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章第三节 《诗大序》:儒家文论之总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六义”说——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诗大序》重教化的儒家诗学思想也体现在对诗体的论述中。序中将 《周礼》的“六诗”说改为“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诗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三种诗体,认为风诗以一国之事为内容; 雅诗写“天下之事”;颂为赞美诗。可以看出,这种解释的诗体意识并 不强,远不如后来孔颖达《毛诗正义》所说的“风雅颂者,《诗》篇之 异体”那么确切。这是因为,《诗大序》解释的重点不在诗体,而在强 调风雅颂的政教功能。序中说,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即“诗有六义”,故可以“经夫妇, 成孝敬……”。也就是风雅颂都可以“经夫妇,成孝敬……”的,因为风 诗写“一国之事”,雅诗“言天下之事”,颂诗“美盛德之形容”,所 以都有政教风化之功能。可见,《诗大序》对三体的解释是着眼于教化 功能。
1、情志合一
先秦的“诗言志”是古人对诗歌本质提出的最早的纲领性命题, 《诗大序》接受此观点并作了重大突破,既吸收了《乐记》对音乐本质 的论述,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 是人的情和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毛诗序》以“情志说”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这不但大大发展了“诗言志”的思想,丰富了儒家诗学,而且也更准确 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既是抒情,又是言 志。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但又有大量的言志诗。情志统一的诗歌本 质论符合古代诗歌实际,它表明诗歌既表现人的理性精神(志),也表 现人的情感态度。西晋陆机又提出“诗缘情”之说,同“诗言志”相较, 陆机之论更为合理,但比较三者,还是情志统一论更切合古代诗歌的实 际。故初唐孔颖达提出“情志一也”之论,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言志” 与“缘情”论各有所偏,情志统一论才是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5、主文谲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习题
《乐记》论述了哪些重要文艺理论问题?
《诗大序》对诗歌本质、诗歌功用及诗歌创作的思 想规范提出了哪些命题?其内涵、 意义如何?
二、串讲原文
内容包括: 解释《关雎》、情志合一、诗乐与政通 、诗的教化功能、、释六义、主文谲谏
《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 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 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 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 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 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 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 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2、诗乐通政、变风变雅说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 ,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3、诗乐的教化功能
儒家诗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用,孔子曾提出以诗 “事父”、“事君”;学诗可“授之以政”、“使于四方”,高度重视诗的 政治实用性。《诗大序》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提出诗“所以风天下而正夫 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 之。”又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 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是说诗歌对于家庭夫妇关系之稳定、长幼人伦 孝敬之实现及整个乡国社会教化风俗之美好都有巨大的作用。之所以有如此 巨大的作用,就因为诗歌是“止乎礼义”的,体现着统治者的意志和态度。 《诗大序》指出,诗歌的社会政治功用体现在两方面:“上以风化下”和 “下以风刺上”。 前者是说统治者用诗教化下层人民,使之成为安分守己的“顺民”,从 而稳定统治者的地位。后者是说下层人民可以诗讽刺上政,表达人们的疾苦 和不满,使统治者了解下层人的情况,从而调整政策,这对于巩固统治者的 地位也同样是有利的。基于此,《诗大序》对于“下以风刺上”给予高度肯 定,“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体现出朴素的民主精神。尽管《诗 大序》要求的“刺上”不能出乎“礼义”范围,但毕竟还是允许“刺上”的。 在诗歌的“化下”和“刺上”两大功用方面,《诗大序》更重视前者,序中 所说“风天下”、“正夫妇”、“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等,都是强调 对下层人的“风教”“风化”。当然,《诗大序》过于强调诗的教化功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诗歌的审美功用和诗歌作为艺术的独立性价值。
三、《毛诗序》的理论观点
1、情志合一说 2、诗乐通政、变风变雅说 3、诗乐的教化功能 4、六义说 5、主文谲谏说
《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雎》前的序,毛诗每篇都有小序,此大序 应是整个《诗经》的序。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近人多认为是东汉卫宏作, 但亦多有异议。序中引录了《乐记》的文字,其思想源于《乐记》。此序 是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主要观点如下。
情志合一
《诗大序》论“变风”的创作时,提出了儒家诗学“止乎礼义”的思 想规范:“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 王之泽也。”此论一方面指出了“变风”、刺诗创作的合理性,认为 “变风”是“发乎情”而作,是人内在感情的表现,符合诗歌“吟咏情 性”的本质;而且尤为可贵的是,《诗大序》进一步指出,“发乎情” 而创作“变风”是“民之性也”,即人之本性,这就把揭露批判性的 “变风”、刺诗之创作上升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来进行肯定。这表明, 刺诗之作是完全正当合理的,是合乎人性的。这为后世的批判性诗歌创 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这种诗的创作。 另一方面,此论又对“变风”、刺诗的创作作了思想限制,即必须 以“礼义”为规范,也就是要求“变风”、刺诗在“发乎情”时,不能 超过封建道德思想的规定,只能在礼义道德的范围内进行,也就是只能 在统治者所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讽刺批判。所以,“止乎礼义”具有极 大的封建保守性,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诗歌创作的最基本的思想要求, 实际上代表了历代统治者对于文学创作的基本政治原则。
第三节
《诗大序》:儒家文 论之总结
课时编号:07
学习目标
掌握《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背诵重要段落。
一、大小序诸说及作者问题
wk.baidu.com
汉代独尊儒术,《诗经》获得崇高地位,出现了一批皓首穷经的儒生。在解 诗、传诗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在《毛诗序》中。 1、大小序 四家诗、三家诗、毛诗。《毛诗序》是《关雎》题目下的一段较长文字,共 491字,通常称《诗大序》;而各篇题目下,都有一段段文字,点名诗的主旨, 作者的背景,通常为小序。 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旧说,认为从开始,到“用之邦国焉”,这段文字是 解释《关雎》的,称为小序;自“风,风也”起,到篇末,叫做大序。 2、关于作者 1、子夏;2、卫宏;3、子夏、毛公合作;4、子夏、毛公、卫宏合作;5、诗 人自作。6、孔子;7、国史;8、毛公门人。其中子夏作,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