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临床病理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18岁,右手腕部皮肤包块十年,显微镜下皮肤鳞状上皮角向下延伸,真皮层及皮肤附属器周围由小到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标记:LCA(+++),CD3 、CD38,CD138、MUM-1(++),CD20散在阳性,CD30阴性,kappa、lambda均为散在阳性,呈多克隆表达,Ki-67增值指数<20%。结论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少见,良性,易误诊,应与皮肤性真淋巴瘤相鉴别,完整切除可治愈。

标签:皮肤;浆细胞为主淋巴组织瘤样增生;临床病理

皮肤淋巴组织瘤样增生是发生于皮肤的一种良性淋巴病变,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面部单个或多个高出于皮面的皮肤结节,发病周期短,常可自愈,国内文献鲜有报道[1-3]。本研究报道1例发生于手腕部的以浆细胞增生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生物学行为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18岁。右手腕部皮肤包块10年(图1)。查体:右手腕部皮肤包块,大小1.3 cm×1.1 cm×0.7 cm,表面光滑,皮色同周围,局麻下门诊手术完整切除送检。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Maxvision两步法,LCA,CD3 、CD20、CD38、CD138、MUM-1、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皮肤淋巴组织瘤样增生又称淋巴增生、淋巴腺病、皮肤良性淋巴细胞瘤以及Spiegler-Fendt类肉瘤等,主要发生于妇女面部,呈青黑色结节或斑块,常为单发,可能是对创伤、虫咬及其他不明原因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4]。本例患者,发生于儿童期,病史长达10年,肿块生长缓慢。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皮肤淋巴组织瘤样增生应满足以下特征:(1)细胞类型多样性;(2)有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3)淋巴滤泡形成,伴或不伴生发中心;(4)有吞噬核碎片的组织细胞;(5)血管增生;(6)浸润细胞主要位于血管周或附属器周;(7)表皮有明显增生[4]。

本例特征:(1)病史长达10年,未见明显恶性变体征;(2)发生部位为手腕部,部位较为特殊;(3)镜检增生细胞以浆细胞和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为主,生长于皮下、增生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周围,表皮增生向下延伸,未见破坏;(4)免疫标记淋巴样细胞呈多样性表达(CD3、CD20阳性),且多克隆表达,浆细胞标记MUM-1强表达;(5)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鉴别主要同皮肤淋巴瘤鉴别,皮肤淋巴瘤细胞具有单一性,明显异性,浸润破坏皮肤、血管壁和附属器,本例经组织学和免疫标记及外院会诊,诊断成立。

3.3 治疗与预后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最佳选择,尤其对长期不能自愈,原因不明皮肤肿块采用肿物单纯切除为恰当治疗,经病理确诊后,无需其他治疗,由于本病少见,故病理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实在尚难鉴别的病例,可暂作良性报告,但要注明需随诊观察,必要时再取材[5]。以免过度诊断和治疗,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 赵婕,杨蕾.眼睑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1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7):551.

[2] 张亚勤,郭玮,王万杰,等.皮肤淋巴瘤样增生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4):252.

[3] 李春阳,孙青,王玉坤,等.皮肤假性淋巴瘤9例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2):732-734 .

[4] 阿克曼.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上卷)[M].第8版.回允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90.

[5]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