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人的需要结构的诸要素是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这种 整体关联性表现为各种需要互 为条件,又互为补充。
二、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起源分) 自然性需要与维持个体的生存 与种族繁衍相联系的,是一种 本能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 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
3、动机的强化理论
强化行为的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 发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 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 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果。 评价:强化论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 调个体本能的不足,但把所有人类 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强化,否定 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机械论 的观点。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 照需要对象的性质 ) 物质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 所必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 所必需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需要的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二)需要的其他理论 1、温勒的需要理论 2、、默里的需要理论 3、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 4、麦克里兰(麦克莱兰)的需 要理论
2、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需要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 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 需要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 兴趣、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需要表现为丰富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性,包括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
3、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 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从内容上看,需要的发展性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即横向发展和纵向 发展。 从需要实现的手段上看,需要的发 展性还表现在实现或满足需要的方 式手段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 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 学理论。人类行为的动力是 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 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wk.baidu.com
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 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 环境所作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 活动和心理活动。
3、互动性:人类个体行为存在 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 人类行为的互动性集中表现为 人际交往活动。 4、戏剧性:人类个体的行为不 是对其个体意愿的直接表达, 而是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1、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根据来 源划分) 本能行为:机体生而具有的先天的 行为模式。 社会行为: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 活动,包括人与人相互作用而产生 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4、行为的结果 行为结果的成败对动机有重要 影响。 行为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动机有 重要影响。 他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动机 有重要影响。
二、动机的种类
(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根 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 主导动机是个体最重要的、最强烈 的、对行为影响最大的动机。 非主导动机是强度相对较弱、处于 次要地位的动机。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 扬与批评 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 态度。 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 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与性格特征。
5、适当开展竞赛 (1)按能力分组竞赛; (2)按能力分组; (3)鼓励学生和自己竞争。
1、需要是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 导致这种紧张状态的原因是生理上或 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 2、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 人的需要在指向一定的对象时,还具 有一定的选择性。 3、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特点
1、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源于需 要。 人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 别。
2、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根据 表现形式) 内隐行为:是人们不能直接观 察到的行为; 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观察 到的行为。
3、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根据意识 对行为的作用划分) 理性行为:是指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要 从行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可行性等 多方面去权衡,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法律、道德伦理、社会风俗习惯。 非理性行为:是人类个体在错误观念 或强烈的情绪状态的支配下采取的行 为,其后果往往是与其愿望相悖的。
(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 机(根据动机的起源) 生理性动机是以个体生理需要 为基础的动机 社会性需要是以人的社会性需 要为基础的动机。
三、动机的相互作用
人在同一时间往往有多种动机, 这些动机有的是目标相互一致 的,有的则是相互矛盾或对立 的。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动机 决定,主要取决于这些动机相 互作用的结果。
2、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 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 情绪对已有的需要有放大的作用。 愉快的情绪加强已有的需要,大大 提高个体活动的积极性;而不愉快 的情绪则削弱已有的需要,抑制个 体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活动的效率。
3、认知
一项活动是否值得做?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对这些问题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动机。 J· W· 阿特金森(1964)认为,诱因能否引 起个体的行为动机,关键在于个体对行为 的价值和成功的概率的估计。 B· 韦纳(1972,1980)认为,个体对成败 的归因直接影响行为动机的强度。 A· 班杜拉(1982)提出,个体的期望大小 与其自我效能感有关。
再次,学习动机不断向健康发 展,合理动机逐渐成为主流。 最后,学习动机不断与社会要 求相联系,社会性学习动机不 断丰富和增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 学 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 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 习情境。 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利 于激发学习动机。
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个体适应 环境的活动; 行为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和动 机; 人和动物的行为总是朝向一定 的目标; 人和动物的行为是一个整体历 程的活动。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1、目的性:人类个体可以事先确 定行为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选择 和组织实现预定的目标。 2、规范性:首先,受生活原则的 制约;其次,受社会行为规范的制 约。
(二)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 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 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通常,动机冲突是专指较为明显的 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 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 冲突。
1、双趋式动机冲突 :当个体的两 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 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 2、双避式动机冲突:当个体的两 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 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 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4、动机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运用认知观点来解释人 的动机的现象。包括: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麦克里 兰 成就归因理论:韦纳
第二节 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 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 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 源泉。
对需要概念的理解
2、动机的驱动理论
代表人物:霍尔、赫尔 基本观点:有机体的行为在于降低需 要或内驱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内驱 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就受到强化,故 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评价:比本能理论前进了一步,但仍 不能人类行为做出完整的解释。
3、动机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基本观点: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 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 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当这种行 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 减弱或消失(行为修正理论)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科学性:内容正确、符合客观规律, 逻辑结构严谨,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 背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 展水平。 趣味性:内容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适用性较 强。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 测验和试卷; 眉批、评语要写得具体,有针 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1、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
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 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 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 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 要。 附属内驱力:一个人想获得长者(如 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 有的赏识的欲望。
2、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
首先,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 不断提高,内部动机逐渐占优 势。 其次,学习动机不断与长期目 标结合,远景动性机逐渐占优 势。
(二)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动机有发动有机体 活动的作用 指向功能:动机使人们的活动 指向特定的对象。 维持和调整功能:加强或继续, 减弱或停止。
(三)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 为相应的动机。当人们具有一定的 愿望时,才能形成动机。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 部刺激物。 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 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 满足需要的刺激物。负诱因是 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 要的刺激物。
(四)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
1、价值观: 价值观是由个体评价事物的价值标准 所构成的观念系统。 个体的兴趣、信念、理想是价值观的 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它可以抑制或延缓一些需要,同时激 活或强化另一些需要,从而影响个体 的动机。
第三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 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 的内部动力。
动机与活动的关系 动机与活动具有一致性。 动机与活动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 动机与活动是一一对应的。 * 动机与活动的目的之间不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具有相同目的的人 则可能有不同的动机。 *动机与活动效果的关系也十分复 杂。
三、动机的冲突(续)
3、趋避式动机冲突:当个体对 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 避两种动机,又必须作出选择 而产生的冲突。
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 学习的内部动力 。 在学校教学环境中,不同学生 同样努力追求学习成就,其学 习动机的内驱力是不一样的。
基本特点
1、启动性:动机能发动行为。 2、方向性:动机产生行为, 同时也指导行为。
3、强度:动机因素在决定启 动性和方向性的同时,也决 定了行为的强度 4、持久性:个体在某项活动 上能保持多长时间与其动机 有关。
(二)行为动机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代表人物:达尔文、詹姆斯、麦独 孤、弗洛伊德 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人体 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 配。 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 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的身心特点及有关背景。 2、环境因素: 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及社会环 境。
3、文化因素:价值体系 4、情势因素:他人制造或 产生出一种情境及气势,使 个人行为在自愿或不自愿的 情况下受到影响。包括权威、 胁迫、操纵、合作等。
二、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概念: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 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 力(动机)。
(一)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 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 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 在几种相互联合的动机中,强 度最大的是主导动机。它对其 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 节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主导动机有凝聚作用,将相关 动机联合起来,指向最终目标;同时 主导动机还决定个体实现具体目标的 先后顺序。 其次,主导动机具有维持作用,将相 关动机的行为目标维持在一定的目标 上,阻止个体行为指向其他目标。 非主导动机的影响力较小,但其作用 也是不可忽视的。非主导动机可以增 强或削弱这种动机联合的强度。
(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 内部动机是由内部要素引起的 动机。 外部动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 作用引起的。 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动机可以 转化成内部动机。
(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 机(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 标之间的远近关系) 近景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 联系的动机; 远景动机是与较长远的目标相 联系的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