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珍精神与小白杨戍边文化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珍精神与小白杨戍边文化的科学内涵
与精神实质探讨
“龙珍精神”和小白杨戍边文化
【内容摘要】弘扬“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为核心内容的龙珍精神和“团结、向上、顽强、奉献”的小白杨戍边文化内涵,激发职工群众对祖国、对兵团的热爱之情,把戍边意识深深地根植到兵团人头脑之中。
【关键词】龙珍精神、小白杨戍边文化、农机化发展与推广。
下面根据本团农机化发展现状、弘扬龙珍精神和小白杨戍边文化与构建团场农业机械发展与推广一些认识。
一、农机化发展经营现状
一六六团目前共拥有大型拖拉机(60马力以上)73台,其中链式拖拉机8台、轮式拖拉机65台;配套农具259台(架),其中犁25架、驱动耙3台、联合整地机36台、1.45米膜点播机22台、 2.65米膜点播机17台、0.9米膜点播机14台、0.7米膜点播机5台、24行条播机46台、中耕机21台、撒肥机8台、打药机12台、甜菜挖掘机26台、气吸式点播机1台、平土器9架、搂膜机9台、打捆机5台;中小型拖拉机(小四轮)142台;联合收割机15台;甜菜联合
收获机和单粒精量播种机各一台。
(一)农机改革给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团场农机改革从2004年开始,已走过了8年历程,农机改革给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团场对农机投入的负担减轻了,农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自主经营意识明显增强,机车在用人制度上实现双向选择,自由组合,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等逐步向社会化服务过渡,农机工人在农机具投入上有了新的突破,正在逐步形形成自我积累、政策支持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大马力拖拉机的引进为团场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几年在农机补贴政策引导支持下,团场农机工人购买了一批进口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大马力拖拉机的引进为团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机耕保障,机耕作业时效性和田间作业质量显著提高。由于机车故障等原因造成的土地失墒错过最佳播期现象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在春耕春播阶段发生突发灾害性天气时突击能力大大提高,受到了团场土地承包户的普遍赞誉。广大土地承包户从中得到了实惠,为团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孙龙珍的故事
孙龙珍,女,汉族,1940年12月15日出生在江苏泰县一个穷苦农民家里。1959年,孙龙珍同志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支边进疆,在新疆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山化工厂当工人。1960年5月加入共产主
义青年团。1962年5月,“伊塔事件”发生后,孙龙珍同志积极报名参加了“三代”工作队,来到一六一团十二连。
1969年6月10日孙龙珍同志在反击前苏联军人的入侵中,被敌人的机枪击中光荣牺牲。根据烈士家属和人民的要求,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塔斯提河畔,与她生活和战斗过的热土朝夕相伴。
烈士生前就以事事带头,处处争先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表扬。无论是在江苏泰县的农村建设中,还是在支援边疆、保卫边疆的建设中,她可以承受男同志才能完成的重体力任务;可以忍受乳腺炎发作钻心的疼痛,坚持在接羔岗位;可以在春雪泥泞的羊肠小道上,丢失一只鞋,仍将羊群赶到目的地;可以自己有喂奶的孩子,却同时奶养一个军垦战友的孩子长达八个月;可以在敌人入侵我国领土时忘记自己怀有身孕,奋勇向前,英勇捐躯。
所有这些,都源于她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无限热爱,烈士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保卫祖国捐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巍峨的巴尔鲁克山共存!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军垦后人。
孙龙珍烈士牺牲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根据她生前的遗愿,于1969年6月16日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于同年8月25日授予孙龙珍同志“革命烈士”称号。1972年修建了“孙龙珍烈士纪念碑”,1988年8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人民政府为“孙龙珍烈士纪念碑”重题碑文,1999年6月在烈士牺牲30周年时,团场党委重新修缮了孙龙珍烈士墓地,新建了孙龙珍烈士纪念厅等爱国主义教育设施。
2004年6月10日,在纪念孙龙珍烈士牺牲35周年之际,“孙龙珍”烈士墓地、烈士事迹陈列室、烈士纪念厅被兵团党委授予兵团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各级党委没有忘记烈士的后人,孙龙珍烈士的大女儿于敏秀同志由于工作中出色的成绩,2001年8月被农九师党委任命为一六一团党委常委、工会主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她正继承母亲的遗志,以烈士为榜样,扎根边疆,为建设屯垦戍新型团场,为广大职工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白杨”的故事
在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线只有7公里的巴尔鲁克山上,一个哨所静静地守望着,那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小白杨哨所。当年锡伯族战士陈福森种下的那棵小白杨依然伴随在哨所旁,与战士一同成长。
哨所有能人辈出的军队“小作家群”、有外语精湛的边防外交官、有为捍卫国土献出29岁年轻生命的女民兵孙龙珍、还有传承至今的孙龙珍女子民兵班。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富有特色的军营文化的一个侧面。
在这里流传着小白杨的故事,更有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小白杨精神。阎维文以《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激励戍边将士扎根边疆,建功边防。
莽莽巴尔鲁克山脚下,新疆军区塔城军分区边防某团塔斯提边防连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哨所虽小,头顶的光环却耀眼夺目: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中央电视台七套军事频道、百名电影艺术家代表团先后到哨所采访、慰问演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拍摄过专题片,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为新歌拍摄音乐电视……近日,笔者慕名走进塔斯提边防连,进行采访——
巴尔鲁克山下布尔干河畔的无名高地上,矗立着边防某团塔斯提边防连的小白杨哨所。哨所旁,一棵枝繁叶茂的白杨树,披一身落日的金辉,犹如英姿飒爽的忠诚哨兵,伫立在哨所旁边,警惕地守望着北疆的万里边防线。
1980年,来自伊犁大草原的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带着亲人的嘱托来到塔斯提河畔的边防连。军营的磨砺,戈壁的锤炼,使陈福森百炼成钢,由一名勇敢的锡伯族小伙,成长为威武的解放军战士。
1983年,陈福森探家时,为激励儿子在边防安心服役,表达一名草原母亲对边防军人的崇敬,陈福森的妈妈特地为儿子捎上10棵白杨树,并千叮咛万嘱托,让他把小白杨种在哨所旁,陪伴他一起守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