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
黄庭坚自己本身并没有系统的诗歌方面的理论著作,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散见于他的一些书信、诗话之中。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是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诗歌写作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写诗,当然,它也隐含了一种对于诗歌文本构成的阐释。
黄庭坚的这些诗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写作出发,并以写作者的体验为依据的,它回答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
而“互文性”理论则是在研究和阅读了大量文学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文本构成理论,它是一种在对于诗歌的阐释和批评中提出的理论。
因此研究“互文性”理论的学者每每说,文本无非是互文,一个文本存在于和其它文本的关系之中。
它回答的是一首诗歌的构成及其与其它诗歌的关系问题。
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但二者却存在一种呼应的关系,有诸多的暗合之处。
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的诗歌创作主张,一方面显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指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谈到诗歌的学习问题,人们大都说李白的诗不可以学,而杜甫的诗可学;苏轼的诗不可以学,而黄庭坚的诗可学。
这是一种大致上的印象,可是却也道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是以才气(或者严羽的“妙悟”)为诗还是“以学问为诗”?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是倾向于后者的,但是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在“才力”和“学问”之间,还是显示了其独特的看法。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到的实质是诗歌创作上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文内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问题,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
黄庭坚及以黄庭坚为宗的江西诗派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学习和借鉴前人。
这样看来,他们的诗歌文本就更多的含有了前人诗歌文本的影子。
无论是在句法上,还是在诗意上,他们这种对前人的祖述都是有意而为之。
引用、化用、典故、戏拟等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
这样,他们学习前人的诗歌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赏识或者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是要与自己诗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
同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再一次的印证所读时的所获。
读与写在一个大的空间中达到了统一。
乍一看,诗歌的写作在黄庭坚那里似乎变得简单了,因为诗歌的写作具有了一种可操作性。
其实却不是这么回事,这犹如是借他人之场,做自己的法事;或者是用自己的场,做他人的法事,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要自然。
不自然就会有生硬之感,甚至是为作诗而作诗,徒有其表,而无其实。
可以说,黄庭坚从他的博览群书中发现了这种文本之间历史性的关系,过去的文本不是静止地存在于历史之中,而是借尸还魂,从后来的创作者那里活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