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报纸版面
第一节 沿 革
安徽报纸的版面编排,自清末至民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已在不断突破旧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更是不断改革创新。

一、版式
清末报纸的版式均为册装式,光绪、宣统年间的报纸为32开,每期30页至40页,每页分上下两栏,按所设栏目顺序由右至左竖行编排。

全省最早官办《阁钞汇编》,只分“官门钞”、“上谕”、“奏折”3个栏目。

随后办的《安徽官报》也只增“政治”、“外交”、“杂俎”等栏目。

各栏的消息,逐条罗列,不作标题。

而同时期革命党人和进步文化人办的《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皖江日报》编排力求开拓创新,设置栏目大增,多达十二三个,栏目排列顺序也有新变化,已把评论栏目排于前头,所发消息一般拟有一行简短的一栏标题,并注意图文并茂。

民国初年报纸的版式,几乎全部改为单张或二三张的大印张式,有8开、4开、对开的2至10版几种。

报名有在右上角直排,有在正上方居中横排。

报名下方或两侧刊登“告白刊例”和“定报价目”。

版面改成了分版分栏分类编排。

各种4版报纸,版面划分大致是:第一版广告或言论、要件;第二版国内外新闻;第三版地方和本埠新闻;第四版副刊、商情或广告。

对开《民极报》8个版,第一版为“社论一”、“社论二”、“要件”;第二版为“专电”、“通电”、“命令”、“时评一”;第三版为“紧要新闻”、“各省新闻”、“时评二”;第四五版为广告;第六版为“本省新闻”和“本城纪事”、“时评三”;第七版为“文苑”、“小说”;第八版为广告。

当时报纸的字体字号很单调,只用四号与二号宋体字,区别题与文。

少数报纸的版面,除有木刻漫画外,已有了栏目题花装饰。

“五四”运动以后,报纸的版式有了较大的改革,编排方法改为多栏短行,且各报风格不同,分栏有异,横隔8栏、10栏、12栏不等。

版面划分也有新变化。

有的报纸第一版改成新闻、言论版,重要新闻排上了头条;广告则分散排于其他版中。

有的报纸常将一篇评论、一组新闻辟栏围线。

有的小报版面划分还独树一帜,如4开幅《安庆晚报》,横向通排为正反两面两版,新闻采用“混合编辑法”,不分版分类编排。

在此时期,字体字号已逐渐增多,有一、二、三、四、五、六号楷、宋体字。

正文一般用五号字,言论用四号字,有的长新闻用五、
四两号字混排,重要句段排四号字。

版面上刊登新闻漫画已较普遍。

新闻照片也已出现。

民国11年黟县在上海编印的《黟山青年》,每期封面刊出一幅地方风光照片。

《徽州日报》于民国23年初也开始刊出了新闻照片,头一个月报纸的二三版,常有照片两幅。

当时受摄影、制版条件所限,刊载新闻照片的报纸还是凤毛麟角。

抗日战争以后,很多报纸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均出特刊、专页、特辑,套红印刷,特大新闻都增出《号外》。

解放战争中的《黄山报》,一年多时间,出《号外》40多期。

编排中对于新闻标题的制作日益讲究。

先是有了主题和副题(或引题)搭配运用的两行题,后来一度出现迭床架屋的滥作标题现象,连一般消息也动辄三五行题。

如民国22年《国事快闻》发表的怀宁县拨款预防虎列拉(霍乱)的百字新闻,做了四行题:防虎疫以维万全,县府设置防疫院,开办费为九百元,药品疫苗分署拨付。

还有的报纸把七八条消息的标题集中排在文前,而将各条消息内容逐一罗列于后。

40年代以来,制作新闻标题又形成二三行题为主流。

标题中大多以实题为主,也有些虚实结合,其中有概括性的,也有解释性、提高性、夸张性、比喻性的,而且标题有占一栏、二栏、三栏等不同位置,字号也有大有小,已出现了四粗、五粗、六粗的大号字标题,以突出重要新闻和美化版面。

建国后《皖北日报》、《皖南日报》,以至《安徽日报》的版式,长期是对开4版,报名由直排改为横排,正文则由分栏直排改为分批横排。

言论、通讯和栏目、专栏均围线辟栏编排,分批的每行字数且有变化。

版面划分:第一版为要闻;第二版为经济报道;第三版为电讯;第四版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多种专栏、副刊和专刊。

1956年全国掀起新闻工作改革后,《安徽日报》也很注意运用版面语言,讲究编排艺术,在制订《改进报纸办法》中,就有一条是“要求版面活泼、醒目、大方,在便利阅读的原则下,力求多样化,增加图片和美术作品”。

1958年1月10日第一版的植树造林专页,在“社社百亩、千亩、万亩林,户户十棵、百棵、千棵树”的通栏大字标题下,安排了省里林业工作部署,全省冬春造林情况、林业系统互下战书开展造林竞赛、绿化合肥等等新闻,以及绘有画面的3年造林面积比较表,图文并茂地宣传当时中共中央提出关于12年内基本消灭荒山荒地的精神,曾被毛泽东主席赞扬“编得好”、“内容也不错”。

50年代创办的《安徽农民报》和地、市、县党委机关报,面向当时识字不多的农村大众,一个较长的时期为4开4版,刊期间隔比较长,一般是周3刊,版面划分近似安徽日报。

版面设计则与大报截然不同,一般具有字大、画多、方块化的特点。

1953年《徽州报》创刊初期,刊用连环画、组画、漫画、照片,经常占到整张报纸的六分之一的篇幅,各种版面的题花、插图、花边、围框、围字等等装饰已日渐见多,大都用小标题、小照片、小插图、小题花。

“大跃进”时期的报纸版面,按照“革命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个当时极为流行的观点,突破了原来的编排框框,经常是用大装饰题、大幅照片、大幅图画。

遇有粮食、钢铁放“卫星”的重大新闻,并设计大幅报头画,或大幅包边画,或通栏装饰题,且套红印刷。

“文化大革命”中,版面编排的特色是“一快二大”,凡是两报一刊和“梁效”等文章,各地、市党委机关报,不论是3日刊还是周3刊,都是收到电讯即编排出版,有的还出上午版、下午版。

报纸上的标题、照片之大、文章之长,都为“大跃进”时期报纸所不及。

有时第一版刊登整版大的1幅领袖照片或新华社1篇文章。

80年代以后,《安徽日报》和地市党委机关报的版式编排均有重大改革。

选出参加比利时“世界报纸展览”的1984年8月28日《安徽日报》一版以“许海峰等载誉归来,获得省政府嘉奖”的四栏大照片作头条,紧密与文字消息相配合;二版国庆35周年专版,头条题图照片是“大包干”的发源地——凤阳农村午季丰收场面,与头条农村改革的消息报道相呼应;在刊登“包字进工厂之后”、“水利史上一丰碑”、“千里江淮任驰骋”、“蚌埠果糖甜万家”、“黄山风景线素描”等工业、水利、交通、黄山旅游的突出成就中,还有1幅安徽省农业12种主要产品产量发展情况的图表,一幅风景如画的“合肥街头公园一瞥”的新闻照片。

三版电讯版也用了“安徽运动员在奥运会”4张新闻照片,与一版的“为我省参加奥运会的体育健儿庆功”相配合。

四版是全省著名画家张宽的画展与“蚌埠市五人画展作品选登”。

整张报纸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1986年《安徽日报》率先创办《周末版》,1994年又扩为对开8版:一版要闻、二版综合新闻、三版政法科教文新闻;四版国内外和体育新闻;五至八版为《黄山》、《社会观察》、《科技大观》、《摄影天地》等40多个专刊和副刊轮流刊出。

广告也在报纸上占有相当的版面位置,除第一版要闻版外,其他各个版面均常有广告刊出,有时,甚至刊登整版广告。

周二、周四、周六办的《生活特刊》、《经济特刊》、《周末特刊》,突出了各种特色,形成了报中报的新格局。

地、市党委机关报和各个对象报、专业报也随之办了《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其他专刊、副刊和新栏目更是层出不穷。

新增的这些专刊、专栏,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很受读者欢迎,各种报纸因此,纷纷扩版,有的扩为4开8版,有的改为对开4版;有的办了报中报,如《合肥晚报》办了《逍遥津》,《马鞍山日报》办了《皖江晚报》,《芜湖日报》办了《星期刊》;有的缩短刊期,地市委机关报已全部改为周7刊。

全省报纸的版面设计,也呈现出八仙过海之势,编排上各出机杼,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格局。

多标题的制作、排列和装饰,在用上电脑照排新技术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式:其横竖排列,有均列式、斜列式、对角式、夹心式、宝塔式、散点式,其字体、字号、字形和花边、网纹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新闻照片大而多,且能上头版头条,使得版面更加新颖、醒目、活泼、美观。

二、文体
清末至民国初期的报纸,大都是文言文,既无标点符号,也不分段落。

后来文言报纸稍有改进,只是采用“空格断句法”(句末空一字)和“圈点法”(句末加一圈点),以示句读。

其新闻体裁,在官办《阁钞汇编》中,主要是辑录文牍,无评论和访稿,随后办的文言报纸才有评论,消息、通讯等体裁。

白话报纸的形式则另辟蹊径。

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独秀在安庆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后迁到芜湖),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白话报刊之一,体裁多种多样,已有评论,消息、通讯、知识小品、传记、小说、诗歌、杂谈等等;采用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生动活泼。

如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即发刊词)中这样写道:“现在各种日报、旬报虽然出得不少,却都深文奥意,满纸之、乎、者、矣、焉、哉字眼,没有多读书的人那里能够看得懂呢?这样说起来,只有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写在纸上,做成一种俗话报,虽然随后又有《安徽通俗公报》、《安徽白话报》相继诞生,但在社会上还是没有形成很大影响,所以当时的白话报仍往往被人看作是“俯就愚民”受到歧视。

辛亥革命成功,安徽省都督曾批准每月补助白话报300元,可是这一鼓励措施是昙花一现,第二年就停止了施
行。

民国元年9月创办的《霹雳白话报》,不到半年改为《通俗教育报》,第四版也恢复了文言文,可见当时白话文推广之难。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民国4年夏,陈独秀从日本到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翌年改名《新青年》以后,登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又打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大旗,并且身体力行,这才对全国白话文的早期推行起了有力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当时安徽一些进步青年办的报刊受其影响,都采用了白话文。

一些文言文报纸也开始出现了白话文副刊,并由副刊的“白话化”,逐步扩展到整张。

同时新式标点符号随之逐步使用。

但是当时报纸的部分评论、专电和一些新闻的文字,还是写得半文半白,难以上口。

30年代以后,很多县办起了白话报,未冠名“白话报”的各种报纸也完全改用了白话,从此全省报纸的白话文才得以普及。

在此时期,各报的新闻体裁也在演变中。

如消息除一事一报动态消息外,还有综合性消息和评述性新闻;通讯原来只有纪实性事件通讯,后来偶尔有了一点风貌通讯、人物通讯,并有了特写、访问记、调查报告。

建国后的1951年冬,安徽提出报纸通俗化改革,安徽的报纸提出改进编辑工作反对党八股,文字风格也力求短小精练,多样化。

特别强调报纸面向农民、工人,不仅在文字上要求口语化,并且在文体上注意通俗化。

为使初识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要求编辑、记者向群众学习,向通俗作家学习。

《安庆报》编辑部曾作出3项规定:一、编辑、记者到群众中去搜集群众语言、谚语、歇后语、汇编成册,给采写人员带在身边学习;二、记者要把采写对象作为第一读者,所写稿子先念给第一读者听懂后再发排,遇到难以通俗的专有名词,另作“名词解释”;三、发展和培养语言朴实、明白易懂的工农通讯员,优先刊登工农通讯员来稿。

《阜阳报》也把大量采用农民来信来稿,作为报纸通俗化的一条主要措施,1965年上半年的报纸一二三版,刊登地方稿907篇,其中采用农民来稿235篇,占到26%。

同时,各报都要求编短新闻,让农民劳动歇息吸袋烟的工夫就能读上一条新闻。

还设置有“政策问答”、“讲话材料”、“答读者问”等专栏,用简短,浅近的文字,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当地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

对于新华社的时事新闻,有的还加以改编,另作通俗解释,或增加文字、图片资料。

一些报纸在提出创造性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也出现了通俗化的新形式,有把诗歌运用到消息、通讯中,编写成有说有唱,谈笑风生的说唱新闻;有用快版、鼓词介绍农业生产知识,有配以漫画的章回体系列现场新闻,还采用抓典型、设栏目,组织讨论的“活人活事活道理”的报道方法。

60年代以来,全省报纸中人物通讯和故事式通讯已大量出现,报告文学也时有所见;有的报纸还采用“采访札记”、“记者见闻”等新的工作通讯体裁。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各报从改革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文风开始,日益注重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与改进。

长期以来当作新闻规范的“倒金字塔”形式,已被突破,代之以自由活泼的散文笔法写新闻,语言更加生动、丰富,原有的新闻体裁也在变革与充实。

一是由单篇的深度报道发展为连续的、系列的、组合的深度报道;二是由人物通讯的固有模式发展为人物专访;三是出现了大量生动形象、镜头化的现场短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