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无法超越死亡 ,海明威显然清醒地认识到 了这一点 。死亡具有人们谁也无法逃避的特征 ,死 亡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和性质 ,死亡摧毁人们 对生命 、事业 、爱情 、友谊的信心 ,粉碎人的主观世界 所勾画出的愉快 、美妙的图景 ,对人类造成痛苦和悲 哀 ,无奈和凄凉 。海明威知道 ,在死亡面前 ,人们痛 苦 、烦躁 ,但死亡又绝对是无法逃避和无法超越的 。 然而 ,对于活着的人们来说 ,却需要有一种对待死亡 的勇气 ,人们依靠这种勇气可以扩大与死亡恐惧的 距离 ,可以缩小“人必死无疑”的痛楚 、无奈和忧烦 。 人的肉体可以消迹于泥土 ,可人的精神却可以永久 一些 。人是高贵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要在死亡面 前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 ,而是正视它 ,向它挑战 , 积极地处世 ,从而使人类精神的旗帜永恒 。在海明 威作品的哲理内涵中 ,短暂与永久 ,有限与无限 ,就 是这样又矛盾又统一地结合起来了 。在海明威著名 的《老人与海》中 ,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话 :人可不是 生来给打垮的 。你可以消灭一个人 ,可就是打不垮 他 。这不是在张扬生命的活力 、高扬精神的旗帜又
亡的深层感悟分不开的 。源自文库
二 海明威描写死亡时的张力之大 、细致程度之高 明显超越其他作家 ,描述之客观 、真实 、清醒 、豁达构 成了他作品的一大特征 ,他有时甚至是在刻意创造 死亡 ,对死亡的思考与态度也贯穿着海明威的人生 之路 ,这反映了海明威对死亡问题的高度关注 。他 从不同角度对死亡主题进行了阐释 ,对人类精神和 勇气进行讴歌和礼赞 。作家大量涉猎死亡这一主 题 ,凸现出他对该主题的偏爱 。 作家在早期写过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 《在异国》,较早地涉及了死亡主题 。在战地医院里 做康复锻炼的人们由于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绝望令人 刻骨铭心 。那位出身名门望族 ,第一次上前线不到 一个小时就被打掉了鼻子 ,现在只有每天在脸上绑 一个黑手帕的男孩 ;那位战前曾经是一位了不起的 击剑手 ,而如今却长着一只像婴儿的手一样小的意 大利少校 ,以及曾经是足球运动员而现在却是一条 腿的膝盖不能弯曲 ,连脚脖子也没有了的“我”,等 等 。这一幕幕血淋淋的战争场面足以让人们体会战 争带来的无奈与绝望 。小说多次描写了那位意大利 少校的眼神 ,还写到意大利少校在与人谈话时突然 发脾气的情景 , 可争执过后呢 ?“‘我感到非常抱 歉 ,’他说道 ,并且用那只好手拍着我的肩膀 ‘, 我不 该对您如此无理 ,我妻子刚刚死去 ,你一定要原谅 我 。’……他站在那儿 ,咬着下唇 ‘, 太难了’,他说道 , ‘我无法解脱自己’。”这位少校那因为妻子的死去而 痛苦的情感从压抑到最终爆发的过程 , 在他的眼神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之一 。这篇小说直接接触了社会矛盾 ,深刻地揭露 了美国资产阶级人士生活的空虚和金钱势力的罪恶 影响 。在这篇小说中 ,主人公哈里的大腿上生了坏 疽症 ,他心里非常烦躁 ,厌倦地躺在帆布床上 ,痛苦 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似乎感到死神一步步地逼近自 己 。哈里在临死之际非常具体实在地感受到了死神 那可怕的形状和强大的力量 。死神是恐怖的 ,作家 对死神的描写是冷静和冷酷的 。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22 卷 2000 年第 2 期 (总第 89 期)
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
曹晓金
(宁夏大学 外语系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 ,展开他的思想 ,传递人性及对人性的理解 。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 ,是将
死作为活的手段 ,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作为线索而运用的 。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 ,他对死
其次 ,海明威的以死亡为主题的创作 ,其缘由又 是复杂多样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弘扬精神 、面对死 亡 、超越死亡的主因外 ,还应看到海明威在描写 、逼 近死亡时 ,确也有着悲观主义的成分在里面 。西方 人心灵的痛苦孕育 、培植了这种对社会 、对人生的悲 观情绪和心理 。尽管他在作品中暴露过资本主义的 黑暗 ,表现过反法西斯的热情 ,但他始终没有能走出 个人主义的圈子 。因而 ,也始终没有摆脱悲观主义 的束缚 。晚年海明威的思想是痛苦 、迷惘的 ,他的自 杀不仅仅是由于病痛的折磨 ,也有苦斗的个人英雄 主义者在个人的力量丧尽后看不到更大的希望所产 生的悲观心理的深刻影响 。据他的儿子格雷戈里· 海明威回忆 ,他在后期写作起来已不如以前那么轻 松自如 。健康状况恶化后 ,他在写作上越来越感到 困难 ,以致他不得不说出“我不行了”、“我写不出来 了”这样的话 。他总是竭力要赢 ;输 ,他是受不了的 。 对社会的悲观与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悲观使他选择了 死亡 。
有人分析过 ,在一般情况下 ,逆境使人难以抗 拒 ,外辱使人精神轰毁 。可像海明威这样的外国作 家的自杀 ,却恰恰出现在他们社会影响大 、事业红红 火火的时候 ,其原因何在呢 ? 心理学者认为在于偏 执 。事业上的偏执表现在生活上则往往又由偏执而 偏狭而固执进而超越常规 。这种进取与脆弱的左右 游移实质上就是一种病态心理 。远大的目标实现以 后 ,进一步前进的难度往往更大 ,人在事业大成之 后 ,面对的常常是虚无 。人的两极心态的转换 ,即由
是什么呢 ?
三
海明威作品以死亡为主题的创作缘由何在呢 ? 笔者以为 ,首先 ,这是对当时社会根本特征的反映和 揭示 。作家的艺术创作是离不开他在生活中的际遇 和感受的 ,或者说作家的经历 、见闻 、感受应成为作 家创作的基础 。海明威自从 1919 年从意大利回到 美国以后 ,相当一段时期里空虚和怅惘充斥心头 。 他忘不掉恐怖的战争场面 ,更无法忘掉和摆脱身上 的弹片所带给他的伤痛 。长期失眠的海明威在后来 将他作品中的许多主人公都刻画成患有失眠症的 人 。海明威看到 ,不少青年在战场上白送了性命 ,苟 活下来的 ,或是拖着伤残的身体 ,在痛苦中挣扎 ,或 是在精神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战争毁掉了以 前的道德观念和理想的生活目标 ,而新的观念和目 标尚未建立起来 。于是 ,青年们空虚 、迷惘 ,无所适 从 ,精神的痛苦无法得到安慰 ,心灵的创伤不能得到 熨平 ,这些作为一代人精神面貌的东西引起海明威 的思考 。他是以自己的笔来反映这一思考历程的 。 因此 ,作为时代的产儿的海明威对死亡的探求和揭 示必然地与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对战争的 憎恨 、厌恶或者反思联系在一起的 ,是对这一时期社 会本质的反思 。
1952 年 ,海明威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 与海》。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 在海上三天三夜打鱼的经历 。桑提亚哥 84 天来没 有打到鱼 ,但老人并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 。在第 85 天 ,他在黎明前就出发了 。这一次他划向远海 ,在三 处下了鱼钩 。一条比他的船身还要长的大鱼终于上 钩了 。与此同时 ,他也被置于生死的竞技场上 。老 头儿拼尽全身力气 ,用尽各种办法 ,在海上漂流了两 天两夜 ,才杀死了那条大鱼 。但死鱼又成了成群的 鲨鱼追逐的对象 。为了保卫千辛万苦的收获 ,已经 疲惫不堪的老人不得不与鲨鱼搏斗 。最终鲨鱼还是 吃完了他捕获的大鱼 。他只带着一条 18 英尺长的 鱼骨架回到了岸边 。在小说结尾处 ,那位从茫茫的 大海上 ,从死亡的边缘空手回来的老人在他的破旧 的茅屋中酣睡着 。这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 ,表明 了劳动者求生的道路是艰难的 ,但又认为即使如此 也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 。这里 ,作家还是着力于 写那种宁死不屈的“男子汉精神”,着力于写人在面 对死亡时 ,死亡的结果无所谓 ,重要的是人对死的态 度和精神风范 。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 最长的一个短篇 ,故事是这样写的 :美国富人麦康伯 与妻子玛戈去东非狩猎 。第一次打狮子 ,狮子受伤 扑了过来 ,麦康伯吓得逃跑 ,由白人狩猎向导威尔逊 把狮子打死 。于是有了玛戈对丈夫的背叛 。第二次 打野牛时 ,麦康伯表现得非常英勇 ,不怕危险 ,将最 大的一只野牛打死 。麦康伯得意非凡 。玛戈“看到 了丈夫身上发生了变化”。再一次打野牛时 ,野牛受 伤之后冲向麦康伯 ,形势严峻 ,于是玛戈举枪向那条 野牛开了一枪 ,可却打中了丈夫的颅底骨上面约摸 两英寸高 、稍微偏向一边的地方 。结果呢 ,麦康伯死 了 。幸福是短暂的 ,死亡却是永恒的 。
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 ,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 、认识死 、对待死 ,用死亡去维持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
的圆满 。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主题 ;生命境界
中图分类号 : I3 -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5744 (2000) 02 - 0043 - 03
一 厄纳斯特·海明威 ( Ernest Hemingwag ,18991961) 一生创作颇丰 。综观海明威的生平和作品 ,可以看 出海明威的作品和生命中与死亡有着不解之缘 ,死 亡成为他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 ,又在此主 题下铺陈创作材料 ,展开他的思想 ,传递人性及对人 性的理解 。笔者以为 ,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 ,却是将 死作为活的手段 ,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 作为线索而运用的 。换言之 ,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 度是积极地面对 ,他对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 要 ,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 、认识死 、对待死 ,就连他 结束自己生命的动机和处境似乎也是从生命留给世 界的影响方面考虑的 ,可能是不得不用死亡去维持 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的圆满 。海明威是一个 喜欢冒险的人 ,他的经历奇特而富于传奇色彩 ,从 1918 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 1954 年去非洲狩猎 , 多次遇险 ,多次负伤 ,从肌肤以至眼睛和脑子 。作为 一个文学家 ,又有这样复杂的经历 ,他对人生的捉摸 不可能不细致 ,对人生本质境界的领悟不可能不深 刻 。而在领悟与感受人生之后 ,由于作家心灵触觉 的敏感 ,由于衰老之际身体疾病的纠缠 ,在海明威眼 中 ,死亡是神秘的 、恐怖的 、无可捉摸的 ,同时也是无 奈的和悲哀的 。对死亡领悟的深刻与在文学想象力 方面的衰退构成一对巨大的矛盾 ,面对这一矛盾 ,海 明威肯定有着多种人生选择 ,用死亡来保持盛誉和 实现人生辉煌 ,便是他最终的抉择 。固然 ,这一抉择 的确是与海明威积极的 、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死
1923 年 ,海明威去西班牙观看斗牛之后写一位 斗牛士之死 ,开始写梅拉临死前躺着的姿势和病房 陈设的情况 ,后来他又对这一描写进行了改写 ,这一
— 44 —
次真的有点创造死亡的味道了 :梅拉觉得每一样东 西都越来越大 ,越来越大 ,接着一切都在飞快地奔 跑 ,越跑越快 ,像电影里的快镜头 。然后他死了 。作 家将视角转换到斗牛士在弥留之际的感觉上 ,然后 就是“Then he was dead”,格调可谓冷极了 。对死亡 由恐怖到坦然再到超脱 ,这构成海明威死亡主题的 一大特色 。
海明威在其创作的鼎盛时期 ,写了短篇小说《一 天的等待》。在这一故事中 ,他塑造了一个 9 岁男孩 的形象 。小男孩身体不适 ,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但 文中几处都表现了小男子汉的坚强与镇静 。比如他 的答语“I am all right”透出那样的平静与冷峻 ,这个 不吵不闹的孩子在想什么呢 ? 原来 ,由于“儿子”对 华氏和摄氏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缺乏了解 ,他与父亲 之间产生了误解 ,以为自己快要死了 ,他正在思考着 如何平静而体面地接受死亡 。作品的寓意深刻之处 正在于小男孩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平静是那样地令人 叹服 。
收稿时间 :1999 - 12 - 04 作者简介 :曹晓金 (1962 - ) ,女 ,江苏泰兴人 ,宁夏大学外语系讲师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
— 43 —
里充满了痛苦与绝望 ,这成为小说中令人难忘之处 。 在《印第安营地》里 ,作者描写的小尼克在成长
过程中 ,不断经历了对现实与死亡的思索 ,直至最后 坦然地面对死亡 。小说讲的是尼克随父亲和叔叔来 到一个印第安人的营地 ,当医生的父亲在没有麻醉 药的情况下 ,为一位印第安妇女施行剖腹产手术的 故事 。产妇痛得死去活来 ,乱抓乱咬 ,产妇的丈夫就 在妻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中用刀割断自己的咽喉自 杀 。这使少年尼克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诞生并亲 眼目睹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恐惧 、痛苦和死亡 ,明 白生活中有许多可怕而无奈的事 。
亡的深层感悟分不开的 。源自文库
二 海明威描写死亡时的张力之大 、细致程度之高 明显超越其他作家 ,描述之客观 、真实 、清醒 、豁达构 成了他作品的一大特征 ,他有时甚至是在刻意创造 死亡 ,对死亡的思考与态度也贯穿着海明威的人生 之路 ,这反映了海明威对死亡问题的高度关注 。他 从不同角度对死亡主题进行了阐释 ,对人类精神和 勇气进行讴歌和礼赞 。作家大量涉猎死亡这一主 题 ,凸现出他对该主题的偏爱 。 作家在早期写过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 《在异国》,较早地涉及了死亡主题 。在战地医院里 做康复锻炼的人们由于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绝望令人 刻骨铭心 。那位出身名门望族 ,第一次上前线不到 一个小时就被打掉了鼻子 ,现在只有每天在脸上绑 一个黑手帕的男孩 ;那位战前曾经是一位了不起的 击剑手 ,而如今却长着一只像婴儿的手一样小的意 大利少校 ,以及曾经是足球运动员而现在却是一条 腿的膝盖不能弯曲 ,连脚脖子也没有了的“我”,等 等 。这一幕幕血淋淋的战争场面足以让人们体会战 争带来的无奈与绝望 。小说多次描写了那位意大利 少校的眼神 ,还写到意大利少校在与人谈话时突然 发脾气的情景 , 可争执过后呢 ?“‘我感到非常抱 歉 ,’他说道 ,并且用那只好手拍着我的肩膀 ‘, 我不 该对您如此无理 ,我妻子刚刚死去 ,你一定要原谅 我 。’……他站在那儿 ,咬着下唇 ‘, 太难了’,他说道 , ‘我无法解脱自己’。”这位少校那因为妻子的死去而 痛苦的情感从压抑到最终爆发的过程 , 在他的眼神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之一 。这篇小说直接接触了社会矛盾 ,深刻地揭露 了美国资产阶级人士生活的空虚和金钱势力的罪恶 影响 。在这篇小说中 ,主人公哈里的大腿上生了坏 疽症 ,他心里非常烦躁 ,厌倦地躺在帆布床上 ,痛苦 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似乎感到死神一步步地逼近自 己 。哈里在临死之际非常具体实在地感受到了死神 那可怕的形状和强大的力量 。死神是恐怖的 ,作家 对死神的描写是冷静和冷酷的 。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22 卷 2000 年第 2 期 (总第 89 期)
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
曹晓金
(宁夏大学 外语系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 ,展开他的思想 ,传递人性及对人性的理解 。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 ,是将
死作为活的手段 ,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作为线索而运用的 。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 ,他对死
其次 ,海明威的以死亡为主题的创作 ,其缘由又 是复杂多样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弘扬精神 、面对死 亡 、超越死亡的主因外 ,还应看到海明威在描写 、逼 近死亡时 ,确也有着悲观主义的成分在里面 。西方 人心灵的痛苦孕育 、培植了这种对社会 、对人生的悲 观情绪和心理 。尽管他在作品中暴露过资本主义的 黑暗 ,表现过反法西斯的热情 ,但他始终没有能走出 个人主义的圈子 。因而 ,也始终没有摆脱悲观主义 的束缚 。晚年海明威的思想是痛苦 、迷惘的 ,他的自 杀不仅仅是由于病痛的折磨 ,也有苦斗的个人英雄 主义者在个人的力量丧尽后看不到更大的希望所产 生的悲观心理的深刻影响 。据他的儿子格雷戈里· 海明威回忆 ,他在后期写作起来已不如以前那么轻 松自如 。健康状况恶化后 ,他在写作上越来越感到 困难 ,以致他不得不说出“我不行了”、“我写不出来 了”这样的话 。他总是竭力要赢 ;输 ,他是受不了的 。 对社会的悲观与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悲观使他选择了 死亡 。
有人分析过 ,在一般情况下 ,逆境使人难以抗 拒 ,外辱使人精神轰毁 。可像海明威这样的外国作 家的自杀 ,却恰恰出现在他们社会影响大 、事业红红 火火的时候 ,其原因何在呢 ? 心理学者认为在于偏 执 。事业上的偏执表现在生活上则往往又由偏执而 偏狭而固执进而超越常规 。这种进取与脆弱的左右 游移实质上就是一种病态心理 。远大的目标实现以 后 ,进一步前进的难度往往更大 ,人在事业大成之 后 ,面对的常常是虚无 。人的两极心态的转换 ,即由
是什么呢 ?
三
海明威作品以死亡为主题的创作缘由何在呢 ? 笔者以为 ,首先 ,这是对当时社会根本特征的反映和 揭示 。作家的艺术创作是离不开他在生活中的际遇 和感受的 ,或者说作家的经历 、见闻 、感受应成为作 家创作的基础 。海明威自从 1919 年从意大利回到 美国以后 ,相当一段时期里空虚和怅惘充斥心头 。 他忘不掉恐怖的战争场面 ,更无法忘掉和摆脱身上 的弹片所带给他的伤痛 。长期失眠的海明威在后来 将他作品中的许多主人公都刻画成患有失眠症的 人 。海明威看到 ,不少青年在战场上白送了性命 ,苟 活下来的 ,或是拖着伤残的身体 ,在痛苦中挣扎 ,或 是在精神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战争毁掉了以 前的道德观念和理想的生活目标 ,而新的观念和目 标尚未建立起来 。于是 ,青年们空虚 、迷惘 ,无所适 从 ,精神的痛苦无法得到安慰 ,心灵的创伤不能得到 熨平 ,这些作为一代人精神面貌的东西引起海明威 的思考 。他是以自己的笔来反映这一思考历程的 。 因此 ,作为时代的产儿的海明威对死亡的探求和揭 示必然地与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对战争的 憎恨 、厌恶或者反思联系在一起的 ,是对这一时期社 会本质的反思 。
1952 年 ,海明威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 与海》。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 在海上三天三夜打鱼的经历 。桑提亚哥 84 天来没 有打到鱼 ,但老人并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 。在第 85 天 ,他在黎明前就出发了 。这一次他划向远海 ,在三 处下了鱼钩 。一条比他的船身还要长的大鱼终于上 钩了 。与此同时 ,他也被置于生死的竞技场上 。老 头儿拼尽全身力气 ,用尽各种办法 ,在海上漂流了两 天两夜 ,才杀死了那条大鱼 。但死鱼又成了成群的 鲨鱼追逐的对象 。为了保卫千辛万苦的收获 ,已经 疲惫不堪的老人不得不与鲨鱼搏斗 。最终鲨鱼还是 吃完了他捕获的大鱼 。他只带着一条 18 英尺长的 鱼骨架回到了岸边 。在小说结尾处 ,那位从茫茫的 大海上 ,从死亡的边缘空手回来的老人在他的破旧 的茅屋中酣睡着 。这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 ,表明 了劳动者求生的道路是艰难的 ,但又认为即使如此 也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 。这里 ,作家还是着力于 写那种宁死不屈的“男子汉精神”,着力于写人在面 对死亡时 ,死亡的结果无所谓 ,重要的是人对死的态 度和精神风范 。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 最长的一个短篇 ,故事是这样写的 :美国富人麦康伯 与妻子玛戈去东非狩猎 。第一次打狮子 ,狮子受伤 扑了过来 ,麦康伯吓得逃跑 ,由白人狩猎向导威尔逊 把狮子打死 。于是有了玛戈对丈夫的背叛 。第二次 打野牛时 ,麦康伯表现得非常英勇 ,不怕危险 ,将最 大的一只野牛打死 。麦康伯得意非凡 。玛戈“看到 了丈夫身上发生了变化”。再一次打野牛时 ,野牛受 伤之后冲向麦康伯 ,形势严峻 ,于是玛戈举枪向那条 野牛开了一枪 ,可却打中了丈夫的颅底骨上面约摸 两英寸高 、稍微偏向一边的地方 。结果呢 ,麦康伯死 了 。幸福是短暂的 ,死亡却是永恒的 。
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 ,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 、认识死 、对待死 ,用死亡去维持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
的圆满 。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主题 ;生命境界
中图分类号 : I3 -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5744 (2000) 02 - 0043 - 03
一 厄纳斯特·海明威 ( Ernest Hemingwag ,18991961) 一生创作颇丰 。综观海明威的生平和作品 ,可以看 出海明威的作品和生命中与死亡有着不解之缘 ,死 亡成为他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 ,又在此主 题下铺陈创作材料 ,展开他的思想 ,传递人性及对人 性的理解 。笔者以为 ,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 ,却是将 死作为活的手段 ,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 作为线索而运用的 。换言之 ,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 度是积极地面对 ,他对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 要 ,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 、认识死 、对待死 ,就连他 结束自己生命的动机和处境似乎也是从生命留给世 界的影响方面考虑的 ,可能是不得不用死亡去维持 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的圆满 。海明威是一个 喜欢冒险的人 ,他的经历奇特而富于传奇色彩 ,从 1918 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 1954 年去非洲狩猎 , 多次遇险 ,多次负伤 ,从肌肤以至眼睛和脑子 。作为 一个文学家 ,又有这样复杂的经历 ,他对人生的捉摸 不可能不细致 ,对人生本质境界的领悟不可能不深 刻 。而在领悟与感受人生之后 ,由于作家心灵触觉 的敏感 ,由于衰老之际身体疾病的纠缠 ,在海明威眼 中 ,死亡是神秘的 、恐怖的 、无可捉摸的 ,同时也是无 奈的和悲哀的 。对死亡领悟的深刻与在文学想象力 方面的衰退构成一对巨大的矛盾 ,面对这一矛盾 ,海 明威肯定有着多种人生选择 ,用死亡来保持盛誉和 实现人生辉煌 ,便是他最终的抉择 。固然 ,这一抉择 的确是与海明威积极的 、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死
1923 年 ,海明威去西班牙观看斗牛之后写一位 斗牛士之死 ,开始写梅拉临死前躺着的姿势和病房 陈设的情况 ,后来他又对这一描写进行了改写 ,这一
— 44 —
次真的有点创造死亡的味道了 :梅拉觉得每一样东 西都越来越大 ,越来越大 ,接着一切都在飞快地奔 跑 ,越跑越快 ,像电影里的快镜头 。然后他死了 。作 家将视角转换到斗牛士在弥留之际的感觉上 ,然后 就是“Then he was dead”,格调可谓冷极了 。对死亡 由恐怖到坦然再到超脱 ,这构成海明威死亡主题的 一大特色 。
海明威在其创作的鼎盛时期 ,写了短篇小说《一 天的等待》。在这一故事中 ,他塑造了一个 9 岁男孩 的形象 。小男孩身体不适 ,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但 文中几处都表现了小男子汉的坚强与镇静 。比如他 的答语“I am all right”透出那样的平静与冷峻 ,这个 不吵不闹的孩子在想什么呢 ? 原来 ,由于“儿子”对 华氏和摄氏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缺乏了解 ,他与父亲 之间产生了误解 ,以为自己快要死了 ,他正在思考着 如何平静而体面地接受死亡 。作品的寓意深刻之处 正在于小男孩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平静是那样地令人 叹服 。
收稿时间 :1999 - 12 - 04 作者简介 :曹晓金 (1962 - ) ,女 ,江苏泰兴人 ,宁夏大学外语系讲师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
— 43 —
里充满了痛苦与绝望 ,这成为小说中令人难忘之处 。 在《印第安营地》里 ,作者描写的小尼克在成长
过程中 ,不断经历了对现实与死亡的思索 ,直至最后 坦然地面对死亡 。小说讲的是尼克随父亲和叔叔来 到一个印第安人的营地 ,当医生的父亲在没有麻醉 药的情况下 ,为一位印第安妇女施行剖腹产手术的 故事 。产妇痛得死去活来 ,乱抓乱咬 ,产妇的丈夫就 在妻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中用刀割断自己的咽喉自 杀 。这使少年尼克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诞生并亲 眼目睹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恐惧 、痛苦和死亡 ,明 白生活中有许多可怕而无奈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