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了解“西安事变”
计c079班王鹤 076085
调查对象:西安事变
调查目的:更加深入的了解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影响
调查方式:网上查阅资料,图书馆查看相关书籍
一, 背景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
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
二, 起因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又称双十二事变。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果断实行兵谏,软禁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了以“停止一切内战”为中心的八项主张。
张、杨表示:“我们持有公理,决不后悔。
我们惟一的希望,只是求这些政策的实现和对国家有所贡献。
让全国的同胞来裁判我们的功罪!”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
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三, 经过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
12月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
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
张、杨遂决定实行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
蒋闻枪声,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
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
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
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
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四, 结果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企图趁机挑起中国内战。
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
英、美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13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搋夺张学良本兼各职。
同日,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
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这期间各地军阀也纷纷派人赴西安活动。
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
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
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
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
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
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
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
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
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成果。
事件链接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纵观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虽然他奉行蒋中正(字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此处有争议)据中国历史教科书及张学良纪念馆是蒋中正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但据《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以及张学良自述则是张学良本人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三省不费吹灰之力就落入日本贼寇之手,但日后的西安事变不仅将中国共产党从危机中解救了一把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此处有争议),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17日)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原名忠祥,号虎臣,后改为虎城。
陕西蒲城人。
1908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
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
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先后任陕西靖国军左翼军支队司令和第3路司令。
1922年拒绝直系军阀收编,被迫率部由武功退入陕北
蒋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
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
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
1908年留学日本。
1908年加入同盟会。
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
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
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率师北伐途中,于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
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
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
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西安事变报导
(2)《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