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政策
——中国传媒大学刘笑盈教授学术报告有感
刚入学时。我院就很荣幸的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刘笑盈教授来给我们做一次精彩的学术报告。刘笑盈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中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政策。对于我们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这无疑是给我们介绍了这个专业的大环境、大方向,要想学好新闻学,如果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了解这个学科的历史,特点及趋势是不行的,因此我对我院安排的这次报告十分赞赏。
刘笑盈教授是国际新闻专业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0年至今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现外国语学院)任教。刘笑盈教授在本报告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情况与社会作用,我国政府媒介管理政策的转变以及我国对外传播的发展概况。从这三点出发,刘教授分别加以展开介绍和讲解。
一:我国媒体发展状况与社会作用
1、我国媒体发展状况
(1)近年来,中国的媒体发展迅猛,信息传播效率不断提高。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步伐加快,媒体政策开始宽松,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如此,和国外媒体相比,我国的媒体还很薄弱。刘教授用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传媒业的薄弱。我国的传播基础只有美国的56%,传媒经济只有美国的5.6%,国际传播实力只有美国的14%。
(2)媒体政策不断开放,媒体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事业和产业的两业并举。制度和政策还处于不断地探索中。
(3)新闻报道界限日趋淡化,大传播的格局形成。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媒体的报道界限,包括属地、媒体类型等的界限都开始淡化。网络的力量不可小视,2009年因网络舆论而丢官的局级干部多达30多名。
(4)社会价值多元化、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商业化的弊端初步显现。由于我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快,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出现了白热化现象。从芙蓉姐姐到犀利哥再到凤姐,网络炒作也不断掀起(5)境外媒体不断渗透、中国已经处于世界的聚光灯下。2009年我国召开了世界媒体峰会,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大国的风范,但是面对境外媒体的聚焦,我们的对外传播能力还是非常有限。
2、媒体社会作用
谈到媒体的社会作用,刘教授对比外国的一些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总结为以下四种:提供信息与环境监测、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公民教育与文化传承、提供娱乐与刊登广告。
刘教授认为:(1)媒介是条鱼:媒介是有生命的东西,始终处在一种运动状态。其次,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死相关,即依赖、静化环境或污染环境。(2)公共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公众对自己周围的事情反应越敏锐,越具理性判断,他们的社会也就越容易保持健康。
刘教授引用国内的热点事件“开胸验肺”来说明这个问题。媒体报道不仅
使事件很快得到解决,而且进而引发了关于职业病防治问题的立法探讨。媒体的守望功能,尽显无余。
二:我国传媒政策与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1、政府对新闻的认识及新闻指导思想的变化
中国媒体是什么性质?历届领导不断发展了这个观点。1948年,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提出了“桥梁”作用,认为是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1985年2月,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发言中提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也是政府的喉舌和人民自己的喉舌。1996年江泽民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被称为“导向论”。1998年朱镕基总理在视察《焦点访谈》时提出了“群众喉舌论”。2002年中宣部提出新闻报道要讲究“三贴近”原则。2008年,胡锦涛在“6.20”讲话中提出了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被学界称为“能力论”,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同时提出,“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2、学术界对新闻规律的认识
新闻学在我国官方层面的政策规定在不断进步,学界对新闻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改进。
上世纪80年代初,“信息”概念传入我国,学界开始关注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商品的关系都被学界提上议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传播学传入我国,一时间又引起各种讨论之声。
不管是官方的还是学界、业界,都开始慢慢吸收西方新闻传播学的优点。然而西方新闻传播学有它产生和运行的特定环境,在我国不能通盘接收。如何吸收西方新闻传播学,发挥我国传统新闻传播学的优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成为摆在政府、学者和业界面前的课题。
3媒体体制变革
在当代,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也在经历着从事业到企业的重大变化。
2009年《中华新闻报》的关停、上海广播电视台制播分离的改革拉开了我国媒体体制改革的大幕。
“事业、产业分开,制播分离,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的上海模式确立了,加上中央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全国上下媒体面临新一轮的革新。
同时,“三网融合”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信息整合和传播的能力在我国媒体行业不断面临新的态势。
4、新闻发布制度
为了满足媒体和广大人民的知情权,我国逐步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草创到现在各地的新闻发言人培训,我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07年,为了进一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我国媒体的新闻源进一步拓展,为媒体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5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
要想建设好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首先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理论来源实践。此外还要重视西方新闻理论。但是要注意全盘吸收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是不行的,西方新闻学讲究“问题报道”,没有问题不成新闻。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不可以一味的追求西化。盲目的推崇自由主义及问题主义是不可取的。对于西方的观点我们要
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
刘教授认为不管是国际传播、国家形象、公共外交,都表示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之后,开始进入世界的思想文化市场了,这也是大家试图在国际上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的努力,所以,他觉得做这个专题是可以的。实际上他提出了中国话语权时代的到来。
1、三个有利因素
第一,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和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际传播,拥有雄厚的历史与文化基础。第二,目前中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而且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提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基础。第三,值得特别注意的还有中国传媒政策的变化,在从宣传型体制向新闻宣传型体制的过渡。
2、存在的问题
其一刘教授引用2004年,中国的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的报告。如果以美国国际传播能力为100%,中国只相当于美国的14.43%,而英国为37.79%,德国为25.20%,日本为19.10%,意大利为16.94%,均高于中国,从这个数据上可见一斑。
其二“报道不够专业”、“负面报道不足”和“由政府控制”这三条,被受众认为是影响中国国际传播公信力提升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听刘教授的这次学术报告,我对我国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的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媒介行业总体上是处于一个起步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需要更多的有才华有胆识的媒体人,投入到这个朝气蓬勃的行业。对内文化传播对外形象传播的使命落肩于我们新一代!在接下来的三年研究生学涯当中我要努力掌握理论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好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原始积累的热身训练。
作者: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胥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