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英语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李冬梅《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2月1日颁布了。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

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一、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

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
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三、明确音标教学的基础地位
新版《课程标准》在五级知识目标里,将原来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使课改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音标
教学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语
言运用能力提高有极大帮助。

四、语法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新版《课程标准》在语法项目表中对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

调整后的语法项目难度降低了,要求更清晰了。

如被动语态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含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中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而定语从句则只要求“能辨认出带有由that, which, 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

这些对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难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对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显的变化有四点:
一是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六至九级),只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级到初中五级)的内容。

二是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三是增加了小学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明确范围,使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详细具体,针对性更强,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四是对课程试验中意见比较集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做了重点调整,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更强。

以上是概貌,具体内容修订,再续
2011修订版《英语课程标准》新变化
一、“前言”部分
修订版课标中,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阐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意义。

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一段内容。

二、“课程性质”部分
删去实验稿课标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一段有关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内容;保留了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发展基本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
定基础等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三、“基本理念”部分
调整各项基本理念的顺序,使六条基本理念更紧凑、连贯。

原基本理念中的(二)(五)(六)条基本内容未变;另外的(一)(三)(四)条有微调,具体变化如下:(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一项中,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有关情感、兴趣、自信心、实践精神等表述,保留了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等要点,增加了跨文化意识、心智发展等要点。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发展
打好基础。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用“渐进性”和“持续性”代替了原来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删去了原“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一段以及“能够用语言做事情”等表述。

(四)原第四项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修改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为“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
和方法。


四、“课程设计”部分
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将原来的“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改为“各地区可以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
确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特别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给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实施和教学安排预留了更大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