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
吴人韦 凌诗佳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上海 200092)
收稿日期:2006-08-18
作者简介:吴人韦(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民俗风情三者为核心,建立在乡村空间环境和乡村
生产关系上的特殊旅游类型。海峡两岸乡村旅游的发展处在不同阶段,台湾地区在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简述了乡村旅游的产生与特点,在总结台湾乡村旅游的特色、推动措施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借鉴台湾经验与教训,发展大陆乡村旅游的若干启示。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台湾 海峡两岸
一、乡村旅游的产生与特点
1.乡村旅游的产生
乡村旅游的英文解释是Rural Tourism ,即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行为。是以地方农业、农村自然环
境和农村民俗风情三者为核心,与城市旅游相对立的,建立在乡村空间环境和乡村生产关系上的特殊旅游类型。早在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后,乡村旅游首先在阿尔卑斯山脉和落基山区产生,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农村地区。美国、英国、新西兰、原东欧国家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将其视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日本甚至制订相关扶持政策促使乡村旅游产业替代滑坡的林业、种植业和渔业。事实上,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独特的地方文化得以保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2.乡村旅游的特点
作为传统旅游替代产品的乡村旅游除了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与传统旅游相似的产品和同样品质的体验外,还避免了传统旅游时间距离成本大、可达性差、费用昂贵、发展受环境容量的限制和活动受气候、地理位置、地质等各种条件限制的不足。较之传统大众型旅游,乡村旅游具备以下特点:
(1)区位特征明显,以中短途旅游休闲为主。
(2)理性、自律、小规模、重视环境保护。(3)门槛低,参与性强,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实现
和谐互动。
(4)项目设置灵活,季节性不明显。(5)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自我实现”心理为核心。
二、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
1.历史背景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也较晚。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台湾工商业的快速成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到1980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仅达9.2%,同时面临农场规模小、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过剩等各种经济发展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扩大经营范围来提高农业生产以外的附加值。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已明显意识到乡村旅游这种兼具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渔民收入问题、推动农业永续经营的一支“强心针”。2.推动措施
台湾当局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人力、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倾斜。从“行政院农委会”、“农林厅”,一直到基层农会,都有专门负责此事务的机构。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就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开辟观光园必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政府和区农业改良场及省“农林厅”协同实地考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并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立年度计划,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90年,台湾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在技术
辅导、经费、媒体宣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1992年颁发“休闲农业区设备管理办法”,规定了成立乡村旅游点的若干基本条件,如休闲农场面积要大于50公顷、必须联结成片、要有一定数量农民参与、拥有可销售的当地农产品、环境宜人、具备丰富体验性等,并且要求明显区别于一般游乐区,这些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划拨补助,当地提供配套资金;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创办示范性的体验型市民农园。由于台湾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经营管理上的积极辅导,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台湾乡村旅游的快速成长。
3.类型与特色
近年来,台湾乡村旅游在规模、种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从距离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近郊型乡村旅游。离城市30公里的区域为近郊型乡村旅游,特点是接近于都市农业,农事文化与城市文化交融;
——远郊型乡村旅游。离城市80公里的区域为远郊型乡村旅游,远郊型乡村旅游相对独立于城市,乡土气息浓郁,民风淳朴、田园广布,为旅游者提供返璞归真、恬淡安适的体验。
从内容大致形成以下几种类型:
——观光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采果、采花、赏花,享受田园乐趣。
——市民农园。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
——休闲农场。集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住宿、度假、娱乐于一体综合性休闲农业区。此外,还有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等。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已处于普及阶段,管理上正在向规范化与制度化方向努力,多数乡村旅游点已完全摆脱了单一的经济功能,融入了文化与教育功能。主要特色:
(1)成为传统观光民俗游的替代品 台湾乡村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一种符合本地特色的旅游氛围,乡村的房舍、道路、标识、餐饮都具有传统农村的烙印和气息,整体环境表现一种有机的融合,设置的乡村农作体验和民俗体验活动项目,让旅游者亲身经历乡村的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
(2)成为绿色生态旅游的替代品 台湾乡村旅游具备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三重属性,因此具备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对保护乡村自然环境有着促进与优化的作用。
(3)成为传统修学旅游的替代品 旅游的主要目的无异是为了获得某种体验,包括感性的愉悦和知识的充实,前者是观光民俗旅游兴起的原因,后者则体现了旅游的教育功能。台湾农业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因此,乡村旅游为教育体验提供了最理想的,生态系统最完整的户外自然教室,观看农业生产过程与亲自动手实践成为学生劳动技能教学的重要课程,中心城市大中小学常常选择交通方便、设施齐全的休闲农场作为校外教育场所。
4.存在问题
虽然在台湾当局的大力推动和积极扶持下,乡村旅游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季节性明显。
(2)某些园区偏向游乐开发,设施趋向人工化、商业化。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旅游区规模越来越大,人工景观越来越多,最终背离乡村旅游的初衷。
(3)缺少合理规划设计,先开发后规划,致使园区杂乱无章。
(4)项目的参与性仍然不足。
三、大陆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
1.城市人居环境的下降
1990年7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首先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然而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激增,住宅、商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被进一步压缩,城市生存环境非但没有根本改善,反而在大气质量、水质量、眩光、噪音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据统计,我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0%,城市中仅有的绿化面积难以满足不断膨胀的休闲需求。
2.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04年度国家经济报告指出,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意味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多样化和结构升级,旅游主体由“贵族”向“平民”转化,广大工薪族将成为中坚力量;城市私家车的增加、使城市近郊的乡村成为人们休闲的主要去处;“双休日”制度的实行,闲暇时间的增加、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