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完整版)鲁山县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2010.4.9
说明书目录1. 规划编制背景 (3)1.1 宏观政策背景 (3)1.2 微观背景 (3)2. 现状概述 (4)2.1 区位 (4)2.2 自然条件 (4)2.3 现状与建设条件 (5)3. 规划依据与原则 (6)3.1 规划依据 (6)3.2 规划原则 (6)4.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7)4.1 规划定位 (7)4.2 发展目标 (7)5. 总体构思与规划结构 (7)5.1 总体构思 (7)5.2 规划结构 (7)6. 用地布局 (9)6.1 布局原则 (9)6.2 居住用地 (9)6.3 公共设施用地 (10)6.4 规划用地平衡表 (12)7. 道路交通规划 (12)7.1 规划原则 (12)7.2 道路系统组织 (12)7.3 道路分级 (13)7.4 步行系统 (13)7.5 停车设施规划 (13)8. 绿地景观规划 (14)8.1 规划原则 (14)8.2 绿地景观规划 (14)9. 市政工程规划 (16)9.1给水工程规划 (16)9.2排水工程规划 (17)9.3电力工程规划 (17)9.4电讯工程规划 (18)9.5燃气工程规划 (19)9.6供热工程规划 (20)10. 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21)10.1 环境保护规划 (21)10.2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22)11. 地块规划指标控制 (23)11.1 地块规划控制目的与方法 (23)11.2 规定性指标 (23)11.3 指导性指标 (26)11.4 城市开发强度及地块控制 (26)1. 规划编制背景1.1 宏观政策背景1.1.1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就要求要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构建安居乐业的城市生活,间接的促进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1.1.2中部崛起与中原城市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一方面强调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众多举措,同时也十分强调了联系东西部的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
张良古镇的坚守和创新
张良古镇的坚守和创新作者:孙新博张玉玲左朝阳于吉良来源:《决策探索》2017年第07期“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史记·高祖本纪》)此乃汉高祖刘邦对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评价。
可以说,正是由于三人的鼎力辅佐,刘邦才开创了西汉王朝。
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同时存在着张良镇、萧何村和韩信村,汉初三杰的名字以地名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这在全国也属罕见。
刘邦所说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子房,即是军事谋略家张良。
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镇,因其屯兵于此而得名。
专家们认为,张良镇历史较诸葛村、乌镇、景德镇等中国著名的古镇还要悠久。
光阴荏苒,风云变幻。
沿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名镇的脉络。
历经风雨沧桑的张良镇,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实物档案。
张良镇,起初叫张良店,后改名留侯镇,又易名张良镇。
1986年河南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1992年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由此,“特色小镇”引爆为网络“热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州名镇,张良镇也积极行动、稳步推进,在坚守中创新。
在张良镇特色小镇建设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张良镇如何建设特色小镇,如何规划特色小镇,如何选择确立主导产业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剖析发展、突破之道。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平(顶山)宝(丰)叶(县)鲁(山)”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平顶山市新区规划建设的逐步启动,张良镇在城镇建设中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建管并重、特色鲜明、建设小城市”的方针,确立了“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城建兴镇、生态靓镇、文化塑镇”六大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中心镇建设,城镇发展日新月异,彰显了“张良形象”,打造了“张良名片”,形成了“张良特色”!保护生态彰显古镇风韵张良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城东南部17公里处,因西汉军事谋略家张良屯兵于此而得名,是鲁山县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二鲁山”之称。
多策并举 加快小城镇建设
气 装备制 造产 业集 聚 ,带动关联 配套
产 业 发 展 :三 是 与 漯 河 食 品 城 协 作 发
展 ,以舞 钢、 叶县 已有 的食品工 业 为
基 础 ,主 动 接Leabharlann 受 双 汇 辐 射 : 四是 加 快
旅游 业与 中原城 市 群大旅 游格局 的对
接 , 把 我 市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纳 入 到伏 牛
多策并举 加快小城镇建设
平 顶山市 建设委 员会
接到省 厅 《 关于 在全 系统 深入 学 衡 ,发展 基础 不牢 固 ,严 重制 约城 镇 把解 决符 合条 件 的农业 转移人 口逐步
习贯 彻郭庚 茂省 长张 大卫 副省 长到 我 建设 的快速健 康发展 。
相 关 配套 改革步 伐缓 慢。 城镇化 在 城 镇 就 业 和 落 户 作 为 推 进 城 镇 化 的
山旅 游开发 大格 局 中进行推 进 ,加 快 与 省 “ 点 一 线 ” 黄金 旅 游 线 的 对 三
接 ,形 成 与 “ 点 一 线 ” 南 太 行 共 生 三
共 荣 的新旅 游 带。 平 顶 山 市快 速 推 进 小城 镇 建 设 。 图为 叶县 桐 树 庄农 村 新 貌 。
( ) 快推 进平 宝叶鲁 科学 发 二 加
( ) 极融 入 中原 城市 群一体 一 积 化 发展 顺应 中原 城市 群发展 将 提升 到国
《 原 城 市 群 总体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中
( 06 22 2 0 — 0 0)中规 划我市 叶县 、宝
丰 县 将 适 时 撤 县 建 区 ,我 市 又 提 出 了
建 设平 宝 叶鲁科 学发展 示范 区。 但 目
、
分 析 当前平 顶 山市城镇 化 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区域规划和建设方案。
一、背景介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然而,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区域规划,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区域规划还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推动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区域规划的原则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各省份之间应加强协调和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2.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科学规划原则:要依据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建设方案的内容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环境。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发展战略-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例 精品
黄家畈
龙头湾
塔儿湾
上位规划解读 Part2
一、在规划区中的位置
1、规划区
规划区包括万店居委会、小河沟 村、塔儿湾、九里岗、黄家畈、石 桥和龙头的部分用地,规划面积 约35平方公里。
2、镇区
包括镇区中心区、塔儿湾现代农 业组团和石桥工业组团三部分,总 面积为3.77平方公里。
塔儿湾不仅位于规划区范围内, 同时作为镇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位置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国家层面?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乡矛盾逐步显现,为促 进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城乡统筹是解决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 构、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2009年状镇域居民点总用地规模 为809.05公顷,总人口5.9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约4.63万人。
塔儿湾集镇现状5040人,建设用 地面积48.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 面积95.6平方米/人。
塔儿湾集镇
三、居民点布局
2、居民点规划
镇区中心区和塔儿湾现代农业居 住区,是镇域主要居住功能和公共 服务功能集中区,也是各中心村和 基层村居民转移的主要方向。
4、重点突破,分类指导 按照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提出各项规划目标,提出建设时序,确定重点区域 和重点项目,优先建设,从而带动全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5、适度超前,建设配套 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对全区城乡建设起到全面的指导、示范作用。
三、规划依据
1、法规、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平顶山市全域规划(2017-2035)》专家评审会报道(
《平顶山市全域规划(2017-2035)》专家评审会在新城区蕴海锦园大酒店举行,会上原则通过了该规划方案。
据介绍,全域规划是以行政区为规划范围,统筹协调全域城乡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规划。
全域规划项目的规划范围为平顶山市域范围,包括中心城区范围和石龙区、舞钢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郏县和鲁山县,市域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
其中,中心城区范围包含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新城区、高新区的管辖范围,面积共约466平方公里。
明确新时代平顶山“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该规划设计,2020年将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在全省排名前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2%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创建国家级及省级传统村落16个。
2035年,将我市全面建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GDP在全省排名前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1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60%以上,城镇化率达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创建国家级及省级传统村落20个。
2050年,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平顶山,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国典范。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2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7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我市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强伏牛山地生态区保护和采空区生态修复;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特色,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提升城市宜居度,转变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实现从“煤城”向山水名城、文化胜地、宜居居家园转型发展;建设10个山水大景区和10个特色旅游文化小镇。
将平顶山融入全国交通圈交通方面,将我市建成与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豫中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到2050年,平顶山市主城区至市域内其他城镇实现90分钟可达;平顶山中心城市发展区城镇群体系内各个重点镇之间实现60分钟可达;平顶山市主城区至平宝叶鲁核心区各个城市组团及重点镇实现30分钟可达;高速及一级、二级公路要贯通全部县域以上级别的中心城市,二级或以上公路贯通全部重点镇,三级或以上道路贯通全部一般镇。
探讨如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1赵庆玲2姚波
探讨如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赵庆玲 2姚波发布时间:2021-07-19T18:07:15.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作者: 1赵庆玲 2姚波[导读] 新时期的经济竞争压力非常大,人口数量大幅提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革新与完善,已经成为必然发展的路线,不仅要从长远的角度来探究,还要在规划的过程中对区域的优势、劣势做出平衡 1云南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 2昆明麦普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新时期的经济竞争压力非常大,人口数量大幅提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革新与完善,已经成为必然发展的路线,不仅要从长远的角度来探究,还要在规划的过程中对区域的优势、劣势做出平衡。
我国虽然在国土面积上非常辽阔,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需要充分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这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应根据动态因素的影响做出灵活的调整。
党中央提出,到2025年,需要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因此,需要加强研究如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关键词: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言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国土空间规划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全面落实各项规划方案,不仅可以保护周围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实现统筹治理目标。
结合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现状可知,环境修复难度不断增加,各项管控措施落实效果较差,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鉴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和实施途径。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概述国土空间规划从一定区域出发,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序上进行统筹安排,分为全国、省级和市、县、乡镇五级,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三种类型。
新的国土空间体系将相互冲突、各自主导的如发改部门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住建部门的城市规划、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等,全部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四个子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重要性 (4)2.1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定义 (6)2.2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 (6)2.3 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7)三、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8)3.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9)3.2 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11)3.3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 (12)3.4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3)3.5 引领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 (15)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 (16)4.1 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17)4.2 典型地区实践案例分析 (18)4.3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19)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1)5.1 面临的主要挑战 (22)5.2 对策与建议 (23)5.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5)5.2.2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26)5.2.3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城乡融合发展 (27)5.2.4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29)六、结论与展望 (29)6.1 主要结论 (30)6.2 未来展望 (31)一、内容概览本文深入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途径,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通过系统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目标、路径及政策体系,本文旨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开篇即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它有助于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多重意义,包括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推动城乡文化交融等。
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文章提出了多维度的策略与措施。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背景与目的 (2)1.2 报告范围与研究方法 (3)1.3 报告结构与内容概述 (4)二、产业园概述 (5)2.1 产业园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6)2.2 产业园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7)2.3 产业园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8)三、市场需求分析 (9)3.1 目标市场定位 (10)3.2 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11)3.3 目标客户需求调研 (12)四、竞争态势分析 (13)4.1 主要竞争对手概况 (14)4.2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16)4.3 竞争策略与建议 (17)五、产业园定位策划 (19)5.1 产业园功能定位 (20)5.2 产业园形象定位 (21)5.3 产业园品牌定位 (22)六、产业规划与发展策略 (23)6.1 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24)6.2 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 (25)6.3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27)七、投资分析与效益预测 (28)7.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计划 (30)7.2 产值与税收预测 (31)7.3 社会效益评估 (32)八、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33)九、结论与建议 (33)9.1 结论总结 (35)9.2 建议与展望 (35)9.3 落实措施与行动计划 (36)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竞相投资兴业的热点领域。
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某产业园区的定位策划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报告首先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后续的定位策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产业园区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产业园区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合理的定位策略奠定了基础。
根据产业园区的定位目标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定位策划措施,包括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以期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浅析平宝叶鲁一体化构想研究
浅析平宝叶鲁一体化构想研究摘要:本报告从平顶山市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当前制约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深刻论证了目前研究和解决平宝叶鲁一体化(注:平——平顶山市城区;宝——宝丰县;叶——叶县;鲁——鲁山县)的意义之所在。
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平宝叶鲁一体化构想框架及如何实施平宝叶鲁一体化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一体化;中原经济区;资源整合;城市转型一、制约平顶山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城区建设发展历史比较短,文化底蕴比较薄弱纵观平顶山城区建设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比较薄弱。
从平顶山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平顶山市是建国后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开发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煤炭工业基地,是一座新兴城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历史不足60年。
因此没有积淀什么历史文化底蕴。
(二)资源面临枯竭,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平顶山市是一座新兴城市。
城因煤而立,市因煤而兴,资源以煤炭为主,虽说比较丰富,但种类比较单一,历经几十年的开采,即将枯竭,面临转型,否则,将严重阻碍平顶山是的经济的发展。
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它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枯竭;二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自然资源的产出占经济增长的比重较大;三是城市布局不合理;四是劳动技能单一,知识技能转型任务重,再就业压力大;五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三)地理位置限制城市的建设规模目前,从平顶山城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城区西北、西南地势稍高,东南呈降低趋势,状似簸箕。
北面有焦赞古寨、马棚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峰、龙山等山峰呈北西走向排列,其中擂鼓峰为群峰之首,海拔506.5米。
南面有河山、北渡山、白龟山、凤凰山、锅底山、舒山,海拔高度在135-245米,构成了白龟山水库和沙河北岸的天然堤坝。
这种非常特殊的地貌特征,形成狭长的走廊式洼地,中心市区恰好在这个狭长的走廊式洼地上,东西纵横20余公里,南北不足5公里。
(四)交通比较落后平顶山市目前的城区是根据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情况规划而建的,建筑规划拥挤、零乱不堪;道路、设施陈旧落后,狭窄拥堵。
自然资源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336号建议的答复
自然资源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336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1.07.06•【文号】自然资人议复字〔2021〕110号•【施行日期】2021.07.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336号建议的答复自然资人议复字〔2021〕110号钱凯法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提升江苏发展能级的建议》收悉。
经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我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部门职责,全力做好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相关工作。
您通过分析江苏省“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提出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江苏的支持力度,适度增加江苏建设用地规模,在土地的审批、使用等方面给予江苏更大自主权等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下一步,我部在相关工作中将充分吸收采纳您提出的建议,支持江苏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江苏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江苏的支持力度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要求,锚定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现代化引领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发力,谋划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等一批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推动江苏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发展能级。
“五维”协同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五维”协同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作者:张琼叶文忠颜丽芳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04期摘要:产业园区作为资源禀赋、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担负着培育创新主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等系列重要使命。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虽然在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同发展、对外开放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分工协作欠合理、技术支撑较薄弱、功能配套不齐全、产业生态待优化等共性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园区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应从特色园区建设、产业链群锻造、技术协同创新、产业功能配套、产业生态培育“五维”联动发力,破除发展桎梏。
关键词: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4-0085-08产业园区作为资源禀赋、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担负培育创新主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使命[1]。
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苏州工业园区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举措,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亦具有深远意义。
一、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要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协同发展、数智赋能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产业园区向纵深发展的核心要义。
深刻把握产业园区发展的内涵要义,有助于推进产业空间延伸、产业能级跃升,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蓄积强大势能。
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供应链安全保障和价值链提升的重要环节[2]。
基于产业聚集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产业关联链条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有效推进了产业合理布局、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理念下区域建设路径探析——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与浦口区为例
于构建优势互补与分工合理的区域格局,对城市统筹联动、增强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新区,南京市江北新区采取“一轴、两带、三心、四廊、五组团”的空间布局,覆盖国家和省级园区且产业发展基础优越。
依照《南京江北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计划立足于“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突破与浦口区的发展边界,真正实现江北全域一体化。
然而,受限于发展速度和发展侧重,两区仍存在土地重复建设浪费、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平衡、交通设施与规划连接性较差等现象,致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浦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周边辐射(以下简称“研创园”和“高新区”)是全区的核心板块和产业创新策源地,两区虽已采取一系列协同措施,但浦滨路边界两侧的问题依旧较为典型。
因此,本文选取研创园与高新区作为研究样本,借助实地调研、控规解读和案例参考等方法,重点分析规划布局、交通网络、配套设施、区域风貌和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思路与策略,在解决片区具体问题的同时,为江北新区与浦口区全域的协同建设提供参考。
1 区域协同发展理念1.1 理论内涵区域协同发展理念起源于基础“协同学”研究,指在既定空间范围内,多个差异系统以协作配合的形式进行有机渗透,实现各系统高效运转,从而提升区域整体质量。
包括物质与人文层面的整体过程,在物质层面,区域间加强资源、技术和财政方面的合作共享;在人文层面,区域间文化互通以构建兼具多元性和适应性的产业体系。
现阶段该理论研究重点集中于作用机制、协同水平测度和优化对策[2]。
林志豪分析广东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的中心点和发展轴,总结区域协同的空间结构和阶段性规律[3];陈玉玲等研究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和量化水平,提倡从环境、投入和产出层面构建协同创新体系[4]。
摘要 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思想从统筹发展转向协同发展,且高新技术产业类开发区已成为地区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目
1.
录
2.
3.
总则 ..................................................................................................................................................... 1 1.1. 现状概况 ..................................................................... 1 1.2. 规划背景 ..................................................................... 2 1.3. 上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 ..................................................... 4 1.4. 上轮规划及实施评述 ........................................................... 5 1.5.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6 1.6. 规划依据和规划参考 ........................................................... 6 1.7. 规划期限 ..................................................................... 6 1.8. 地域界定 ..................................................................... 6 旗域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 7 2.1. 社会经济现状 ................................................................. 7 2.2.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 10 2.3. 旗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12 2.4. 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 .......................................................... 13 2.5. 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对策 .................................................. 17 旗域城镇体系规划 ........................................................................................................................... 18 3.1. 旗域人口预测 ................................................................ 18 3.2. 旗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 19 3.3. 旗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 20 3.4. 旗域城镇体系现状 ............................................................ 21 3.5. 城镇规模发展条件评价 ........................................................ 22 3.6. 旗域镇村体系规划 ............................................................ 23 3.7. 旗域综合交通规划 ............................................................ 32 3.8. 旗域公共设施规划 ............................................................ 36 3.9. 旗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 39 3.10. 综合防灾规划 ............................................................... 43 3.11. 旗域资源、生态保护和空间管制规划 ........................................... 44 3.12. 旗域空间开发管制 ........................................................... 47 3.13. 旗域旅游规划 ............................................................... 47 3.14. 区际协调规划 ............................................................... 52 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56 4.1. 规划区人口 .................................................................. 56 4.2. 规划区规划原则 .............................................................. 56 4.3. 规划区村庄规划 .............................................................. 56 4.4. 规划区重要设施规划 .......................................................... 56 4.5. 规划区用地控制 .............................................................. 57 4.6. 规划区“四区”控制 .......................................................... 57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 58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当前农业发展环境与痛点 (2)1.2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4)2. 新质生产力构建基础 (6)2.1 新技术创新与应用 (8)2.1.1 数字农业技术 (9)2.1.2 生物技术与精准农业 (10)2.1.3 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 (11)2.1.4 绿色农业技术 (13)2.2 产业结构升级与模式创新 (14)2.2.1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一体化 (16)2.2.2 特色农业与高效农业发展 (17)2.2.3 农业电商与消费升级 (19)3.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农业发展 (19)3.1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优化 (20)3.1.1 土地要素综合利用 (22)3.1.2 资本投入与风险防控 (23)3.1.3 人才队伍建设与技能提升 (24)3.2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25)3.2.1 精准种植、高效灌溉、智能管理 (26)3.2.2 降本增效、提高抗风险能力 (28)3.2.3 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29)3.3 农业发展质量提升 (30)4. 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撑 (31)4.1 创新驱动战略 (32)4.2 产业振兴战略 (33)4.3 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35)4.4 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 (37)5. 总结与展望 (37)5.1 战略路径与行动指南 (38)5.2 未来的发展趋势 (39)1. 内容概览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分析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我们将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进而阐述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展示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实际成效。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政税收,要重点投资于当地科教、交通等基础条件的改造,为顺次承接第一梯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做好准备。
第三梯队的交通区位的劣势条件使多数寻求新的目标地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望而却步,这当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所不允许的。
近期必须从农业和服务业来入手。
当务之急是调整当地农业内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政府要在农业部门下大力气整治,积极推广抗寒、抗旱作物新品种,加大对农民科技普农知识的专项培训,在保证粮食基本供给、且产量稳步提高的情况下,增加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农民有一定的资本积累。
同时,准入门槛低、科技含量低的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大有可为,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发展积累一定的原始积累。
这一梯队是最典型、最有战略意义的一级梯队,它代表着山西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高理想,是山西省摆脱贫困的最后一步。
参考文献:[1]邹德秀.地区贫困与贫困地区的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刘清泉.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山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经济师,2008.7(6):256~257.作者简介:冯文勇(1967~),男,山西保德人,博士,副教授,副主任。
(2009-08-04收稿宿伯杰编辑)图1山西省贫困地区三级梯队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产业适宜规模初探顾晨洁,李海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的快速推进,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甚至出现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产业发展的适宜规模问题的极大关注,开发适应这一特点的系统学方法和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定量化分析手段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情景分析、强度因子估算、资源环境压力评价和HSY 算法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定量研究方法框架,并以河南省平宝叶鲁地区为例,得出其主导产业为煤炭开采和选洗业,在土地资源约束下,2015年产业适宜规模为397亿-458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四大经济区人均GDP比较 (以东部地区为100%)
100% 73% 44% 38% 100% 80% 60% 40% 20% 0%
“中部崛起”战略——不仅是实现“经济崛 起”,更具有健康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人口众多,乡村人口比重高
人口占全国26.8%,农村人口占全国的1/3。中部六省的乡村人
2005年 22 78 2007年 18 82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特征与问题——产业经济
3.以资源消耗为主的资源密集型工业粗放式发 展,资源环境成本巨大,影响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4.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 展不足,对地区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有待提高
其他可再生 能源, 0.1%
国家工业化持续推进,需要平顶山以 更加综合的能源工业实力,肩负起动力支 撑的重任
一体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煤炭, 69.1%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亿元
阶段,重化工业化趋势不断增强,对石油、煤炭、电力
150000
宏观发展背景——国家政策要求
平顶山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矿产资源:中原煤仓、全国十大铁矿区之一、盐田 水资源:水库174座,地上地下水总量32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小麦和烟叶是两大优势作物。宝丰酒、汝瓷、紫砂陶、红牛等 风景名胜:尧山、风穴寺、石漫滩森林公园、昭平湖 历史文化:中国曲艺城、汝官窑遗址、叶县县衙 经济:工业基础雄厚,平煤、神马、平高、舞钢、姚孟电厂
初步方案交流内容:
一、一体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总体发展目标与战略 三、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 四、核心区初步方案
技术思路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一、一体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宏观发展背景 区域特征与问题 一体化可能性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宏观发展背景——国家政策要求
城市特色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技术路线
宏观背景 区域特征与问题
一体化必要性 一体化发展战略 一体化发展规划 分区发展指引
行动计划
技术思路
一体化可能性 目标定位 发展规模
总体战略
产业经济一体化 城镇空间一体化 生态建设一体化
基础设施一体化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09.6
初步方案汇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工作过程
经过一年左右的准备与酝酿,2009年2月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正式 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09年2月底-2009年3月中旬,项目组赴现场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比较
20000.00 14893.87 15000.00 3.20 3.00 2.80 5813.03 2.60 2.40 2.20 中部 东北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城乡人均收入比值 东部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中部崛起要求平顶山以更加优化的城乡关
系,寻求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新模式
9911.24 10000.00 5000.00 0.00 3279.92
9775.66
3761.32
一体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宏观发展背景——河南省发展战略要求
区域联合:河南省“两轴两带三圈”架构,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提出“基础结构同城化、产业一体化、要素和产品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 发展战略,以区域一体化提升竞争力
4.00 3.00 2.00 1.00 0.0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单位GDP电耗(千瓦时/万元)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目前分布有许南、洛平漯、郑尧以及太澳高速公路。
城市区位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平顶山——城市特色
平顶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经济实 力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 力、钢铁、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化过程显著。
一、二、三产产业结构 8.7:63.5:27.8 ,人均
GDP16263元,进入工业化相对成熟的中期发展阶段,
2.工业类型相对单一,煤炭、电力等重工业独大,
2007年平顶山市工业行业增加值结构
100%
轻工业
重工业
黑 色 煤 金 石 电力 属 炭开 油 、 冶 采 加 热 炼 和 工 力 及 洗 、 压 化 炼 的 延 选 学 焦 生 加 业 原 及 产 工 料 核 和 业 及 燃 供 化 料 应 业 学 电 非金 制 加工 气 属 品 业 机 矿 制 械 物 造 有 及 制 业 色 器 品 金 材 业 属 仪 制 冶 器 造 炼 仪 及 纺 业 表 通 压延 织 及 用 加 业 文 化 农 设 工 、 副 备 业 办 食 制 公 品 造 用 加 业 专 机械 工 黑 用 制 业 色 设 造 金 备 业 纺 属 制 织 矿 造 服 业 装 食 采 、 品 选 鞋 制 业 、 造 交 帽 业 通 金 制 运 属 造 输 制 业 设 皮 化 备 品 革 学 制 业 、 纤 造 毛 维 业 皮 、 饮 制造 羽 料 毛 医 制 业 (绒 药 造 )及 制 业 造 其 造 纸 制 业 及 品 纸 业 印 制 刷 非 塑 品 业 金 料 业 和 属 制 通 记 矿 品 信 录 采 业 设 备 水 媒介 选 、 的 的 业 计 生 复 算 和 制 机 燃 橡 供 及 气 其 生 胶 应业 他 产 制 电 和 品 子 供 业 设 应 备 业 有 烟 制 造 木 工 色金 草 业 材 艺 属 制 加 品 矿 品 工 及 采 业 及 其 选 木 文 他 业 、 教 制 竹 体 家 造 、 育 具 业 藤 用 制 、 品 造 棕 制 业 、 造 草 业 制 品 业
工作过程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平顶山——基本概况
平顶山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 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因市区建在“山 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历史 悠久。 市域面积7882平方公里,2008年市
域总人口约498万,市区人口93万。辖4
个市辖区、4个县,2个县级市。2003 年 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个中心城
与市委、市政府进行座谈沟通 与各市县政府职能部门、新城区、高新区座谈,搜集相关资料 实地进行踏勘、走访大型企业 与地方规划专家沟通、取经
3月中旬-5月初,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完成初步方案。
5月中旬,向市委、市政府进行初步方案汇报,深化完善
工作过程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我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持续增长,对 能源动力支撑需求迫切。
300000
我国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1978-2006)
250000 200000
•
国家工业化进程: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
万吨标准煤
250000 200000
、钢铁等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
150000 100000 100000 50000 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50000 0
区域协作: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合力解决区域、城乡问题
京津冀、长株潭、武汉城镇群、郑 汴、西咸、 太榆、乌昌等。
要求平顶山积极寻求地区一体
化的可能性,以一体化战略实现区 域协调、城乡统筹,提升综合竞争 力,充分融入中原城市群。
一体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平顶山原煤产量变化
一体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 平宝叶鲁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5.00% 10.00%
20.00%
25.00%
35.00% 30.00%
40.00%
0.00%
5.00%
区域特征与问题——产业经济
一体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城市经济抗风险性较弱。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轻工业
100%
50%
0%
1990年 35 65 1995年 30 70 2000年 29 71
平顶山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
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重工业
区域特征与问题——发展历程
因煤而立,单一的煤炭原料生产基地(1954-1979)
1954年4月,平顶山煤矿筹备处成立,拉开了平顶山煤矿城市建设的序幕。1979年以前 基本以单一的煤炭开采加工为主,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原料的供应是城市主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