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柏坡的历史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柏坡的历史地位
作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内的一个小山村,其位于太行山下,滹沱河畔,距华北重镇石家庄有90公里。1948年5月中共中央由陕西迁至这里,由此,共产党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大战役的指挥胜利、蒋氏王朝的覆灭宣布、七届二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使中国的历史由此转折,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本文通过对西柏坡历史与革命精神的回顾与分析,阐述了西柏坡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精神内涵。
西柏坡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彪炳史册的名字,原本只是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小山村。其位于太行山下,滹沱河畔,距离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随着中共中央由延安进驻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村,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序幕。随着这一历史重大决策的进行,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大战役的全面胜利、土地改革的顺利实行,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等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同时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所形成西柏坡精神,更是党和人民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选择西柏坡的原因
她地处平山县的中部,正好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汇之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临冀中平原,西扼太行山麓,正好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形的山坳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西柏坡未靠在大路边上,汽车却又上下通、能进能出,便于防空,易守难攻,因为她不仅可以在危急时刻退守山间,更可以在进攻之时挺进城市。另外,不仅如此,西柏坡还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革命根据地所环抱,群众的革命基础过硬,是当时的革命模范村,而且她地肥水美,物阜粮丰,具有十分良好的自然经济条件。当时聂荣臻元帅曾经这样评价:“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由此可见,选择这样一个地势、地形和交通有利、供给充足、人民革命基础良好的地方,足见中共中央当时的深谋远虑,睿智明思。
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之所以被称为“红色圣地‘,是由于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意义所决定的。她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惠及全国劳苦大众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全国土地法大纲》;成功地胜利指挥了辽沈、淮海和平津这三大解放战役,取得了全中国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圆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描绘出了美好蓝图。这些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都是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完成,她是值得我们纪念和崇敬的。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西柏坡”与中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如今,她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必到之处,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成为了国人心中的那片灵魂圣地。
(一)声势猛烈、气势浩大的全国土地改革
1947年的7月初,刘少奇、朱德等人来到西柏坡,在西柏坡恶石沟边上的一个小的打谷场上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从此,中国共产党这个简陋得没有会议桌椅的会议使全国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这场在解放区引导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让中国老百姓的日月换了新篇,其如山崩海啸,使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从此,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拥有了生活的根本,这一解决全国人民根本问题的土地运动,以坚定的事实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打天下的目的是为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做了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三大战役和胜利和以后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命运定于此村”,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中央工委进驻到西柏坡之后,曾帮助晋察冀野战军取得了四次较大的胜仗,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突出。因为它的胜利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打下了统一华北解放区的坚实基础,给党中央顺利进驻华北开通了道路。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北根据地来到西柏坡,党中央与中央工委胜利会合,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也在西柏坡胜利会面,这一会合标志着党中央实现了战略性转移。也正是从那时起,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此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处于转折的重要时期,人民解放战争也正面临着决定性的决战。为了革命与战争的胜利,9月党中央在中央大院的两间中灶食堂召开了著名的“九月会议”,为决战奠定了思想、组织与物质上的基础。正是在这里,共产党员人运筹于山坳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军主力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殆尽,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三)意义重大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圆满召开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的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人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了这次会议。它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特有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确定了推进革命引领胜利的各项方针,讨论了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制定了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和“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因此,这次处于革命转折点的会议,在革命的转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离开西柏坡,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赴京建国
在这个小小的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在此创造了革命时期的辉煌阶段,将革命推上了事业的巅峰。短短的10个月时间里,胜利完成了土地革命、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转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确保了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3月23日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临行前毛主席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
三、西柏坡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她为新中国描绘出了宏伟的蓝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这就是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这一精神的主题,是鞭策共产党人面向未来,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两个务必”是成功实现新的历史转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柱石;是党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理性长城;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优良作风,中国人民永远保持优秀品质的党魂、民魂。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成就所凝聚而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更是继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之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又一座革命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是党和人民、国家和民族发展建设的宝贵财富,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