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校大门及门前区方案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校大门及门前区方案设计
I.构思说明:
1.1引言
安东·罗西(Aldo Rossi)说过: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类型所模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
由于本项目处于重庆这样一个具山水特色的历史城市,且又属于大学城——一个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地方,因此如何与边界条件契合,与周围大环境对话,如何对小环境扬长避短,如何重视和关注人的自身要求等等,这一系列自然环境、城市文脉、人性关怀的问题,成为设计的立足点和依据。
1.2校大门
1.门……界面:
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常常采用抽象的表达方式,如国画即是如此。
在古代,建筑方面有时也会采取这种方式,譬如“门”:故宫前的“门”是经过一个序列空间后浓缩的一对华表;唐代皇陵的“门”可以是一对天然的小山——双阙;还有民间常见的牌坊,简单架起的梁柱形成一种抽象的“门”。
本方案关于校大门的整体构思便是基于此种表达方式——一个“抽象的门”,在形式上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校门,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但在空间界定上的作用丝毫不逊色于普通的门,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界面,从而给周围的人带来感观和心理上的愉悦。
2.“墙”的概念:
就城市景观而言,由于用地四周皆开阔平缓,本设计在此处形成一面“城市墙”,可成为此区的标志。
(可以将它看作古代城门的引喻,也可以当作城市本身的一处景观,一个大型雕塑……)另一方面,就大学城而言,“墙”是一个强有力的界面,无论是在空间划分上还是在对人的精神感观方面的影响上。
3.墙上“孔”、“洞”的寓意:
李允禾在《华夏意匠》中提出“在中国的传统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
”建筑通常由基本单位组合而成,其组合有如中国的围棋,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变化出无穷样式。
本方案在墙上开了大量有规律的孔洞,即是基于这种设计思想的演化。
另一方面,墙上大面积的孔洞,形成某种特定的排列组合,与数码图像有所类似。
而且通过一些技术方式,我们使其中一些孔洞可在有阳光时能投影在地上,从而形成某种图案,如重庆大学的名字及校徽等。
因为高校与科技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方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学校与科技之间的紧密联系。
4.关于底层架空:
此构思来源于重庆本土的古建——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在重庆广泛存在,而且持续时间长。
重庆地形起伏较多,而干栏建筑“架空”的方式可使建筑在任何复杂的山地地形上扎根落脚,似乎天生与山地地貌合拍,是很好的融于自然的典范。
另一方面,底层架空也使视线可以穿透大学城内外以及使空间得以渗透。
5.博古架”——展示空间:
本方案在面向学校的一侧,做了一些规则的混凝土方格,可供学校展示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物(如奖杯、奖牌或由校友赠送的纪念品等)。
从而在校区内部入口处形成一个大尺度的展示空间。
此构思来源于中国传统室内家具(或隔断)——博古架。
除去其特别的功能性意义之外,将历史性元素进行纪念性的处理,也正是历史和文明在当代的回应。
1.3校前区
构思:文化交流的廊道
重庆地处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复杂的山地地貌客观上造成了各文化生长点的分散和交通联系的不便,因此文化交流的廊道就显得特别重要。
古时的人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人的流动就是文化的流动。
因此可将文化交流的廊道分为两种:其一,自然廊道。
在古代人们的交流基本是沿江河河谷地带这种自然的廊道进行,譬如长江,就是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其二,人文廊道。
除了自然形成的廊道,因战争、贸易等的需要,人们也开辟了诸多管道及贸易通道,如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这些廊道通过各地商人、使节等的往来沟通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本方案的校门前区规划构思即是来源于上述文化交流的廊道。
在横向上,由南至北依次布置了湖、溪、桥、林、山,组成一个带给人不同心理感受的空间序列。
同时也引喻了古代起到文化交流作用的自然廊道。
在纵向上,“桥”这一区段起到了入口通道的作用,也象征了上述的人文廊道。
II.方案说明:
2.1项目背景:
重庆市政府在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以西的虎溪、土主、曾家、西永和陈家桥镇的范围,圈定21.56平方公里的用地,建设重庆市大学城。
大学城拟安排以重庆大学为首的重庆八所高校,在此建设新校区。
2.2用地现状分析
a)地理位置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选址于沙坪坝虎溪镇区域,西靠缙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临歌乐山森林公园,现状自然环境良好,视线开阔。
校区目前范围多为农田,地形为浅丘陵,地质状况适宜建设用地条件。
b)区位条件
虎溪校区位于重庆大学城的西侧,与现校区的直线距离约10公里,现有城市郊区交通线联系。
在靠缙云山脚距校区西侧约800-1000秘处有二环高速公路穿过。
c)地貌特征
本设计用地即校前区地形较平坦,其南有水体——虎溪穿过,东侧临城市道路。
2.3设计目标,设计理念
设计目标
新颖、现代,传承历史文脉,与城市形成良好的对话,成为重大虎溪校区的标志
设计理念
尊重环境,尊重历史,充分考虑大学城的文化内涵。
合理的利用环境并进行再创造,形成一个全新的合乎发展要求的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展现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
2.4方案构思特点
a).体量构思
方案的构思以“十”字为基础。
南北向,192.9米长,12米高,1.5米厚的清水混凝土墙沿着路边铺展开来。
巨大的体量绝对可以造成路上人流的视觉冲击,
可3.2米架空又可以保持学校的开放性和空间的连续性。
40米长东西走向的管理用房则有把人流导向学校中轴线的作用,配合原校门的门墩,具有纪念意义的校门空间便形成了,它将是未来重大虎溪校区的标志。
b).环境构思
整个校前区的绿化环境设计以大自然中各种生态为主题,并加以提炼、抽象。
形成由北向南依次为山、林、桥、河、湖,五种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绿化空间。
旨在将整个大自然浓缩在这300多米的校前区范围内,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人流提供集散、停留、休息的理想场所,并向人们倡导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c).内在功能
为体现重庆大学七十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致力于大力发展科技文化的理念,我们在厚重的清水混凝土墙上引入了“数码墙”和“博古架”的概念。
外立面开了大量的小孔,配合特定时间的阳光,可在地面上形成特定的光斑,有“电子展示板”的作用。
内立面的“博古架”则是作为学校重要事件的“历史记录板”,为重庆大学无论是以前,还是以后的光辉历史作一个完美的记录。
d).建筑寓意
运用了“数码显示”和“博古架”概念的混凝土墙由几个敦厚的柱子支承起来,以北边的小山丘为起点,一路向南边的虎溪水面出挑、延伸。
这一集有现代和古代理念的厚重建筑形象正是寓意着现代科技是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为底蕴的这样一种环境下诞生,并不断成长,向不可知的未来无限延伸。
牛顿的一句话最能体现这种历史传承关系,“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Ⅲ.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28250M2固定停车位:42 管理用房面积:80M2临时停车位:13
投资估算表
(重大新校门)。