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中国史学史》-马工程.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 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 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
——《毛泽东文集》第7卷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二、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 史学的学科建设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范围开展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普 及唯物史观的教育活动。
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 意义
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 展史上不可忽视: • 第一,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表明了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注重以宏观的视野考察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整体,注重从 纵向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考察其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 第二,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是以详尽占有史料为 基础的,是宏观考察与微观考证并重的大规模研究和讨论,是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有效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六、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与中国史学的 继续发展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认识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中 的位置,怎样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 怎样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探索其继续发展的道路,都 成为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关键问题。
• 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其 他学派和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坚持、发展唯物史观必 须有开放的学术气度。
• 新中国的历史学科从起步时起,就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 建设目标。
• 在20世纪50年代,历史研究机构的纷纷设立,高校历史系课 程的改革、研究机构制订出新的研究内容和相关课题,历史 学学术刊物的创办等,描绘出新中国史学的一派新气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 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一、毛泽东论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及其理论 意义
• 第一,从宏观上重视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阐释 和运用。
• 第二,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和方法及具体运用。 • 第三,关于学术、文化、艺术的民族性和中国化的问
题。
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鲁 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 它是中国现代的。
• 第三,对相关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还是一次将研究视角扩展 到中国史之外、是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一次大规模尝试。
• 第四,运用跨学科方法对历史进行研究和解读,也在讨论这些 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 第五,在讨论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如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古史分期问 题讨论、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问题 讨论的开启者,翦伯赞、吕振羽等老一辈史家在其中的作用也 举足轻重。
把历史唯物主义看做历史学的专有理论,一方面失之于太 狭窄,缩小了它本来的广泛意义;一方面又失之于太宽泛,似 乎有了它,历史学具体的理论研究、专门知识就可以不必要了 。历史学理所当然要有自己的专门理论。自然辩证法讲自然界 的普遍规律,但没有人因此认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就 不需要有本门科学的专门理论了。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代替历史 学的专门理论,正同此理。
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 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
ko
1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 发展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概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 史学居于主导地位。毛泽东对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 见解、新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 年间,史学界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历史理 论问题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许多领域 取得了新的成就。而伴随着新的成就的取得,也存在一些不足 和教训。“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学受到严重摧残。改革开 放后,中国史学呈现出新的气象,中国史研究、中国的世界史 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外史学交流更 趋频繁和深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中国 史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发展态势。
• 刘大年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其历史 必然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二、关于历史学的理论建设
• 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提出了历史学的理论建 设问题。
• 《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 (齐鲁书社1983年版) • 刘大年《论历史学理论研究》 •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 • 尹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的新气象
•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摆脱了教条化和公式化的 错误倾向,强调研究工作要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和原 则出发。
• 对唯物史观的重新理解还使人们认识到,唯物史观并不能包括 历史学自身的所有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基本理论,并不只是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 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在更新研究理念和深化课题意识的过程中 ,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五、中外史学交流的开展和深入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外史学交流,主要表现为苏联 史学的输入。
• 中国史学与欧美史学的交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译著和留学;第二,对外学术交流;第三,兼容并蓄 ,取其所长。
• 因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而出现的许多重大历史理论问 题,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之初就一直受到重视,不断 引发讨论。
• “五朵金花” •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还对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展开了热烈
讨论,出现了以社会性质、阶级斗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社会经济变化特点等不同的近代史分期标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
• 刘大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名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就有关中西文化讨论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认为有必要从 历史学的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进一步的考察和阐述。
• 刘大年一方面指出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 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又指出了它的文化意义。
——《毛泽东文集》第7卷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二、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 史学的学科建设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范围开展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普 及唯物史观的教育活动。
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 意义
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 展史上不可忽视: • 第一,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表明了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注重以宏观的视野考察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整体,注重从 纵向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考察其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 第二,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是以详尽占有史料为 基础的,是宏观考察与微观考证并重的大规模研究和讨论,是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有效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六、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与中国史学的 继续发展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认识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中 的位置,怎样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 怎样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探索其继续发展的道路,都 成为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关键问题。
• 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其 他学派和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坚持、发展唯物史观必 须有开放的学术气度。
• 新中国的历史学科从起步时起,就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 建设目标。
• 在20世纪50年代,历史研究机构的纷纷设立,高校历史系课 程的改革、研究机构制订出新的研究内容和相关课题,历史 学学术刊物的创办等,描绘出新中国史学的一派新气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 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一、毛泽东论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及其理论 意义
• 第一,从宏观上重视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阐释 和运用。
• 第二,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和方法及具体运用。 • 第三,关于学术、文化、艺术的民族性和中国化的问
题。
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鲁 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 它是中国现代的。
• 第三,对相关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还是一次将研究视角扩展 到中国史之外、是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一次大规模尝试。
• 第四,运用跨学科方法对历史进行研究和解读,也在讨论这些 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 第五,在讨论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如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古史分期问 题讨论、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问题 讨论的开启者,翦伯赞、吕振羽等老一辈史家在其中的作用也 举足轻重。
把历史唯物主义看做历史学的专有理论,一方面失之于太 狭窄,缩小了它本来的广泛意义;一方面又失之于太宽泛,似 乎有了它,历史学具体的理论研究、专门知识就可以不必要了 。历史学理所当然要有自己的专门理论。自然辩证法讲自然界 的普遍规律,但没有人因此认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就 不需要有本门科学的专门理论了。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代替历史 学的专门理论,正同此理。
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 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
ko
1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 发展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概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 史学居于主导地位。毛泽东对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 见解、新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 年间,史学界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历史理 论问题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许多领域 取得了新的成就。而伴随着新的成就的取得,也存在一些不足 和教训。“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学受到严重摧残。改革开 放后,中国史学呈现出新的气象,中国史研究、中国的世界史 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外史学交流更 趋频繁和深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中国 史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发展态势。
• 刘大年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其历史 必然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二、关于历史学的理论建设
• 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提出了历史学的理论建 设问题。
• 《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 (齐鲁书社1983年版) • 刘大年《论历史学理论研究》 •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 • 尹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的新气象
•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摆脱了教条化和公式化的 错误倾向,强调研究工作要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和原 则出发。
• 对唯物史观的重新理解还使人们认识到,唯物史观并不能包括 历史学自身的所有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基本理论,并不只是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 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在更新研究理念和深化课题意识的过程中 ,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五、中外史学交流的开展和深入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外史学交流,主要表现为苏联 史学的输入。
• 中国史学与欧美史学的交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译著和留学;第二,对外学术交流;第三,兼容并蓄 ,取其所长。
• 因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而出现的许多重大历史理论问 题,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之初就一直受到重视,不断 引发讨论。
• “五朵金花” •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还对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展开了热烈
讨论,出现了以社会性质、阶级斗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社会经济变化特点等不同的近代史分期标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
• 刘大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名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就有关中西文化讨论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认为有必要从 历史学的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进一步的考察和阐述。
• 刘大年一方面指出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 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又指出了它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