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影响幼儿自尊水平的因素: • 教养方式 • 同伴影响
三、自我控制及其发展
• • • • • 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一)早期自我控制的发生 自我控制的第一个征兆—服从,出现在12-18个月。 18个月左右,婴幼儿的自我控制出现并稳定地发展。 此外拥有一个敏感、支持的母亲,婴幼儿往往表现出更多 的自我控制。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 自我是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格成熟水平的标志 ,是整合、统一人格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内 部动因。 • 自我是一个动力系统,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等组成。其中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是自我系统最主 要的方面。
一、自我认识及其发展
• 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 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 题的回答。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 应了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我体 验(自尊)和自我控制。
• (2)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最初来源于对 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通过观察、模仿 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 和活动的偏爱。
• (3)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 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概念的基础上。认知水平 越高,儿童适宜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性别图式理论 认为,性别图式就是一种认知结构,它把有关什么值得观 察、什么适宜模仿等性别知识组织在一起。性别图式理论 强调,环境的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发展共同塑造了性别角色 发展。
• (4)整合的理论:胎儿的生理发展是人们判断儿童的性 别并采取相应抚养方式的主要依据(生物社会理论),社 会环境对儿童行为的选择性强化决定了儿童早期性别概念 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而性别认知和性别图式的形成 对3岁到6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行为模式的获得起着决 定性作用(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 托马斯、切斯等人在1956年发起了持续30年之久 的“纽约追踪研究”。 •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对母亲的访谈,获得了儿童在 九个维度上的信息,在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区分 出了三类儿童: • “容易的”儿童 • “困难的”儿童 • “缓慢适应的”儿童
• 另有35%的孩子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他们表 现出独特的混合型气质特征。 • 早期的气质存在一定的种族和性别差异。
二、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 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 • 阶段二,性别稳定阶段(4-5岁) • 阶段三,性别恒常阶段(6-7岁)
•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
• 在幼儿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同时,他们也开始获得性 别角色刻板印象。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 看法。
三、气质与儿童抚养:拟合模型
• 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这种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 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对儿童作用的效果。 所以,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 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拟合模型”,用来解释 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有利的结 果。
• 自尊的评价分为以下五方面: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 己在学业上的能力;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 的感受;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外 表长相:儿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 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的程度。 • 如前所述,4-7岁的幼儿拥有一个膨胀的自我,他们倾向 于在所有方面都给自己积极的评价。
• (二)自我控制的发展
•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幼儿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比 如:服从规则、抵制诱惑、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延迟 满足等。 • 测量儿童自我控制水平的方法通常有注意力集中与分散测 验、图形配对测验、迷津测验和延迟满足测验等。
第三节 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 一、学期那儿童的性别差异 • 婴儿(2岁前)似乎并未便显出稳定的性别差异,男女婴 儿行为的相似性远大于其差异性。 • 2岁的婴儿在选择玩具时有了明显的性别差异。 • 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玩伴。 • 男孩和女孩的朋友关系特点也不同。
• 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 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 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 展。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 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入童年期或青春期时, 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
• 拟合模型告诉你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 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 • 文化价值观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和儿童气质的 拟合。
三、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原因
• (1)生物社会理论:莫尼等人认为,一系列关键性的经 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性别角色偏好。首先是 母亲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 体,其次是受孕6周左右性腺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婴儿 出生后,社会因素就开始在其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发挥 作用。两种性别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在人格、认知能 力和社会行为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莫尼等人也强调“社会 标签效应”, 18个月到3岁之间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
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 气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气质类型会对儿童适应和日后的 生活产生影响。 • 对气质发展的纵向研究发现,气质的某些维度,如活动水 平、抑制性、易怒性和社交性,在整个婴儿期、童年期甚 至成年早期,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 然而,气质与遗传有关,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气质的不稳定性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 第一,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 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 • 第二,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 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 • 第三,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父母的抚养实践 、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
第四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是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帮助别人、和 别人合作或分享等。 • (一)亲社会行为的起源 • (二)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 (三)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 (四)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五)父母的教养行为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自我认识的发生
• 新生儿还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随着婴儿的 发展,他们逐渐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在此基础 上,婴儿逐渐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他们开始能通过控制自 己的身体让自己能看、能嚼、能伸手够物、能玩东西,还 能弄出声音。 • 自我再认是自我发生过程中的第一步。 • 镜像测验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
• 自我认识一旦形成,幼儿对自己的生理特征、物理特征的 认识就会加强,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或需 要,他们对自我主张的坚持也会越来越多。 • 比如:“我”、“不”“物权意识”
•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 把成人的评价等同于自己的评价 • 自我评价都集中在自我的外部行为表现或具体的特征 • 自我评价往往易受当时的情绪的影响,因此很不稳定。
二、自我体验:自尊及其发展
• (一)自尊的起源和特点
•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 自尊最初来源于早期的亲子互动中。那些在婴儿期与父母 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积 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较高的自尊水平。 自尊水平取决于儿童在许多不同领域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 (一)攻击行为的发展 • (二)攻击行为的性别发展
谢谢观赏
PPT制作:小鱼
第八章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目录
1 2 3 4
第一节 气质及其发展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第三节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气质及其发展
• 一、气质的概述wenku.baidu.com
• 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 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 差异。气质是由神经类型所决定的、相对稳定的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