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代文论十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冲刺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

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

2、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2)观物取象;(3)通变入神;(4)中和之美;(5)观民生民;(6)情见乎词;(7)言意之辩;(8)言语枢机;(9)称名取类;(10)贲饰尚素。

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的?(1)从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2)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4、简述《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6、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哪些文学方面的理论?(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3)关于文学作品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7、王充是如何论述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的?(1)作家的品德修养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风貌。

(2)作家首先要有实诚的态度。

(3)作家的品格是由先天的“气”决定的。

(4)作家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气”的不足。

8、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缘情说。

(2)心、物交融说。

(3)动静相济说。

(4)言意说。

9、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鉴赏偏向?(1)信伪迷真。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3)贵古贱今,贵远贱近。

(4)名士效应。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1、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教材221)……5、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二、单选(每题1分)1、司马迁撰写《史记.屈原列传》主要采纳了(A)对屈原的评价。

A、刘安B、班固C、杨雄D、司马相如5、《雪涛阁集序》的作者是(B)A、王世贞B、袁宏道C、钟惺D、袁枚10、在汉代,提倡“真美”,反对“虚妄”的理论家是(C )A、班固B、王逸C、王充D、翁方纲1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这话的是(B )A、李白B、杜甫C、韩愈D、李清照20、提倡以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是(B )A、皎然B、白居易C、韩愈D、司空图三、多选(每题1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有(1234)①陆机②曹丕③钟嵘④曹操⑤司空图(晚唐)5、有关《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异说很多,(34 ),都有人认为是该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

①韩婴②之夏③卫宏④毛长⑤申公10、下列文论观点出自《诗品序》(钟嵘)的有( 1 2 345)。

①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③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⑤使穷贱易安,幽局靡闷,莫尚于诗矣。

四、搭配题(每题1分)1、找出下列论著与文学门类的所属关系:①《答李翊书》韩愈诗歌理论(3 )②《答吕姜山》汤显祖散文理论(1 )③《与元九书》白居易戏曲理论(2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小说理论(4 )……6、找出下列论著与作者的关系①《论词》班固(2 )②《离骚序》袁枚(4 )③《答谢民师书》李清照(1 )④《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苏轼( 3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3、结构第一李渔的观点。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试卷代号:1094 座位号巨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1月题号四五总分分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她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橘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 而绮靡”,“赋_ 而浏亮”。

能够看出她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亥业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5 8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_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功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镇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笔记

科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秦汉文学:单项选择题:1.1.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 秦国文学可以提及的是(B)。

A. 李斯的《谏逐客书》B. 吕不韦组织其门人编撰的《吕氏春秋》C. 李斯的《之罘刻石》D.韩非的《五蠹》1.2.从文学的角度看, 《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A)。

A.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B.开创了集体编书的先例C.保持了战国纵横家的文风D.文风平实畅达, 不求华丽1.3. 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者仅有(C)。

A. 吕不韦B. 韩非C. 李斯D. 苟卿1.4. 《谏逐客书》的作者是(B)。

A. 吕不韦B. 李斯C. 贾谊D. 晁错多项选择题:1.1. 下列作品属于李斯的有(BCD)。

A. 《吕氏春秋》B. 《谏逐客书》C. 《狱中上书》D. 《之采刻石》E. 《陈政事疏》1.2. 下列作品属于西汉前期政论文的有(ABCE)。

A.陆贾的《新语》B. 贾山的《至言》C. 贾谊的《治安策》D. 王充的《论衡》E. 晁错的《论贵粟疏》1.3. 下列文章属于贾谊的有(ABD)。

A.《治安策》(一名《陈政事疏》)B. 《论积贮疏》C. 《论贵粟疏》1). 《过秦论》E. 《狱中上书》1.4.西汉中后期, 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BE)。

A.王充B.董仲舒C.桓谭D.仲长统E.刘向名词解释题目录:1.1. 《吕氏春秋》2.1.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在史学思想及写作上有何主要不同?2.2. 简述《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2.3. 简述《吴越春秋》的内容及写作特点。

3.1.辞赋4.1. 乐府民歌4.2. 古诗十九首。

4.3. 苏李诗名词解释题答案:1.1.《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中国之前, 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书, 成书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

《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 其中以儒、道、法、阴阳家思想成分更多一些。

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 以事实说理, 平易畅达, 不求华丽。

从文学的角度看, 它的最大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历年真题试题汇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历年真题试题汇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真题试题笔记考题(汇编)考题(汇编)最新模拟考题(汇编)课本重点资料涵盖考题广建议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更多自考专业资料,可以在”百度”里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然后打开博客里可以下载更多资料.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一、名词解释(以“---”符号为名解题号标志)---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命题;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的命题;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自考古代文论十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冲刺

自考古代文论十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冲刺

自考古代文论十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冲刺第一篇:自考古代文论十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冲刺名词解释1.翁方纲“肌理”说2.“立主脑”(《闲情偶记》)“不隔”(《人间词话》)3.比(《毛诗序》)4.歌永言(《尚书·尧典》)5.建安风骨6.“妙语”说(《沧浪诗话》)7.“诗界革命”(梁启超)8.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9.滋味说 10.有我之境 11.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子曰:“绘事后素。

”绘事指绘画之事,后素:后于素也。

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形容一个人有了良好的素质,才能进行仁和礼的教育。

12.神与物游13.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14.花部 15.《曲律》16.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1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8.露才扬己“露才扬己”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语出《离骚序》,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诗人屈原的批评。

班固也承认屈原是有出众才华的,但他认为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的“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评价过高了,并对屈原的人格提出异议,认为他不应该“露才扬己”,与“群小”争宠,自招馋人的陷害,他应该向孔子所赞成的宁武子学习,国家无道的时候就装作愚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19.转益多师是汝师 20.减头绪 21.诗言志 22.文以明道23.《词源》24.审虚实 25.思无邪 26.文气说 27.别是一家 28.隔与不隔 29.发愤著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B )A、自然朴素B、得意忘言C、心斋、坐忘D、观生、观民2、"诗人之赋丽以则,词(辞)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法言》)C、班固D、刘安3、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A )A、疾虚妄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4、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C )A、《文赋》B、《文心雕龙》C、《毛诗序》D、《诗品序》5、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B )A、诗品B、《文心雕龙》(刘勰)C、原诗D、文赋6、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C )A、王充B、陆机C、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D、刘勰7、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B )A、文学创作过程B、文学鉴赏过程C、文学活动的全过程D、观察事物的过程8、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他用的词是“境思”,传本有用“意境”的)的是(A )A、传为王昌龄的《诗格》B、皎然《诗式》C、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9、"不著(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C )A、《与李生论诗书》 B 、《与王驾评诗书》C、《二十四诗品》D、《与极甫书》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B )(教材252)A、文与道俱B、文道合一C、文以贯道D、文以明道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B )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欧阳修B、苏轼C、韩愈D、严羽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B )A、《答谢民师书》B、《论诗绝句三十首》(即《论诗三十首》)C、《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D、《四溟诗话》13、明代提出"文必秦(西)汉,诗必盛唐"的是(A )A、前后七子(王世贞)B、公安派C、唐宋派D、竟陵派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D )A、陆游B、袁宏道C、梁启超D、刘熙载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D)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简答题.docx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简答题.docx

简答题: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答:(1)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S他说“浩然Z气”故伟大、最刚强,它不是单纯的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所追求的政治、伦理、道徳H标交融所产生的精神状态。

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即重视自我修养。

(2)孟子“浩然之气”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意志、情操气节有着很大的楷模作用。

对爱国精神的培育、尺族气节的激励有着深远的影响。

就文学而言,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 九承受、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就文学理论批评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间接影响“文气” 的形成,后世“文气”说如唐代韩愈所持论的,英“气”指意志情感,即作家在创作构思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所鼓荡起来的气势。

韩愈的“文气”说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结构一言与情感气势一-气的内在关系问题,明显受到孟子养气说的启示。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知人论世”。

(理鯉简姣)答: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屮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了这句话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

孟子认为今人要与古人交友,不可能直接交往,只有通过诵读他们流传下来的诗书,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知人论世说"要求对作家作晶的分析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知人论世说”被赋予了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内涵,直至今天仍然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之一。

3> “以盛唐为法”是什么意思?答:(1)这是严羽提出的诗论观点;(2)严羽认为,盛唐诗歌故有“兴趣S具有“吟咏性情S “不落笔缝必无迹可求”等市美特征,盛唐诗歌是诗人运用“妙悟”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创作的,因此,盛唐诗歌才是后人师法的真正榜样。

4、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诗论观点有:答(1)诗道亦在妙悟;(2)学诗以识为主;(3)以盛唐为法;(4)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5、简述谢榛诗歌理论主张:答:(1)意象说,主张意象“妙在含糊J呆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2024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论述题

2024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论述题

2024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论述题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答案】汉乐府民歌在《诗经》以后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

建安时代的三曹七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现实主义精神,唐代天宝时期杜甫又进一步因事立题,创作了《一吏》、《三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诗篇。

中唐时期,白居易又提出了“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题乐府诗。

所有这些,都是对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2)在形式上,汉乐府民歌为后代诗歌创作确立了五言、杂言这两种主要诗体。

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出现了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兴起,此后建安文人又掀起了创作五言诗的高潮。

鲍照的五言诗与杂言,又是在继承汉乐府民歌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至于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乐府歌行体,更是在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可以说后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接受汉乐府的影响很大。

2.作品论述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创作的异同。

【答案】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们在边塞诗歌创作上有很多异同之处(1)同:①二人在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而著称,如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塞下曲》、《蓟中作》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经火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都是描写战争的艰苦,边塞的风光及征人思妇的愁绪。

②二人风格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如高适的《燕歌行》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将士的征战生活写得苍凉悲壮。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一种雄浑慨的语调写出了边塞的壮阔之景。

(2)异:(3)①)岑参的诗中反映的主题更偏向于全面展现塞外风貌,而高适的边塞诗中的政治军事气息较为浓厚,有强烈的功名意识。

(3)岑参诗歌多情景交融,高适的诗歌更加偏重现实主义。

自考专升本古代文学史一 论述题

自考专升本古代文学史一  论述题

1.【论述】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如《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玉屑似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在汉代称之为《诗经》或六义、六诗。

唐人孔颖达把赋比兴从六义中剥离。

3.四言诗的典范。

句式特点;诗经以四言句为基本句式,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如将仲子。

音韵特点;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同意复沓;字词虽变但意义相同。

如《关睢》最后两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瑟瑟友之。

笔之、钟鼓乐之。

递进复沓;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层递关系。

如《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递进复沓;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层递关系。

如《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穗、如醉。

实、如噎。

语言特点;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2.【论述】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1.抒发恋爱时的相思和甜蜜。

如;郑风.溱洧。

邶风.静女。

阵风.月出。

周南.关睢。

2.抒发恋爱时的曲折和苦恼。

如;郑风.将仲子。

3.描写夫妻间真挚的情爱。

如;齐风.鸡鸣。

郑风.风雨。

4.弃妇诗。

如;邶风日月。

终风.谷风。

卫风.氓3.【论述】论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叙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其主要目的是要听者信服自己的说法,所以往往大肆铺张道理,营造气势,因此造就了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如张仪说秦王、苏秦说赵王等。

这些游语说辞,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以关于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自然导入,既不会使对方产生反感,又能明白达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战国策》中的巧妙比喻和寓言故事极多,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等等,寓言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陕西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练习题及答案(试卷)

陕西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练习题及答案(试卷)

陕西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练习题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课程代码:0081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不正确的说法是( C )A.“性灵”一词在《文心雕龙》中已被使用B.明代学者在论著中广泛使用“性灵”C.袁枚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性灵”说D.袁枚继承前人的思想而创立了“性灵”说2.属于汉代的文论作品是( B )A.《老子》B.《法言》C.《典抡·论文》D.《狱中与诸甥侄书》3.不正确的说法是( D )A.《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的作品B.《文史通义》是文史理论作品C.章学诚,字实斋D.章学诚是陕西关中人4. 唐代皎然的文论作品是( C )A.《中说》B.《二十四诗品》C.《诗式》D.《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5.属于《二十四诗品》之一品的是( D )A.《沉稳》B.《沉重》C.《沉雄》D.《沉着》6.不属于金圣叹所谓“六才子书”的作品是( A )A.《汉书》B.《庄子》C.《西厢记》D.《杜诗》7.提出“诗无达诂”的是汉代的( B )A.杨雄B.董仲舒C.司马相如D.王充8.粱启超未主张( C )A.文界革命B.诗界革命C.新文化运动D.小说界革命9.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执持一种( A )A.杂文学的观点B.纯文学的观点C.纯美学的观点D.通俗文学的观点10.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 B )A.两种境界B.三种境界C.四种境界D.五种境界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只有二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11.《文心雕龙·风骨》认为( CE )A.《诗》总六义,骨冠其首B.“风”是无关紧要C.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D.“风”不能感化人E. 怅述,必始乎风12.《论衡·对作》的内容包括( DE )A.主张“辞出溢其真”B.主张“华虚惊耳动心”之言C.主张“虚妄之言声真美”D.反对“言事增事实”E.针对谶纬之学给与批评13.梁启超没有说( AD )A. 欲兴社会主义小说,必先新小说B. 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小说C. 欲新风俗,必新小说D. 欲新资本主义,必先新小说E. 欲新人格,必新小说14.宋代文论的特点是( DE)A.不强调道化、道义B.比唐代更强调气势雄浑C.比汉魏更强调气势雄浑D.主张“文以载道”E.提倡平易通畅的文风15. 属于汉代的文论作家有( CD )A. 荀子B. 葛洪C. 扬雄D. 司马迁E. 范晔16.《文心雕龙·通变》(BD )A.会通和适变应该有所偏至B.文辞气力,通变则久C.只要革新不要继承D.应该继承和革新相结合E.继承和革新都不需要17.《诗品序》认为(AD )A.四言诗文约意广B.五言诗没有价值C.七言诗将在唐代兴盛D.五言诗居文词之要E.四言诗胜过五言诗18.《文心雕龙》中的篇目有( DE )A. 诗学B. 诗话C. 诗品D. 乐府E. 辨骚19.《二十四诗品》中论述的风格有( BE )A.冲和B.高古C.纤细D.纤密E.沉着20.属于《诗品序》的观点是( BC )A.四言诗是众作中最有滋味的B.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C.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D.七言诗是众作中最有滋味的E.五言诗没有价值21.苏轼的文论观点有( AC )A.书艺“妙在笔画之外” B.诗文写作可以平铺直叙C.诗艺要有韵外之致D.诗艺不必有韵外之致E.诗艺不必追求一唱三叹22.《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论话语有( CE )A.“屈原之《离骚》,为情而造文”B.“瘠义肥辞,繁杂失统,无骨之征也”C.“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D.“圣贤书辞,总称文章,未必有采”E.“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23.《中原音韵》中的文论话语有( AC )A.北力在弦,南力在板B.小说要形象饱满C.北气易粗,南气易弱D.诗赋要格律精工E.作乐府不必对文章进行修饰24.《论衡·超奇》中的文论话语有( BD )A.“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B.“鸿儒,世之金玉也,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也”C.“古今鸿儒多如牛毛”D.“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E.“能论说古今者多如牛毛”25.《中原音韵》中的文论话语有( CD )A.“曲韵不必遵守自然之音”B.“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C.“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D.“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E.词曲作者中都已领悟“声分平仄,字别阴阳”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自考-学习资料-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解答汇总

自考-学习资料-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解答汇总

自考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解答汇总2021年论述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文为诗”是苏轼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

如《百步洪二首》其一中七个比喻一气而出,意象新颖离奇,创制古所未有的博喻,诗中充溢着诗人的才气。

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也是诗人才气的表征。

许多生活里的平凡事务,一经苏轼的手写出,往往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给人以触除生春之感。

(2)苏诗的另一特色是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使事用典。

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了起来。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将自然现象和人生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并上升为深刻的哲理。

(3)苏轼作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且风格多样。

其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纵横。

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4)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试论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1)继承发展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

(2)欧阳修的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变骈偶对仗为骈散相间、奇偶错杂,既保持了赋体铺陈的特性,又使文气趋于舒缓。

(3)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在于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常常从平易近人处入手,从人情人理的具体事物出发,写得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而又富有情感与诗味。

试论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1) 学习韩愈“以文为诗。

变重情韵为重气格。

开创了宋诗自具面目的时代。

(2) 古体诗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用古文章法写诗.句子彻底散行,少用偶句,常刀语助词。

(3) 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议论为诗。

(4) 欧阳修诗也具有平易的特色。

(5) 欧阳修诗体现了唐诗向宋诗的转变。

既保留诗歌整齐凝练的传统。

又使诗歌形式有弹性,使诗的节奏.声律多变,语言白然流畅。

建立了不讲均衡而以古拙取胜的宋诗格调。

论述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1)擅长写羁旅行役。

(3分)(2)章法结构富有特色:①章法布局开阖回旋;②常使用不同感情的相互衬托手法;③以景语结尾。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文论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历年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与及答案

历年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与及答案

全国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A.盘古开天辟地B.女娲造人C.后羿射日D.黄帝战蚩尤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A.《鄌风·相鼠》B.《小雅·北山》C.《大雅·荡》D.《王风·黍离》3.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A )A.《尚书》B.《国语》C.《左传》D.《战国策》4.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A.《尚书》B.《左传》C.《国语》D.《战国策》5.先秦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A.《孟子》B.《庄子》C.《荀子》D.《韩非子》6.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 B )A.《诗经》B.楚辞C.汉乐府D.《古诗十九首》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C )A.史传散文B.纵横家书C.杂家著作D.志人小说8.秦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C )A.句句为韵B.二句为韵C.三句为韵D.四句为韵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D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D )A.“崇谶纬”B.“陵霄汉”C.“正是非”D.“疾虚妄”11.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C )A.本纪B.书C.传D.表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B )A.《东都赋》B.《蜀都赋》C.《二京赋》D.《三都赋》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B )A.应亨B.蔡邕C.夏侯宽D.郭茂倩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C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15.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 B )A.曹操《短歌行》B.曹丕《燕歌行》C.曹植《野田黄雀行》D.陈琳《饮马长城窟行》1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 C )A.曹操B.曹丕C.曹植D.蔡琰17.“悼亡”一词专指为“悼妻”,始自( A )A.潘岳B.陆机C.左思D.刘琨18.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 C )A.游仙诗B.乐府诗C.玄言诗D.山水诗19.陶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 B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玄学思想20.谢灵运的诗歌属于( C )A.正始诗歌B.太康诗歌C.元嘉诗歌D.永明诗歌21.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 B )A.志怪小说B.志人小说C.神话故事D.佛经故事22.《搜神记》作者干宝的籍贯是( C )A.彭城(今河南太康)B.东海(今山东郯城)C.新蔡(今河南新蔡)D.临淄(今山东淄博)23.《世说新语》中将竹林名士刘伶嗜酒如命的故事置于( B )A.《雅量》篇B.《任诞》篇C.《德行》篇D.《忿狷》篇24.在文学批评史上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 A )A.曹丕《典论·论文》B.陆机《文赋》C.挚虞《文章流别论》D.刘勰《文心雕龙》25.隋代卢思道的边塞诗《从军行》的创作倾向是( A )A.重气质B.重文采C.重思理D.重格律26.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B )A.慷慨悲凉B.绮错婉媚C.清新自然D.清奇僻苦27.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 B )A.孤高幽僻B.平淡自然C.清逸明丽D.清刚爽朗28.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属于( B )A.闲适诗B.感伤诗C.杂律诗D.讽谕诗29.李商隐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C )A.刚健爽朗B.清冷峭拔C.深情绵邈D.高华俊爽30.著名词人冯延巳属于( D )A.花间派词人B.西蜀词人C.晚唐词人D.南唐词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23年04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广东)试题及答案

2023年04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广东)试题及答案

2023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课程代码0081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古代文论偏重的文学观念。

A.典型说B.摹仿说C.抒情言志D.意境说2.将评点批评推向理论高峰的是A.金圣叹B.毛宗岗C.张竹坡D.脂砚斋3.先秦时期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的命题是A.诗言志B.诗缘情C.采诗观风D.歌咏言4.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是A.《论语》B.《礼记》C.《诗经》D.《尚书》5.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文学思想的是A.庄子B.孟子C.孔子D.荀子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出自于A.《道德经》B.《论语》C.《尚书》D.《非乐》7.提出“尚质”与“尚用”文学思想的是A.庄子B.孟子C.孔子D.墨子8.建立“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体系的时期是A.先秦B.两汉C.魏晋D.唐朝9.《史记》所著:“左丘失明,厥有”。

A.《国语》B.《周易》C.《吕览》D.《孤愤》10.被誉为西汉著名辞赋家的是A.司马迁B.扬雄C.刘安D.王充11.强调为文应有感而发,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的是A.疾虚妄B.发愤著书C.以“情”辅“志”D.主文谲谏12.文学史上最为体大思深的著作是A.《典论》B.《文赋》C.《文心雕龙》D.《诗品》13.钟嵘“物感说”观点阐述的是A.文学的自然创作论问题B.文学的政治内容C.文学的创作冲动问题D.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14.提出“诗穷而后工”理论的是A.白居易B.韩愈C.欧阳修D.王昌龄15.清代散文理论影响最大的是A.桐城派B.神韵派C.格调派D.阳美派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凰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两汉文论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文学与学术渐趋分离B.文学批评专著相继出现C.对文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D.文学已摆脱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E.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高潮时期17.西汉王充的文学观点包括A.提倡真美,反对虚妄B.强调著述应该劝善惩恶C.提倡复古,反对创新D.语言文辞方面应该浅白易懂E.外内表里,自相副称18.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是A.《文赋》B.《典论》C.《文心雕龙》D.《诗品》E.《毛诗序》19.《文心雕龙》的文学观点有A.神思B.情采C.六观D.心物交融E.声律论20.陆机阐述文学形式美的观点有A.诗缘情而绮摩B.意须称物C.遗言贵妍D.音声迭代E.会意尚巧21.《金楼子》中的文笔观包含A.“文”具有情感性B.“文”具有辞藻华美艳丽的特点C.“文”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D.在理论上丰富了“文笔说”的内涵E.“文”具有情、采、韵22.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关于写作的道理和经验包括A.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在于“文以明道”B.主张写作态度要严肃认真C.主张不平则鸣D.主张陈言务去E.要“旁推交通”,广泛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23.明清复古流派的代表人物有A.李梦阳B.何景明C.李攀龙D.王世贞E.沈德潜24.李渔认为戏曲作品结构需要遵循的原则是A.立主脑B.减头绪C.密针线D.戒荒唐E.勿落套25.黄遵宪的诗歌创新理论包括A.强调诗歌跟上时代B.强调诗歌反映现实C.主张诗歌的创新D.主张诗歌的复古E.主张诗歌广泛继承传统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翁方纲“肌理”说2.“立主脑”(《闲情偶记》)“不隔”(《人间词话》)3.比(《毛诗序》)4.歌永言(《尚书·尧典》)5.建安风骨6.“妙语”说(《沧浪诗话》)7.“诗界革命”(梁启超)8.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9.滋味说10.有我之境11.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子曰:“绘事后素。

”绘事指绘画之事,后素:后于素也。

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形容一个人有了良好的素质,才能进行仁和礼的教育。

12.神与物游13.根情,苗言,华声,实义※14.花部15.《曲律》16.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1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8.露才扬己“露才扬己”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语出《离骚序》,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诗人屈原的批评。

班固也承认屈原是有出众才华的,但他认为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的“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评价过高了,并对屈原的人格提出异议,认为他不应该“露才扬己”,与“群小”争宠,自招馋人的陷害,他应该向孔子所赞成的宁武子学习,国家无道的时候就装作愚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19.转益多师是汝师20.减头绪21.诗言志22.文以明道23.《词源》24.审虚实25.思无邪26.文气说27.别是一家28.隔与不隔29.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30.《诗式》31.千部共出一套※32.诗有别趣33.工夫在诗外※34.摩罗诗简答论述题1.简述《尚书·尧典》中有关早期文学与乐舞的关系。

在文学发展初期,诗、乐、舞紧密联系。

从文学起源的情况看来,一般是伴随劳动节奏而产生音乐,因音乐而产生歌辞。

在当时,乐和诗同样起着“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乐与诗到后来才发展成两个独立的部门,产生以“声”为用的乐,和以“义”为用的诗。

《尚书·尧典》中“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历史史料。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阳货》)3.论述《论语》中孔子有关文学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观点。

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2强调“诗教”,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3可以获得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广博的知识。

4.简述《论语》中关于文与道德关系的有关论述。

孔子被称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特别强调文和道德的联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

《诗三百》是一部文学作品,孔子却把文艺作品道德伦理化,他还进一步把《诗三百》归结为“无邪”,将全部作品说成为都符合他所宣扬的“仁”“礼”等的要求。

他认为诗和道德修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经后来进一步推演阐发,《诗三百》在儒家心目中,主要成了伦理道德修养的教科书。

5.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八佾》)表现了孔子怎样的诗学主张?它与后来“诗教”的建立有什么联系?孔子论诗乐很重视中和之美,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谓中和之美就是他哲学理论上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诗教的建立。

6.简述《墨子》中关于“尚用”与“尚质”的有关思想。

7.简析墨子有关“非乐”的理论主张。

①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是“尚用”与“尚质”。

墨子强调作品的实用价值,认为应该“先质而后文”,提出反对“以文害用”的见解。

②墨子从“尚用”、“尚质”的观点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

同时又指出,他并非不知道那些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之所以主张“非乐”,是因为它们“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

③墨子从小生产者的角度出发,主张重质轻文,这对于批判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强烈的功利意识,对文学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8.简述墨子“言有三表”理论主张的具体内涵。

为了使文学发挥对政治的作用,他主张“言有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实际出发,以百姓的实际体验为依据;“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强调立言着文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实际效果。

三表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着文的原则和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9.《毛诗序》对诗歌的论述贯穿着怎样的中心思想?《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式、社会作用的有关论述,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诗歌必须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

因此在谈到诗歌的言情特点时,又提倡发乎情止乎礼义。

说到诗的政治作用时,又强调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它把这种思想集中突出的表现在诗歌的社会作用的论述里: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这种理论在政治上表示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不少人以此为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准则。

对诗歌的创作有着长远的影响。

10.试述《毛诗序》的主要内容及在批评史上的地位。

《毛诗序》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式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

(1) 首先,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

(2) 其次,《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

(3)其三,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六义”说,阐明了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而赋、比、兴是作诗的方法。

(4)提出诗歌必须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

通过诗歌“上化下”“下刺上”,重点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11.试述陆机对文学创作构思过程的系统论述。

12.陆机指出”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试分析“非知之难,能之难”的涵义。

13.简述“诗缘情而绮靡”(《文赋》)14.简述陆机《文赋》中“朝华”“夕秀”的内涵。

15.钟嵘《诗品序》说:"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请问什么是”质木无文”?又说:“平原兄弟,郁为文栋。

“请问”平原兄弟”指什么人?16.简述白居易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论述。

17.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其价值和局限各是什么?18.论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艺术想象论。

19.《神思》开首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20.简述刘勰有关“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文学思考。

21.简述《文心雕龙·时序》中体现的文学史观。

※22.曹丕是怎样批评“文人相轻”的恶习的?其意义何在?23.论述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学主张。

24.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典论·论文》)“清”“浊”各指怎样的风格?怎样理解“不可力强而致”?25.论述王充《论衡·超奇》篇中有关品评作者的标准。

※26.简述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的具体内容。

※27.简析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认识。

28.简析钟惺《诗归序》中所表达的竞陵派的诗歌理论内容。

※29.分析《诗品序》在破与立这两方面所提出的重要观点。

30.简述皎然有关诗词创新的论述。

※31.试析皎然《诗式》中有关取境的论述。

32.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谓“诗之法”主要有哪些?33.简述袁宏道论诗之“变”的内涵。

34.简析叶燮《原诗》中作诗之本。

35.试析叶燮《原诗》中阐述的“才、胆、识、力”这一艺术思想的内涵。

36.简述王安石《上人书》中关于文与辞关系的论述。

37.简述韩愈《答李翊书》中学习古文的途径。

38.简述苏轼有关“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美学思想。

39.李清照《词论》一文对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哪些内容?40.你怎样理解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41.简述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

42.试述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一文中关于学古与创新的关系。

43.简述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一文中论诗标准——“完”。

44.简述龚自珍论诗标准—“完”的内涵及意义。

45.钟嗣成《录鬼簿》是如何把作家进行分期的?※46.简述王骥德《曲律》中表达的戏曲理论主张。

※47.简析王骥德《曲律》中有关戏剧宾白作法的要求。

48.简述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中“平淡”的内涵。

49.简述刘毓崧《古谣谚序》中对民间文学的看法。

※50.试析刘毓崧《古谣谚序》中体现的进步文学思想。

51.简析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

52.简述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一文中有关“幻”与“真”的关系。

53.张炎《词源》一书中提出了哪些评词的标准。

54.试析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贡献。

55.简析张戒诗论中有关“中的”的论述。

56.简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的中心思想。

57.刘熙载《艺概》由几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有哪些内容?58.论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成就。

59.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其中的“造境”“写境”各指什么?60.简述《摩罗诗力说》中体现的鲁迅的文学观。

※61.学好中国古代文论应该掌握哪些方法?谈谈你的体会。

62.试析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63.试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认识的合理内涵。

64.分析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