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与教育策略.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与教育策略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逐渐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各个环节,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
大学生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将会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及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学生智能手机的合理使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本文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期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
一、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
1冲动性格与手机成瘾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研究维度具有多元性,其中冲动性作为人们性格中的一种特质,与学生手机依赖性问题产生联系性较强。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Mitchell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冲动性的性格在行为决策时,对于不良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且高冲动型性格人群产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概率较高[1]。
首先,高冲动型性格更倾向于获得即时小奖励,对于延时的大奖励缺少重视,针对欲望及诱惑的抵抗能力较低,易对手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其次,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多数是冲动型性格的学生,对于人体发出的抑制信号接受速度较慢,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提升。
由此可见,大学生
行为抑制能力不足,便极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
冲动型人格与手机依赖问题中,主要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冲动型人格是手机依赖问题的前提,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意识。
2自我调节与手机成瘾大学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的表现,其中手机依赖与冲动型性格之间的联系性、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是不良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2]。
大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过多地使用手机将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人生价值实现,将过于依赖于网络内容。
自我调节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控制自我行为的重要方式,处于不同调节阶段的学生,采取的解决措施将存在差异性。
处于提升调节阶段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追求理想目标,并向往使用最优的方式刺激体验;处于防御调节阶段的学生,较为追求责任性目标,主张以最小化的方式满足自身的主观体验。
自我调节理论无法概括大学生对于手机过分依赖的原因,但可有效地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产生的内在机制。
由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在面对网络内容的诱惑时,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
3领悟能力与手机成瘾针对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学生
的领悟能力,对手机依赖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领悟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随着学生个人成长及发展,积累形成的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
领悟能力主要包含主观体验、自我了解、自我感受等内容。
大学阶段的学习及生活中,学生正处于构建社会网络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家长、教师、同学之间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良好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现有调查结果可发现,家庭关系淡漠、朋友较少的学生极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社会支持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概率更高。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涉及通讯、社交应用、微博、网站等活动,多元化的手机功能是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大学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领悟能力,借助手机平台获得更多正面的社会支持。
4手机使用与手机成瘾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的因素众多,其中手机的主要优势、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相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
针对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手机成瘾的原因,主要源于手机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并非手机本身。
例如,手机成瘾问题可细分为:手机聊天成瘾、手机游戏成瘾、手机网络成瘾等。
探究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学
生的使用频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手机娱乐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无助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及内心世界,因此,智能手机成为学生舒缓情绪的中介。
频繁使用手机的学生性格较为冲动,高冲动性性格极易对手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与此同时,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低,且社会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会通过频繁使用手机寻求自我满足。
因此,手机使用过程中带来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危害
1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将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将会影响大学生的颈椎健康及视力健康。
手机屏幕较小且亮度较高,学生长时间使用将会出现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问题。
多数学生喜欢在睡前使用手机,睡前过多地使用手机将加大产生散光及近视的几率。
与此同时,手机屏幕发出的亮光,将降低睡眠中的褪黑激素,影响学生的睡眠质量。
因此,学生夜晚频繁使用手机,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作息质量,久而久之将会诱发身体疾病。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手机成瘾的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疾病,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
其次,我国互联网起步发展较晚,针对网络平台的内容规范力度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网络平台中良莠不齐的内容及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会对学生的心
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例如,在部分直播平台中,“网络主播”为了提高关注度,获得经济收益,直播的内容低俗不堪,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学业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过多地使用手机将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并浪费学生的精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自我成长将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遇,“网红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网红经济”的出现及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多数的学生认为成为网红比学生的发展前景更好。
学生手机过度使用,将时间浪费在网络交际之中,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学生日常学习的时间缩短,且学习热情较低,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最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及多样性,西方的敌对势力可借助手机媒体,向我国青年大学生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念,降低我国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
现阶段,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追求,对于学生的爱国精神、理想信念追求产生严重影响。
3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手机成瘾,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会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手机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为社交及娱乐。
手机社交软件能够为学生提
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学生借助手机能够降低交流的成本,并且具有即时性。
但学生过于依赖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不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在语言表述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上,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及提升。
其次,大学生手机成瘾,将会对周围的事物淡漠,对于家长、教师、同学的关注度降低,远离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普遍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满足。
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将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甚至产生自卑、焦躁、忧虑等性格问题。
因此,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3]。
三、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策略
1重视能力提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的论述,可以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主要受高冲动性性格、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约束能力,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解决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首先,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积极的手机使用态度。
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明确手机的主要功能及性质,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工具,准确掌握手机在生活及学习中的价值性,明确学生手机成瘾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
其次,高校辅导员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培养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意识及能
力,保证大学生每天有8—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提高学生的睡眠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第三,高校应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通过运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减少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及频率。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合理安排生活学习时间,降低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依赖性,创建健康的大学生生活方式。
2重视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继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基于健康教育及掌握知识的维度进行分析,应将正确的手机使用方式结合到大学生心理课堂教育活动中,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意识及行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
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比赛、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手机成瘾对于身心健康的危害,预防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发生。
其次,对于已经出现手机依赖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纠正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举止。
最后,高校应重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易出现严重手机成瘾问题的学生,采取干预治疗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手机过度使用的问题,转变学生手机使用态度,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干预手机成瘾行为。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认知行为疗
法、正念认知行为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及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等。
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塑造,有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作为学生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抑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有效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降低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首先,从家庭教育维度出发,家长应引导学生理性客观使用手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明确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危害,提高大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重视程度。
其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减少在家庭中使用手机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及相处模式。
通过家庭良好氛围的构建,以及家长的以身作则,提高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能力。
4重视理性环境,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营造理性的手机使用环境,应基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导向三个方面开展工作[4]。
首先,高校作为教育工作主要组织者,应加强对于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制定并落实手机使用干预制度,杜绝学生课堂中使用手机的行为。
高校应定期组织手机使用专家讲座、培训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向大学生传递正确使用手
机的方式。
高校可借助手机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向学生推送正确使用手机的策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平台。
其次,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优势特长的文化平台。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降低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
最后,社会舆论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地使用手机媒体,并确保社会舆论平台信息内容的科学性及健康性,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提供有利的平台及环境。
结束语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过于依赖智能手机,将危害其身心健康,并对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的教育策略,应以学生、学校、家庭为主体,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能力,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解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手机成瘾问题。
通过提升大学生手机使用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