裂,影响其复制和转绿,从而促使肿瘤细胞死亡[8]。由于当肿瘤细胞处于静止和增生过程中时,其胞内的拓扑酶Ⅰ处于较高水平,比附近正常组织细胞中的酶的水平要高出15倍左右,故它不仅对迅速和缓慢生长的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效果,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然而,应用该药物进行治疗时也会产生些许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为迟发型腹泻、急性胆碱能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等,故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如果需要可应用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卡培他滨是5-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可以口服的形式进入肝脏,它可先转化为5’-DFCR并进入肿瘤细胞中,之后在胸甘磷酸化酶的作用下生成5-氟尿嘧啶,从而发挥作用,且在肿瘤组织中该酶的水平较高,故可起到靶向化疗的效果;它是以口服的形式给药,不仅缓解了静滴的痛苦,降低了治疗的复杂度,而且病灶部位的5-氟尿嘧啶水平明显高于附近的血浆和组织,因此它具有稳定性高、选择性好、便于吸收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中,特别对于进展期的患者,其单药治疗的总有效率可达27%,故认为它可取代四氢叶酸等而作为一线治疗药物[3]。伊立替康联合卡倍他滨治疗时,前者可增加胸甘磷酸化酶的活性,从而更有利于后者发挥作用和增强其抗肿瘤的作用,最终增加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平均生存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综上所述,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可有效治疗结直肠癌,可明显抑制疾病进展和延长存活时间,毒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慧燕,张斌.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4):243-245.

[2]罗秦英,罗敏娜,唐露,等.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7):7767-7770.

[3]王晓毓,白娟,郑玲,等.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5):352-3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