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合集下载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的生理特性
⒈ 兴奋性 ⒉ 自律性 ⒊ 传导性 ⒋ 收缩性 ( 四性 )
电生理特性* 机械特性
心肌细胞的类型
1.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特点:无自律性 2. 自律细胞(P 细胞、浦肯野细胞)
特点:无收缩性
一、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不同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的形 态和形成机制 不同
以Na +通道为0期去极的心肌细胞 称快反应 细胞 :
心房肌 心室肌 浦肯野纤维 形成的动作电位,称快反应动作电位
②复极过程
复极1期:快速复极初期,约10ms • 特点: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复极到 “0”mV左右。 0期与1期快速膜电位变化合称为峰电位
• 机制:Na+通道失活关闭,K+通道开放, 引起一过性K+外流(It0)
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余者同心室肌 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
⑴ K+外流进行性→
IK通道0期开放→平台期逐渐加强→3期复极化
-60mV开始关闭→ 最大复极电位近完全关闭
⑵ Na+内流( If 电流 ) 进行性↑← 铯(Cs)
发挥主要作用的起搏电流
特点
0期去极化速 度 快,幅度大。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慢---自律性低 If 通道: 激活:复极化3期-60mV开始激活、 -100mV充分激活(超极化激活) 失活:去极化的0期-50mV失活 时间依从性的非特异性通道 阻断剂:Cs2+选择性阻断 自动去极化引发动作电位时If 中止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 静息电位(RP)水平: (2) 阈电位(TP)水平: (RP-TP)↑→ 兴奋性→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脏电图和心电图解读
心电图测量
解释心电图的测量过程和相关的电极配置。
心脏异常
介绍心电图上常见的心脏异常特征,包括心律失常和心室肥厚。
心电图解读
提供解读心电图的基本技巧,如识别P波、QRS波群和T波的正常/异常特征。
心脏的生理特性
心率和心律
讨论正常心率范围以及不同心律失常类型的影响。
收缩和舒张
解释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以及其在心功能中的 重要性。
循环系统
探讨心脏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血液循环,确保全身组 织得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
心脏的电生理过程
1
电导系统
介绍心脏的电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间束、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
2
心肌细胞兴奋
解释心肌细胞如何通过离子通道传递电信号,引发心脏收缩。
3
心脏节律
探讨心脏节律的产生和调节,包括窦房结起搏器和房室交接区的传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心脏消融术
解释心脏消融术的原理和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3
心脏综合分析
介绍使用心电图和其他临床数据来评估心脏健康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心脏电生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新技术的应用
探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心脏电生理学中的新应用。
2 个体化治疗
讨论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趋势,如药物治疗和设备创新。
心脏疾病与心电图关系
心肌梗死
探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如ST段抬高和Q波。
心律失常
介绍心律失常类型,如心房颤 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并讨论相 应的心电图特征。
心室肥厚
讨论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 如肥厚型QRS波群和ST段压低。
心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

生理学课件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生理学课件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1.心脏自律性的来源--心脏的起搏点
窦房结细胞:100次/分 房室交界区: 50次/分 房 室 束: 40次/分 浦肯野细胞: 25次/分
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 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正常不表 现其自律
某些情 况下
性,称为
潜在起搏

自律性表现出来, 控制心肌的兴奋跳 动,称为异位起搏 点

连接的数量
窦房结细胞 房室交界区细胞 心房肌细胞 心室肌细胞 浦肯野细胞

和功能状态
的 因
生理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素 因素
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三)自动节律性
思考:
心脏离体后为什么还能有节律 地跳动?
(二)自动节律性
概 念:心肌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 力或特性。
衡量指标:频率和规整性
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 ER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RRP
SNP
对应位置 去极→复极-55mV -55mV →-60mV -60mV→-80mV -80mV→-90mV
机制
Na+通道处于 完全失活状态
新AP产 生情况
不能产生
Na+通道 刚开始复活
不能产生,但 给强刺激可以 产生局部反应
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动作 电位的主要特征。
初期:相对平衡状态, 随后:内向逐弱,外向渐强 结果:出现随时间推移而逐
渐增强的、微弱的外 向#43;(少量Na+)负载
:I
2+ Ca -L
慢; 阈电位:-40mV; 阻断剂:Mn2+、多种钙通道阻断剂(如维拉帕米)

第四章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第四章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a.自动去极化速快→ 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 律性高。 b.自动去极化速慢→ 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 律性低。
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最大复极电位与距阈电位差距小→自动去极化达 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最大复极电位与距阈电位差距大→自动去极化达 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
( 0.06s)
(0.1s)
(0.06s)
1.细胞的直径 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 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SA,AV) (但在同一心肌细胞,• 奋传导快慢主要受局 兴 部电流形成和邻近部位膜兴奋性的影响)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2.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0期速度 与邻旁间 产生局 RP距 新AP 传导 0期幅度→的电位差→部电流→阈电位→产生→速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 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 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它是骨 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 200倍。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 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 础。 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2期(平 台期)。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 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 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因窦性节律的兴奋是规律下传的,当窦性兴奋落 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 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需等待下次窦律 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间为代偿性间歇。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精选]第4章第2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资料PPT课件

[精选]第4章第2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资料PPT课件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2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3
a.抢先占领 b.超速驱动压抑
19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人工起搏器
20
频率差越大,抑制越强,恢复越慢。
2.影响自动节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动除极速度 (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差距
21
(三)传导性
衡量指标:传导速度
1.心脏内兴奋的传导
?
①电:直接 ②有序 ③速度不同
22
房室结的单向传导和延搁意义: 生理意义:保证心房收缩后心室收缩 有利于心脏的泵血 临床: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慢传导阻滞
15
3.兴奋性周期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1)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占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不发生强直收缩
意义:保证心脏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 ——使心脏泵血功能能正常进行。来自16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17
✓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心肌受异常刺激, 产生提前于正常节律的收缩。
✓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心肌每发生一 次期前性收缩,往往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舒张期。
Na+-K+ 泵 Na+-Ca2+交换 5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
自律细胞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较0期的慢; —不同自律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和机制不一致。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4
血钾轻度升高,兴奋性? 血钾重度升高,兴奋性?
5
衡量指标——阈值
6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添加标题
相对不应期
添加标题
55-60mV
添加标题
有效不应期
添加标题
60-80mV
添加标题
0期-55mV
添加标题
80-90mV
添加标题
在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可以引起新的动作电位
添加标题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1.自动节律性: 衡量指标——频率,规则性
100次/min→ 50次/min →40次/min →25次/min
a.抢先占领
b.超速驱动压抑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窦性节律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异位起搏点—异位节律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频率差越大,抑制越强,恢复越慢。 人工起搏器
添加标题
超常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St AP形状??? 原因?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兴奋性周期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占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意义:保证心脏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 ——使心脏泵血功能能正常进行。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收缩的特点 “全或无”式收缩 :同步收缩(功能合胞体) 对外源性Ca2+的依赖性(钙触发钙释放) ——“兴奋-收缩脱耦联”或“电-机械分离” 例:低血钙时,心肌收缩力?为什么? 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三、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ECG): 将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脏兴奋过程中产生的电变化波形。

[生理学]循环(心脏)

[生理学]循环(心脏)

(2)机
制:
K+的向外扩散(K+的平衡电位)。由Ik1通道介导(内向 整流钾通道)。 另外,还有少量(背景)Na+内流、生电性钠泵作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
心室肌细胞AP组成:
2个过程:去极化和复极化
5个时期: 0期、1期、2期、3期、4期
(1)去极化过程(0期) 1)过程: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细胞兴奋,膜内电位 迅速上升,形成陡峭的AP上升支( -90mv~+30mv) 特点:持续时间极短(1-2ms),但去极化幅度(120mv)和 速度(200-400V/s)很大。 2)机制:大量、快速的Na+内流引起 (Na+平衡电位)。具体说来:
CO=SV×HR,而SV则取决于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 收缩力等。
(一)前负荷:相当于=心舒末期压力(或容量)
前负荷效应: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 搏出量↑。
1. 心室功能曲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改变与相应搏出量或 搏功之间的关系曲线(又叫Frank - Starling 曲线)。
这种: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 调节叫异长自身调节。
舒张期贮备量:15ml(∵不能无限扩张) ∧ 收缩期贮备量:35~40ml(射血分数↑)
(静息收缩55-最大缩15~20)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Bioelectrical Activities and Properties of Cardiac Cells
Main Contents of the Section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三、体表心电图
活化横桥数目(比例)和肌球蛋白头部 ATP酶活性是其中的 主要环节。

心脏的电生理特性

心脏的电生理特性
生理意义: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有利于心脏的泵血。
01
02
(二)传导性(conductivity) 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①机制:局部电流; 闰盘(功能性的合胞体)
②特点:
兴奋在心内的传导途径
单向有序传导
窦房结左右心房(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末梢浦肯野细胞心室肌(内膜侧外膜侧)。
01
原因:“被动”频率>“自动”频率
03
机制:生电性钠泵活动增强,使细胞膜超极化
02
特点:频率差别愈大,压抑效应愈强;驱动中断后,停搏时间愈长
04
意义:人工起搏器需暂停时应避免发生心搏暂停。
超速驱动压抑:
01
02
03
04
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
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之间的差距
速度愈快,自律性愈高
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兴奋性降低
达阈电位所需时间长
传导速度减慢
升支缓慢、幅度小的动作电位
兴 奋
不能引起兴奋
传导阻滞
传导减慢
相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
心脏的起搏点
自动节律性(automaticity)
心肌各部位自律性的特点
部位 窦房结 房室结 Purkinje
频率(次/分) 100 50 25
⑴ 有效不应期(ERP)
在ERP内任何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绝对不应期:Na+通道完全失活,兴奋性为零。
局部反应期: Na+通道极少数复活,兴奋性极低,给予强刺激局部兴奋,无Ap。
(2) 相对不应期(RRP)
阈上刺激才能引AP,大部分Na+通道已经复活,兴奋性已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与工作细胞的区别:4期自动去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通道:丰富的IK1通道 非门控、开放程度受膜电位影响
Ions and Cells
Extracellular fluid
Intracellular fluid
Na+ K+ Ca+2 Mg+2 ClHCO3SO4-2
Phosphates
pH
140 mM 4 mM 2.4 mM 1.2 mM
103 mM 28 mM 1 mM 4 mM
收缩性(contractility)
机械特性
(一)兴奋性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其膜通道存在备用状态、激
活、失活和复活过程;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相应 的周期性改变。
(1)有效不应期(ERP)
绝对不应期(ARP) 局部反应期:
(2)相对不应期(RRP)
(3)超常期(SNP)
局部反应期
电位变化: +30→0mV 持续时间: 10ms (与0期合称为锋电位) 形成机制: K+外流(一过性外向电流 Ito )
一过性外向电流 Ito通道: K+等
-30mv开放 5—10ms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 2
②2期(平台期)
电位变化: 0mV
持续时间: 100~150ms
形成机制:外向离子流(IK)≈内向离子流(ICa-L )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以心室肌细胞为例)
1.心室肌细胞RP形成机制
(1)幅度:-90mV(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
(2)机制:=K+平衡电位
条件: ① 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K+]i > [K+]o=28∶1
[Na+]i <[Na+]o= 1∶13
②膜通透性具选择性: K+/Na+=100/1
随着膜复极的进行, 膜内电位愈负, IK1的内向整流愈弱, K+外流愈快(正反馈)。
3期
3期
○泵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④4期(静息期,电舒张期)
电位变化: 稳定在-90mV 持续时间: 与心率有关 形成机制:离子转运机制增强
Na+-K+泵
Na+ -Ca2+交换体
Ca2+泵
3︰2
3︰1
少量Ca2+出胞
(活动时间持续 强度可调 )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RP(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细胞【K+】 实验时
(2)阈电位的水平: (为少见的原因)
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Cl-
Na+
Cl-
Na+
Lipid bilayer membrane
2.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1)去极化过程(0期)
电位变化:-90→+30mV 持续时间:1~2ms 形成机制:Na+内流(快通道,INa )
0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快Na+通道(INa )的特点
①电压依赖性,激活电压:-70mV(再生性Na+内流)
(K+)
(Ca2+、Na+)
L型钙通道(慢通道)
阻断:Mn2+,
Ca2+拮抗剂(维拉帕米等)
IK通道 0期 —40mv激活 复极—50mv失活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2期
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
电位变化: 0→-90mV 持续时间: 100~150ms 形成机制:K+外流(IK ,后期有IK1参与)
再生性复极:
低 钙 抽 筋
(3)形成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的性状
快(慢)反应细胞产生0期去极化的Na+通道和Ca2+ 通道,都有静息、激活和失活三种状态。通道处于何种 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的时间进程。
慢反应细胞(slow response cell)——
由慢Ca2+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
包括:窦房结细胞、房室交界区细胞
(2)复极化过程(3期)
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通道(IK)
→ Ca2+内流↓+ K+外流的逐渐增加→ 最大复极电位。
3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②激活开放快,失活关闭快,去极化-70mv—<1ms--0mv ③对河豚毒不敏感
Na+通道阻断剂…..心律失常
快反应细胞(fast response cell)——
由快Na+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 包括: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细胞
快反应动作电位
(2)复极化过程(1、2、3期)
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
7.4
10 mM 140 mM ~50 nM
4 mM 58 mM 10 mM 2 mM 75 mM
7.0
Na+
ATP K+
ClK+
Cl- Na+ K+
Cl-
Na+
A Cell
Na+
Cl-
Na+
Cl-
Na+
K+ Cl-
K+
K+
Cl-
Cl-
Cl-
K+
K+
ClCl-
Cl-
K+
Cl- Na+ Cl-
Na+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自律细胞的共同特点:AP的 4 期不稳定 (可发生缓慢的自动去极化)
4期形成机制:进行性增强的净内向电流
原因: ①内向电流逐渐增强 ②外向电流逐渐减弱 ③二者兼有
1、窦房结 P细胞
(1)去极化过程(0期)
I K+1通道 Na+通道少
Ca2+内流( ICa-L ), 膜去极达-40mv时开放
——快反应自律细胞
2、浦肯野细胞
4期形成机制
①逐渐衰减的 IK (弱) ②逐渐增强的 If (起搏电流,强,为主)
主要是Na+内 流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四大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评价你的 心功能
复习
泵血过程
发现问题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分类
工作细胞
心房肌 具兴奋性、传导性、 心室肌 收缩性,无自律性。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自律细胞
窦房结细胞 浦肯野细胞
房室结细胞
具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收缩性基本丧失
有兴奋性,传导性差, 无自律性和制
(3)自动去极化过程(4期)
三种起搏离子流
(一种外向、两种内向)
K+
① IK —逐渐衰减的K+外流 阻断剂
(基础离子流 )
甲磺酰苯胺类
Na+ Ca2+
② If —进行性增强的Na+内流 铯 ③ ICa-T —后期激活的Ca2+内流 镍
2、浦肯野细胞
AP的特点
① 0、1、2、3期与心室肌相似,但时程长(约400ms) ②最大复极电位-90mV,阈电位-70mV ③4期不稳定,可自动除极化,达阈电位后自动兴奋(A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