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初中物理八下《7第3节 力的平衡》word教案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力的平衡

教学内容7.3 力的平衡

备课

时间

年月日

教学

目标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平衡状态和平衡力。

2.通过对平衡力进行受力分析,用示意图表示平衡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4.二力平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习

难点

二力平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

用。

教学

准备

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复习巩固

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合成的知识点,完成下面练习: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

或,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即:运动的物体在

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总保持状态;而静止的物体

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状态。

2、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假如所受的一切

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沿竖直方向下落 B.沿水平方向向右做速直线运动 C.做曲线

运动 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

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二、什么是二力平衡

任务一:受力分析认识力的平衡。

问题1:在水平面匀速行驶的汽车受什么力?(画出右图受力示意图)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或者状态,该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即平衡状态就是和状态,这两个力互称为。

任务二:找出平衡力

(1)图7-19匀速下降的运动员和降落伞,作为一个整体,受到的和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是一对平衡力。

(2)图7-20静止在桌面上的杯子,受到的和作用效果相抵消,是一对平衡力。

观察思考:神奇的平衡:《石头平衡艺术》每块石头,都是自然直立。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

三、二力平衡条件

任务三:利用器材探究二力平衡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两个力在什么情况下能处于平衡状态?请利用桌面提供的器材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器材:一对铁架台、滑轮,细线,钩码,小卡片

方法:用钩码的重力代表拉力大小。如图7-21所示,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

(1)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卡片处于平衡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卡片不能平衡?(写出你的做法)

(2)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卡片能保持平衡吗?现象:数据记录: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数据

卡片的受力

大小(相等,不相等)卡片的受力

方向(相同,

不相同)

卡片受力是否

在同一直线上

(是,否)

卡片是否平衡

(是,否)

1

2

3

结论:由实验探究可知二力平衡的条件是: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于同一,同一上。

任务四:分析讨论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试举例说明。

任务五、二力平衡应用

1、下列四图哪些反映了二力平衡()

2、下列各图中,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3、根据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一个男孩用水平推力推

停在地面上的汽车,但没能推动。这时推力汽车所受的阻力。

4、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

练习1: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同时受到二个力F1和F2

的作用,已知F1水平向左大小为9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F1,F2。

练习2:受到重力为0.1N的雨滴在空中匀速下降,请用力的图

示法在下图中画出雨滴受到的力。

练习3:悬挂的一个重5N的电灯、静止不动。①电灯受到哪两

个力的作用、作出它们的示意图。电灯受到电线的拉力是多少牛?

拉力的方向如何?②电线对电灯的拉力为多大?为什么?

板书

设计

一、什么是二力平衡: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该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二、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直线上,同一

物体上。

教学

后记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